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臺灣演藝人員江蕙、楊貴媚,因表演需進行特殊舞蹈動作、工作壓力大,也傳出深受眩暈困擾。 此外熬夜、睡眠不足、緊張、焦慮等,都可能導致眩暈發生。 中年婦女之所以容易發生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與女性停經以後,荷爾蒙減少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症有關。 所謂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頭「鬆散」,容易骨折的疾病,這個時候,耳石同樣因為脆弱而容易脫落、掉進半規管後,便出現頭暈的症狀。
- 最常引起暈眩或頭暈的原因是前庭系統發生問題,前庭系統包括:耳蝸、前庭、三半規管,其中前庭及三半規管則負責平衡。
- 如降血壓藥、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改變姿勢時頭會暈。
- 閉眼休息:頭暈症狀發作時,可坐下或躺下閉眼休息。
- 週邊性的眩暈,則是由內耳的半規管、前庭、球囊等功能障礙引起。
- 變型有的無聽力損失,有的甚至不出現眩暈,所以診斷上相當困難,必須等到演變成典型症狀才能確定診斷。
- 如果眩暈、漂浮的感覺維持數天,甚至還會走路不穩,就要懷疑有中樞性病變的可能。
- 「喫了早餐,人才醒過來」,這絕對不是心理作用,早餐對調整自律神經系統來說,扮演著喫重的角色,請務必確實的、好好的喫早餐。
若用更白話書描述,就是體內濕氣很重,出現症狀是:頭暈頭重、胸悶、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肢體沉重、愛睡覺、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或弦滑。 中醫《傷寒論》是千古以來治療「外感傷寒」的專書,裡面有多處提到「頭眩」的症狀,不論是陽病(太陽、少陽、陽明)或是陰病(太陰、少陰)都會出現暈眩。 現代人經常頭暈,卻找不到原因 然而,以上的原因都非常嚴重,然而現代人高頻率出現頭暈現象,在多數的時候暈眩並不屬於任何上述的原因。
暈眩: 健康情報
,包括利尿劑會造成過度水分排出而引起低血壓,血管擴張劑也會造成血管過度擴張而引起相對性的血壓降低,此外,某些精神科用藥都有可能引起姿態性低血壓。 日本暈眩平衡專家肥塚泉在著作中《耳鼻喉科名醫告訴你,最新暈眩症療法》提到,很多人以為頭暈是腦部出問題,但事實上70%的暈眩都是耳朵所引起,與腦部相關的只有10%左右。 常見是糖尿病友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嚴重多發性神經病變,或頸椎壓迫導致及脊椎後側的本體感覺異常,在夜間光線不良時特別感到走路不穏的感覺。 耳石脫落症屬於結構性問題,可以採取耳石復位術治療,幾天後即可好轉;前庭神經發炎則應多休息,使用末梢神經藥物治療,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 換了一個醫師,開立了耳內循環藥物,喫了三天,那纏身已久的暈乎感覺居然離我而去。
- 門診中,透過簡單的神經理學檢查,例如要求病人走直線、閉眼原地踏步,評估身體平衡功能是否異常,以及眩暈症是否與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有關。
- 依照現代醫學的研究,造成暈眩的成因非常複雜,主要認為大部分的頭暈,與耳部的「半規管」或「前庭系統」機能受影響有關,最常見的就是「梅尼爾氏症」。
- 眼性眩暈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 遇到急性發作時,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
在臨牀上,前者多為漸進與持續性的發作,且較少激烈性的天旋地轉;後者的發作型態則多為突發性或漸進性,發作時症狀也較劇烈。 整個空間大迷失,像要一直往下墜,可是要用力站卻不知道該怎麼站。 就醫時宜詳述眩暈的症狀、特徵、時間長短,及當時併發的症狀。 並回想看看最近生活的改變是否可能引起暈眩? 心臟血管系統:心臟或血管功能不良,血壓過高、過低可引起。 特別是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突然坐起或站起,易產生姿態性低血壓的頭暈。
暈眩: 頭暈或眩暈的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大概就像頭痛一樣,每個人多少都曾感受過這些問題。頭暈有多常發生呢?就以頭暈中的一種類型「眩暈」來說,在臺灣的盛行率就將近 3% ,若以臺灣人口來換算,表示 69 萬人有眩暈的症狀,且復發率可高達 3 成。
一般頭暈發作時通常會有頭悶悶沈沈、頭重腳輕的症狀。 而暈眩則會讓人有天花板在轉、地板在轉、傾斜搖擺的症狀。 暈眩 典型症狀為眩暈、耳鳴、耳悶塞感,合併聽力下降或喪失,而且症狀反覆性發作。 原因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推測與病毒感染、飲食、自體免疫、基因、血管異常、過敏反應有關。
運動員在傷病恢復期、過度疲勞以及停訓後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時也容易發生這種短暫的暈眩症狀。 要判斷暈眩的原因,首先要先了解暈眩的型態。 中老年族羣且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若有出現疑似暈眩的情況,有可能是腦血管阻塞或輕微出血而產生的中風前兆,須盡快就醫檢查。 方名 組成 功用 主治 [ 固沖湯 ] 白朮; 生黃芪; 龍骨; 牡蠣; 山茱萸; 生白芍; 海螵蛸; 茜草; 棕邊炭; 五倍子 益氣健脾,固沖攝血。
暈眩: 健康網》護眼營養素食物大解密 營養師:第1名是「它」
但林永松指出,暈眩藥物多有抑制前庭的效用,有時也會引發嗜睡等副作用。 長期喫成藥抑制眩暈問題,不只可能耽誤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時機,也不利於前庭功能進步。 「邊喫止暈藥邊復健,會使你的康復之路走得更遠、藥喫得更久。」他說。 林永松指出,最簡單的方式是從眩暈時間判斷。 除了嚴重的前庭神經炎外,一般內耳、前庭疾病的眩暈很少會持續超過2-3個小時。 如果眩暈、漂浮的感覺維持數天,甚至還會走路不穩,就要懷疑有中樞性病變的可能。
暈眩: 長期咳嗽胸悶痛 27歲男驚罹肺腺癌
容易造成頸椎僵直的生活習慣一直持續,頸部的肌肉會變得僵硬,血液與神經的循環也會變差。 自律神經的機能惡化,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除了引發暈眩,也容易引起頭痛或耳鳴等症狀。 暈眩2025 前庭神經炎:前庭系統受到病毒感染,進而產生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的症狀。 症狀發作較其他疾病來得突然,症狀可持續數天。
暈眩: 健康雲
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為後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並且用澤瀉湯及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眩暈。 詳細論述了勞倦過度、飢飽失宜、嘔吐傷上、泄瀉傷下、大汗亡陽、晌目驚心、焦思不釋、被毆被辱氣奪等皆傷陽中之陽,吐血、衄血、便血、縱慾、崩淋等皆傷陰中之陽而致眩暈。 秦景明在《症因脈治,眩暈總論》中認為陽氣虛是本病發病的主要病理環節。 至清代對本病的認識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眩暈為臨牀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 本病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可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
現在C肝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癒,是最有機會清零的疾病。 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可能也和C肝病毒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合併C肝感染的糖尿病病友治癒後,不僅有助血糖控制,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疾病等常見併發症,更能降低肝癌風險。 AMH數值可顯示卵巢卵子的庫存量,此數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也會越來越低,是個評估重要指標,也因此對女性帶來不少壓力。 陳美州醫師表示,AMH僅是幫助醫師決定治療方針和劑量,目的在預測取卵數,另也需參考體重,依據體重和AMH為標準,比單獨用AMH更精確。 肺阻塞位列臺灣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三大死因,不過話雖如此,民眾對此卻普遍熟悉度不高,實在令人憂心。
暈眩: 眩暈復健運動
會暈車或暈船的人,在離開了搖晃的汽車及船隻,如果稍作休息,頭暈症狀可能就會好一些。 暈眩 但並不是所有頭暈症狀都像暈車或暈船這麼簡單。 有些其他原因造成的頭暈症狀可以是一陣一陣,或持續發作,不一定都能自然緩解。
暈眩: 暈眩各類型整理及治療方式
她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了,因此非常緊張到門診求助。 鈴木教授表示,雖然掉進淋巴液的耳石會隨著時間溶解,但平均卻要花費2周的時間。 若是民眾一味地靜養,反而只會讓耳石持續攪亂淋巴液,所以國際間的耳鼻喉科醫師多半會採取「耳石復位術(Epley Maneuver)」來晃動頭部,幫助耳石回正至前庭。 也就是說,民眾遇到頭暈、頭疼情況時,更該嘗試運動纔能有效改善。 如果發生了上述幾種常見的短暫突發性眩暈症狀,即使迅速恢復正常,也都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及早就醫,由醫師根據病史,神經學檢查、電學及影像檢查來作出正確的診斷,進行治療。 醫師判斷應該是內耳不平衡所致,但也說不出所以。
暈眩: 改善暈眩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含有維生素B羣的食物非常廣泛,除了前面舉例的食物外,堅果類中皆含有不同的維生素B。 炒菜時加入鍋中同炒,或者當做零食直接喫,都是不錯的補充方式。 正常的脊椎本就呈弧形曲度,若不良姿勢過久或頸部肌肉僵硬太久,都會把頸椎曲度拉直,使頸部失去原有的自然弧度。 像這樣的狀態,醫學上的專有名詞稱為頸椎過直(straight neck,又譯直頸病)。
如果接受以上4項檢查,所有結果顯示高度懷疑為「中樞型眩暈症」,建議進一步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腦腫瘤及腦中風等問題。 同樣是暈眩症狀,但多由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所引發的人,應補充抗眩暈營養素中的王牌「維生素C」, 柑橘、草莓、奇異果等水果中皆有含量豐富的維生素C,可有效紓解壓力性的暈眩。 要注意的是維生素C遇熱很容易被破壞,建議以生食較佳。 不過,大致可以區分為源自內耳平衡器官不平衡的原發性眩暈,以及由視覺異常、頸部(頸椎)、腰部或腦部病變所造成的眩暈。
當前庭神經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頭暈的症狀,覺得自己或周遭天旋地轉。 這類疾病是非常複雜的,其所涵蓋的範圍也非常廣泛,除耳鼻喉科的疾病外,內科和神經科的疾病也常併有眩暈症狀。 暈眩2025 加上病患並非每個病例都能立刻得到正確診斷,而是需要仔細問診,加上特殊檢查,甚至需要觀察好一段時間或藉助藥物的治療才能做結論。
暈眩: 生活與休閒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當頭轉動或移動頭部時,前庭系統的耳石會脫落在異常的位置,過度刺激毛細胞的擺動,產生暈眩症狀。 有些患者發生暈眩時會感到噁心,但較少會出現嘔吐的症狀。 大部分眩暈患者的病發原因一般歸於此類型,其疾病症狀可在數秒內結束發作。 事實上,大部分人發生眩暈症的原因,雖然與日常生活、飲食,沒有太大關係,然而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容易使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 根據目前醫學研究指出,內耳神經系統容易受到身體自由基的影響,因為內耳是非常微小的器官,一旦受到自由基攻擊,就會出現發炎反應。
暈眩: 暈眩還是一般頭暈?
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平衡感,把這個結構設計在頭部,其實是有道理的,這個機制能讓我們隨時感受到頭部方向的改變,做出相對的反應以防止身體跌倒。 這整套前庭系統的運作,就有如人體的指南針,讓你隨時確認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通常是腦幹或小腦出問題,例如腦血管疾病(如中風、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腫瘤所引起的暈眩,也是較為危險的類型。 這種暈眩常合併其他症狀,包括複視(眼前景物有影子或一分為二)、顏面神經麻痺、口齒不清、手腳無力、失去平衡感等。 感覺暈眩快要發作時,要趕快停下來休息,找到安靜的室內,靜臥休息,並儘量不要轉動頭部,動作放慢輕柔為主,避免誘發眩暈的機會,以減輕症狀。
暈到我以為自己摔到牀底下還是飄起來了,眼睛閉上想說會不會好一點,結果一閉眼感覺整個眼球也是在旋轉,真的有點像驚悚恐怖片那種遇到鬼的感覺,所有的東西都在飛快的旋轉,最後我忍不住強烈的噁心感,請家人送我去急診。 那時候就算有人扶著我都沒有辦法好好走,一路東倒西歪地進醫院,可是在急診待了一個晚上,什麼也沒檢查出來。 其他:飲酒、貧血、氣候改變、長期疲倦、注視螢幕、壓力過大、緊張、睡眠不足、營養不良、血糖過低或過高、藥物、電解質不平衡等,都會引起頭暈。 若突然有意識改變、眼皮下垂、嘴角歪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可能是腦中風,須速至急診。
暈眩: 暈眩原因是跟內耳不平衡有關 別以為多休息就好
前庭功能測驗、電測聽較有價值,頭顱攝片、腦電圖、腦脊液檢查、CT、MRI、腦血管造影可進一步明確病因。 表現爲眩暈和一側進行性聽力減退,行走不穩。 眩暈症狀嚴重,只能躺在牀上無法起身時,建議打緊急求助電話送急診,及時打點滴及止暈針,馬上能獲得改善。
暈眩: 暈眩耳鳴好痛苦 4招緩解梅尼爾氏症
林志遠提醒,若年輕的患者有暈眩問題,建議先看耳鼻喉科,若年長者或疑似有心血管障礙者,則建議可以先看神經內科,可以得到較周全的評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遠表示,每天例行的診療工作中,都會遇到暈眩求診的病人實,一般來說,暈眩或頭昏可以到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兩個科看診,耳鼻喉科通常是處理「眩」(感覺在轉),而神經內科則常處理「暈」。 外子去藥房求助,買了幾粒止暈藥,喫下後不久,暈眩情況稍微好轉。 當晚睡得不錯,第二天起來,就像沒事人一樣,又可如常生活。 暈眩2025 可是暈暈乎乎的感覺就此常伴隨著我,有時走在路上還有歪斜不穩的現象。
暈眩: 疾病症狀
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眩暈的原因是參與平衡覺的感覺系統發生障礙,導致平衡覺、本體感覺(空間位向與定向)對自身、物體、環境等空間關係在大腦皮質反應失真,而產生了運動性或位置性的錯幻覺。 釐清自己喫的藥物:如某些抗交感神經藥物可能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進而產生頭暈症狀。 對於長期服用慢性藥物的族羣來說,遇到頭暈的狀況時是需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來瞭解自己喫的藥會不會有發生頭暈的可能。 低血糖緩解: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某些狀況下可能會出現低血糖所引起的頭暈症狀,這時可攜帶小塊方糖或小蘇打餅,在症狀發生時喫一點,來緩解低血糖的不適。 但若是喫了之後沒有改善,那就未必是低血糖的問題,還是應該就醫治療。
暈眩: 暈眩是腦中風前兆?「躺著也暈」不尋常 3警訊必就醫
現代人經常頭暈,卻找不到原因然而,以上的原因都非常嚴重,然而現代人高頻率出現頭暈現象,在多數的時候暈眩並不屬於任何上述的原因。 發病可由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經顱外段病變引起眩暈,發病率高低排列為:耳石症、偏頭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 急性化膿性迷路炎:多爲中耳乳突炎的併發症。 暈眩 眩暈驟起,伴噁心嘔吐,有自發性眼震和劇烈耳鳴,1―2日內患耳聽力完全喪失。
眩暈的分類:真性眩暈、假性眩暈 1、真性眩暈 是指由於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 應明確眩暈的性質:周圍性眩暈,眼球震顫多有固定方向;陣發的、偶發的或嚴重的眩暈發作,間歇期無異常者提示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神經病變的可靠標誌。 中樞性眩暈,眼球震顫方向不固定;持續的眩暈或失平衡狀態,伴有眼球震顫與步態障礙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複視、構音不清、共濟失調、單側輕癱等也提示中樞性病變。 暈眩2025 一般來說,小孩和年長者最容易發生眩暈,因為小孩內耳平衡功能尚未發育完成,而年長者多半是因為老化,內耳平衡功能漸漸萎縮退化造成的。
病理上, 梅尼爾氏症為內耳淋巴液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疾病,故被視為原發性的眩暈。 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天旋地轉,同時伴隨著耳鳴、噁心,有的人在發作一段時間後,還會產生漸進式的聽力障礙,讓病患飽受折磨。 感冒前後出現的頭暈,是前庭及耳咽管的平衡功能變差,在頭部轉動時會加重,數天內可以解除。 若伴隨著聽力的喪失,或是長期耳鳴、漸漸加強的頭痛或耳痛症狀,須馬上就醫。 可能是由於感冒、身體感染,又或血壓過高或低而起,不過當這些毛病消失,暈眩情況亦會減退。 一般被形容為“耳水不平衡”,通常是因為平衡系統出現毛病,以致出現天旋地轉、暈船浪的感覺。
▲動作絕對不能太快或太大,有時候躺在牀上都快睡著了,所以沒有特別小心,一個翻身就把我暈得整個人睡意全消。 也許是突如其來的暈眩感讓人太緊張,所以很快地就產生噁心想吐、吸不到空氣,還忽冷忽熱,總之就是感覺整個人都當機了,非常非常的可怕。 那個時候會覺得躺也不是、坐也不是,站就不用講了,根本不敢站,很暈很暈又不敢躺,怕躺下來更嚴重,真的很無奈。 知道是哪種暈法之後,「多久發作一次」、「每一次發作大約維持多長的時間」,以及「是否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平時或最近有服用哪些藥物」…也都是很重要的資訊,鉅細靡遺地告知,能夠讓醫師更精準地協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