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九年(1990)六月三十日,吳大猷院長在第十四屆第一次評議會上指示成立「初步規畫小組」;該小組由本院張玉法、李亦園、陳奇祿、許倬雲及莊英章五位先生組成,由張玉法先生擔任召集人,研擬設所工作。 十二月二十二日,張召集人提出「設立『臺灣史研究所』初步研究報告」,其結論傾向設立「臺灣史研究中心」,由各所協同進行臺灣史研究。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單位,旨在以上外的外國語學科優勢爲基礎,結合藝術學、歷史學等學科,擴展現代區域研究的範圍,從政治、文化、藝術和文明的維度上,促進對中國之外的地區和國家的文明和文化研究。 開場由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主持專題演講,第一場演講由總統府資政孫大川開頭從原住民家族的角度來剖析、對比家族的組織狀態和形成淵源,接著分享家族的逐漸式微到重新出發的過程,當中系譜的重要性和對當地的服務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些社會資本的累積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39。 1993年,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召集人張光直返國,向院方提出「建議成立『臺灣史研究所』案」;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蒞院訪問,亦對設所案深表關切。
本檔案典藏系統自2008年開放,收錄本館20多年來累積的臺灣民間文書、個人與家族檔案以及公私機構檔案的實體與數位館藏,類型除契書、帳冊、書信、公文 等文書外,還包括照片、明信片、地圖、寫真帖等圖像資料。 目前開放超過130個全宗,合計12萬餘件,並持續新增中。 最新消息 本所季刊《臺灣史研究》榮獲國家圖書館「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布會」期刊即時傳播獎:歷史學學門期刊第一名。 第二天專題演講由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會承主持,由佛光大學名譽教授陳進傳講述了更多元的家族史面相,鼓勵學者從更多的史料和議題切入家族史的研究,例如從歷史、社會、人類學和法律等方式進入到家族史中,分析對環境和生活器具的研究過程與經驗,這些對於人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外更提出了家族史的一項要點:「歷史傳承的時效性」,歷史會隨著一代一代的凋零而流逝,所以激勵每個家族的成員要抓緊時間,保留這些珍貴而脆弱的珍貴口述史料,鼓勵在場的學者和家族成員要「慨然承擔」。
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
接續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李乾朗藉由「淡水忠寮傳統古建築民居」為題,引出了寶貴的建築學研究經驗,對於早期村莊的結構有著精妙的剖析,食、衣、住、行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居住環境都是息息相關,從民居的建築設計細節,在在銘刻著這些先民的生活點滴和社會地位的具體展現。 本系統於2011年開放,收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歷年發行的職員名錄。 主要係以《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全文建檔與標準化著錄之數位加值系統,有助於查檢總督府轄下各單位的設立時間、人員沿革及變遷紀錄,並可作為輔助閱覽或解讀日治時期各種檔案之工具。 目前開放自1896年至1944年,共約95萬筆名錄,包括單位、姓名、官職等、俸給、本籍、地址等職員任職資訊。 本知識庫自2009年開放,以wiki平臺自行開發,收錄本館及相關單位出版的日記全文與註解內容。 目前已開放林獻堂、黃旺成、呂赫若、田健治郎、楊基振、簡吉、張麗俊、吳新榮、三好德三郎、楊水心、籾山衣洲、邵毓麟、吳嵩慶、馬偕等14人日記,另有《熱蘭遮城日誌》中譯版之內容及《駐臺南日本兵一九〇四年日記》,收錄包含日記全文及註解內容,約有1千6百萬餘字,4萬6千餘條註解,且將會持續新增不同記主的日記。
- 臺史所的研究涵蓋荷蘭治理時期至戰後時期(臺灣史前時期研究與考古人才資源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羅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專才。
- 新改版「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自2016年改版開放,所收錄者仍為1957至1972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之《臺灣文獻叢刊》,其內容涵蓋唐宋以降迄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官書與私家著述;另加上《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及蔣毓英的《臺灣府志》,共計311種、近600冊,全文約近5,000萬字。
- 蔡慧玉,1998,〈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頁55-100。
- 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
- 接續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李乾朗藉由「淡水忠寮傳統古建築民居」為題,引出了寶貴的建築學研究經驗,對於早期村莊的結構有著精妙的剖析,食、衣、住、行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居住環境都是息息相關,從民居的建築設計細節,在在銘刻著這些先民的生活點滴和社會地位的具體展現。
- 第二天專題演講由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會承主持,由佛光大學名譽教授陳進傳講述了更多元的家族史面相,鼓勵學者從更多的史料和議題切入家族史的研究,例如從歷史、社會、人類學和法律等方式進入到家族史中,分析對環境和生活器具的研究過程與經驗,這些對於人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二月十七日,由田野研究室舉辦聯席會議;會中,李崇道副院長指示應儘速研擬設所規畫案及短、中、長程發展計畫。
有學者認為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使臺灣憲法無法實施,請針對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對臺灣憲政的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依時序說明之。 蔡慧玉,1998,〈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頁55-100。 本所助研究員孔令偉先生榮獲2022年美國李氏傳統基金會獎助金(Li Foundation Heritage 臺灣史研究所2025 Prize)。 001 臺灣割據志 002 東瀛識略 003 小琉球漫誌 004 臺海使槎錄 005 臺灣鄭氏紀事 006 臺遊日記 007 東槎紀略 008 東瀛紀事 009 蠡測彙鈔 010 赤崁集 more…
臺灣史研究所: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萬卷樓圖書
臺史所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出版書籍史料,涵蓋臺灣原住民、臺灣與東南亞/南島語族、臺灣宗教、臺灣農民運動、臺灣民族主義、孤拔、林獻堂、陳澄波、臺灣總督府、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臺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簡吉、賴永祥、蘭大弼、泰源事件、臺灣民主化、國會耆宿、九二一地震等領域。 為了推動臺灣女性歷史研究,本所在展出期間規劃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及婦女前輩,舉行座談及演講。 臺灣史研究所2025 活動內容包括回顧女性歷史研究與展望未來,以及聆聽婦女前輩們暢談自我的生活經歷。 臺灣史研究所 期藉由系列活動,引發各界對臺灣女性歷史研究,投入更多的關注;以個人生命史的論述,結合展出的歷史檔案,與更多民眾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
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召集人張光直院士返國,鑑於設所時機已趨成熟,乃召集相關人士共同研商設所事宜。 二月,張召集人向院方提出「建議成立『臺灣史研究所』案」。 臺灣史研究所2025 臺灣史研究所2025 二月十七日,由田野研究室舉辦聯席會議;會中,李崇道副院長指示應儘速研擬設所規畫案及短、中、長程發展計畫。 二月十八日,吳院長指示田野研究室與祕書組積極擬議「臺灣史研究所規畫案」,強調臺灣史研究所之設立,能與院內各所及海內外學術界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三月四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蒞院訪問,對臺灣史研究所設立案深表關切。 三月二十七日,本院召開第十四屆評議會第六次會議,會中通過「臺灣史研究所設所規畫案」,臺灣史研究所之設立乃告定案。
臺灣史研究所: 《楊水心女士日記(三)一九三四年 一九四二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萬卷樓圖書
美光宣佈針對資料中心推出高效能9400 NVMe SSD,藉此對應嚴苛工作負載,同時提供充足效能與容量表現,藉此對應人工智慧訓練、機器學習與高效能運算需求。 3職員遭控利用職務之便,洩漏民眾個資,犯行長達13年;其中,謝姓女科長更被查出,疑似偷查法務部調查局、內政部警政署等情報工作人員的資料,不僅違反《刑法》洩密罪,還涉犯《國家情報工作法》,目前諭令10萬元交保,整起案情急速升溫。 自1850年起至1877年止,中國經歷長達28年的全國性與局部性的動亂。
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萬卷樓圖書
2004年,臺史所正式成立,是中研院第22個正式的研究所。 臺史所現有專任研究人員20人,另有兼任與合聘研究人員及訪問學人等,組成社會經濟史、文化史、環境史、族羣史、政治變遷與殖民地史等五個研究羣,是最重要的臺灣史研究機構,有助於建構臺灣史的整合與系統化知識。 謝國興、謝明如,2012,〈2010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頁 。 該文摘要:以2011 年12 月23-24 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臺灣史研 究所、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共同舉辦的「2010 年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研 討會」所發表之論文為基礎,分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部分整理概述 2010 年臺灣史研究之成果,並提出綜合評析與未來展望。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資訊系統作為歷史學研究的新工具,有助於探討 區域史、族羣史、環境史等人地互動變遷之課題,展現科際整合輔翼臺灣史研究 之實例,其影響力正在臺灣史研究社羣中發酵。
臺灣史研究所: 《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臺灣科技政策發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萬卷樓圖書
平均每年收15位臺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每年平均約有50餘名在學學生。 《동북아 한자사전:한국•일본•대만 한자사전(東北亞漢字辭典:韓國、日本、臺灣漢字辭典)》,首爾:jiwoo LNB,2021。
臺灣史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臺史所檔案館館藏,依檔案來源可區分為家族與民間文書、個人文書與集藏,以及機構團體檔案等三大類。 檔案類型多元,包含契書、帳冊、書信、公文等文書資料,以及照片、明信片、地圖、寫真帖等圖像資料,時間涵蓋自清雍正年間至戰後時期。 檔案整編工作係根據一手史料特質,順應數位典藏發展趨勢,及檔案資訊永續利用,建置「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以統整所有檔案典藏,協助典藏管理、整編著錄與開放使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於2004年正式成所迄今,設立宗旨在引領與提升臺灣史研究的學術深度與格局,進而促使臺灣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重要領域。 檔案館於2009年正式設置,為更有效率地從事系統性之檔案徵集、整編、數位典藏與開放應用等工作,以永續支援學術研究與推動學術服務為目標。 目前檔案館館藏以民間私人與家族文書之多樣性典藏,和日治時期機構檔案、圖書館舊藏文獻數位典藏著稱全臺。
臺灣史研究所: 家族傳承 任重道遠 老家族史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舉辦「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現假院內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展出,至10月31日止),精選檔案館中與女性相關的婚姻文書、人身買賣契約、照片、日記、個人證件等60餘件數位典藏成果,呈現不同年代、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族羣的女性身影。 該年,張光直院士等人為推動臺灣史研究,結合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四所之部份人力資源,籌畫臺灣史田野研究計畫,並分總計畫與各子計畫。 總計畫初期工作以蒐集史料為重點,並向國家科學委員會、美國魯斯基金會(Luce Foundation)申請補助。
臺灣史研究所: 相關連結
及至民國47年配合組織調整,改隸民政廳;86年7月改隸文化處。 88年7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再度隸屬臺灣省政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簡稱中研院臺史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遷至臺灣後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1993年夏,中研院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是臺灣史正式成為歷史學獨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象徵著本土化政策帶來的機制改變,使臺灣歷史文化重受重視。 臺史所的研究涵蓋荷蘭治理時期至戰後時期(臺灣史前時期研究與考古人才資源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羅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專才。
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
臺灣的知識份子在日本東京主張其政治改革的理念,不會遭到禁止,但是在臺灣反而遭到禁止,其原因為何? 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並以學士論文〈押衙官職傳布與唐後期軍事制度變遷〉(指導教授:陳弱水教授)榮獲本校第六屆學士班論文獎校長獎。 購買前請以購買當時銷售頁面資料為準自行判斷,該等資訊亦不得作為向第三人為任何主張之依據,包括但不限於:主張市場上有其他更優惠價格之補償或其他請求。 臺灣史研究所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臺灣史研究所: 《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三)一九二六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萬卷樓圖書
同年六月二十六日,總統府覈准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七月十日吳院長聘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黃富三教授出任籌備處主任。 臺灣歷史學會是由一羣熱愛臺灣、認同臺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之歷史學工作者所組成,其宗旨在建立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 臺灣歷史學會成立以來,除了定期出版機關刊物《臺灣史學雜誌》及論文專刊外,並且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歷史研習營、歷史文化巡禮等活動;同時也先後與臺北FREE電臺、臺中望春風電臺、臺北TNT 電臺、海洋之聲電臺合作,製作臺灣歷史學會專屬講座節目,將學會理念向社會大眾推廣。 臺灣歷史學會是臺灣史、中國史、亞洲史、歐洲史及其他歷史領域者交換心得的地方,希望能以意識的理智化,重新建構臺灣歷史研究,並與世界各國歷史學者互相交流,提昇自我的認識,互為主體地構築新的世界歷史網路。 政府鑒於地方歷史文獻對國家民族認識發展的重要,於民國37年6月1日成立臺灣省通志館,專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旋於38年7月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除設委員、編纂從事文獻研究工作外,並分設編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以負責本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
臺灣史研究所: 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南北生活經驗 五南文化廣場 政府出版品
七十七年(1988)四月,經本院七十七年度第一次院務會議通過,設立「臺灣史田野研究室」為執行單位。 臺灣史研究所2025 臺灣史研究所 自七十八年(1989)七月起,臺灣史田野研究室經費改由院方編列,研究工作乃日益正規化。 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民族系和中華啟文堂劉氏宗親會聯合於111年11月19日、20日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會館舉辦「第二屆啟文堂劉氏家族史暨臺灣老家族史學術研討會」。 校長李蔡彥於會中致詞表示,這次研討會匯聚很多家族研究的精華,當中地方家族對於在地的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面向的影響都非常深遠,也在這次研討會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
書陵部收藏的皇室典籍中,包括皇族世代相傳的紀錄與書畫蒐藏、皇室制度史料,以及明治時期以降為編纂皇族實錄而蒐藏的資料。 日本殖民政府提出諸多防護措施,如海港檢疫、隔離實施、衛生宣導、交通管制等,大正8年9月下旬(1919),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 本專題特別挑選大正年間臺灣的流行疾病因應措施,以及衛生教育推展情形為主題之圖像,提醒臺灣社會對流行疾病應有的防治觀念。 本次研討會除了講者、發表人的精采分享發表,同時邀請了許多老家族的成員,分享自己家族的起源與現代的發展,為會議提供了更多元的觀點和豐富的研究土壤,亦為下次研討會的研究,拓展出更多可能性。 1924年到1927年7月,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實施國共合作,試說明國共合作 對於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秩序瓦解,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整個社會才又被重建,請依照結構性發展並就「解體→重建」的理論來說明這段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
臺灣史研究所: 發展歷程
吳三連(1899~1988),臺灣臺南學甲人,日本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畢業。 日治時期擔任《臺灣新民報》記者,為臺民喉舌;留日時曾參與抗日運動,為臺民爭權益,並致力於文教事業,經營《自立晚報》,創辦天仁工商、延平中學及南臺工專(今南臺科技大學)等校,為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民族運動、社會運動及政治運動的先驅人物。 吳三連先生於1988年逝世後,吳氏子女為延續他生前關懷臺灣本土文化之精神,於是邀請長期戮力於臺灣文史界人士陳奇祿、吳豐山、吳巖、吳知心、張炎憲、林美容、莊永明、許木柱、黃天橫、向陽等人共組董事會,1991年11月「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 新改版「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自2016年改版開放,所收錄者仍為1957至1972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之《臺灣文獻叢刊》,其內容涵蓋唐宋以降迄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官書與私家著述;另加上《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及蔣毓英的《臺灣府志》,共計311種、近600冊,全文約近5,000萬字。
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蘇峯楠,2015,〈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頁1-50。 使用My Library帳號密碼認證方法時,只要在本館電子資料庫清單頁面點選欲使用的資料庫,即會出現登入認證視窗,依畫面指示輸入借閱證號及密碼,通過認證後即可使用。 臺史所學術諮詢委員曾包括:曹永和、杜正勝、李壬癸、李亦園、胡佛、麥朝成等院士,及賴澤涵等臺灣各領域歷史專家。 本展覽第一場系列座談活動,即邀請在女性歷史研究中取得傑出成就的女性學者,齊聚一堂暢談個人在女性史研究的經驗。 黃富三先生請辭籌備處主任一職,聘請本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翠溶女士,自八月起接任籌備處主任,繼續推動臺灣史研究所的籌備工作。 第94屆「國家評論協會獎」在美國時間8日晚間揭曉,由60歲的好萊塢華裔女星楊紫瓊創下歷史,成為該獎項45年,首位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亞洲女演員。
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