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症狀6大著數2025!專家建議咁做…

房顫可根據發病時間分為三類: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 陣發性房顫— 以短暫、間歇性發作形式出現, 異常節律通常在短時間內回復正常,持續數秒至數小時不等,最多不超過七天。 由於心房不規則亂放電,這些不規則的電訊號忽快忽慢,也可能時有時無,很難預測心房顫動何時發作與嚴重程度。 輕者完全無症狀或輕微心悸,嚴重者甚會心衰竭休克昏厥。 另一種「冷凍球囊消融療法」是近年來發展出的治療方式。

因此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積極的接受預防腦中風的治療。 罹患心房顫動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其中包括心律不整的藥物,以及抗凝血劑,另外一種可選擇用心導管手術來電燒。 研究顯示,多達30-80%的房顫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學術上稱之為「亞臨牀房顫」)。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亞臨牀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仍然會比常人增加2至3倍(每年的中風風險高達~2%),心臟衰竭的風險亦會增加。 另外,有些病人選擇喫藥的方式卻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的話,也會建議做心房顫動的手術來減少病人的心房顫動發生的頻率。 黃宏凱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電燒治療為點對點的燒灼,讓肺靜脈進行環狀的點對點燒灼之後,繞一個圓圈完成肺靜脈的阻隔。 對比電燒治療,冷凍消融球囊治療以笑氣作為冷卻劑並且能一次進行整圈肺靜脈開口的電氣阻隔,手術時間較短。

心房顫動症狀: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至於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黃宏凱醫師表示,治療方式包含生活型態的控制、服藥治療,以及電擊整流、傳統電氣燒灼術以及冷凍消融球囊治療。 有心房顫動相關危險因子,如年齡較大、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或以往曾經中風,也應該接受檢查,及早發現與診斷。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由於心臟裡的兩個小房間(左心房及右心房)跳動不正常所導致心跳不規則。 正常心跳時,心房正常且規則收縮,每分鐘約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沒有正常收縮,跳得不規則且非常快速,速度可達每分鐘350~600次。 打個比方,心臟好比一臺節拍器,規則且按部就班跳動。

  • 心臟共有4個房間,心臟上半部兩個腔室「心房」主管心跳頻率、心臟下半部兩個腔室「心室」主宰泵血。
  • 目前心房顫動的微創手術有兩種常用的方式,一種是「傳統電氣燒灼術」,利用射頻消融加熱的方式來處理異常放電的心肌。
  • 若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因為心臟因素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中風的機會更是高達五倍。
  • 長者是心房顫動高危族,據林逸賢醫生估計,約有4.8%七十歲以上長者患有此病、更有10%八十歲以上長者是房顫患者,可見此病與年齡掛鈎。
  • 根據2003年Circulation期刊研究,約有相當比率的患者對心房顫動沒有感覺。
  • 廖英傑醫師進一步表示,心房顫動最常見的是病人感覺不舒服,有心臟蹦蹦跳、胸悶、胸痛、心悸等等的症狀,還可能會有血栓以及中風的風險,心房顫動患者產生血栓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 5 倍到 10 倍左右。
  • 其他高危因素還有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及部份肺部疾病等。

長者是心房顫動高危族,據林逸賢醫生估計,約有4.8%七十歲以上長者患有此病、更有10%八十歲以上長者是房顫患者,可見此病與年齡掛鈎。 其他高危因素還有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及部份肺部疾病等。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全人口中平均每100 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的比例愈高。 60 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 位罹患該病,而80 歲以上, 每10 心房顫動症狀 人就有ㄧ人是該疾病的患者。 若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心臟產生血栓,而血栓一旦從心臟裡面打出來到全身,就可能會引起包括像是腦中風、或者是腸子的血管塞住,引起腸壞死、腹膜炎等情況。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非老人專利 強度運動風險高

高齡是罹患心房顫動的一大原因,70% 以上 的心房顫動病人年齡大於65 歲,男性多於女性。 此外,有腦中風病史、心臟衰竭、僧帽瓣疾病、高血壓,或是左心房肥大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 討論過後,並決定使用冷凍消融球囊進行心房顫動的治療縮短整體的手術時間。 罹患腦中風的患者中,約有2~3成與心房顫動有關,常導致失能、死亡。 心房顫動症狀2025 心房顫動(房顫)是指心房導電的頻率出現問題,導致心臟急速及不規律地跳動。 房顫患者,由於心律不整,心內血液容易產生湍流和形成血塊。

  • 此外,有腦中風病史、心臟衰竭、僧帽瓣疾病、高血壓,或是左心房肥大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
  • 心房顫動症狀常常以胸悶、心悸來表現,有些病人甚至會覺得胸痛,還有頭暈、眼花等症狀。
  •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 在2017年發表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全球約3700多萬人患有房顫 (約佔全球人口的0.5%),當中超過全28萬人因房顫而死亡。年齡40歲或以上的人仕,每4人就有1人有機會在其一生中患上房顫。
  • 如果房顫發作持續超過24小時,中風的風險會增加3倍。
  • 恢復竇性心律(即正常心律):恢復竇性心律,才能達到治療心房顫動目的,患者應嘗試恢復竇性心律的治療方法。

心房顫動是一種因為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的功能異常,導致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的病症。 英文全名為atrial fibrillation,字面意思為「心房顫動」。 對於已經植入心臟起搏器(Pacemaker)或植入式心臟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簡稱 ICD)的患者,醫生可以這些植入式心臟電子設備的自動心律記錄功能來診斷房顫。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心房顫動症狀及預防方法知多啲

此外,長期心房顫動讓心臟變得很沒效率,容易引發心臟衰竭。 若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因為心臟因素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中風的機會更是高達五倍。 心臟共有4個房間,心臟上半部兩個腔室「心房」主管心跳頻率、心臟下半部兩個腔室「心室」主宰泵血。 成人正常心跳每分鐘60-100次,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失去規律,時快時慢,令血液未能完全泵到心室。 心房顫動症狀 留在心房的血液會凝成血塊,黏在血管壁,如血塊脫離血管壁流到腦血管,便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跟一般腦中風個案相比,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比較嚴重,一個月的死亡率高出三倍,同時中風後的身心障礙程度也比較嚴重。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治療方式 分為三大類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心房顫動症狀: 房顫如何分類?

醫師會於患者鼠蹊處創造一個小切口,從股靜脈穿進一條細長、有彈性的管子,延伸進到右心房,並於心房中膈做穿刺,讓冷凍球囊導管進入左心房與肺靜脈的相接處。 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最常注意到的症狀是心臟加速亂跳、急速又不規律、激烈撞擊著胸口,且伴隨著無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 然而,也有近兩成的患者在心房顫動發作時沒有明顯不適。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症狀2025 其他各種心臟疾患,像是心臟瓣膜問題、心肌肥大、曾有心肌梗塞,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的患者,也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要看哪一科?

有些人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一旦發作就會相當不舒服,需要至急診室就醫。 心房顫動症狀常常以胸悶、心悸來表現,有些病人甚至會覺得胸痛,還有頭暈、眼花等症狀。 恢復竇性心律(即正常心律):恢復竇性心律,才能達到治療心房顫動目的,患者應嘗試恢復竇性心律的治療方法。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有甚麼感覺?一文了解成因、種類、症狀、併發症和治療方法

但因心房顫動仍持續,所以需要長期使用預防血栓藥物,避免腦中風。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指心房未能有效將血液泵到心室,令血液凝結成塊,當血塊流到腦部便會引起缺血性中風!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症狀2025 通過對於有植入式心臟電子設備(如循環紀錄儀、心臟起博器、心臟除顫器)患者的研究,發現亞臨牀房顫持續時間越長,中風或血管栓塞風險也會越高。 如果房顫發作持續超過24小時,中風的風險會增加3倍。 心房顫動症狀 同時,亞臨牀房顫患者亦有較高機會發展成臨牀房顫,而長遠心臟衰竭的風險亦會增加。

心房顫動症狀: 陳淑芳驚傳「心跳驟停14秒」,開刀失聯2個月!心律不整常見5大症狀,嚴重恐猝死

2019年,美國一項涉及超過40萬普通人羣的研究顯示,蘋果手錶Apple Watch可以在0.5%的人羣中檢測到不規則脈搏,而其中34%的患者證實患有房顫。 2017年,一項在香港涉及13000多個普通人羣的香港研究表明,AliveCor Kardia移動心電圖設備可以檢測到0.8%的新發性房顫(其中65%為無症狀)。 永久性房顫— 持續超過一年以上, 無法以藥物或電擊治療恢復正常心律。 對於此類患者, 醫生一般已決定不再嘗試通過治療恢復正常竇性心律。

對於隱源性中風(中風原因不明)患者,如果不能通過以上無創檢查確診房顫,醫生會考慮使用植入式循環記錄儀(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簡稱ILR)。 這是一種植入在胸骨旁皮下位置的微型晶片,具備長時間記綠心律的功能,其電量和心律監測功能可以持續長達數年之久。 根據2003年Circulation期刊研究,約有相當比率的患者對心房顫動沒有感覺。 此外,如果心房顫動屬於持續型,多數患者已適應這樣的心律,往往感覺不到任何不適。 無症狀患者很有可能忽略醫療介入,可能因此遭遇併發症。 持續性心房顫動:則不會自行回復為正常節律,必須以藥物治療中止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症狀: 心房顫動症狀 常以胸悶、心悸表現

65歲以上,約4%的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約10%的人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症狀2025 就是因為,心房顫動是所有心律不整裡面最常見的一種,年紀是引起心房顫動非常重要的因素,小於65歲的人大概有1%左右,但是如果超過65歲,依照醫學文獻報告指出,可能有高達9%的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 移動式心電圖設備的好處是無創及便利快捷,可是,在中風風險較高的人羣中,此類心電圖設備未必能夠準確有效偵測房顫。

心房收縮能推動血流進入心室,心室收縮則推動血流進入主動脈及肺動脈。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心房顫動症狀2025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很抱歉,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重要聲明: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在55歲以下的人口中,房顫患病率約為0.1%;在60-70歲的人口中,房顫患病率約為3-4%;在80歲或以上的人口中,房顫患病率可以高達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