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2025必看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即使修行解脫道而滅除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陰、處、界、入不再出生,入胎識仍單獨存在而永遠不滅,成為未來無餘涅槃中的本際。 透過這樣能確實了知無餘涅槃中並非斷滅境界,纔有可能眞的斷除我見,才能說是有實證解脫果。 四食 當代佛教界修行人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如果能將覺知心處在觸知六塵而不貪著六塵境界,也不起心動念,那就是開悟,就是證得涅槃境界。 但這個對六塵境界,有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知的境界相,仍然尚未離開識食;那當然也仍就是三界生死流轉之法。 如果有人能如實了知四食的內容,便可以了知涅槃境界並非六識覺知心的境界,涅槃境界中是已滅四食,涅槃並非意根、意識覺知心所行境界;因為識蘊六識與意根所行的境界,都不可能離開識食境界。 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欲界定的離念靈知心,或者是想要以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離念靈知心,來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都是虛妄想。

識食的「識」是指受想行識的識蘊,即是有情衆生的精神體,也可說是認識的本體。 生命是身心的組合,生命的延續必須依賴於生理和心理機能都能得到適當的長養。 精神體能得到充分的滋養,生命即可得以延續。

四食: 四食包括:段食、觸食、思食、心食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 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四食 前面講的是「麤摶食」是「粗顯的」,而現在所講的是「細觸食」,「細」是相對「粗」而言。 一般的「粗」是指顯現的,例如您用手拿花、食物等,這些都是很容易被看見的「色法」;而「細」通常指不易被察覺到的,例如精神世界,心的感受的「受、想、行、識」等。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 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 因此這個識,當然不是指母胎具足以後才能出生的識陰等六識;因為這個識界,是在母胎及六識出生以前就已存在的,當然不是識陰六識。
  • 如果斷了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就能證得三果聖人「阿那含」。
  • 這裏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
  • 所以必須先確認有一個本識能入母胎中,攝取四大來製造色身;有了色身,入胎識便漸次出生識陰,出生諸法。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 再比如我們常會到山上去度假,早上起來滿是湖光山色,有潺潺的流水聲,有鳥語花香,傍晚還可以泡泡溫泉。 從眼識、耳識、鼻識和身識,全都是可意的「觸」。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觸食由生理的接觸影響,進而間接造成心理的影響。

四食: 佛教有所謂的『四食』,其意義如何?

人類的色身與受、想、行、識五陰,是由入胎識進入母胎,攝取母血中四大物質來製造色身,並留出空缺處,讓食食物、血液、內分泌等物質流通,而完成營養攝取及新陳代謝的功用,才能出生諸法,才能在人間生存。 由於意識與意根的思惟與念想而成為長養意識與意根持續現行的動力,所以念食就是意識與意根的食物。 舉凡善、惡、無記法的學習與思惟,及一再受燻與思惟,都屬於念食,因識的行為一定會導意根的心行改變或增廣,所以念食同為意識與意根的食物。 四食2025 意根的念食,在三界一切位中都存在,遍三界九地。 因此,在《阿含經》中,對於食的討論,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九事中的安住事,就是以四食為核心。 如《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中,皆有多個段落討論它。

平常我們受一點傷都很痛了,何況被矛刺了三百下,那真是椎心刺骨,苦不堪言的痛。 有情的生死相續,皆因「有取識」對生命的執取。 四食 五根對五境,一直在受薰染,對境界有很深的貪欲逼迫。 佛繼續說:觀察「識食」也要用這樣的心情去觀察思惟著,「識」總是依「貪婪」之心如盜賊,伺機躍出攫奪獵物,其後果就如被刺三百矛如此的苦痛。

四食: 四食

當您有了正知見來觀察「根、境」之緣,就不會貪求五欲功德;當貪求五欲功德之念斷後,結使就都斷了。 如果斷了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就能證得三果聖人「阿那含」。 只要還有一種煩惱未斷,還要繼續在「險道」中輪迴。

四食: 相關明覺專稿文章:

對生命中深沉的苦,要無時無刻的去體察它。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識」的過患,從而能夠斷除「名色」,如此聖弟子們,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證得阿羅漢而入涅槃。 四食是所謂的摶食、觸食、意思食以及識食。 這是包括三界一切有情在世間長養的來源,而有情生命的長養的意義,代表了生命在世間的存在;同時也透露了有情生命會有未來在三界的後有。 因此四食的道理,便與有情迷墮生死輪迴或解脫,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說了一個譬喻:「觸」就如一隻被生剝了皮的牛,因皮開肉綻的,到處都有蟲子在啃噬牠的身體;無論是風沙塵土、草木的針刺。

四食: 四食之識食

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 四食 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 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

四食: 購買體驗

「麤」有很多的意思,而這裏的解釋是「粗糙的粗糧」;「摶食」的意思是指「以手把食物捏成一糰,抓食」。 四食 粗摶食是分餐、分次或分段進食,來滋養我們的色身,所以又叫「段食」。 四食2025 食物的攝取,包括喝水、呼吸,能資益增長我們身心,才合於「食」的定義。

四食: 佛教的四食是什麼?是哪四種食?

苗栗最新懶人露營「雲霧灣灣」主打在綠山白雲中享一泊四食,來此除了親近大自然,還能品嚐在地薑料理、體驗手作 DIY,並拍「天空階梯」網美照,盡享慵懶生活。 「覆配易」服務目的是確保病人安全用藥及加強病人用藥的依循程度,並且避免病人在家中儲存大量藥物,從而減低誤用風險。 醫管局自2017年起,逐步在公立醫院推行「覆配易」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內科專科門診病人整合及覆配藥物,病人或其照顧者只須帶同「免診領藥單」及身份證明文件,到醫院的「覆配易」專櫃便能取藥,不用排隊。 病人覆配藥物前,藥劑師會覆檢病人紀錄,有需要會再作藥物評估及輔導。

四食: 佛教和猶太教的溝通之橋:美國醫生利伯曼博士離世。他生前如何啟發猶太信眾學佛?

麤摶食和「色」蘊相關,隱喻為我們對「外境」色、聲、香、味、觸五欲的抓取,以香、味、觸為體,因此佛陀為了教導弟子們如何觀察「摶食」而說了一個故事。 許多自稱開悟的人,主張離念靈知心了了分明、清楚無念時就是開悟的境界,事實上這樣的境界只是意識心的境界;當離念靈知心現行、存在之時,不論當下這一念的覺知心中有無語言文字妄想,其實都仍有識食、意思食、觸食存在,不曾斷離三種食。 如果有人以離念靈知心沒有語言文字妄想時,或者以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離念靈知心作為實相心,因此自認已證三界外的涅槃心實相法界,其實都是尚未離開觸食、意思食或識食的境界,仍是三界生死流轉的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