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仔痕,不少人都會用手指挖耳朵,甚至買採耳工具回家自行清理。 今集《活得健康啲》請來耳鼻喉專科醫生鄧志豪講解胡亂採耳結果及採耳師Mia分享正確清潔耳朵方法。 自己挖耳是一件很舒爽的事,相信不少家庭都會有一把耳挖備在家中,或者是洗澡後用棉花棒清潔耳孔。 但是,自己亂挖耳孔,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採用耳挖或其他硬物採耳是大忌,很容易引起損傷,更有可能會將耳垢愈推愈入,更難排出。 胡亂採耳有可能令耳朵受傷,如懷疑耳垢堵塞耳道,引致各種耳疾問題,應盡快找醫生處理。
- 與此同時,適當使用耳垢溶解劑理論上亦有助醫護人員更容易清除造成阻塞的耳垢。
- 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儘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時可能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入位置,增加出現「耳垢嵌塞」的機會。
- 耳垢會將耳道內的污穢物黐住,好像剪頭髮時的頭髮碎、耳道附近的細毛、游水時水中的污穢物等,這些粘附在耳道的耳垢,會隨着皮膚的新陳代謝慢慢地由內向外退出來。
- 當患上膽脂瘤,發炎情況就會不斷重複,蔓延至中耳,甚至乳突骨。
如真的有必要使用棉花棒,亦建議只在耳道口輕力印乾水分,切勿深入耳道內或作抓癢用途。 否則,棉花棒上的棉花有機會因為抓癢動作而鬆脫並殘留在耳道內;鬆脫了棉花部分的棉棒亦可能會刮傷耳道,甚至刺穿耳膜。 用後更應留意使用過的棉花棒是否完整,確保沒有棉花殘留在耳道內。 清潔耳垢 自行清理耳垢最大問題是很難看清耳道內部,這是很有危機的。 正常成人的耳道約長2.5至3cm,想像你用棉花棒去清耳垢,不但有機會把耳垢愈推愈入,由於耳道不長,棉花棒一推進去就差不多到耳膜前面,有弄傷耳膜的可能。
清潔耳垢: 採耳神器:採耳勺 容易令耳道內壁受損
不建議使用棉花棒或挖耳勺清除耳垢,因為棉花棒可能會把耳垢推進耳道深處,挖耳勺更是危險,容易刺傷、導致鼓膜穿孔。 以燃點耳燭(ear candling)的方法來清除耳垢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用,使用耳燭過程亦不安全。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USFDA)曾提醒公眾,耳燭有機會對使用者造成嚴重傷害,例如燒傷面部和耳道、刺穿耳膜,耳燭的蠟更可能造成耳道阻塞。 故此,在任何情況下,消費者都不建議以燃點耳燭的方法來清除耳垢。
鄧醫生指如果耳垢積聚比較多或有需要採耳,可找專業採耳師處理,而採耳前必需瞭解自己耳道空間大小,絕對不建議自行購入未經正當消毒的清潔耳朵工具。 鄧醫生指耳垢(俗稱耳屎)因外耳道表皮脫下與外耳道分泌物及油脂物混合而成,用途為保持耳道有足夠滋潤,減少外來異物積聚及感染機會。 由於耳朵每日都會自動進行清潔,因此無需定期清理耳垢。 許多民眾都會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來清潔耳朵;洗完澡後,也會因為耳朵進水,拿棉花棒挖耳朵,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巫承融主任建議,若民眾擔心自己的耳垢很多,可以前往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會用專門器械幫助民眾清理耳垢,避免自己使用棉花棒、鑷子、衛生紙挖耳朵。
清潔耳垢: 耳朵入水的處理方法
及後,該男士入院求醫,經用藥後,炎症得到緩和,並在其耳道發現有壓緊了的棉花。 該報告指,源自棉花棒鬆脫了的棉花有機會被推至外耳道(external 清潔耳垢 auditory 清潔耳垢 canals)較深入的位置,是常見於成人和小童耳道的異物。 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可能引致發炎和感染,最終引致外耳炎,更有機會影響耳廓皮膚。
外耳道一旦發炎,情況若嚴重,炎症可深入至皮下,侵蝕骨頭,若進一步感染到中耳及內耳的部分,可引致中耳炎,或影響內耳神經的健康。 近年流行採耳服務,或自行購買及使用採耳工具,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曾指出,採耳有機會將本來向外移的耳垢推回耳內,形成耳垢積聚,長遠或造成耳道阻塞,影響聽力,並增加出現細菌感染風險。 消委會引述醫療報告指使用棉花棒可能引致外耳炎耳膜穿孔等情況,棉花棒鬆脫了的棉花亦有機會被推至外耳道較深入的位置、引發「耳垢嵌塞」,甚至形成感染或發炎,短暫性或永久性影響聽力。 醫生指,有些家長會用髮夾為幼兒挖耳屎,不過因為孩童的耳道較小、皮膚細嫩,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耳道出血或是耳膜穿孔,不僅受傷,也容易有感染風險,故不建議用此手法。 此外,亦有家長會用棉花棒替幼兒清理耳垢,但清潔過程中,有時會讓耳垢「愈推愈入」,反而造成耳屎阻塞。 清潔耳垢2025 耳油會令耳垢較濕及油,黏性較強,耳垢積聚後便容易封著耳道,繼而影響聽力,在游泳及淋浴後聽力更會顯著下降,甚或感到疼痛。
清潔耳垢: 耳機不使用時,應當收納好
電動吸耳垢機(suction devices)產品是以微吸法(microsuction)的原理吸走耳垢。 這類儀器備有吸管,聲稱開動後將吸管放進耳道內便可以吸走耳垢。 儀器操作期間會發出摩打轉動的聲音,對使用者而言,當吸管放入耳道時摩打聲音顯得更大,可能造成不適,甚至短暫影響聽力。 故此,絕不建議為了徹底清除耳垢而將吸管長時間放於耳道內。 操作時吸管在耳內型成的微小氣流,亦可能令部分人出現輕微暈眩的感覺。
- 如果需要使用工具掏耳朵,最安全的方法還是由註冊的耳鼻喉科醫生處理較為恰當。
- 在游泳、洗澡及洗頭後,手握棉花棒輕輕做一個打圈動作,清潔外耳道門口位置或用手輕按耳屏位置,而耳廓位置則可用濕紙巾抹乾淨,就已經將黏附在表面的分泌物或水份清潔乾淨。
- 有機會,原來選擇聽歌的耳機亦有機會影響,醫生指耳罩比耳塞好,耳道內沒有汗腺,只得油脂分泌腺,而是耳塞跟棉花棒一樣,有機會將耳垢愈推愈入。
- 在游泳或洗頭之後,水會浸入外耳道,耳垢就會因為吸收了水分而澎漲,完全堵塞耳道。
- 這些採耳勺容易伸進耳道中掏耳,過程的確很舒服,但自行使用這些採耳勺時,不小心太大力或將採耳勺放進耳道太深的位置時,容易令耳道內壁受傷,甚至損害耳膜,出現紅腫發炎或出血,引起外耳道發炎。
有些父母以為嬰兒要清潔耳道,所以從小便每天替子女撩耳仔,用錯誤方法清理耳垢而需就醫求診的個案時有發生。 但暫時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採耳方法有效,相反有不少個案是因使用耳燭而造成外耳炎和麪部燒傷,所以要小心考慮。 耳垢主要分為2個類型,包括乾型耳垢及濕型耳垢。 根據衞生署指出,遺傳學調查發現在亞洲人當中,乾型耳垢佔多數。
清潔耳垢: Q8. 醫生用甚麼方法清理耳垢?
不單是小孩,有一名20歲男子耳朵經常覺得癢。 他自行用綿花棒撩耳仔,又會到訪內地或私人醫院清潔耳道。 後被轉介至屯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外耳道塞著耳垢甚至發黴,最後要用消炎滴耳藥水才治癒。 於游泳或洗頭時,可使用耳塞或棉花球防止污水流入耳,其後應儘快以幹潔的布或棉花球抺去耳內的水。 耳垢的分泌腺集中於耳道入口附近,因此耳垢通常積聚於耳道外圍。
清潔耳垢: 醫療及健康保險
一般情況下,耳垢會隨皮膚新陳代謝而排出耳外,無需特別清理。 近年網絡上出現不少有關介紹,不少影片指這類耳挖簡單易用,吸引不少消費者選用。 一般而言,這類耳挖的前端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透過手提電話下載相關的應用程式,便可連接到耳挖所附的拍攝鏡頭,以手機屏幕觀察到深入耳道的情況。 如果獨立使用耳垢溶解劑,可以按指示讓滴劑留在耳內指定時間後,傾側頭部數分鐘,讓軟化的耳垢和多餘的滴劑流出,用紙巾抹掉便可;而在使用沖洗劑後只要保持側頭姿勢數十秒,便可讓耳內液體流出。 蘊含Glycerol甘油能迅速軟化乾硬耳垢,有助清除頑固耳垢。
清潔耳垢: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一位耳鼻喉科醫師的真心告白
不過,部分市面供應而形狀特殊的採耳工具並沒有以中文或英文說明產品用法。 胡亂使用除了不能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外,更會增加因誤用產品而受傷的機會。 加上耳道皮膚敏感脆弱,如果操作時用力過大,既會刮損或刺傷耳道皮膚,更可能引致外耳道炎。 若採耳過程不慎被撞倒,可能傷及耳膜,影響聽力。 不過,先決條件是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士的耳膜必須完好,無穿孔問題或者置有耳管(tympanostomy tubes),而選用產品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清潔耳垢: 耳罩式耳機清潔步驟教學
事實上,耳膜穿孔後未必可以自己癒合,或有需要施行手術修補;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能引致發炎和嚴重感染,甚或短暫性或永久性影響聽力。 清潔耳垢2025 故此,上述研究認為應該加強教育,讓公眾認識使用棉花棒相關的不良影響。 如要避免耳垢積累而造成阻塞,建議減少使用棉花棒,尤其是過往曾出現「耳垢嵌塞」的人士。
清潔耳垢: 醫生教你正確清理耳垢方法 3歲童疑失聰求醫 夾出2cm「巨型耳屎」
棉花棒本身不是挖耳專用的,就算有所謂專用的版本,其膠棒或竹籤本身亦是硬物,有機會刮損耳道,而在棉花棒兩端的棉花小球,在扭動間有可能鬆脫,一旦遺留在耳道內弄不出來,就更麻煩了。 清潔耳垢2025 日前,臺灣花蓮就有一位媽媽因「每次跟兒子說話都沒反應」,疑3歲兒子聽力受損,於是帶著兒子前往當地醫院求診,經診斷後發現男童耳道被「巨型耳屎」塞住。 幼童耳朵若是被耳垢塞住,時間一久或會影響聽力,有醫生不建議由爸媽用棉花棒為幼兒清理耳垢,究竟使用哪種方法最安全? 自行用耳挖、棉花棒或其他硬物清理耳垢,會把耳垢越推越入,阻塞耳道,或會引致耳朵不適,嚴重更會損害聽力。 若使用不潔的用具清潔耳垢,或會受到細菌感染,引起發炎,更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皮膚,甚至可能傷及耳膜及中耳。 消費者必須留意,如果曾以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等家用方法處理耳垢阻塞問題,但情況未見改善,仍然感到耳道痕癢、疼痛、耳內脹滿、耳鳴或聽力下降,建議盡快求醫診治。
清潔耳垢: 耳垢有抗菌效果 過度清潔恐發炎感染
含Phenazone獨特配方,可有效紓緩外耳道疼痛不適。 法國品牌潔耳寶耳垢溶解液能夠溶解厚大耳垢,保持耳道清潔,並預防耳垢病積聚於耳朵內。 一套包括1支耳垢軟化滴劑、2 個矽膠耳塞、1 個滴耳器和滴耳器套。 將10-20滴滴耳液滴入耳朵,插入耳塞,保持頭部傾斜,讓滴劑在耳中停留20分鐘,取下耳塞,然後用附帶的滴耳器將水注入,輕輕沖洗耳朵。 在游泳、洗澡及洗頭後,手握棉花棒輕輕做一個打圈動作,清潔外耳道門口位置或用手輕按耳屏位置,而耳廓位置則可用濕紙巾抹乾淨,就已經將黏附在表面的分泌物或水份清潔乾淨。 耳垢是自然產生的,可以保護耳朵和耳道,有時產生的耳垢會引起聽力障礙或者不適感。
清潔耳垢: 耳垢錯誤清理更麻煩
耳鼻喉科醫生會以耳窺鏡檢查,一般會處方耳垢軟化劑(如橄欖油),使耳垢軟化,排出耳外。 清潔耳垢2025 若耳垢藏於較深入的位置,耳鼻喉科醫生會以灌水,鉗子或吸管協助下清潔耳道,或吸走耳垢。 醫生會用溫水替病人以適當的力度沖耳,從而引出堆積的耳垢。 若耳垢較為頑強,醫生會用顯微鏡和吸管直接將耳垢吸出,部分醫生更會用專門的醫療電泵來徹底清理耳道,過程安全又快捷。 清潔耳垢 一般醫生建議每隔半年至 1 年進行一次清洗耳道。
清潔耳垢: 耳垢軟化劑推薦7. 護耳潔耳垢清除劑 (3合 $128/30ml
乾型耳垢顏色為淡灰或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成分以皮屑和皮脂為主。 俗語中的耳屎,正名應該是耳垢,是耳道內分泌腺產生的分泌,雖然英文叫做ear wax,但其主要成分不是蠟,而是油、水及絨毛,一般帶有微黏性,負責黏着塵埃及外來物如小昆蟲。 醫生立刻為男童夾出耳垢,但因男童年齡尚小,過程中焦躁不安,最後在母親抱住他且固定頭部和身體後,嘗試了3次終於將分別1公分、2公分長的「巨型耳屎」夾出。 清潔耳垢2025 清潔耳垢 隨後母親再度呼喚兒子,男童轉頭露出笑容,這時才放下心中大石。
然後,使用耳挖、耳鉗等工具清潔耳道並應付不同類型的耳垢。 耳垢(俗稱耳屎)是耳道內的分泌物,內含油脂與防菌的酵素,能保護耳道的皮膚。 耳垢的分泌腺集中在耳道入口附近,因此耳垢通常積聚於耳道外圍。 通常耳垢會因為平時說話、咀嚼等顎部活動,順著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 如有必要選用可重覆使用的採耳工具,建議使用前先作適當清潔和消毒,尤其部分工具有較多縫隙,或需花較長時間進行徹底清洗。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如有擔心,建議下列幾類人士可以定期進行耳道檢查,瞭解是否有耳垢阻塞耳道的情況,由醫生協助下作出清除。 其實我們耳朵裡面有耵聹(耳屎)、死皮細胞和大量細菌,戴上耳機耳塞之後,耳朵內部就會形成一個相對較封閉的環境,進而導致耳朵內部的溫度上升,這樣就會使耳機表面附著大量細菌。 而工作上經常接觸沙塵等污染物、時常游泳或潛水、長期使用助聽器或耳機、外耳道皮膚新陳代謝較慢、有過量耳毛的人士,耳部的油脂分泌都會較多,耳垢亦相對較多。 除非是過多的耳垢導致了健康問題,美國耳鼻喉學會並不建議清除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