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在各地的規則(尤其是番數或得分的計算方式)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目標都是通過一系列置換和取捨規則拼出某些特定組合的牌型,並阻止對手達成相同目的。 麻雀的組合方式變化多端,除了有些運氣成份之外,亦側重技巧、在摸牌及捨牌間的策略運用。 比起撲克,麻雀不但更講求記憶能力和複雜的概率計算,還要猜測其餘三家手中可能的牌型,纔有機會於牌局中勝出。
- 又由於各人出身不外貧民或富紳,因而再添象徵貧的「白」及象徵富的「發」。
- 其它地方麻將(我只會東北版)的「番」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只是役種不同。
- 麻雀是一種源自中國的策略遊戲,在廣東及香港非常普及,本表列出的是香港麻雀(即「清章」或「舊章」)的食糊準則及牌型。
- 2008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有一個英語電視節目[82],提出一項陳魚門說的「證據」,說曾任英國駐寧波領事的夏福禮(Frederick E.B. Harvey),在日記中提過陳魚門教他打麻雀。
- 研究者一般都同意,麻雀乃從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此碰和不同天九牌之碰和)演變而來[4][5]。
- 例如它們均以湊合牌組為目標,而「碰」這個術語又源自碰和牌。
- 連雅堂在1925年寫的《麻雀考原》認為花將牌是麻雀的前身之一,因為兩者都有花牌。
天糊、地糊、十三幺、九蓮寶燈、四暗刻、全不靠、七星不靠、十三不靠、連七對、七對。 您可以使用這個 Widget 產生器來產生一段 HTML 麻將番2025 代碼嵌入您的網站,顧客即可輕鬆在 Steam 上購買此遊戲。 但遇上出銃(即有一家打出後有人食糊),出銃者則需要付雙份錢,其餘兩家則只需付單份。
麻將番: 麻將
喫牌之後形成的順子,粵人稱作一「黐」(粵拼ci1),而不知此音實乃普通話的「喫」[90],或者故意取音改字與「食」區分。 相傳元末明初有名為「萬秉迢」者,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豪傑,於是以一百零八張數字牌隱喻各名好漢,例如以九條比喻「九條龍」史進,二條比喻「雙鞭」呼延灼,一餅比喻「黑旋風」李逵等等。 萬、餅、條三門的名字,則取自其本人姓名的諧音(另有版本說發明者本身名為「萬餅條」)。 由於一百零八將來自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是故又按此五個方位各添四張牌。 又由於各人出身不外貧民或富紳,因而再添象徵貧的「白」及象徵富的「發」。
- 由於粵人稱出胡牌為「食糊」或簡稱「食」,而「食」與「喫」同義,所以「喫牌」這個詞語最容易引起混淆。
- 十三張麻雀裏,標準的食糊牌型是「四組一對」,即四組面子另加一對眼。
- 同樣,如果甲手上有乙和丙不要的牌,而甲仍然打牌出衝給丙食出指定牌型,甲仍然要包輸。
- 史上第一本麻雀譜《繪圖麻雀牌譜》[1]的作者沈一帆指「麻雀之始……不過三十餘年」。
上限番數的食糊牌型則爲「例牌」,一般會採用八番例牌、十番例牌或十三番例牌,稱為「爆棚」(相當於日本麻雀的役滿)。 麻將番2025 從例子中可見,順子是三張順序的同門數字牌,刻子是三張相同的牌,槓子是四張相同的牌,眼爲兩張相同的牌。 在組成食糊牌型或計算番數時,除了特別規定須爲槓子纔有效(例如「十八羅漢」這牌型)外,一般情況下槓子可視爲刻子的一種。 當中除了既有的「清章」和「新章」的六獨、十八、無奇不有牌型外,也添加個別玩家採用的日本麻雀和臺灣麻雀牌型[1][2][3]。 若要查詢純粹「清章」(或稱「舊章」)的食糊牌型,請看香港麻雀食糊列表。 經過多年演變,各地不止有不同的麻雀玩法,對共通的規則或行為,也冠以不同名稱,不過當中不少仍是明、清年代用語。
麻將番: 和牌難度
現今在中國大陸及臺灣(國語的使用上),人們多用「麻將」這個稱謂,而在廣東、福州、香港、日本、韓國、臺灣(使用閩南語、客家話時)、馬祖(使用馬祖話時),則一貫沿用「麻雀」這個本稱。 有鑑於「麻雀」原是雀鳥名稱,有些香港麻雀館將遊戲名稱寫成「蔴雀」,以便區分。 全銃制之下,所有出銃玩家都要包出銃(所以稱為「全銃」);在陪銃制下,如果有玩家(例如甲)要包乙出銃牌,即代表稍後如果乙食出指定牌型,甲要包輸。 另外,不論是陪銃制或者全銃制,如果有玩家(例如甲)要包乙自摸,即代表稍後如果乙自摸並食出指定牌型,甲要同時為丙和丁支付全數款額。 一般來說,由於輸自摸要支付的金額較大,故此包自摸比包出銃是較嚴重的懲罰。
同樣,如果甲手上有乙和丙不要的牌,而甲仍然打牌出銃給丙食出指定牌型,甲仍然要包輸。 換言之,如果玩家甲在乙宣佈九張落地後仍然上、碰或槓牌,玩家甲要為出衝給乙及丙而包輸。 同樣,如果甲手上有乙和丙不要的牌,而甲仍然打牌出衝給丙食出指定牌型,甲仍然要包輸。 「生張」指未被打出或只打出過一隻的牌張,此語早於清嘉慶年間小說《蜃樓志》(1804)[86]已出現,不過小說敘述的並非麻雀遊戲,而是麻雀的其中一種前身,稱為「鬥混江」的紙牌戲。
麻將番: 「麻將」為何不是亞運項目? 內行揭「最大原因」笑翻眾人
由此種種,可推測麻雀始於晚清,是相當近代的遊戲。 麻將番 一副麻雀除了牌張,還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雀有「點棒」。 麻將番2025 而大部分的麻雀就有一件稱為「莊」或是「圈風器」的塑膠道具,用來識別莊家與顯示「圈風」。 十三麼是唯一可以搶其他玩家暗槓的牌型,不過想食十三麼難度十分高,因為很多時候會被其他玩家碰牌而令自己「絕章」而食不到糊。
詐糊的定義是:打開全部十四隻牌但是食不到糊[30]。 例如,不是一副食到糊的牌型,或者食糊不夠起糊番數(通常係三番)。 賭得比較大的人會選擇打無限番,這時候例牌也按普通番種計算番數(例如大四喜複計混一色對對糊或字一色,加起來便超過十三番例牌);所以「天糊」和「地糊」等奇牌,一定要事先說明例牌番數。
麻將番: 香港麻雀常用番種
對此,就有網友感到好奇,相較於圍棋,為何不將被認為是中國「國粹」的麻將選入亞運項目,該文一出,在網上掀起熱議。 如果摸到屬於自己位置的正花(例如莊家是東風位,即1號,摸到春花牌及梅花牌就為正花),食糊時就可以加1番。 不論牌型,自己摸到其中「七張花牌」即可選擇自摸或繼續摸牌,但之後無法再食花胡。 不過只有莊家先可以食到,因為只有莊家在一開局有齊14隻牌。 槓上槓自摸顧名思義就是連續2次槓牌之後自摸食糊! 不過如果其中一次槓牌後補牌時摸到花牌要再補牌,即使同樣可以自摸食糊都只計槓上自摸(加1番)。
麻將番: 廣東麻雀食糊列表
第一類為序數牌,分「筒子/餅子」、「索子/條子」、「萬子」三門,每門有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 第二類是字牌,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四喜牌」及「中、發、白」三款「箭牌/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共28張)。 另外東南亞國家會額外加入百搭牌,其中一種加法是筒子、索子、萬子、字牌的百搭牌各一張;香港、廣東、福建、臺灣、南昌、北京等地則會加入了華人感物喻志的象徵「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張花牌。 古代麻雀有骨製、竹製或象牙製,現代麻雀則多以壓克力或塑膠製成。
麻將番: 莊家(莊)
其它地方麻將(我只會東北版)的「番」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只是役種不同。 這裏必須說一下我反對賭博,這裏拿錢舉例只是介紹民俗知識。 大四喜、十八羅漢、四暗刻、全雙刻、全單刻、七對、混幺九、清幺九、一色四節高、字一色。 食糊時,玩家應立即喊叫「食糊」、「食」或「糊」,然後把手牌全數翻開,證明他已湊成有效的食糊牌型。 普遍麻雀玩法多以三番起糊,未夠三番之下的雞糊,即是食詐糊。
麻將番: 執行 麻雀一番街 – 線上日本麻將
說了一大堆算瞎狗眼的,總之「番」在日本麻將裏就是役種的價值、牌型級別的象徵,只有在點數低於滿貫的時候才能真正起到翻倍作用。 麻將番2025 中國的很多地方麻將規則,捨棄了「符」的概念,以底注代替;「番」依然是冪次的意思,而且往往可以無上限疊乘。 例如北京麻將中,門清+自摸+素豪華七對,5番32倍,1塊底注就是每人收32(莊64)。
麻將番: 十三番食法:大四喜、十三幺、十八羅漢
且臺灣麻雀的役種番型通常都不大,主要是透過「連莊」來增加番數,在這種規則下就會創造出與日本麻雀截然不同的遊戲風格。 麻將番2025 另外像是國標麻雀雖然需要8番才能和牌,但是役種跟日本麻雀相比極多,遊玩時間大概會落在日本麻雀與臺灣麻雀中間。 清代小說中,打十湖牌的情節並不多,《鏡花緣》[40]與《繪芳錄》[42]細節較多,但仍甚為簡略。
麻將番: 麻將中的番是什麼意思?
當上一家打出一張手牌後,下家能立即取走打出的手牌來湊成組合和牌,則上一家爲“出衝”。 「出衝」之中「衝」字的傳統中文寫法應為「衝」,於論牌藝的古籍中又或作從冫的「衝」,但今人多誤寫為水部的「沖」。 「衝」於明代《馬弔腳例》中其實解玩家所下的注碼(明代馬弔玩法是鬥牌,不是麻雀的湊牌,故有下注之舉),但演變至現代的「出衝」,或近音的「放槍」、「放銃」、「出銃」,則變成帶「輸掉注碼」的含意。 從徐珂的《清稗類鈔》(1916)[3],可知麻雀耍樂最早是稱為「『叉』麻雀」。
麻將番: 麻雀一番街-正宗麻將遊戲
此語可見於《海上花列傳》(1894)[17]及以後多部晚清小說,例如《負曝閒談》( )[21]。 自從Powell提出「施-陳-張」說之後,「麻雀由陳魚門發明/改良」一說就變得流行起來,至今亦成為流傳最廣的傳說,並演化成多種形式。 「紅中」表示「書丹」(丹字題名在燕都文廟的《進士碑》上,指中進士);「青發」是「青衫發達」(青衫指「學生」、「胥吏」,「發達」為「中舉人」);「白板」則表示「白衣秀才」,或者白丁(不識字)。
原本的傳說,見於《澠水燕談錄》(約1097年)卷九:「唐太宗問一行世數,禪師制葉子格進之。葉子,言『二十世李』也。」它描寫的其實是一行和尚發明葉子格戲的故事。 然而唐時所謂葉子格戲,並非如後世般指馬弔[15],而馬弔又非麻雀,因此「一行發明麻雀」一說,實乃雙重歪曲。 1974年加拿大《快報》一個專欄[74]指,當時民間有傳說,謂麻雀源自唐代博戲打馬,由於打馬「有馬有將」,所以麻雀牌就承襲了「馬將」之名。
例如「一二蚊」上限八番(即出銃八番玩家要付256元、其餘玩家要付128元)來計,玩家乙食出甲出銃的牌,但後來發現乙的牌是詐糊,那麼乙要向甲賠償八番的款額即256元,同時要向丙和丁賠償128元。 若玩家乙是「自摸」詐糊,則要向甲、丙和丁各支付128元。 詐糊是指一個玩家打開手上的所有牌後,不能組成合為任何可以糊牌的組合。 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大相公或小相公、牌序或組合出錯(例如將一三三萬看成了一二三萬)。
麻將番: 麻雀計番表|香港麻雀攻略!對對糊/出銃/自摸/每番幾多錢?
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大相公或小相公、牌序或組合出錯(例如眼一三三萬看成了一二三萬)。 隨後玩家丙亦出現幺九九張落地,假設甲手上只剩下萬子和幺九,甲若打出萬子令乙食出萬子清一色,甲要包輸,但如果甲打出幺九令丙食出全幺九,甲無須包輸,即使甲當時令丙十二張落地,甲也不用包丙十二張自摸。 如果甲當然有其他牌可打(例如筒子或索子非幺九牌),但甲仍然打幺九牌令丙食出全幺九,甲仍然要包輸。 有些牌型,玩家或會自行修訂不同規例,改變所計算的番數,則加以附註。 平糊:只有順子,即3張順序的同門數字牌(如 一萬、二萬、三萬),沒有刻子,即3張相同的牌(如 一萬、一萬、一萬)的食糊牌型。 麻雀計番食糊方式組合多變,若不學會香港麻雀基本打法,便很難糊牌,更有機會喫詐糊,一家賠三家!
而臺灣麻雀的臺與國標麻雀的翻則是直接相加,沒有基數。 叫糊牌數使用的量詞有聽(tìng)、叫(jiào)等,上面聽六張牌的情形可被稱爲“六聽牌”、“六口叫”或“六口聽”。 麻將番 在廣東麻雀、香港麻雀等多以「扉」字作為量詞,以上例的情況便會被稱為「六扉」。 李汝珍《鏡花緣》(1818)第七十四回[40]裏面打花湖(一種天九牌戲)與十湖(一種類似麻雀的紙牌戲)的情節,就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現「詐湖」的情節。 「虎、和、湖」三個近音字,從清初開始,已一直在中國牌戲或牌具的名稱中獨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鬭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遊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遊和等等。 「和牌」之所以稱為「湖牌」,也許也是音變的緣故,或避免令「和牌」(勝出)與「和局」(流局)混淆。
香港麻雀是麻雀的其中一種玩法,雖然與廣東麻雀差不多,但番種少很多,實際上是屬於較傳統的「清章」(一說「舊章」)打法,有別於新章的廣東麻雀。 全銃制之下,食詐糊的玩家不論是其他玩家「出銃」還是「自摸」詐糊,均須向其餘三個玩家支付最高番數的金額,例如以上述例子,乙須向丙和丁賠償256元。 全銃制之下,食詐糊的玩家不論是其他玩家「出衝」還是「自摸」詐糊,均須向其餘三個玩家支付最高番數的金額,例如以上述例子,乙須向丙和丁賠償256元。 麻將番 在可以「截糊」的牌局當中,詐糊不能截糊,例如玩家甲食糊的時候,玩家乙同時翻出詐糊,則食詐糊的乙不用賠償,玩家甲的食糊仍然有效。
麻將番: 麻雀計番|新手入門必學玩法!教你香港麻雀食糊組合+番數計錢
然而,從字裏行間,可知十湖牌是湊牌遊戲,有「湖」數的概念。 麻雀所謂「胡牌」或「食糊」的「胡/糊」字,就是「湖」字之訛。 現代牌戲之中,與十湖牌有清楚淵源的,包括內蒙地區同樣稱為「十湖」的牌戲、「南通長牌」與「東莞牌」。
玩家在開局前,可自訂上限番數,一般多以8番或10番為上限,亦可以不設上限番數。 周姓婦人日前到朋友家中打麻將,4人開打2小時,周女手氣逐漸變好,坐莊後連胡兩把,手中的牌又即將聽牌,讓她心情緊張又興奮,卻在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突然倒下,嚇得牌友立刻幫忙急救並通報救護人員。 玩家手頭上的牌型,必須滿足至少有一役的糊牌牌型,並贏出該局後,才能算進所得翻數中。 「自摸」指和牌所用的那一隻牌是贏家自己摸到,而非其他玩家打出。 以13張牌爲例,胡牌的組合基本為四組面子[87]再加一對[88]。 不過如無法達到以上要求而玩家報稱胡牌,稱爲「詐糊」。
今人說「胡牌」、「食糊」或「詐糊/胡」,可能是「湖」這個術語的本字失傳的結果。 在已知的文獻之中,並不見默和牌於清中葉以後出現。 「碰和」一詞一直沿用到民初,然而其意思不斷變化。 《牧豬閒話》所述的碰和,是一種牌戲,但約莫同時代的《揚州畫舫錄》[39],則把碰和(書中稱碰壺)視為一大類的牌戲,十湖(書中稱十壺)即為其一。 據《揚》書所述,十湖有四名玩家,他們會輪流讓一人休息,稱為「作夢」,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的五星均不見於《牧》書中的碰和牌。 相比晚清紙牌,麻雀牌除了在牌式與物料上有變化,三門序數牌的名稱也歸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