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何嘉棋提醒,如果在6、7歲前雙腳有不對稱的變形,即一隻腳直一隻彎,就必須及早就醫,因為通常不是身體正常的變化,而是結構問題,例如先天性關節問題、缺乏某些骨骼令腳部變形。 如果長者有O型腳,同時有腳痛,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可能由退化性膝關節炎引起。 退化性膝關節炎會首先影響膝蓋內側,令該部份的軟骨耗損,造成膝痛。 當軟骨完全流失後,就會呈現「骨磨骨 」的狀態。
- 另外,W型坐姿是很多孩子最常發生的,W型坐姿沒有不好,不好的是,孩子長時間處於這樣的坐姿,可能容易造成腿部緊繃的問題。
- 坐角式前屈可以拉伸到大腿腿後側肌肉(半膜肌,半腱肌,股薄肌),緩解腿內側肌肉的緊張也可以放鬆小腿的內旋肌。
- 另一方面,O型腳可能代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情已開始走下坡。
- 手術常用於醫治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和其他種類關節炎。
香港人患有O形腳(膝內翻)者眾多,問題會隨年紀而惡化,若不消除病因,膝內側軟骨會因長期日積月累的受壓而磨蝕,走路時更困難,O形會愈嚴重。 韓國一項研究發現,O形腳是因為股骨內旋(Hip internal rotation)所致,直接引致身形出現三凸問題:包括臀部、小腿、小腹等部位凸出,影響外觀。 o 型腳2025 再來是「坐角式前屈」可以拉伸到大腿腿後側肌肉,緩解腿內側肌肉的緊張,也可以放鬆小腿的內旋肌。 雙腿張開,越開越好,上半身往前彎曲貼地,雙手伸直盡可能往前,努力維持1分鐘。 可伸展大腿內側肌肉及放鬆骨盆,身體較柔軟者,更可慢慢將整個身軀及臀部緊貼地面,並維持姿勢深呼吸,保持1-2分鐘後放鬆。 雙腿張開,上半身往前彎曲貼地,雙手伸直碰地後盡可能往前,維持1分鐘。
o 型腳: 矯正X型腿動作1.企直靠牆站好
墊片和菠蘿蓋部件則屬於塑膠部件, 採用的塑膠有抗磨特性, 能抵受長年累月的關節活動。 動作一:人平躺,雙腳合攏以Thera-Band 練力帶輕力纏繞兩腳腳掌後,再以盆骨闊度張開,然後雙腳用力向外轉開,維持動作2-3秒後放鬆,重覆20-30次。 背靠牆壁,雙腳踏前一步,將球置於膝間,慢慢向下蹲,在最低點維持3秒,再緩緩返回初始姿勢,重複12至20次,做3至4組。 較常見的腳型異常為X型腳(即膝外翻)及O型腳(即膝內翻),臨牀上主要透過股四頭肌生理夾角(又稱Q-角度)來估算。 正常成年男性的Q-角度為向外約12度,女性則為約17度,角度過大會造成X型腳,而過小則會造成O型腳。 側臥式抬腿有效訓練大腿內側肌肉,收緊和強化大腿內側肌肉後,不但大腿線條變得更美,O型腿亦會變得沒那麼明顯,對美腿很有幫助。
- 從剛出世至兩歲左右,小孩正常的腿形是內彎的,這種狀況兩歲左右會慢慢消失,一般不需要治療,除非內彎的情況嚴重。
- 若平日更不透過運動改善,肌肉的分佈只會愈來愈不平均,慢慢會令腿部線條在外觀上變得彎曲,令O型腿問題更嚴重。
- 身體不要放鬆,臀部要夾緊,雙腿膝關節和踝關節盡可能併攏,堅持站10分鐘,過程可能會有點累但是不僅可矯正腿形,還可以瘦身。
- 如果站立時內側足底仍是扁平,表示其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踏地時內側足弓消失,那就是所謂的「扁平足」。
- 膝關節置換是把膝關節嘅退化部分切去, 然後換上人工關節。
- 廖醫生表示:「兩歲前生理性O形腳,這種說法是對的。四五歲之前仍很大機會自我修復,通常不會做過多檢測或治療。」但現在不少上了年紀人,才發現關節退化很大因素是O形腳引致。
幼兒骨骼尚在發育沒有完全鈣化,2歲以前被視為正常現象。 不過,如前文所言,腳型變異也有可能涉及不同病變,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所以如有明顯痛症,或左右腳的角度有明顯差異,最好都是及早求醫,找出確實病因。 常見由於小腿肌肉較為細小,導致小腿距離拉開;或小腿肌肉太弱,削弱對膝關節後方的支撐;甚至更罕有地是脛骨有彎曲變型。 X型腿的成因亦跟走路姿勢有關,走路時施力點放錯在腳踝內側,力量向外擴散反而使小腿肌肉更發達,腿型自然形成X的形狀。 先在膝蓋中間夾着毛巾,然後慢慢往下半蹲,雙腿曲到90度時停留5秒,再重覆約20次。
o 型腳: 矯正O型腿動作5.側臥斜抬腿
「半輪式夾轉」都可以鍛煉到大腿內收肌羣,先面朝上平躺,雙腳與肩同寬踩地,雙腿夾書或是保留一個拳頭的間距,腳後踩穩後出力將身體撐起,雙手伸直肩膀周寬撐地,將上半身抬起,直到身體保拎平衡。 利用腹部發力,雙腿有力朝中間收並向下推,上下來回共1分鐘。 OL很多時因工作需要要長時間穿上高跟鞋,行得路多鞋跟自然容易磨損,但有沒有發現磨損的位置都是呈傾斜狀? 這可能是因為行路的姿勢不正確,如寒背、習慣交叉行路或外八,都是形成O型腿的成兇。 足弓塌陷會造成兒童在走路時,腳掌做不出好的力量傳遞,甚至可能造成疼痛。
當併攏雙足、完全放鬆雙腿直立時,如果兩個膝關節之間不能併攏,就說明是有O型腿。 膝內翻(genu varum)俗稱O形腿(bow-leggedness)、羅圈腿[註 1](bandy-leg),是一種膝關節異常內旋的畸形發育現象。 當併攏雙足、完全放鬆雙腿直立時,如果兩個膝關節之間不能併攏,就說明是有膝內翻。
o 型腳: 健康の貼士
就成年人而言,O形或X形腳絕大部分成因來自膝關節變形,如傾向內便會形成O形腳,傾外側則成X形腳。 O形腳的常見成因是膝關節退化,原因是膝關節內側負重較多,通常最先受影響。 剛出生的嬰兒至大約兩歲前,雙腳大多呈O形,之後又慢慢變成X形腳。 到了6、7歲左右,小孩的脛股關節角度(tibiofemoral angle)外翻約5度,雙腳看來就變得比較直。
本港約三至四成人患有不同程度俗稱O形腳的膝內翻。 有足科矯形師指,逾半O形腳問題因股骨內旋引起,除了影響外觀,長遠更會令膝內側軟骨磨蝕,引致膝關節痛、腰痛及「三凸身形」。 傳統治療方法如服藥可減輕痛楚,但治標不治本,而進行「換骹」手術則風險較大。 本港一年前引入一種韓國新式訓練治療,可協助股骨向外旋,患者一般在五個月改善O形腳問題。 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會因為骨骼正在發育的緣故,在一歲半之前產生 O 型腿、三~四歲出現 X 型腿,大概在四到六歲時腿型才會固定下來。
o 型腳: 矯正O型腿動作3.屈膝後抬腿
所以如果O型腳和腳痛同時出現,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很大。 第一個動作「幻椅式夾轉」,負責訓練大腿肌肉,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腿夾磚塊,下半身緩緩蹲下,想像自己在坐椅子般,找到舒適的高度,膝蓋彎曲不要超過90度,保持膝蓋在腳踝上方,但不要超過腳尖。 注意大腳趾下端去踩實地面,尋找小腿內側肌肉主動發力,堅持1分鐘即可。 o 型腳 這個動作非常簡單,大家只需企直靠牆站,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頭、肩、臂、小腿和腳後跟要緊貼牆。 身體不要放鬆,臀部要夾緊,雙腿膝關節和踝關節盡可能併攏,堅持站10分鐘,過程可能會有點累但是不僅可矯正腿形,還可以瘦身。
o 型腳: O型腿矯正拉筋動作1: 側臥式抬腿
另外由於股骨與盆骨、脊骨相連,股骨內旋亦會令盆、脊骨形狀錯誤,引致臀部、小腿、小腹凸出的「三凸身形」及腰痛。 o 型腳 X型腳(膝外翻),俗稱八字步,是常見的下肢畸形症狀,影響形態與健康,膝外翻破壞了膝關節內外側壓力的分佈。 研究發現,有X形膝關節的人較多患有前膝痛,當中不少患者有寬扁腳的問題,兩者關係不容忽視。
o 型腳: 常見的幼兒足部問題
具膝內翻的患者,由於身體承重線內移至關節內側,導致在行走和站立時,膝關節內側應力增加導致脛骨平臺塌陷和骨小梁骨折,軟骨面摩擦力增高而磨損。 o 型腳 一雙美腿除了要又幼又長,筆直漂亮的腿型同樣重要。 因為不良坐姿和走路姿勢,還有天生腿型,讓不少都市女性都擁有O型腿或X型腿的問題。 以下的拉筋動作,不但讓筋骨和肌力變強改善身形,不良的腿型亦可以得以改善,一起穿上緊身褲,展露完美美腿吧。 膝內翻,俗稱O形腳;即小腿骨﹙脛骨﹚在站立時向內彎,與大腿骨﹙股骨﹚形成一個O字。
o 型腳: 矯正O型腿X型腿!睡前8分鐘2組簡單懶人動作 變回筆直大長腿
同時,康復之後也不忘記去幫助其他人,對自己也是一種啟發。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O形腳,其實可以做簡單的自我診斷:雙腳合攏站立時,兩個膝蓋如能合併一起,就不是O形腳。 o 型腳2025 如果兩個膝蓋之間有明顯隙縫的時候,則是O形腳。 嚴重的時,兩個膝蓋位置就像兩把弓一樣向外張開,中間的空洞成隻手都擺得進去。 但其實上了年紀,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痛、關節退化問題。
o 型腳: 健康の新趣
李先生今年 70歲,兩邊膝蓋患有嚴重退化,正在公立醫院輪候膝關節置換手術,現在已等了四年。 最近,他發現雙腳好像愈來愈像O型,走路亦愈來愈痛。 維持剛剛動作,雙手撐地,左腿膝蓋點地,右腿向上彎曲呈現90度,接著上下抬腿,鍛鍊臀部肌肉,左右各堅持1分鐘。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腿夾書或保留一個拳頭間距,下半身慢慢蹲下到舒適的高度,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尖。 注意大腳趾下端去踩實地面,感受小腿內側肌肉發力表示正確,維持1分鐘。
o 型腳: 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與自救
O型腳(學名為膝內翻),指的是當雙腳合攏時,雙膝之間的空隙過大的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外觀,更會導致膝關節內側受壓過大,容易發生軟骨磨損,隨著年齡增長,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膝關節彎曲,甚至引發退化性關節炎。 O型腳的成因有多種,包括遺傳、過早學習行走、不良的坐姿或睡姿,以及長期從事某種運動等。 對於O型腳的改善,足科矯形有限公司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包括訂製矯型鞋墊或拖鞋,配戴專用護膝,服用補充劑,甚至進行注射和手術等治療。 研究發現,患者接受治療後,一般在五個月內可見明顯效果。
o 型腳: 不良姿勢 翹腳招O形腳
據醫管局統計,截止今年3月31號,香港輪候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多達3萬多人,平均要等3至5年才換得上。 當膝蓋和足踝內則可以同時緊貼,代表你的下肢形態正常。 但如果當兩邊足踝已經緊貼,而膝蓋之間出現罅隙,並呈現O字型,就可能患有O型腳。 弓起背部,腹部向內凹同時收起下巴,深深吸一口氣;吐氣時向上抬頭挺胸,尾椎及腹部向地板下壓。 用腹部呼吸並維持姿勢約10秒,重覆做約10次。
如果站立時內側足底仍是扁平,表示其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踏地時內側足弓消失,那就是所謂的「扁平足」。 由於嬰兒及小孩的足弓還未完全發育成形,通常四歲以後,就會漸漸形成足弓的形狀。 其實,很多我們擔心的兒童足部問題,大多是屬於正常發展下的狀況,畢竟發育中的兒童,要像大人一樣穩健地行走,是需要時間的,隨着兒童日漸長大,他們的足部問題都會慢慢地糾正過來。 o 型腳2025 全膝關節構造模仿人體的關節, 分為大腿骨、小腿骨和菠蘿蓋部件, 而大腿骨和小腿骨部件之間有一塊塑膠墊片, 作用就像我們的軟骨, 是關節的活動介面。 O型腿,又叫做膝內翻、羅圈腿,是一種身體發育現象。
側臥,髖膝關節彎曲約45度,腰部以上維持穩定,髖關節慢慢打開,維持3秒,重複10至20下,共做3組。 美容達人倪晨曦(Elve Ni)同為瑜珈導師,擁有苗條身段的她,筆直的雙腿令人羨慕。 蚌式做法簡單,只要先側臥在地上,然後將雙腳並攏屈曲,再將膝蓋關節往外打開,以20次作一組並重覆3組就可以。 蚌式訓練可幫助強化盆骨的外旋能力,從而改善X型腿。 專利蛋殼膜成份含有豐富膠原蛋白、軟骨素、透明質酸及獨有的水解蛋白,配方容易被人體吸收。
o 型腳: 矯正X型腿動作5.臀橋
另外,W型坐姿是很多孩子最常發生的,W型坐姿沒有不好,不好的是,孩子長時間處於這樣的坐姿,可能容易造成腿部緊繃的問題。 不過,已經有大腿骨前傾問題的孩子,就要避免長時間W型坐姿。 也就是站立時,外彎腳會讓下肢呈現X型,出現雙膝內側互踫的情況。 o 型腳2025 通常3到6歲的期間最為普遍,大概7歲左右消失。
o 型腳: 人工關節物料
對於適合前膝腫脹、膝蓋活動幅度減低者,或者膝關節炎患者,Bio-Skin 穩定髕骨護膝及Relive 固定關節護膝,馬蹄形墊有助加壓、穩定膝蓋和促進水腫消退環形墊有助於膝蓋邊緣位置加壓。 Scott固定關節護膝則能在打石膏位置或拆除石膏後使用(膝蓋骨裂或骨折),有效限制活動方向, 直至痊癒。 截骨矯形:小朋友的O形腳未必好痛,當開始有痛覺的時候,軟骨已有某程度的磨損,這些情況可能已經到15,16歲了。 對於嚴重、有病理性膝內翻的患者,保守治療僅能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平均可改善程度為73%[7],脛骨機械性內翻部分無法得到矯正。 骨性關節炎嚴重的,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9]。
且通過多項臨牀試驗,能迅速減輕關節不適;有效抑制不良因子、抑制軟骨退化,延緩退化過程。 治療時儀器會將患者膝部內外旋轉,拉鬆其Z韌帶;患者亦須自行發力以足部向外旋轉儀器腳踏,可令患者運動及鍛煉股外旋肌。 李家偉指,本港近年引入韓國STYLEX訓練治療儀器,針對O形腳患者Z韌帶太緊或股外旋肌肌力不足進行治療。
o 型腳: 十多至卅歲 治療黃金期
只要小孩出現O型腿或是X型腿時,父母都會很擔心。 基本上,新生兒都會有明顯的O型腿,也就是膝內翻,大約在一歲後趨緩,兩歲之後慢慢出現膝外翻,也就是X型腿,這個狀況會在四歲之後趨緩,七歲以後就會回復正常的膝蓋角度。 參照瑞典的人工關節登記冊, 可以見到 20年前做手術的病人當中, 每一百人中有93人的人工關節至今依然穩固, 只有7人需要進行翻修手術。 護膝穿着時一定要舒適,不應過份用力拉緊固定帶,過緊的護膝會阻礙血液從小腿迴流,患者穿戴數小時後會感覺小腿腫脹和疼痛。 此外,護膝需於白天穿戴,晚間或休息時除去,避免肌肉長期過份依賴護膝而退化。
特別是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坐在辦公室一整天很多時都會出現駝背…等不良坐姿,應定時定侯提醒自己要挺胸、伸直背部,膝蓋並攏呈90°-95°的屈曲狀態,不要把雙腳重心偏往某一邊。 O型腿除了會影響觀感之外,長期更會使骨盆、腰椎的受力失衡,引致膝關節炎、腰痛、生理痛及便祕等健康問題,亦會增加下半身的瘦身難度。 o 型腳2025 整個身體朝向地面伏下呈俯臥的姿勢,雙腿平行併攏,一邊收緊臀部一邊抬起左腳,往上抬到最高點時再回到原位,這個動作要慢慢做,15下為1組,兩邊各做3組。 o 型腳 特別是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坐在office一整天很多時都會出現寒背等不良坐姿,應定時定侯提醒自己要挺胸、伸直背部,膝蓋並攏呈90°-95°的屈曲狀態,不要把雙腳重心偏往某一邊。 o 型腳2025 當兩歲之後的孩子仍有膝內翻的狀況;八歲之後有明顯的膝外翻時,爸媽就要注意了。 重點是,除了外觀,更會讓孩子的關節承受不少壓力,甚至感到疼痛,不得不防。
o 型腳: 怎麼做才能改善「O型腿」?每天8分鐘!6招矯正+美化腿形,運動白癡也能上手
膝關節置換/ 換膝關節/ 換骹是同一個手術的不同名稱。 標準腿型,應當是在前述姿勢下,大腿中段、膝關節、小腿中段、腳踝處有四個個接觸點,相應的,膝關節上下方,則有兩個菱形的縫隙。 而O型腿的人,大腿之間、小腿之間、膝關節之間則形成了一個聯繫的大縫隙,猶如O的形狀,故俗稱O型腿。 而膝內翻的人,大腿之間、小腿之間、膝關節之間則形成了一個聯繫的大縫隙,猶如O的形狀,故俗稱O形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