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臺灣餐飲外送平臺產業數據情報,繪製 2020 臺灣「餐飲外送平臺」產業競爭地圖,呈現各平臺業者經營數據與合作競爭脈絡,同時一併提供臺灣外送平臺消費總金額、每單平均金額,以及外送平臺滲透率等關鍵數據,並進一步提出 4 項觀察重點。 而 foodpanda 除了熟食外送之外,現在也化身 pandamart 跨足生鮮雜貨、藥妝等雜貨外送,提供商品更全面的送貨服務,選對信用卡連買菜都能有回饋。 此外,foodpanda 現在也與 OK、萊爾富、全家合作,相當適合超商宵夜族。
成立4年多來全臺已有近3000家餐廳是inline的客戶,專供餐廳經營者使用的B2B訂位流程自動化管理系統,2016年推出時僅提供現場登記候位管理的單一服務,隨後inline快速擴增為Google線上預訂,掌握「用餐先訂位」潮流並結合候位、點餐,以及外帶外送的整套餐飲流程管理。 消費者透過 Google 一站式找餐廳、收提醒,滿座時 Google 還會建議其他日期,帶來絕佳效率與滿意度,不只顧客訂位智慧又自動,包含餐廳接訂的所有流程 100% 都是自動。 這一類型的平臺業務主要以建立點餐、預約及連結POS的資訊服務,是餐廳業者用來營運管理的工具。 然而,藉由雲端的整合,點餐外帶資服務商也積極與通訊軟體或門戶型網站合作,可以為他們所服務的店家產品上架到如LINE熱點等宣傳平臺。 這類平臺的曝光量雖然不如國際外送平臺,但相較在客戶管理上能保有自主性,也不用負擔較高昂的抽成費用。 疫情時期許多店家靠外送平臺維生,營利結構外送佔了極大比例,但臺灣目前的主流 外送平臺抽成 所資不斐,平均抽成約每單 30%~35%,還會酌收平臺上架費、每月平臺使用費、額外提供平臺優惠、競爭曝光版位的廣告支出等其他費用。
唯獨並非同品牌中的每家分店都會提供外送服務,還請在使用前詳細確認能提供外送的店家清單。 臺灣受到疫情籠罩,WFH(在家工作)和「停課不停學」的現象恐將是可見未來的常態,餐廳外送比例大幅增加,靠外送平臺祭奠五臟廟的消費個人及家庭也愈來愈多,產銷雙方都在不同的外送平臺間求「溫飽」。 Foodomo利用在地電話客服,主動聯繫顧客以確保餐點正確送達,消除了顧客在一般平臺下單後「不確定食物行蹤」的疑慮,提供更甘心的服務。 受到疫情影響帶動,臺灣外送平臺產業規模 2020 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成長至新臺幣 21.7 億與 34.0 億元,同期成長率高達 326% 與 276%,2020 年臺灣餐飲外送平臺產業將有機會突破成為全年百億規模的產業類別。 Uber Eats 現在已開放 Apple Pay、LINE Pay 付款,可刷行動支付信用卡拿回饋,也有月訂閱制,每月享餐點滿額免運費。 第一銀行的宜蘭認同卡、桃園認同卡、義享天地聯名卡登錄後,於 foodpanda、Uber Eats 等指定通路單筆消費滿 NT$300,就享 5% 現金回饋(宜蘭卡最高刷 NT$5,000/月、義享天地聯名卡最高刷 NT$7,000/月)。
外送平臺: 外送 App 評比:Foodpanda 網路聲量最高,Uber eats 、Honestbee 緊追在後
疫情期間,國內外許多餐廳都使用這種雲端廚房模式,將內用菜單項目調整成適合外送的餐點及價位,方便出餐的同時也能維持營運。 雲端廚房與原有的內用餐廳分別位於不同的兩個(或以上)的地點:雲端廚房專門準備外送的餐點或是半成品,內用餐廳則維持本來內用(或外帶)的餐點,如 TGI Fridays、鬍鬚張、大三元酒樓與 Just Kitchen 合作代工,由 Just Kitchen 負責製作外送的餐點。 不過已退出臺灣的另一外送平臺「戶戶送」去年2月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該平臺為例,6千家合作餐廳中,有近5%推出虛擬品牌,換算有相當3百家。 自從新冠疫情出現後,許多人的生活型態也跟著改變,其中外送也成為了不少人解決三餐的好幫手。 不過就有網友指出,自己認為外送平臺做大生意後,價格即越漲越誇張,光是一小碗乾拌麵就飆破百元,讓他傻眼表示「1個月多9000的扣打拿去繳房貸、繳車貸,總比給平臺多賺好吧!」文章一出掀起熱議。 LINE熱點裡有「點餐外帶」&「美食外送」區塊,如果業者有使用LINE合作夥伴的平臺(eg. 快一點) 就可以直接下單。
- 放眼全球,外送服務因數位科技發展、疫情催化,已成為各國餐飲業重要的合作夥伴。
- 在過去外送服務是由店家所自主提供的服務,但在近幾年外送變成了一種產業,讓消費者即使不出門也能取得各餐廳所提供的美食。
- 有網友在臉書社團「外送員的奇聞怪事」中轉發一組照片,影像中可以見到有外送員直接將其機車牽進高雄漢神巨蛋,並且在1樓的化妝品專櫃前交付餐點。
- 不過就有網友指出,自己認為外送平臺做大生意後,價格即越漲越誇張,光是一小碗乾拌麵就飆破百元,讓他傻眼表示「1個月多9000的扣打拿去繳房貸、繳車貸,總比給平臺多賺好吧!」文章一出掀起熱議。
- A:外送平臺服務仍是一項非常新的服務系統,發展環境適合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因此目前這些平臺的服務範圍都以北部地區(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為主,部分業者的服務地區隨著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新增,但也以中部和南部的主要商業區,如臺中市、高雄市為主,或者拓展到園區型態的新竹市。
如何享有平臺曝光福利和潛在客戶,同時不讓店家的獲利結構過度依賴,而被高抽成壓垮呢? 本篇精心整理各外送平臺的收費、優缺點比較,以及提供各位辛苦經營的餐飲零售業者如何不被時代浪潮淹沒的小建議。 Foodpanda也在官網推出眾多折價券,另外APP改版更新後,網友也大讚使用變得比較順暢,能在第一時間得知最新優惠訊息,深受網友稱讚與好評。 不過因為有低消99元才能外送的限制,加上外送員位置較難確認、線上文字客服溝通困難,也讓部分網友常常上網發文抱怨等待時間過久、不準時等問題。 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民眾的用餐、聚餐習慣大受影響,從出門到餐廳內用逐漸轉變成外帶。 連帶讓外送平臺趁勢崛起,和店家攜手合作推出美食送到府服務,除了為人所熟知的Ubereats、FoodPanda,本土外送平臺「有無外送」也主打「揪團」、「聚餐首選,餓了就點」,從個人到聚餐都一手包辦,讓你防疫也能享用名店美味。
外送平臺: 外送服務一天的好心情,星巴克送去給你
除了致力經營社區在地飲食,同時也主打「聚餐首選,餓了就點」,以位於天母的紅瓦厝與圓心遠為例,桌菜相比其他平臺價格約便宜15到40元,加上地域性與外送距離等因素,即時提供用戶有溫度的真人客服,讓「有無外送」迅速成為天母老饕揪團訂餐的必備利器。 決定跟哪一個平臺合作前,可以先觀察自己的店周圍使用哪一種外送的比例比較高,因為每個區域的外送用戶分佈、使用習慣、外送員人數可能都不同。 這張餐廳的業者貼文掀起了一輪論戰,貼文者表示這張訂單屬於特殊情況,代表平常收入沒有這麼低,不過也有人認為原本外送就是宣傳或增加營收的外快性質,本來就不該以餐廳原本的收益看待,畢竟要讓客戶能夠進入餐廳用餐纔是正途──況且使用了Grubhub的推廣服務,就應該要接受推廣服務就是這麼貴的道理。 在疫情嚴重的美國,一位位於芝加哥的餐車經營者貼出了美國外送平臺Grubhub的營收款項,諷刺地表示「叫外送並沒有真正幫助到(因為疫情收到影響的)餐廳,因為錢都被外送平臺賺走了」──這張貼出的營收顯示,46張訂單消費了1,042美元,但是最終落到餐廳的手上只剩下376美元。 必勝客與肯德基合作推出了外送App,結合外送訂餐以及行動會員卡的功能,讓線上訂餐流程更快速便利。
- 除了用戶與訂單,也就是需求要夠,餐飲業者的加入供餐才能打造完整的商業生態。
- 事實上餐廳來客數多、較為繁忙的時段如果還有外送需求,就代表這些外送在繁忙時段等於餐廳的額外收入,所以在繁忙時段還能有外送需求,委託外送平臺服務等於是多賺。
- 北市有民眾收到「瓦斯補檢通知」,以為就是定期安檢,不過仔細一看才驚覺其中有詐,呼籲廣大網友別上當,而他發文警世,也意外釣出苦主分享慘痛經歷。
- 換句話說,由於外送員是在外送服務中極為重要,而主要營收來源的店家讓利空間就會變少,也間接導致店家無法倚靠外送生存。
- 綜上所述,有鑑於外送平臺擁有大量的曝光機會、顧客流量等,仍然是店家尋求曝光、行銷的好選擇,只是若把營收全部押在外送平臺上,風險和成本偏高。
- 臺灣民意基金會今(20日)公佈最新民調,總統蔡英文聲望跌至37.5%,創下過去44個月以來的新低紀錄另有關2022選後內閣總辭問題,民意顯示20歲以上臺灣人中,53.2%同意內閣應該總辭,不能拖到明年,21%不同意。
文字工作者使用文字請用心一點,我看到記者寫文章寫到會讓讀者誤會上架費4000元是每月收取的情事,就不由自主地覺得惱怒。 住在天母的林諭均偶爾會想喫東區美食,但Foodpanda和 Uber Eats有分區限制,讓她無法如願。 而今有了Lalamove,只要願意支付按照里程數計算的運費,再遠的美食都可以送到家。 揪團功能:由主揪人分享揪團序號,大家再用序號點餐,最後由主揪人一起送出訂單,不但精準省時,還可以減少出錯機率。
外送平臺: 訂購美食,外送到府
在選擇綜合型外送App 時,合作店家數是篩選該 App 好不好用的第一道門檻,原則上合作店家數在10000間以上為佳。 以最大宗的 Uber Eats 和 Foodpanda 來說,前者的合作店家數約有42000家以上,而目前後者則有70000家以上。 另外,Foodomo、Cutaway卡個位2平臺,則以平臺業者就向消費者收取的全部價款開立發票給消費者,餐飲業者再開立餐費發票或收據給平臺業者,消費者將拿到1張發票。
外送平臺: 食品洗潔劑應注意甲醇含量應符合規定!北市衛生局抽驗出「酵速蔬果清洗劑」甲醇超標、已下架並限期改正
一個好的外送平臺除了商家的數量及質量以外,自然是能為消費者打造流暢的消費情境。 粉絲專業除了可設定餐廳的基本資訊外,提供與官網一樣豐富的資訊以外,還能與FB社團串連宣傳及進行互動。 疫情期間有不少依行政區分類的社團,如「文山大小事」、「信義區二三事」等社團裡都有不少餐廳業者以個人身份或粉絲團加入社團裡進行宣傳,提供優惠,對於在地的社團成員來說,支持在地餐館,用行動外帶餐點,除了試口味也多了人情味。 餐點方面,除了送餐速度受到消費者重視外,餐廳可選擇的多元性、送達之後的完整度、冷熱程度等也是經常受到討論,前者與平臺合作商家、開放地區的數量相關,後者則與外送員的合作品質相關。 以下整理了目前臺灣最多人使用的三大外送平臺,比較各平臺上架費、抽成趴數、月費、其他額外費用等,讓店家可以更清楚地比較適配度,列入選擇考量。 根據統計,臺灣是亞洲地區線上消費比例最高的國家,高達 67% 的消費者習慣網路購物。
外送平臺: 【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 2020 臺灣「餐飲外送平臺」產業版圖
鴻海推動的MIH開放電動車聯盟執行長鄭顯聰今天表示,未來電動車出行服務可能整合外送平臺,MIH持續推動概念和模式,MIH車聯網概念也考量低軌衛星技術應用。 商業模式中之核心資源是指要讓一個商業模式成功運作所需要之重要資產,其資源包含有形資源(如公司資產)及無形資源(如提供服務之能力),進而幫助公司創造並提供價值主張,以接觸市場與目標客層維繫關係然後賺得收益。 臺北市衛生局執行火鍋料及冷凍冷藏專案抽檢計畫,抽驗地點包括火鍋店、餐飲店、市場、賣場、超市等,共計抽驗55件,其中共5件品質不符規定,包含撈王、這一小鍋、海底撈、老四川共有4件蔬菜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八海食潮當代鍋物的豆腐(素)含防腐劑苯甲酸不符規定。 蜂王漿又稱蜂王乳,是國人熟知的天然保健食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年10月公告新版「蜂產類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首批通過產銷履歷驗證之蜂王乳於2022年12月上市,民眾可安心挑選國產高品質的蜂王漿。
外送平臺: 服務
上述兩外送平臺也表示,現都有評價機制,用戶很容易查到該店狀況,且如果有用戶反映食物品質問題,也會隨即向餐廳瞭解、溝通,如果持續未改善,也會要求下架。 尤其從去年起疫情全球爆發,顧客減少出門情況下,連國內大型餐飲集團包含瓦城、王品都曾透露有推出「虛擬餐廳」想法,在同一廚房同時製作多品牌外送餐點,甚至創立新的虛擬餐廳品牌,以應對瞬息萬變的餐飲市場。 食物外送(food delivery)平臺雖然不受疫情警戒限制,讓餐廳仍然可以在疫情下接觸消費者做生意,然而利用外送平臺服務每筆訂單收取多達30%的佣金卻讓餐廳利潤變少。 在原本營業額只佔5%時,部分餐廳業者把這部分當做行銷平臺,然而一場疫情造成營收比重傾斜,讓不少業者的經營情況雪上加霜,也促使它們開始尋求替代方案。 2019年起,Foodpanda、Uber Eats、Deliveroo陸續提供雜貨與生鮮購物服務,在手機軟體訂購商品即可如同食物外送服務一樣的網路購物體驗,也因速度僅需花20分鐘等待即可收到的效率,遠快於傳統網路購物等待6-8小時配送的倉對客宅配服務,目前已與量販店、百貨公司與商場合作。
外送平臺: 麴水、康普茶、青汁 日本流行的「腸活」飲品是什麼?
Foodpanda 當年以大量的免運折扣快速搶佔市場,目前已可視作臺灣外送App 合作店家數最多、服務地區最廣的外送平臺了。 加上合作店家數多,甚至跨足生鮮、民生用品的配送,可以幾乎滿足用戶日常的採買需求。 外送App 中常會有折價,或是能夠將消費回饋的點數(消費金)儲存起來,等待下次消費時使用等優惠活動。 而根據每間外送平臺的性質與和店家合作方式的不同,也會推出各自的獨家折扣,因此在使用前可以多比較幾間不同公司的 App,找出對自己而言最優惠的種類。
外送平臺: 使用規範
林口老張刀麵屋的老闆張育維表示,他跟Foodpanda和 外送平臺 Uber Eats兩個平臺都有合作,新北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張育維靠外送只能維持七成的生意量,不過扣掉外送平臺的抽成,他的收入僅剩下一半。 「我聽過Lalamove,也願意跟他們合作,但沒有客人點餐。」張育維語帶無奈。 飲食旅遊作家韓良憶自稱是個「天真的消費者」,她認為現在的平臺抽成比率太高,「我不太能接受這種商業模式」,因此過去不曾叫過外送。 只是疫情升溫、餐廳禁止內用後,她擔心自己喜歡的餐廳受到重創,希望透過外送來支持業者。
Foodpanda於2013年時成立於德國,因為看準臺灣外食次數頻繁而進軍臺灣市場,是目前全臺最大的外送平臺。 Foodpanda原本是以網路服務為主,而後為了因應科技的進步以及臺灣人們的需求,於2014年創造屬於Foodpanda專屬APP。 目前,Foodpanda在臺灣合作超過1000家的餐廳,讓消費者不必出門就可以擁有許多美食挑選。 在美食外送市場能與Foodpanda旗鼓相當的僅有少數,而Uber Eats是其中之一。
雲端廚房利用共享廚房空間所賦予的彈性和靈活性,且能善用科技,使用數位化系統能做到流程自動化及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不但壓低了經營成本,更能有效掌握訂單、優化食材運用效益。 餐飲業者節省了經營成本;有意想開店的業者甚至能將這樣的形態作為進入市場的前哨站,測試消費者的口味,雲端廚房確實已成為了新創圈炙手可熱的模式。 自從 COVID-19 外送平臺 疫情以來,「零接觸商機」加速外送市場熱度,餐廳就此被迫轉型、強攻外帶及外送服務,不僅如此,一種無座位、無招牌、全仰賴外送的「雲端廚房」應運而生,成為餐飲業者的新選擇。 高雄市政府推出「高雄好家載—防疫互助經濟」紓困方案,此方案結合全聯福利中心「PXGo!小時達」、「LINE熱點」平臺、高雄餐飲業者、14家計程車隊司機和機車快遞,打造防疫互助外送經濟,目前有數百家餐飲業者及11處市場、夜市上線,共同推出外送優惠。
外送平臺: 外送平臺新紅海 完善消費者體驗滿足美食族的味蕾
Uber Eats 為臺灣外送業兩大龍頭之一,結合 Uber 叫車服務推出的搭車外帶雙優惠「雙享方案」為特色之一。 Uber Eats 雖然在臺灣使用人數略少於 foodpanda,但因臺灣目前兩大外送平臺尚未做出明顯的特色區隔,消費者兩頭跑都使用的比例接近 50%,店家可以考量使用習慣、平臺政策等其他因素來決定合作方。 A:隨著越來越多的外送平臺加入,各平臺也不斷新增合作的店家,最早進入外送市場的foodpanda已有7000間餐廳合作,而於2018年10月才進入臺灣外送市場的Deliveroo則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就衝到900間餐廳。
此外,Ubereats也與超市、量販店、藥妝店等等提供生鮮食材與生活用品的外送服務。 此外,UberEats的帳號還可以跟Uber通用,在優惠碼上可以互相使用。 雲端廚房相較於一般實體餐廳,又更明確的消費者輪廓,能專注分析手機族羣的使用習性,更容易累積數據以利後續分析。 除了新創業者能透過雲端廚房推出產品來測試市場反應,對於既有餐飲業者,這樣的模式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測試新菜色和品牌,如此一來也降低了開發市場的風險及產品產出的財務及人力成本。 2016 年開始在臺服務,與不少中高價位的餐廳合作,提供消費者精緻的選擇。 外送平臺2025 Uber Eats 會幫餐廳設計滿額折抵或買一送一等行銷活動來吸引客人,也合與商家合作許多不定時的限時優惠。
專賣型App 通常會由各大速食店、披薩店等自行開發提供訂餐,雖然此類程式只能選擇指定店家進行外送,但通常都能獲得獨家優惠,或是可依據消費金額累積點數,並於今後的消費中更換商品或折扣。 綜合型外送App 以 Uber Eats 和 Foodpanda 為代表。 這類型的外送服務提供了大量餐廳供消費者選擇,而且不只大餐廳可以登錄,小餐廳也同樣能夠進行訂餐外送。 如果不曉得今天想喫什麼,或是想看看自家附近有哪些餐廳能提供外送時,此類型 外送平臺2025 App 便會是最佳選擇。 呷米蔬食餐廳行銷經理葉秉憲表示,考量到外送員的待遇,因此選擇知名度較低的Cutaway,它的抽成僅15%~25%,且對送貨員較友善,提高每趟外送薪資、提供員工訓練,也會給消費者許多優惠。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超市、大賣場、雜貨商行等處進行食品洗潔劑抽樣檢驗,總計抽驗20件產品,檢驗結果「酵速蔬果清洗劑」的甲醇含量不符「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規定,而「Palmolive洗潔精」標示不符合規定。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累積超過10億筆以上的網路數據庫,其內容涵蓋新聞媒體、社羣平臺、討論區、部落格、地圖評論等網站。 當今許多年輕人因身處物價高、房價高但薪水低的大環境下,遲遲不敢結婚生小孩。 理科太太日前因販售「諮商筆記」線上課程引發爭議,內容分享她接受100多小時心理諮商的筆記,售價最低1799元,不過心理諮商屬於醫療行為,… 影音串流平臺Netflix每週二固定會在官網公佈「全球影視觀看10大排行榜」,…
外送平臺: (三) 點餐+外送+付款的全流程外送平臺
非常時期更是外送平臺表現的好時機,如Uber 外送平臺2025 Eats 2021年5月21日宣佈全臺18個服務城市已全面強制實施「放在門口」與「線上支付」等謹慎防疫。 又或者,foodpanda於2021年6月透過臺北市政府專案合作,由外送員協助午餐給萬華、中正區長者,加深品牌好感度。 不過,市場高速成長的同時也背負著「浴血奔跑」的風險與課題,外送平臺健全的獲利模式仍未建立完成,對於上架店家30%-40%的高額抽成比例,以及針對外送人員的分潤模式及工作保障爭議,都是產業建構永續經營模式的挑戰。 尤其雖然臺灣整體外送市場規模激烈膨脹,但每單消費金額近兩年卻不斷下滑,2020年3月份更跌破新臺幣200元,窮忙隱憂猶如芒刺在背。 以外送平臺為核心,包括臺灣在內,全球許多國家的餐飲業經營模式與店鋪型態都迎來了大幅度轉變。 雲端廚房與內用餐廳共用使用相同的廚房地點,但雲端廚房專注於外送的出餐,菜單項目也與內用餐廳不相同。
歷經兩年多的疫情,消費者在飲食及購物習慣已有巨大改變,Uber Eats、foodpanda、foodomo 等外送平臺成為疫情時期餐飲業者的救命藥,但 外送平臺抽成 相對高昂也是許多店家考量的重點。 Foodpanda包攬平價夜市到高級餐廳美食,營業範圍不僅遍及全臺各縣市,在金門、澎湖都能享有外送到府服務,特別是臺灣本島外送24小時不打烊,讓夜貓族在三更半夜也能點上一份暖呼呼的在地美食,成為消費者愛用的原因之一。 在本次整理之六大平臺中,除了Uber Eats及Deliveroo只能綁定信用卡進行線上刷卡之外,大部份的平臺提供多元的付款方式讓消費者能夠選擇,foodomo更開創了LINE Pay 外送平臺2025 、Apple Pay等第三方支付的模式,讓消費者在付款時更加便利。
外送平臺: 外送平臺|從懶人宅經濟到聰明經濟學
前foodpanda臺灣執行長、現任餐飲科技新創公司3 SQUARE三食櫃創辦人兼執行長周禎洋(Victor J. Chow)指出,疫情之前,臺灣外送市場大概每天有60萬張訂單,而進入3級警戒以來,臺灣訂單數已來到80萬以上,增長了30%。 疫情下,2021年6月15日歐洲外送平臺Just Eat Takeaway也以73億美元買下美國市佔第2的外送平臺GrubHub,結合2大平臺用戶與服務,讓2021上半年,Just Eat Takeaway訂單量成長51%,但同樣依然在虧損。 透過自行開發的產業洞察工具,分析零售、電商、物流、餐飲、旅遊、生活等流通產業情報,挖掘市場商機。
例如2015年成立的foodomo,背後擁有的是LINE PAY的資源支持。 2016年推出的有無外送,經營主體為信義房屋子公司有無科技,同時與臺灣大車隊子公司全球快遞形成策略合作,並在今年5月成為LINE SPOT串接外送服務的第一個配送夥伴。 而2020年初次嘗試跨足外帶外送服務的inline,同樣擁有知名百貨集團新光三越的投資支持。 臺灣外送平臺滲透率(外送平臺在整體餐飲產業中的佔比)由2019年初的0.24%,至2019年底已攀升至1.02%。
目前臺灣外送平臺產業已形成兩大外資龍頭對抗、本土新創湧入、以及專業三方物流、不動產服務、資訊系統、電商平臺異業跨足的豐富產業生態。 有無外送支援 Pi 錢包的 P 幣折抵外送費用,若用玉山 Pi 錢包綁定 Pi 錢包 app 支付,可回饋 4% P 幣。 除此之外,有無外送也支援揪團訂餐,分享揪團碼,加入者可一起點餐分攤運費,讓羣體點餐更方便,且有無外送也跟 LINE SPOT 合作推出外送服務。 身為最早進入臺灣外送市場的 app,無論是合作店家或外送範圍皆是最廣的,在大臺北地區為 24 小時外送,也常有持續一整個月的全部或指定店家免外送費活動。 信用卡社精選 Uber Eats、foodpanda 的優惠碼,提供給新舊戶另一個聰明消費的省錢管道,新戶記得先使用新戶的大額折扣再改用舊戶優惠:需注意舊戶優惠除了期限通常較短外,每個優惠碼也會有每日或每月限額,建議於每日凌晨或指定時段剛開始先訂,避免被用罄。
平臺也不需擔憂會因此受到餐廳自行外送的衝擊,現在早已不是消費者想要在自己的手機裡裝一堆App的時候,平臺單一化纔是往後的趨勢,且一般餐廳要自己營運外送服務並不容易,對於年輕的消費者而言,使用App點餐遠比打電話給餐廳還輕鬆愉快,這個趨勢遲早會因為時間而擴散到大部分的消費者族羣上。 餐廳除了因為疫情而減少來客數外,也可能有較不繁忙的時期(如下午時段),而這種時候餐廳就可以指派外場服務生成為外送員,除了可以降低外送的成本外,也可以減少外場服務生因為疫情而受到工作不保的衝擊。 事實上餐廳來客數多、較為繁忙的時段如果還有外送需求,就代表這些外送在繁忙時段等於餐廳的額外收入,所以在繁忙時段還能有外送需求,委託外送平臺服務等於是多賺。 以FoodPand跟UberEats來說,我們會在餐飲外送的訂單中看到30到50元的外送費用。 但除了這些外送費用外,平臺會依照每一個外送員的單量再給予程度不等的傭金,這些傭金主要就是從平臺的抽成費用中提撥,沒有這些額外的外送獎勵,一個小時頂多跑三單的外送員根本賺不到多少錢。 FoodPanda今年初就因為更改了一些規則,導致外送員大量流失到UberEats去,不得不在今年3、4月祭出活動拉回外送員。
外送平臺: 支付工具推薦
Ocard 線上點只收取年費,完全零抽成也不收取上架費,同時還媒合全臺最多 5 大車隊,免去店家自己找外送員的人事成本,使店家可以用合理的成本提供消費者便利、迅捷的外送服務。 另外,使用外送平臺無法追蹤顧客數據,對於品牌後續再行銷、會員經營及培養死忠顧客較為不利。 根據大數據分析平臺 Measurable AI 分析,臺灣兩大外送龍頭 Uber Eats 與 foodpanda 有 33% 的使用者會同時使用兩個平臺叫餐,消費者對於平臺的忠誠度偏低,變成哪邊優惠給得多就去哪邊消費,店家也被優惠戰、削價競爭搞得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