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開始介紹自己是主修量子力學的研究生,接著又變成學老人學的學生,她一下是畫家又是詩人,也被傑克以不同的名字稱呼著,露西、露易莎、露西亞,甚至是艾莫斯。 在車裡短暫的一幕,她的臉甚至變成了別的女人。 《我想結束這一切》很巧妙地把人們在家庭、校園、戀愛、工作、退休等階段所遭受的挫折延伸到對整個世界與現實人生的失望與絕望。 與此同時,露西的手機一直有人打電話進來,但是打電話給露西的人,其實都是她自己,她根本就在自己的迴路裡。 此時,不只露西是存在自己的迴路,而露西與露西的電話,也都是存在於傑克腦中的幻想。 如此,也可以明白為何無論露西如何乞求,就是回不了自己的家。
- 敘事錯亂、身份錯置、漫長的對話文戲,看似雜亂無章,然而電影要說的話早就埋藏在那不起眼的對話、不合常理的轉變(細微如衣服顏色,大至角色年齡、過去經歷、名字及身份)。
- 查理考夫曼認為:「這故事最吸引我的是它涉及超越理性能理解的部分。」而在他改編的劇本裡就展現出「是寂寞、無能為力的感受,以及無盡的悔恨」,透露出這部電影與眾不同的特點。
- 今次接拍Netflix 獨家原創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係佢睽違五年推出的自編自導作,劇本改編自加拿大「國民作家」Iain Reid 得獎小說,描述一趟暴雪之中的返家之旅如何影響一對情侶的感情關係。
- 美好的幻想只是一場心裡一直熱忱要發的夢,夢完了,他亦走向人生的盡頭。
正是因為雙親為他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晚餐才會顯得如此漫長且難以承受,以至於食物都冷了。 也正是因為他在劇中最後嚴重懷疑自己和女友的關係,這種心理折磨的漫長也透過融化的冰淇淋展現。 電影最後,當傑克要開車轉入高中時,原本一個彎就到的石子路卻走了好久好久。 直到片尾我們才會發現,事實上開往那條路正是傑克痛苦思索結束自己生命的一刻,同樣是遙遠漫長且難以忍受。 德勒茲也提到,時間影像常常藉由紛亂的記憶和錯誤的辨認 來呈現5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戰後的歐洲電影常注入幻想、夢境、催眠、瘋狂等元素。 《結束》中有許多令觀眾困惑的詭譎畫面,像是不斷變換名字的女主角,或是拜訪父母時,驚悚地發現傑克父母瞬間從 60 幾歲變成瀕死的失智老人,而下一幕又突然年輕了幾十來歲。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校園祕密檔案 (Art School Confidential) 電影劇情、影評:藝校的祕密
登頂後的生命之顛和死亡預視;我想,這就或者是《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本義。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2025 八月底看到《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海報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會看了。 遵從從來不看簡介的老習慣,我直覺判斷這是 Sundance Film Fest 的類型,我就連看 trailer 的幾秒都省下來,立即開點。 傑克可沒打算一次就把糾纏在心頭多年的老問題解決,他曉得父母的態度將會深深影響露易莎接下來如何對待這份感情,他以為他終於找到一位足以體會自己所有心思的女人,卻又在每個時刻擔心她離自己而去。
- 鏡頭捕捉被白雪覆蓋的卡車,清潔工最後可能凍死車上,或是學校,讓電影在悲劇與現實的交界間完結,留下稍開放的解讀。
- 言談間他透露到 farm house 是老土又不值得炫耀的低下背景,擁有一間可能沒有優點的 farm house。
- 除了傑克的父母,露西的穿著跟身份也一直變化著,她一下穿著斜紋毛衣、一下又穿著碎花洋裝、一下突然戴上不知從哪來的珍珠項鍊,從原本坐在餐桌上來訪的客人,下一幕又變成忙著收拾餐桌彷彿熟悉這個家的一份子。
- 露西接到傑克囈語,是來自現實世界的傑克不斷向內心尋求的幫助與解答。
- 作為一部選擇跟時間對抗的電影,除了獨特以外,它還有什麼意義?
《我想結束這一切》改編自伊恩裏德的心理驚悚小說,由查理卡夫曼(Charlie Kaufman)執導,描述露西一直對她跟男友傑克的關係感到疑慮,但還是一起踏上拜訪他父母的公路旅行。 在抵達傑克父母家後,屋子裡發生的種種怪事都令露西不安……。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最後一段演繹了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畫面,而女子站在臺下為他鼓掌;同時畫面切換到孤獨的年老學校清潔人員,讓人不勝唏噓。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相信我們都曾在腦海中幻想過,如果自己當初做了什麼,是否現在的處境就會不一樣,但在這個幻想的基礎上,其實也就應證了人生的本質是個悲劇的事實。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所言所行 (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 劇情、影評
我們在四面牆的後面,輕輕地看著他如何敲破了脆弱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失敗,在世間流浪完畢。 我終於看懂這部電影的意境,黑暗又寫實又純粹的分裂,更簡單來說,風雪底下有很多枯燥,在情緒面的理解談不上真正燒腦,能確定的是,只看一次會被封在雪裡、第二次會能撥開雪霧,如果能靜靜思索及品味,黑暗最終會迎來光明。 如果信念坍塌,人確實很容易會出現崩潰的情緒,會垮。 人們圍着這些忙裡忙外,奔波、算計、比較、權衡。 人們窮盡自己的一生去不斷加深從幼年時代累積的觀念,然後努力武裝自己,識別他人。 回到電影,由於女主之前曾說過她要回去趕論文,必須在今夜回到家。
《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的編劇與導演是曾經獲得多次奧斯卡提名的查理考夫曼 。 裏德 的同名小說改編(作者的姊姊是冰島第一夫人,姊夫是當今的冰島總統)。 假若你曾經很喜歡《王牌冤家》,應該會在劇中發現許多構圖與色澤熟悉的畫面。 電影甫一開幕,女主角(Jessie Buckley飾)與男友Jake(Jesse Plemons飾)踏上公路之旅,探訪後者的父母(分別由David Thewlis及Toni Collette飾)。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什麼是意識型態?
而根據這個概念出發,那位導演在片中不斷讓我們看見,但卻從來都沒告訴觀眾他真實身分的肥胖老頭同樣也是如此。 從人們踏進婚姻,往人生下個階段前進的必經過程出發,《我想結束這一切》透過女主角的這個人格的視角,讓觀眾深刻體會傑克的成長環境與他一直以來的生活狀態,並藉此反映我們從前總是對未來有許多美好憧憬,但最後卻是極為無趣且平凡的人生。 到頭來,許多人都試圖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但很多時候這不是稍縱即逝,就是從來都不存在,電影以《我想結束這一切》作為片名,直接點出所有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在這充滿絕望感的作品裡是再適合不過。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我想結束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影評:燒腦新片真神
女主角幾乎精神錯亂,燒腦懸疑指數直線飆升。 除此之外,《我想結束這一切》十分挑戰觀眾的口味。 電影跳脫好萊塢的傳統敘事公式,不明確的故事線加上角色沒有強烈動機、目的,電影的節奏像腦子裡流動的思緒一樣,被突如其來的一個想法跟對話推進著。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負面黑暗意識的聚合體
一切的解釋都是沒趣的,唯有細心聆聽主角的對話、觀賞層出不窮的映像,當你感受到女主角愈活愈變得可有可無的虛無感,或許已經掌握到電影要傳遞的(一部分)訊息了。 敘事錯亂、身份錯置、漫長的對話文戲,看似雜亂無章,然而電影要說的話早就埋藏在那不起眼的對話、不合常理的轉變(細微如衣服顏色,大至角色年齡、過去經歷、名字及身份)。 之所以說此片的種種「謎團」不是要給別人搞懂 / 解讀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2025 / 拆解,理由是查理卡夫曼意不在愚弄觀眾思緒,而是要你進入人物的潛意識(像再一次爬進《玩謝麥高維治》的隧道),聽幻想出來的女主角的說話、看不協調的映像,檢視一次「我」作為我的存在因子。 考夫曼引用多部文學作品於電影的對話與影像中,有些引用是取自原著小說,有些則是來自考夫曼的巧思添加。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結論
同時讀《我想結束這一切》和《血清素》,真是覺得,到底還能怎樣欺騙自己這個人生值得一活? 所有的建構都在佈局潰解,所有的洞見都在挖鑿深淵。 ),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假裝是這個世界的一部份,但卻祕密地、用力地活在只有自己纔看得到的宇宙,這種層疊的錯亂,這種假裝過著一個生活(哪邊纔是假裝的?)然後慢慢迷惑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這一生所為為何,的日日增長的迷惘和自憎,無法不是創作者生存焦慮的最核心。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貝瑞的傳記,此人宣稱他曾是中情局特務,過著情報員出任務和電視人的雙重人生──這到底是真的,還是一場龐大的妄想,沒有人能確定,但對這部電影來說,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我得出一個結論︰不要被困惑的心情蒙騙,不用希望解釋故事令你錯愕的地方。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電影片長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視偷情出軌為不道德的行為。 但是在法國,這件事卻充滿了討論空間,他們深層次地探索著婚姻和慾望的邊界,很少人粗暴地將出軌… 回到《神經殺手》吧,還記得電影怎麼結束的嗎? 那個電視製作人想了個新花樣,找三個老人上節目,一起回顧此生,問自己離初初的理想有多遠,沒拿槍轟掉自己腦袋的人獲勝。 「如履的電影筆記」為全臺灣影評文章最完整、品質最穩定的電影評論網站。 曾獲得痞客邦社羣影響力『百大部落客』、社羣金點賞『最佳娛樂部落客』等獎項。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觀眾評分
在電影院半年之久的封閉後,隨著《八佰》的火熱,電影又帶著它獨有的魅力回到了我們生活中。 同時,我想提也在同時發生的另一個故事,即是剛出版的韋勒貝克新書《血清素》,套用上面出現過的句式「作為評論者⋯⋯,作為書迷⋯⋯」,這亦是讓我驚恐又難過的作品。 那些悲傷和痛苦實在太直白而沉重了,成為了最 irony 的缺陷。 藝術的自持從來就是轉換,就是舉重若輕,可我不將《我想結束這一切》視為作者的憊懶失守,我將之視為那個痛苦再也無法忍受、無法轉換,甚至,沒什麼好轉換。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現實雖殘酷 仍希望你們有作夢的勇氣!
隻有後來突然曉得這點,將那些片段串起 … 考夫曼也藉助臺詞(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也可能是小說本來就有的文字),提醒觀眾關於電影與角色的方向,例如露西旁白:「有時候想法比行動,更接近真相和現實。你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做,但你的想法不能造假」。 露西對自我身份的懷疑,跟在傑克家找到種種與自己相關的物品,那樣的困惑對她而言是莫大的恐懼,觀眾也以她的視角感受到那種驚悚。 跟有噁心獵奇畫面的驚悚電影不同,那種恐懼純粹源自心理。
甚至簡單連人的自己,都不能分辦到底回憶裡的這一塊是真實還是加入私心的投射。 這裡甚至是一種記憶跟你玩的遊戲,大腦給你記住的那個人和那件事與事實並不真正完全相符一致。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電影獨特的敘事手法與拍攝技巧。 藉由電影中許多不連貫、不合邏輯的情節,使觀眾能深刻體會主角內心感受,並重新思索孤獨、絕望、邁入衰老、人生意義等議題。
從學校的小女孩長大在雪糕店對女友說:“You don’t have to go forward in time.”,似是望向未來的一種樂觀的安慰。 女友的一句 “There’s never a way back.” 卻是回溯過去求而不得的悲觀。 無論那個狀態都是頭髮花白的清潔工的內心寫照,“You’ve made so many wrong turns.” 成為他內心抹不掉的後悔轉角。 遇到了 Netflix 這個年頭裡面第一套極度好想要推薦的電影。 《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絕對不是可口的類型,接連不斷的對話和自白,差點滿瀉的逼壓感,讓人窒息的互存空間;彷彿把你放在小盒子裡壓榨出水份,體積愈減愈細。 你意識到電影在屏幕裡面你纔是按 play 的話事人,它在裡面你在外邊;但後來你知道你不過在演影畫戲,命運纔是拿著一手同花大順壓在你的後邊。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電影片名
於是在一番周折之後,兩人終於踏上了回程之路。 而更奇怪的是當父親和傑克握手的時候,父親甚至沒有正眼看過傑克一眼。 從畫面上看過去,“我”和傑克大概率是一對,也許即將走進婚姻,也許下一秒就分崩離析的普通“湊合”小情侶。 上半部分文章我們解釋了慾望的平臺資本主義商業模式,下半部分我們來聊一聊作為藝術批判的力比多裝置。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女人羨慕蕭亞軒,男人羨慕李奧納多。
簡單地說,故事的主線幾乎都是發生在一個老年男性的腦內,是他的幻想、期待、與最後的行動——自殺(也就是「我想要結束這一切」)。 故事一開始,當露西說她要跟男朋友傑克,一起開車去拜訪他在鄉下父母的家時,有個男人由屋子裡探望著屋外,瞄看是否有人將至,這位某個男人,就是真正的男主角,也就是在傑克老家附近的高中裡,一直擔任清潔人員的真實老傑克。 小說版本的《我想結束這一切》是部驚悚心理故事,關於一位不知名的女孩,描述她與剛交往幾個月的男朋友傑克,前往父母在郊外的農莊的詭異經過。 電影的故事相當接近原著小說,不過女主角卻有個自己的名字,露西與露西的變化型 ,甚至後來還被稱為亞米斯。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More 影評
查理考夫曼透過影像,把《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故事刻畫得更立體,很推薦大家觀賞。 《我想結束這一切》的女主角是傑西伯克利,她先前在《鏗鏘玫瑰》、《茱蒂》中都有亮眼的表現,但這次她不唱歌、也不是誰的得力助手,反而是一位愛好畫畫、物理學的少女。 從沒看過傑西伯克利的作品,這次看完《我想結束這一切》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搜尋這位女主角。 她在片中的每一個小動作、不以為然的輕蔑笑容、站在觀眾角度的疑問、朗讀詩詞的表演等等,都讓人驚呼這位演員的表現。 相信有不少人都深愛著《王牌冤家》這部電影,其中對於記憶、愛、人生的描寫是即使重看好幾遍都還是會揪心的深刻。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我們如何感受時間?——談柏格森的綿延
考夫曼更進一步,在細節上又試圖突顯:露西與傑克的空間比起清潔工的空間,更加難以掌控,他們所處的空間更像是「想像出來的」──有趣的是,是帶有情緒的想像。 從傑克回到老家的遲疑,到父母遲遲不下樓,露西問「你們家有養狗嗎」,忽然邊境牧羊犬吉米冒出來;父母下來打招呼,他們提到喫飯,飯廳就亮起來,一桌菜擺好。 電影張羅了這些想到什麼,就出現什麼的場景,搭配著預先有意識的橫移鏡頭,讓露西與傑克置身的懸疑氣氛,逐漸過渡到模仿心理想像的運動裡。 跟隨劇情發展,觀眾漸漸發覺傑克的女友其實是他對過去的懊悔(當時不敢約她出去)和對未來人生的慾望(戀情的渴望)一體的實現。 他與父母的關係也透過不同時段的狀態在腦中如影隨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我想結束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影評
正如女主角在電影裡面說的一句,你並不能用人的其中一個時期去評價他,就像你不能用河流的一點去判定一條河。 女主角登上男朋友的車子以後,兩人演了一場非常長的車內對手戲。 我還有種錯覺,會不會就這麼他們兩個一直演到尾(而我可能不會介意)。 》)、讀過的詩(牀上《骨狗》的詩集),或是他看過的書籍、電影和畫,連他形容「自己引用別人的東西在思考」這件事情,本身也諷刺地引用自「王爾德」的名言。
《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電影中那些獨白、爭執和吶喊,俱令人膽寒,像是那一切已醞釀了全部歲月,此刻出現了終於的破口,黑色的血將由此淌流。
考夫曼用《我想結束這一切》的這些鋪陳,構築了一個想像的、意識流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清潔工遁避現實、改變生活一切不如意的地方。 精神分析會說,電影中的露西是清潔工心中的阿尼瑪(anima),無意識中男性對女性美好特質的意象,換句話說,露西是清潔工無意識的人格化,引領他踏上未知的精神領域。 ⋯⋯所有的角色、他們所有的模樣,都來自主角生命中各種念想。 你能在腦中炮製一切,但你終究只是寒愴又可悲到簡直可笑的、小小的、破爛的、被遺忘的一個人。 就我個人的理解,她其實是男朋友傑克根據自己年輕時在酒吧無法鼓起勇氣搭訕的女孩所分裂出來的另外一個人格,或者說是他內心一直以來追求與嚮往樣貌的「投射」。 其中最明顯的線索就是傑克家中掛著女主角兒時的照片、傑克兒時房間裡有她寫的詩詞,還有地下室放著她曾存手機裡上面屬名為傑克的畫作,這些原因不應該在那個家裡出現的東西,都是《我想結束這一切》女主角跟傑克是同一個人的直接暗示。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電影 Ammonite(默愛)劇情、影評:尺度片被罵慘?你們都誤會了它
某位畢業於知名藝術學院的編劇,便以自己的親身經…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2025 《TENET天能》上映一週,觀眾依舊在熱議。 「熵」「祖父悖論」「時間鉗形運動」這些冷門詞彙,突然變成了膾炙人口的家長裡短。 露西只是傑克幻想中完美女人的鏡像,她變化莫測的身份則是傑克對理想自我的投射。 《我想結束這一切》有著slow cinema的影子。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 電影名稱: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當露西強調她懂老人時,其實反射在現實中的實況,就是老傑克的健康狀況不佳,生活也不是很順遂。 女友的角色一直在換轉,從量子物理學到畫家,一直變化不定。 不同的名字代表 Jake 對伴侶的內心投射,對過去實際或虛構的回憶的思念或被翻起的漣漪。
不過,從過去考夫曼電影的風格,我們知道他有一貫的創作思路:角色糾結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現實與幻象/幻想/夢境之間、在腦內與現實之間、甚至還有死後靈魂的生前回想。 《我想結束這一切》的確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結尾往前看,或許就比較清楚。 女子懷抱對於兩人關係的疑慮,和新男友一同踏上公路旅程,前往男友的父母親家中拜訪。 暴風雪來襲,四人受困位於郊外農場,女子開始質疑自己所認知的一切本質,反思她對男友、自己和整個世界的瞭解,一切卻越來越詭異,真相恐怕非表象所見。 電影文本性太強感覺像是在看一部意識流小說,車內對話感覺有些過長了,會感到自言自語瘋狂掉書袋,節奏有些問題,女友作為男主自身意志和失敗回憶的載體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沒有意識到這點電影體驗就會很悶很悶。
她在車中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後,決定去學校中找一找傑克。 我想結束這一切影評2025 ),露西與傑克車內的廣播也播放著音樂劇《奧克拉荷馬》;當清潔工坐下聽音樂,露西與傑克的室內唱盤也放起同一首歌曲,電影安排了不少類似懸唸的敘事,一方面引導觀眾,另一方面委婉提示他們三人看似在不同的時空,但他們其實處在同一時空中。 傑克害怕的,就是與露易莎的距離,他不敢太近、也不願太遠,他擔心她會離開,又擔心無法給予安心讓她留下,卻沒想注意她在意的,其實是自己的需求有沒有被重視與被滿足。 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內心深處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感受,縱然肯為他人付出,最後希望得到的依然是自己。 柏格森指出,我們往往將時間視為可分割、量化,且總是用空間來理解它。 1舉例來說,我們用「分、秒、日、月、年」形容時間的長短,並將彼此相互換算或疊加(如 1 分鐘是 60 秒、2 小時會議和 1 小時喫飯總共要花我 3 小時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