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神房前排正中為原代天府之李池吳三府千歲和劍印童;左側為來自鼓山之水仙尊王;右側為媽祖之駕前先鋒鐘府中軍。 有開臺天后之稱,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安平人都稱天后宮為「媽祖宮」,在臺灣算是歷史悠久的媽祖廟。
有關安平媽祖的神蹟傳說故事,如「三媽最後一筊得留佑臺」、「曾遭祝融,正殿無恙」均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另外當地還有一個特殊的信仰,那就是石將軍的文昌信仰:考生在試前會到石將軍前抱抱佛腳,為安平區特有的。 日治時期天后宮雖遭日本官方佔用,但迎媽祖的活動仍有舉辦,後來才因故中斷。 二次大戰後,海頭社在1947年重新發起迎媽祖活動,日期仍在農曆三月二十日,但「香山」改設於安平海邊。 次年海頭社廣濟宮在元宵節後邀請六角頭社廟宇執事商議,再次舉行,1949年改由港仔尾社靈濟殿舉辦。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Anping Matsu Temple 安平開臺天后宮
1664年鄭成功攻臺逼荷蘭人獻城投降後,為了感戴神恩,鄭氏部屬便在1668年(明永曆22年)於安平渡口,建廟奉祀開臺鎮艦媽祖與開臺聖王鄭成功。 日治時期,安平天妃宮被改為學校,廟中媽祖分祀於安平其他廟宇,直至民國51年於安平古堡旁現址重建,民國55年迎回分祀各廟的媽祖神像入廟安座。 安平開臺天后宮在歷史淵源下,對推廣媽祖信仰文化始終不遺餘力,為了彰顯媽祖護佑 臺灣的慈悲關懷,濟世救人的精神,建構媽祖信仰文化與學術研究平臺,特地成立「媽祖學院」。 媽祖學院,有三大宗旨: (一) 推廣媽祖護民恩澤,推動心靈改造,揚善避惡,淨化人心。
位於臺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臺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安平護軍媽祖現神蹟
1922年吳鸞旂(大正11年)去世後,其長子吳東碧始從中國大陸返臺,並依遺囑在今太平冬瓜山興建吳家花園與墓園(今存吳鸞旂墓園)。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臺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臺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裏。 “立開墾旗後人莊人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業,船因颱風逃入旗津港。 該港一帶沙汕,並無居民,華睹此山近海,捕魚甚為簡便,先搭蓋一小寮暫避風雨。
- 而在繞境前一晚,城隍廟的城隍爺會進駐天后宮,以備隔天一早擔任媽祖出巡的先鋒。
- 但清朝方誌並未明確記載該廟的創建年代,而最早記載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志書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的《福建通志》,只提到「天妃宮」在安平鎮渡口一事。
- 1889年,臺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 據說熊熊大火之下,3尊媽祖卻安然無恙,更增添幾許傳奇。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臺的連串燒殺. 直到永曆三十八年 (康熙二十二年)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臺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臺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臺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 【正殿】 民國五十年十月(西元1961年)間經地方父老集議諮商,決定重建卜地現址,即原水師衙門(現安平古堡前綠園南邊土地)於同月廿三日舉行動土典禮,直至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竣工落成,其間費時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興香火。 本宮奉祀主神田府元帥,廣澤尊王隨同主神奉祀,吳府千歲因感恩協助斬除境內妖孽有功恭迎奉祀,早期尚未建立公祠,輪流到爐主家供奉。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新建廟宇落成,恭迎天上聖母、史府千歲、中壇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諸神奉祀,境內居民信仰擴大,已成為安平角頭廟之一,天宮壇諸神彰顯神威,香火鼎盛。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安平古堡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臺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臺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臺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旗津天后宮的屋宇除了華麗的剪黏裝飾之外,在三川燕尾式的屋脊另飾有龍鳳、璃首、鴟吻等吉祥或辟邪的剪黏圖案。 一如臺灣的多數廟宇,旗後天後宮用了許多的「剪黏」來裝飾屋頂。 先以鉛線作為骨架編成各種不同的形態,之後糊上灰泥,再將彩色陶片、玻璃片、瓷片等剪成需要的形狀貼在灰泥上。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文昌燈
根據判決書指出,唐女自2007年5月起在安平開臺天后宮擔任會計,主要負責處理廟方的收入、出納、記帳及製作報表等業務。 不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她卻以「收多報少」方式,在收支報告表上收入欄位記載低於收據所載的金額,藉此侵佔高達1465萬2424元的油香、光明燈、太歲燈、文昌燈等金錢收入。 位於將軍殿內的兩尊石雕將軍像原是用於安平渡口制煞,話說石門國小建立後便於校園內建一小廟奉祀此二位石將軍。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臺南運河
安平天后宮的媽祖既來自湄洲,奉迎來臺時間,雖布兵旗上未載(據傳原之布兵旗,在光復前尚保存,然已污染。該旗之布面上充滿題文,有的墨瀋鮮明,有的字跡模糊。因其年深日久,腐蝕破爛,至光復後迎媽祖時,不堪使用,始廢棄重新之),然從客觀上可證明是隨鄭成功來臺者。 開臺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所謂的軟身,是神像有關節,可以持物、改變神像動作,可以更模擬為人的形象。 如果仔細看這三尊軟身媽祖,會發現不僅體型擬常人,高度約130多公分。 露天音樂臺: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臺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旗津天后宮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旗津天后宮進行古蹟重修動土開工典禮,由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古蹟修復。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臺灣內政部1979年10月8日「臺內民字第四九二零三號函」暫定旗津天后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一次颱風漲潮之後,天后宮屋頂也因為老舊而漏水,士紳蔡文賓及漁民多人發起整修天后宮,但由於當時戰後不久,一般人經濟普遍不佳,於是漁會決定捐油,而漁民在出海時則向漁會購油,所得款項再捐予廟方作為重建。 這次整修後將大殿前庭墊高三呎,並在前後殿間加建拜亭相連,整建後的廟內彩繪是出自於當時名家陳玉峯的彩繪。 廟宇左右為護龍的平面格局,東護室(左護龍)被分隔為兩個小間,分別為文昌殿及太歲殿,文昌殿祀奉呂仙祖、孟府郎君、大成至聖孔夫子神位以及臺灣水師協兩位將領之祿位,兩旁為源自臨水宮之王大太保及楊二太保;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神位、觀音佛祖及分靈神尊。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臺山。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臺中公園內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1973年,由臺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媽祖學院揭牌啟用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才明確寫說興建於1668年。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對此學者李獻璋與石萬壽的說法支持建於明鄭之說,而學者盧嘉興、蔡相煇的說法則質疑明鄭究竟有無流行媽祖信仰。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1978年黨外運動在光復國小外操場發生七二八臺中公園事件。 1898年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大媽與配祀撐扇宮娥寄祀在海頭社廣濟宮;二媽與千里眼順風耳寄祀在十二宮社三靈殿,後因廟宇狹窄而移於港仔尾社靈濟殿;三媽初寄祀在王城西社西㡣殿,後改祀於囝仔宮社妙壽宮。 據清代方誌記載該廟原稱「天妃宮」,原本位在安平鎮渡口(現在的石門國小),日治時期因故遭到拆毀標售而將廟中神像暫時寄祀在安平六社各廟宇,直到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纔在清代水師衙門舊址上重建廟宇。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臺,此播音臺為臺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臺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臺灣目前僅有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臺中公園內各存一座。 [來源請求]國府接管臺灣後,由中國廣播公司臺中廣播電臺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1889年,臺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從最上方彎曲揚起的燕尾脊線往下,依次有雙龍、三仙翁、西施脊、大脊堵、排頭、捲草等,正脊邊緣的捲草紋飾相當精細,三川脊上有鯉魚吐水的紋路,傳說可以防火災脊帶上另外塑有取自忠孝節義的故事不同題材的牌頭人物。 在三川門兩側的屋簷下是一對蟠龍石柱,為清末臺灣廟宇流行的典型之(一柱雙龍),或稱之為「天翻地覆」式。 上下各有一條鏤空的蟠龍環抱石柱作翻騰飛舞姿態,並以油彩塗色。 另兩對龍柱分別位於前殿的拜殿前及後殿的神龕前,其造形類似三川門的龍柱。 目前廟方為了維護龍柱的完整,在龍柱外側均以朱紅的鐵欄鑲護,以免碰撞而有所損壞。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天后宮介紹
臺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臺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臺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臺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臺中神社的遺跡。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 歷史沿革
由此可見臺灣這個名詞是由安平的原住民部落音譯而來的,而安平也是最先和漢民族有接觸的地方。 明清時期的安平是中西文物交萃的軸心,也是一個經貿重地,漢人和洋人貿易往來都在此地進行,所以至今安平才會留有多處的洋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清代時安平也是一個軍事樞要之地,有眾多軍營及軍裝局、海關、領事館、醫院…等皆設置於此。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平開臺天后宮橫遭祝融降臨,但是熊熊烈火卻止於正殿,三尊媽祖神像與其他神像竟然安然無恙,安平市民嘖嘖稱奇,鹹稱媽祖靈驗保佑所致。 安平地區的居民有讓小孩跟天后宮媽祖「拜契」,做「契子女」的習俗,而特別的是安平開臺天后宮會讓延平郡王作見證人,於〈立契誼子拜契書〉中可看到「延平郡王為中人」的文字。 此外安平開臺天后宮也有「做十六歲」,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還有「登王城(安平古堡)」的步驟。
之後媽祖神轎會繞境三鯤鯓社與五期重劃區的三個角頭社,晚上則駐駕於行館,次日再遶安平六社,最後回鑾安座。 清朝統治初期的安平因為是重要港口的關係,所以相當繁榮,連帶地天后宮的香火也相當興盛。 但隨著其他地區港口發展起來,加上安平港逐漸淤積,使得安平逐漸沒落,天后宮的香火也受到影響。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旗津天后宮中許多重要的彩繪諸如:門神、通樑、楣堵、壁畫、浮雕以及平面畫等等,都是出自彩繪大師陳玉峯之手,在戰後初期時所繪。 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石材、木料,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並奠定今日旗後天後宮的外觀,是天后宮第二次的大規模整建。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臺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臺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臺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此碑基座原為臺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莊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安平天后宮(開臺天后宮)2025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而隨著五期重劃區的開發,天后宮信仰圈也擴大,原本一日的遶境因而在2010年改成兩日。 安平天后宮位於安平古堡右側,是臺南安平地區最大的寺廟,又稱「開臺天后宮」,是安平地區信仰中心,與安平一樣在臺灣開臺歷史文化中佔有不可抹滅的地位。 又據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日人所編「臺南祠廟名鑑」一書,記載本宮創建年代為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可為上述說法之佐證。 一、親和招財的福德正神 三靈殿的建廟起源,相當符合地方產業與聚落特色,三靈殿委員蔡文漢先生表示,十二宮社鄰近鹽水溪流域,漁獲資源相當豐富,在鹽水溪工作的附近居民,就在提防邊,簡單搭建了可供休息的草寮。 可以遮風避雨的草寮,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喝茶、談天、商業買賣的羣聚集場合。
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臺中公園週邊為臺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臺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又稱砲臺山),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旗津媽祖」過港祈福會香巡禮遶境大典,也是高雄港過港隧道首次開放行人徒步進入。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臺灣內政部1985年8月19日「臺內民字第338095號函」公告旗津後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被當時居民侵佔,遂同當初一同來臺的蔡、洪、王、李、白、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長廿九丈、寬十九丈,並明定開墾契文,以資後代共守。 旗津天后宮的建築是遵循古制,屬於南方系統的廟宇建築,材料上以石材為基礎,磚砌牆,木頭為廟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