在老街附近的天后宮,在當地算是有名的地標,有很多人來參拜,是歷史古蹟,很推薦來旗津可以來拜拜求平安。 6、70年代,當時住在旗津國小宿舍的鐘永良擔任教職,鐘太太陳姿蓉則為裁縫,2人原無宗教信仰,但陳姿蓉生育一男一女後,便一病不起,遍尋名醫均無果,偶然機緣下遇見屏東小琉球幸山寺廟公告知:「是聖母想找乩身建廟救世,若願替神明服務,便可不藥而癒」。 西元1700年(距今300多年前),先民為求平安與心靈寄託,至大陸湄洲恭請媽祖聖尊至蕃薯寮(旗山舊稱),供奉於旗山福德祠旁。 地方人士參拜聖蹟靈驗,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地方官員、仕紳與商家等共同出資於現址開始興建廟宇,清道光四年(1824 年)落成,距今近200年歷史。 旗津天后宮的屋宇除了華麗的剪黏裝飾之外,在三川燕尾式的屋脊另飾有龍鳳、璃首、鴟吻等吉祥或辟邪的剪黏圖案。
- 在西方國家的航海人,相信著聖母瑪利亞會保護並且指引旅人和要出海捕魚的人,就像是出現在海面上的北極星,是具有希望和嚮導的特殊涵義。
- 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石材、木料,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並奠定今日旗後天後宮的外觀,是天后宮第二次的大規模整建。
- 天聖宮主委翁國振表示,迓媽祖活動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宗教盛會,規劃於23日至26日舉行以渡海巡境方式進香,讓香客們體驗古早傳統搭船渡海進香情境,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天聖宮建成後已改登記為公廟,陳姿蓉感性表示,聖母是大家的,祂會保佑每個人。
- 旗後天后宮的廟址水德揚靈,宮址面對高雄港岸,由先民徐阿華等人所留下的“墾耕契文”可知,當時的“媽祖宮”確實在岸邊,三百多年來默默地守護著斯土斯民,迄今仍為旗後地區民眾的心靈支柱。
- [週刊王CTWANT] 在全美各地陸續推行的《薪資透明法》(Wage Transparency Law)已在1月1日起於美國加州、華盛頓州與羅德島州上路,該法要求僱主在招聘資訊上公開薪資範圍,以此為勞工提供更多縮小工資差距的談判籌碼。
一如臺灣的多數廟宇,旗後天後宮用了許多的「剪黏」來裝飾屋頂。 旗津天聖宮2025 旗津天聖宮 先以鉛線作為骨架編成各種不同的形態,之後糊上灰泥,再將彩色陶片、玻璃片、瓷片等剪成需要的形狀貼在灰泥上。 從最上方彎曲揚起的燕尾脊線往下,依次有雙龍、三仙翁、西施脊、大脊堵、排頭、捲草等,正脊邊緣的捲草紋飾相當精細,三川脊上有鯉魚吐水的紋路,傳說可以防火災脊帶上另外塑有取自忠孝節義的故事不同題材的牌頭人物。
旗津天聖宮: 高雄市 旗津天后宮
如果全新一年想來點新鮮的春聯主題,或者有特別信仰想收藏不同款式的朋友,不妨可以參考文內免費領取資訊。 尤其像是法鼓山、行天宮每年都會例行提供的春聯,也都是非常熱門且值得期待的選擇。 前高市旗津國小老師鐘永良25年前與妻子因緣際會接觸道教媽祖,自此結下不解之緣,不僅迎回聖母祭拜,鐘妻成為乩身、鐘老師擔任協助翻譯的「桌頭」,後來甚至在旗津籌建廟宇「天聖宮」,且鐘老師4年前往生,還在聖母旨意下成為鐘府元帥,地方傳為奇譚。
在打狗時代,廟埕則作為曝曬漁網以及臨時修補竹筏、漁網的場所。 “立開墾旗後人莊人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業,船因颱風逃入旗津港。 該港一帶沙汕,並無居民,華睹此山近海,捕魚甚為簡便,先搭蓋一小寮暫避風雨。 旗津天聖宮 後則邀同漁人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踄各蓋草寮,在旗後捕魚,計共十餘家。 妥是公議,既有建立住家,未免建立廟宇保護,四處捐緣,集腋成裘,隨置媽祖宮一座,坐西南向東北,象祀媽祖婆、眾境主。
旗津天聖宮: 鹿耳門 天后宮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旗津天后宮位於高雄市旗津區第一街旁,主要供奉媽祖,當地民眾又稱為媽祖廟、媽祖宮,建廟於清朝康熙12年(公元1673),香火相當鼎盛,也是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 由地方人士蔡文賓等信徒籌資重修,即為今日所見之廟宇古樸的面貌,廟內兩壁皆為石雕,造型及刻工頗為細膩。
- 本宮開基主䘥,吳府三千歲(俗稱三王)自先人奉祀迄今已逾貳百餘年。
- 研究臺灣各聚落之文史工作,常以各地之主廟探考,以瞭解其形成與發展,目前列為高雄市定古蹟。
- 其中1月1日起已跟進實施《薪資透明法》的加州,有超過1900萬名受薪勞工,超過20%是「《財星》雜誌評選美國前500強」的企業落腳,尤其是蘋果(Apple)、谷歌(Google)與Meta等科技巨頭開出的薪資範圍特別引人注目。
- 「瀛島盛會、後巡海陸」進香活動,規劃23日從旗津搭船出發到嘉義布袋港登陸,再以徒步方式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跨越高雄、嘉義、雲林等區域,預定到24處廟宇參香朝聖,海陸遶境全程來回約400公里。
- 廟堂上的,廟內尚存有清光緒12年古銅鐘一口、’普濟眾生’匾,為光緒15年古物、光緒18年木質對聯一副。
在三川門兩側的屋簷下是一對蟠龍石柱,為清末臺灣廟宇流行的典型之(一柱雙龍),或稱之為「天翻地覆」式。 上下各有一條鏤空的蟠龍環抱石柱作翻騰飛舞姿態,並以油彩塗色。 另兩對龍柱分別位於前殿的拜殿前及後殿的神龕前,其造形類似三川門的龍柱。 目前廟方為了維護龍柱的完整,在龍柱外側均以朱紅的鐵欄鑲護,以免碰撞而有所損壞。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旗津天后宮進行古蹟重修動土開工典禮,由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古蹟修復。 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旗津媽祖」過港祈福會香巡禮遶境大典,也是高雄港過港隧道首次開放行人徒步進入。
旗津天聖宮: 旗山聖母頌 歌詞
廟堂上的,廟內尚存有清光緒12年古銅鐘一口、’普濟眾生’匾,為光緒15年古物、光緒18年木質對聯一副。 旗後天后宮是屬於傳統廟宇建築,一般依據福建民間的俗例,幾乎在所有漁船停泊的碼頭附近,必建一座媽祖廟,而媽祖廟的置,必定面對漁船進碼頭的方向。 從旗津渡輪站沿著旗津老街步行,可看見林立的海產店、在地小喫攤販,不久後即可到達著名的旗津天后宮,旗津天后宮主要供奉媽祖,當地民眾又稱為媽祖廟、媽祖宮,建廟於清朝康熙12年(西元1673年),香火相當鼎盛是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於民國68年(西元1979年)經政府覈定為三級古蹟。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第一街旁,主要供奉媽祖,當地民眾又稱為媽祖廟、媽祖宮,建廟於清朝康熙12年(西元1673),香火相當鼎盛,也是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 旗津天后宮原名旗後天后宮,肇建於於清.康熙12年(西元1673年),植基於旗後津渡,迎奉天后娘娘,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也是本市目前唯一列入「宗教類」、「祠廟類」國家古蹟的廟宇。 然而天聖宮最傳奇的故事並非天上聖母,而是廟中的一尊鍾府元帥,各位知道祂是何方神聖嗎?
旗津天聖宮: 媽祖宮興建
〔記者餘雪蘭、黃良傑/綜合報導〕嘉義縣古蹟朴子配天宮今年3月發生火災,經嘉義地檢署偵辦,認定起火原因是高雄市旗津區旗津三路的天聖宮來進香時香擔未派員看管,昨天起訴天聖宮翁姓主委。 旗津,舊稱旗後,是高雄最早的發祥地,早在1870年代,打狗港成為重要的國際通商港口,當時的旗後國內外商旅雲集,天后宮前的旗后街(舊稱街仔路,又稱通山巷),成為打狗地區最熱鬧的街市,各式貿易行、醫館、酒樓等各色商店林立,直到日治後期整建高雄港,商業重心逐漸轉移至哈瑪星、鹽埕一帶,旗後漸失繁華。 旗津天聖宮 旗津天聖宮2025 舊時的街仔路,如今改為廟前路103巷,昔日的老式建築,大部分都已經變成透天厝,為防東北季風的曲折巷弄,也改寬拓直,不再完整,老街看起來已不老,卻令人更感到失落。 如今旗津的熱鬧,由天后宮旁的廟前路取代,沿路大都是攤販小喫、海產餐廳,假日裡旗津總湧進大批遊客,在此大快朵頤。 前高市旗津國小老師 鐘永良 二十五年前與妻子因緣際會接觸道教媽祖,自此結下不解之緣,不僅迎回 聖母祭拜,鐘妻成為乩身、鐘老師擔任協助翻譯的「桌頭」,後來甚至在旗津籌建廟宇「天聖宮」,且鐘老師四年前往生,還在 聖母 旗津天聖宮 旨意下成為 鐘府元帥,地方傳為奇譚。 旗津天聖宮 旗後天后宮的廟址水德揚靈,宮址面對高雄港岸,由先民徐阿華等人所留下的“墾耕契文”可知,當時的“媽祖宮”確實在岸邊,三百多年來默默地守護著斯土斯民,迄今仍為旗後地區民眾的心靈支柱。
旗津天聖宮: 旗山天后宮
天聖宮建成後已改登記為公廟,陳姿蓉感性表示,聖母是大家的,祂會保佑每個人。 此外,鐘永良也在旗津國小設置獎學金,每年發放數萬元不等嘉勉學子,即便他已往生仍延設至今,讓校方感念萬分。 直到隔年農曆9月,積勞成疾的鐘老師再次病倒,然眼見9月9日的金身開斧之日將臨,大家都還不曉得虎位為何方神聖。 廟身為磚木構造,二進式傳統閩南廟宇,分為三川殿與正殿,以廊相接, 正殿樑柱構架為疊鬥式,廟兩旁為後廳與廟室,中軸空間配置自前而後為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 它的木造結構、斗拱、裝飾及石材雕刻,皆來自中國,廟內石雕,樸實簡雅,其石材、雕飾物雅緻絢爛緊密,其木材亦是唐山福杉。
旗津天聖宮: 高雄租車推薦
中門的石獅造型優美,石質亦堅良,尤以廊牆下的花岡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 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 康熙30年(1691)移民人口日漸稠密,各姓族人乃立開墾契文,並聚資鳩工庀材建造一座較正式的媽祖廟,奠定了日後的基礎,不過志書上正式的記錄是光緒13年(1887)有洋商張怡記等號重修。 知名的法鼓山每年都會針對全新一年推出不同年度關懷主題並發放免費春聯。 值得一提的是年年法鼓山春聯都會以聖嚴法師墨跡搭配燙金字傳達出滿滿祝福,整體設計更是極具質感。
旗津天聖宮: 高雄阿蓮崗後宮
本宮坐西朝東,前有廣場,昔日是晨巿集,午後老人聚聊,孩童嬉戲,廟會演戲娛樂場所,日前因整建工程,運用前方廣場建臨時廟宇供信徒朝拜。 旗津天后宮中許多重要的彩繪諸如:門神、通樑、楣堵、壁畫、浮雕以及平面畫等等,都是出自彩繪大師陳玉峯之手,在戰後初期時所繪。 一次颱風漲潮之後,天后宮屋頂也因為老舊而漏水,士紳蔡文賓及漁民多人發起整修天后宮,但由於當時戰後不久,一般人經濟普遍不佳,於是漁會決定捐油,而漁民在出海時則向漁會購油,所得款項再捐予廟方作為重建。
旗津天聖宮: 活動
臺灣最早的官建媽祖廟『臺南大天后』因應 2022 來臨,至 11 月起便全新推出以『歡樂海洋世界』為題的繽紛春聯。 有別於一般的簡約設計,這次春聯特別以吉祥喜氣色彩配上各式海洋生物圖騰,更是展現出海洋女神的不同風采。 而團隊接下來也預計會在 12/19 於臺南地區發放春聯;此外若其他縣市朋友想了解後續是否還有相關發送資訊,建議可以隨時上北港媽祖文化推廣工作隊官方粉絲專頁查看最新消息。 以推廣北港媽祖文化的公益團體『北港媽祖文化推廣工作隊』每年都會印製各種北港媽祖年曆海報、春聯,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不僅會在北港朝天宮發放,也會派發至全臺各地廟宇。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 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莊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