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們自以為有費洛蒙的原因在這裡:1986年,溫尼弗雷德. 卡特勒(Winnifred Cutler)發表的研究宣稱,她成功分離出第一種人類性費洛蒙。 特定味覺受器失去功能的情況,並不單發生在肉食性動物身上,也發生在食物選擇非常專一的動物身上。 大貓熊的祖先屬於熊科動物,也跟現代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會狩獵,會喫酸酸的螞蟻,也會喫甜甜的莓果。
- 當你上健身房燃燒蛋糕帶來的熱量時,你的體內血糖值會降低,造成數種負責釋出儲存能量的荷爾蒙分泌。
- 然而,一旦開始這種耕種行為,惡性循環也隨之開啟;必須養活越來越大的家庭時,就進一步強化了耕種的動機。
- 其中一個原因是,空氣污染很複雜、具有多重面向——這個議題就像帶刺扎人的灌木叢,混雜了物理與醫學、化學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地理與許多不同內涵的國際法,以及政治與經濟。
- 哈佛明星級教授李伯曼提出「不良演化」的概念,顛覆我們對健康的認識,他認為人類身體無法適應新文明環境,所以罹患各種現代疾病。
如果發生罕見、嚴重的旱災,讓水果變得稀少,有較粗的臼齒的人可以咀嚼較不理想的食物,如粗韌的根、莖、和葉子。 同理,貪食並渴求蛋糕和起司漢堡這類高熱量食物,結果積存過多的卡路里,在今天這個物資取用不盡的時代也是一種錯誤的適應性。 但在過去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這可是非常有利於存活的。 你若同意變異、遺傳與繁殖成功率的差異是存在的,那麼你一定得接受天擇會發生,因為上述現象綜合起來,所形成無可避免的後果,就是天擇。 正確地說,在一個族羣中,一個個體只要有可遺傳的變異能讓自己擁有比其他個體還多的存活後代,天擇就會發生 (換句話說,他們的健康程度也各有不同)7。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第二,要想像出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的世界很困難,而且短期內要達成這件事也不太可能。 實際上,人類文明走到今天,從用火到(稍後會看到)電動車的寧靜風暴,每一步都跟製造大量污染脫不了關係。 人類「本質上」就是污染者,並非偶然,而且大概永遠皆然。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在蓋學校、行駛救護車、滅火,或是為女兒烤生日蛋糕時,都在製造空氣污染——要把這些無害的事視作「毒害人類」真的很難。 根據一個權威性的定義,「毒藥能被吞食、透過肌膚吸收、注射、吸入,或濺入眼中」;正如同毒藥,空氣污染也能透過肌膚吸收、對眼睛造成危害,也能藉由呼吸進入體內 2。 毒藥會讓我們感到驚駭,是因為它們很戲劇化、很罕見;對比之下,空氣污染看似乏善可陳、無處不在。
第一步可以是「史前飲食」(paleodiet):多喫肉(當然是指草食動物的肉)、堅果、水果、種子,以及多葉植物,並捨棄所有由醣類和澱粉製成的加工食物。 可是如果你要玩真的,那就只攝取蟲類,完全不碰穀類食品、乳製品,或任何油炸物。 可話又說回來,提倡原始生活方式的人,可沒鼓勵你辭掉工作、搬到喀拉哈里沙漠,也沒有慫恿你放棄現代便利的生活機能,如廁所、汽車和網路(要用部落格分享你的石器生活心得給同好的話,怎少得了網路)。 他們提倡的是,我們應當重新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喫什麼以及怎麼運動。 然而,關於肥胖流行病的爭辯、憤怒、憂慮與普遍困惑都見證著,我們急迫地需要更加瞭解肥胖在什麼時候會成為問題,以及這為什麼是一項問題。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書評 · · · · · ·
舉例來說,農業研究員近年發現,北美洲的近地面層臭氧污染,是造成歐洲每年損失 120 萬噸小麥的元兇。 其他研究也發現,數十年來的鉛污染(來自油漆及有毒的車輛燃料)在至少七個互不為鄰的國家裡,跟犯罪與反社會行為的模式之間具有神祕的連結。 而另一個問題是——當然啦——你的肺部可是花著自己的本錢在淨化空氣。 如果你現在正在一個普通的世界級都市裡閱讀這些文字,那麼空氣污染也正在縮短「你的」壽命,短至幾個月、長至好幾年。 我們大家視之如珍寶的空氣——讓我們得以活著的生命之息——無庸置疑地具有毒性。
其實,天擇不過就是個非常簡單的過程,是下面三種常見現象的綜合結果。 第一個是變異(variation):同樣的物種中,每個生命體都有所不同。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您的家人、鄰居,和其他人類,他們的體重、腿長、鼻型、個性等等皆有不同。 第二個現象是基因遺傳 :上一代將基因遺傳給他們的後代,某些變異因而也被帶至每個族羣中。 你的體重遠比個性容易被遺傳;至於你說的語言,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完全沒有可以遺傳下去的根據。
譯為20多種語言的科普經典2013亞馬遜年度選書 痠、痛、胖、病,都是演化惹的禍文明帶來長壽,代價卻是大病小病纏身哈佛明星級教授,顛覆我們對健康的認識 沒有人比李伯曼更瞭解人類的身體。 如果演化適應依情況而有不同,那什麼情況影響最大呢? 既然演化適應的定義是「協助你比你族羣中的別人擁有更多的後代」,也就是說當你所擁有存活下來的後代數量可能改變時,演化適應的天擇將最有影響力。 直接地說,適應的特徵在艱難的環境下,演化得最快。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2025 六百萬年前,你的祖先大多喫水果,但這不等於他們的牙齒能適應咀嚼無花果和葡萄。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Quotes from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 「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 歐普拉十本必讀書: 拍案叫絕的真實案件,作者重構的犯罪現場讓人讀了津津有味。 研究發現,物種的生存,離不開權力的爭奪與支配: 從下一餐要喫什麼、住哪裡、和…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生活物理
如果人體也慣於儲存脂肪,為什麼肥胖還會使人類易於感染某些疾病? 要想瞭解這些問題與其他「為什麼」,就必須透過演化的角度檢視。 演化學的觀點證實,人體極易增重,儲存相對大量的體脂肪其實相當正常。 演化學的觀點強調,多餘的脂肪儲存於腹部,而非臀部、腿部、下巴的原因。 最主要的癥結在於:這不僅與我們喫了多少食物有關,更與我們喫的食物有關。 人體無法處理源源不絕、過剩的能量,導致許多我們現今所面對最嚴重的失調性疾病,例如第二型糖尿病、動脈硬化以及特定類型癌症。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為什麼要戀愛
但到了大貓熊身上,新的食物偏好出現了,就是愛喫竹子,牠們喫竹子就可以活。 若以長時間來看,體重不增不減,幾乎就可以確定體內的能量收支保持平衡。 人體若有數週、甚至數月處於能量負平衡,將有害於生殖機能,為避免能量負平衡,我們要管制消耗的總能量。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無法送達,經電話或 E-mail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快到中年時讀到這本書,是不是意味着今年應該重新撿回健身的日子?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生活與休閒
我很同意書中一個觀點,即文化演化已經超過自然演化對人的影響,而人遠沒有注意到這不同步,這就是大量富貴病的起因。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建議於購書前,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WALKER的APP,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 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或使用 iPhone、iPad、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 如果你以為空氣污染就只是一些邪惡、骯髒的氣體混合在一起,那就錯了;它也含有微型固體成分,以及堪比針尖般細小的液體。 你現在周遭空氣裡究竟含有什麼取決於你所在的位置——假如你在埃及,你會吸到從沙漠吹來的大量沙子,還有跟土相似的有機物質。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現省♥
這些幼體原汁原味形成的液體營養豐富,其他會化蛹的昆蟲也會產生類似的產物,為什麼不會把自己淹死,或是被黴菌感染? 應該是由於那些昆蟲會將其回收利用,轉化為成年身體的建材。 社會性生活的螞蟻卻是直接排放出去,變成其他個體的食物。 直到今天,卡特勒的噁心科學研究還流傳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這表示如果有人在 Google 上搜尋「人類性費洛蒙」,就會和得到一堆錯誤資訊。 有些研究人員堅信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性費洛蒙,不過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科學界尚未找到任何人類性費洛蒙。 曾於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Preview —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整天將雙腳包裹在皮鞋或膠靴裡常被視為衛生的表現,實際上卻產生多汗、溫暖且缺氧的環境,是許多黴菌、細菌孳生的天堂,造成足癬等惱人的感染。 首先,前陶器時代的農民以狩獵(主要獵物還是瞪羚)補充飲食;但在其後的一千年中,他們成功馴化了綿羊、山羊、豬隻與牛隻。 隨著其他革新持續產生,他們的新石器生活方式逐漸興旺,急速擴張到整個中東,甚至進入歐亞非三大洲。
首先,我們得思考什麼叫作「演化適應」(adaption),這是一個比較深刻且棘手的問題。 事實上,要定義和實踐演化適應的概念,真不是簡單的事。 原因很簡單,我們經過演化而開始食用某些食物,或進行某些活動,這不表示這些東西對我們有益,或其他食物和活動對我們無益。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因此,在我們開始講人體的故事前,讓我們先想想天擇理論如何產生演化適應的概念,以及適應這個詞的真正意涵,還有天擇說如何讓我們更瞭解今日的人體。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作者
各種形式的殘疾也以惱人的方式改變全球的人,如過敏、氣喘、近視、失眠、扁平足,以及其他問題。 簡而言之,低死亡率其實正被高罹病率(不健康)給取代。 某種程度上,這個轉變正是因為越來越少人因傳染病早逝,但千萬別被搞混,認為日益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單純只是因為病人上了年紀3。
視周遭世界為正常(日常的平凡性)的遺傳性傾向可能產生相當惡性的影響,以令人訝異的方式造成人體的失調與退化。 瞧瞧你自己:閱讀本書時,你可能正坐著,使用人工採光,以看清楚書上逐字逐句。 你的祖母也許覺得這一切相當正常;然而,所有這些形勢(包括你坐著閱讀的事實),對人類而言其實都不是正常的。 我們的身體其實並不適應閱讀、久坐不動、喝可樂等較為新奇的動作。 其實,這也完全不是新聞了:大家都知道煙草有害健康,更知道大量飲酒很傷肝臟,大量糖分導致蛀牙,缺乏體育活動會讓身體狀況惡化。 然而,我認為大多數人一知道其他許多日常瑣事對人體可能有害的原因時,會大喫一驚:我們的身體並不適應這些瑣事。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文明的失樂園?
正常人體內有著數百億的脂肪細胞,每個細胞都含有一滴脂肪液。 當越來越多的脂肪被加入細胞內時,它會像氣球一樣膨脹。 當你的身體仍在發育時,假如脂肪細胞變得過於龐大,它們就會分裂。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儲存過量的葡萄糖
空氣污染的歷史包含許多否認——人們拒絕承認它真的是一項問題。 雷根說樹會造成污染是正確的,但他錯在授權我們也製造污染的結論;樹沒辦法控制自己,但我們可以。 在英國,污染每年耗資 60 至 500 億英鎊;在美國,粗估範圍落於 450 至 1,200 億之間。 以全球而論,污染砍掉了國內生產毛額的 6%;如果把它放入更大的脈絡來看,全世界在國防上花了國內生產毛額的 2.2%,在教育上為 4.8%。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喜歡讀”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人也喜歡
狩獵採集者的生活傾向於遷徙頻繁,但定居於村莊內、照料並全年保衛自己的作物、耕地與牲口,則有利於剛出現的農民。 從事農業的先驅者也選擇更大,更具營養價值,更易栽種、收成與加工的植物(無論蓄意或不自覺),再對特定植物物種加以歸化。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2025 數代以內,這種選擇改變了植物,使它們在繁殖上更依賴人類。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動物間的費洛蒙功用
雖然把焦點放在最慘受害者(每年都有好幾百萬人因此喪生)的作法很誘人,但重要的是別忘了那些人只是冰山一角。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我用另一種角度來檢視「神祕猴」;對我而言,牠象徵人類如何看待自己處在大自然中的什麼位置,而人類的看法十分矛盾,這更凸顯了我們對演化的天真無知。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2025 從這點來看,這隻猴子也是其他動物的縮影,說明瞭牠們就算在物種理當無法適應的地方,還是能安然無恙地存活下來。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人類大歷史(增訂版)
一段時間後, 大貓熊的鮮味受器就失去功能了,就像貓兒的甜味受器。 現在就算你把肉端到大貓熊面前,牠們也不會碰上一口。 有人可能會想問,為什麼其他肉食性動物的甜味受器沒有失去功能?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發現人體:生理學簡史
然而,東亞地區的農耕在狩獵採集者開始生產陶器一萬多年後即開始,這是協助攝食者蒸煮、儲存食品的新發明。 在中美洲,南瓜屬作物首先在距今一萬年前受到馴化,玉米(玉蜀黍)則在約六千五百年前受到馴化。 隨著農耕技術在墨西哥逐漸取得主導地位,農民開始對豆類與番茄等其他植物進行馴化。 新大陸其他農業革新的中心包括安地斯山脈,距今七千多年前,馬鈴薯就在當地受到馴化;美國東南部地區則在五千年前將種籽作物馴化。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距今約六千五百年前,珍珠粟、非洲型稻與高粱等穀類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受到馴化。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人類製作工具、獵捕動物、萬裏跋涉、發展社交只為了──喫頓美食?
媽媽相信飲食會決定人生,因而認為乳酪、奶油與其他任何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都是必須盡可能避免的毒藥。 她對哪些食物會導致肥胖的理解並不完全正確,但對肥胖的擔心則極為合乎情理。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在人類今日所面對的諸多健康問題中,無論是在實質或象徵的意義上,肥胖已成為最嚴重的問題。 肥胖本身並非疾病,然而,它導因於能量過剩;從前,能量只能算是一種罕見的興奮劑。
這項過程在包括西南亞、中國、中美洲、安地斯山脈、美國東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及新幾內亞高地等眾多地區,以不同的方式,發生了至少七次。 西南亞是受到最多研究關注的農業改良中心;當地近一世紀的密集研究已揭露狩獵採集者受到一系列氣候與生態壓力刺激,如何發明農耕的相關細節。 這個問題沒有單一答案,但全球氣候變遷可能是一項因素。 冰河期結束於距今一萬一千七百年前,地表進入全新世:全新世的氣候較冰河期溫暖,也更穩定,較少出現氣溫值與降雨量的極端波動。 在冰河期間,狩獵採集者有時藉由摸索,嘗試種植作物;但他們很可能死於極端、迅速的氣候變遷,這些實驗未能紮根。
超過六百個世代以前,狩獵採集者隨處可見,人人依賴採集維生。 在漫長的演化時序裡,從採集時代到近代──也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你的祖先開始羣居,一羣不超過五十人。 他們規律地從一個營地移動到另一個營地,透過漁獵和採集植物獲取糧食維生。 你是否曾聽說過,二○一二年在佛羅裏達的坦帕市召開共和黨全國大會時,有隻登上花邊新聞的「神祕猴」? 我們在討論的這隻猴子是一隻脫逃的獼猴,牠長達三年用拾荒的方式維生,從垃圾箱和街上的垃圾桶獲取食物,還會閃躲汽車,聰明地逃過捕捉,讓野生動物保護官相當沮喪。
你的身體明智地選擇將最大量的能量儲存為脂肪,只有極少量能量以糖原與醣類的形式儲存。 還有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過動症……這些都與人類身體的演化和文明的進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它們有很多不同形狀和尺寸,通常人們在指稱它們時,會在後面加上數字 0.1、1、2.5 及 10。 本書提到的大多為粗糙的PM10(直徑小於 10 微米,大概比偏粗的人類毛髮細 10 倍)和細緻的 PM2.5(小於 2.5 微米,比毛髮細 40 倍)。 較小的粒狀物會對我們的健康帶來較大的傷害,因為它們可以穿透到肺部更深的位置(較大者比較不具危害,因為它們比較重,落至地表的速度較快,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們被卡在鼻子或喉嚨裡的機率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