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每個角色的眼神、談吐,甚至是那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都能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情緒。 孤味真實故事 這些情緒藉由故事的堆疊醞釀成強勁的力道,讓觀眾為之共鳴,進而留下感動的淚水。 《孤味》的主要矛盾在於陳淑芳飾演的阿嬤與丈夫陳伯昌,以一場葬禮去慢慢剖開過去的祕密,焦點聚集在三代人,五個女人身上。 導演在刻畫這些矛盾時,沒有絲毫刻意,女人的堅韌與脆弱都有着不落俗套的細節描述,整個過程也並未着急去給陳伯昌貼上“渣男”的標籤,反而從另一個女人蔡美林入手,去讓兩個女人解決一個男人的事情。
- 在《孤味》上映前,看預告就可以聯想到之前幾部情感濃厚、描寫著家族故事的電影,像是過世的爸爸讓姐妹們齊聚一堂的劇情,絕對會直接聯想到《海街日記》的姐妹情深;父親的手藝重新串起家人的情誼,《花椒之味》讓料理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因為奶奶的大壽之日讓三代同堂,是《別告訴她》深厚的祖孫之情,以及隔代的文化交流及碰撞。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味道是臺灣味,片中臺詞有八成是臺語發音,穿插著臺語老歌,喪禮上有佛教和道教的儀式,這些濃厚的鄉土味就如同《怪胎》導演廖明毅所說,「臺灣電影有臺灣風格很重要」,《孤味》在這一部分做得相當成功。
- 事實上電影裡種種複雜的感情,大多都是用氣氛來傳達。
- 電影中的女性,各自都擁有截然不同的個性,某部分來說也代表了那個時代、那個年齡獨特的象徵,而基於不同的性格及世代,也代表他們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大不相同。
- 或許有人會以本片與鄭秀文主演的《花椒之味》做類比,不過筆者倒覺得本片更似是枝裕和執導的《海街日記》,同樣以暖心飽和之色調,調和出扎實動人的情緒波瀾,角色心境剖析總圍繞著以家為本的輪廓。
原本對《孤味》的想像是「堅強女性的故事」,因為在我狹隘的刻板印象中,女性的堅強常有孤單尾隨,但看完覺得應該用「女性多元面貌的故事」作為註解更為適切,因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伴的是不同面貌的孤單。 面對婚姻他們雖然想法迥異,但同樣都想脫離家庭宿命的輪迴,然而對婚姻的不安全感卻總成為無形的障礙。 面對兒女他們牽涉過多,甚至情緒勒索導致反彈,讓自己在家庭中落在孤單的處境。 面對自己,則是他們最少有的時刻,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自己扮演的其他角色,等到回頭看看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那位「自己」有多麼孤單。
孤味真實故事: 宇文家
徐若瑄希望透過《孤味》中出現的「第三者」角色讓更多人從更多不同的角度──伴侶、兒女、家人的角度去思考「愛」這件事。 但在殺青後,光是三天口碑場便獲得500萬票房,上映後的表現更是令人驚艷,就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不被看好的電影在臺灣影史上,得以樹立如此輝煌的里程碑呢? 歐美人的身型和亞洲人不同,當我們到不同國家生活時,或許得花很多功夫才能買到合適的衣服,對此,從英國來臺學習中文的Micaela就分享,… 定居美國的妹妹因父母年邁且體弱多病,辭去工作回臺陪伴多年,然父母相繼過世,返美後因大環境及年紀關係,讓自己已臨六十歲仍需為退休生活打拼,… 臺灣冰石壺選手即將參加2日登場的全國性冰石壺錦標賽,卻臨時被原本談好的贊助商放鳥,導致沒有禦寒外套可穿。 「我們常把工作看成是一個『大釣竿』,握得到就可以發達、可以脫離困境,但真的是這樣嗎?工作,是否真的是一個機會與希望?…
大姐的孤味在於倔,她不願意與病痛和解,謝盈萱依然奉獻了自然不做作的演繹,在中年婦女的角色堆裏,顯然她的演技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二姐的孤味在於執著,作爲醫學院出來的她,是母親在林家的榮光,延續着他們醫學家族的“命脈”,這樣的執念也在不自覺中落在了自己女兒身上。 小女兒的孤味則在於真,或許是因爲與姐姐們對比起來,她顯得“單純”了一些,所以她的每一個舉動都有着溫暖的存在。 而蔡美林與林秀英的孤味就是愛,是不一樣的愛,一個善終,一個放下。
孤味真實故事: 《孤味》原來是徐若瑄真實經歷!爸爸也曾離家後帶「阿姨」回來…徐若瑄體悟:執念是自我折磨,放下才會快樂
為了讓《孤味》的感動從每一個小細節中堆疊出來,演員的每一個眼神、動作都是經過專業編排以及多次排演的,此外,由於電影中有許多臺語橋段,因此還特地還請來了臺語老師指導。 而為了呈現出導演記憶中,臺南喪禮獨特的溫馨感受,更是堅持一定要在臺南拍出當地的「日照色調」。 現實生活中的徐若瑄,在婚姻中也經過種種難關,在生下兒子Dalton之後,老公李雲峯的公司「馬可波羅海業集團」傳出財務危機,老公李雲峯為了替手下300名員工維持生計,堅持不放棄經營公司,最後靠著公司重組計畫,以及與多位金主募資,才讓公司起死回生。 據聞當時徐若瑄為了幫助先生的債務,不惜於產後積極復出賺錢,就為了老公來日能東山再起。 演員角色介紹粵語配音歷史考證馮 孤味真實故事2025 瀑李文貴宇文護的細作,欲殺害阿史那皇后,後被高熲所殺。 王天龍張 孤味真實故事 劍楊忠門客、宇文護細作,得知被楊忠逐出,後被宇文護所殺。
- 《孤味》是齣非常貼地的家庭故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得主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三個女兒的母親,在丈夫陳伯昌(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離家後,她靠著賣蝦捲,獨自撫養大三個女兒。
- 縱觀這幾年的華語新片,類似的出彩的寫實電影,除了張艾嘉導演的《相親相愛》以及幾部FIRST走出來的小成本影片(如《春潮》《四個春天》),大部分都誕生在臺灣本土。
- 《孤味》的主要矛盾在於陳淑芳飾演的阿嬤與丈夫陳伯昌,以一場葬禮去慢慢剖開過去的祕密,焦點聚集在三代人,五個女人身上。
- 金馬創投會議並非一無所獲,那是許承傑第一次開始認識臺灣電影圈的前輩,也因緣際會認識了資深前輩廖慶松「廖桑」。
- 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老闆,在丈夫(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地離家後,便靠著賣蝦捲,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不僅把蝦捲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三個女兒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兒阿青(謝盈萱 飾)是國際舞者,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在臺北當整形醫生,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則接手自己的餐廳事業。
- 而他的女兒們就算在男女地位日漸平等的年代,也還是在學著如何放手,去成為一個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三個年代的女性聚在一起,不一樣的是年紀,但一樣的是面對自身角色的糾結。
- 其實三位女兒亦同樣,大女不想家人擔心,所以隱瞞病情;二女希望女兒小澄(陳姸霏 飾)日後生活較好、有選擇、不只得讀書,所以一心想送她去美國讀書;細女眼見兩位姊姊都各有成就,決心放棄讀大學努力學習接管媽媽的餐廳,其實大家都是以為對方好作為出發點,不過往往都會因為溝通不足,而令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孤味》已正式上映,而電影入圍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六項大獎,祝福《孤味》能順利拿獎。 我喜歡它的敘事、音樂、人物──以及故事所闡述的理念。 沒錯,電影最後林秀英與自己的和解,真的是非常感人的一幕。 從一開始的倔強怨懟,到後來與蔡美林的對談領悟,至最後的和解放下。
孤味真實故事: 家人的愛
《孤味》展現出它的別致氣質,剛參加完首映會的我告訴朋友,「跟你想像中以『臺南婦女』為題材的電影不太一樣」。 尤其當南臺灣的大型宮廟,在導演許承傑率領的團隊鏡下,呈現出如同珠寶盒般的晶瑩光輝,陳淑芳和丁寧穿梭其間,雙手合十虔心敬拜,眼角含著淚,嘴邊帶著笑。 許承傑導演將每一條故事線都講述地非常細膩,對於情感上的處理也很到味,真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只有三十來歲的年輕人所寫出的劇本。
孤味真實故事: 孤味 | 故事之外的電影美學,可以普通,可以殘缺
在製片的鼓勵下,許承傑先是將《孤味》的短片寄給廖桑,並帶著監製意願書到中影,希望邀請他做《孤味》的監製。 一見到面,廖桑就很直率地批評了短片的剪接方式,但許承傑對於前輩的指教還是很感激,「廖桑說我完全是用西方邏輯在剪,但東方人的情感跟西方就是不一樣,不能用西方人的邏輯來剪東方人的情感。」原來,廖桑認為許承傑的剪接太快速,情感跳動過於暴力,似乎不是隨著主角的心境延續,讓情感好好被講完。 要把30分鐘的短片變成2小時的電影,敘事與情緒的拿捏並不容易,於是許承傑邀請哥倫比亞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畢業的黃怡玫共同編寫劇本,為電影加入更多的元素與情感。 紐約大學的電影訓練扎實,學生被要求每週用不同的類型說同一個故事,有時是科幻片,有時是喜劇,他也曾經對於 007、超級英雄等類型電影十分著迷。
孤味真實故事: 劇情簡介
過去3年拍攝《孤味》,他有機會回頭看看成長的來時路,發現青春時期的各種困頓就像沙漏通過瓶頸時過了關,過程中除了父母之外,有重組家庭裡的伯父和阿姨,有曾經陪他談心的叔叔王浩威醫師,有曾經讓他借住家裡與他談心的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這些長輩都曾是支持過他的力量。 讀本的同時,他也找來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的老師指導臺南腔的閩南語發音,「我跟所有演員說一定要來練,大家一起共同學一個語言,情感建立會很快,」他強調。 孤味真實故事2025 金馬創投會議並非一無所獲,那是許承傑第一次開始認識臺灣電影圈的前輩,也因緣際會認識了資深前輩廖慶松「廖桑」。
孤味真實故事: 【神搜專訪】《孤味》許承傑導演:「媽媽看完說,她很想阿嬤。」
徐若瑄在很小的時候便與爸爸分離,而在多年重新聯繫後,卻發現這些年爸爸的身邊一直有著另一位女性的陪伴。 她從一開始對父親的不諒解,到理解後對那名女性充滿祝福與感謝,這樣的心態轉變對她的人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看完劇本後,因為自小經歷的共鳴感而被打動,徐若瑄二話不說答應參與演出,甚至跨足電影製作人的角色。
孤味真實故事: 電影神搜
在《孤味》一眾女演員裡,憑秀英嬤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陳淑芳,自然是電影裡的表演核心。 電影開頭,穿著雨鞋的她前去漁市場挑選自己七十壽宴食材,漁市裡的小販紛紛與她打招呼問好,陳淑芳有如女王般,一切自自然然,顯出威儀(現任老闆小女兒原已決定好當天的菜色,但被老母親如此一擺佈,也不得不從)。 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老闆,在丈夫(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地離家後,便靠著賣蝦捲,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不僅把蝦捲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三個女兒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兒阿青(謝盈萱 飾)是國際舞者,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在臺北當整形醫生,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則接手自己的餐廳事業。 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秀英卻在 70 大壽當天接到丈夫離世的噩耗,在替這位有名無實的丈夫籌辦喪禮的同時,竟意外迎來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對內心埋藏已久的怨懟。 《孤味》這部今年11月6日上映的電影,是一個敘述父親離家多年,由單親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女孩長大成人的故事。 整齣故事圍繞在單親母親(陳淑芳 飾)與三名女兒(大姐 謝盈萱、二女 徐若瑄、小女 孫可芳)為離家多年的爸爸籌辦喪禮,劇中以女人的視角出發,把愛情、友情、親情透過簡單的日常生活細膩地描繪出來。
孤味真實故事: 演員列表
不得不去承認,他們的電影在成爲商業的同時,依然擁抱着人文這一個真實的主題,以現實,樸素,真誠給予生活一些鮮活的思考。 《孤味》不用說教的方式,去告訴我們應該要原諒,而用平易近人的口吻,緩緩勾勒出一個哀而不傷的故事,它不用批判的角度,去對劇中人的行為做論斷,而是用人的角度,平視這些跟我們一樣充滿矛盾而複雜的人,它不只做到舉重若輕,笑中帶淚,更是一個溫潤飽滿,充滿人性色澤的作品。 孤味真實故事 好的作品值得推薦給大家,《孤味》是你今年必須看的暖心佳作。 但在病人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自己聽說明及簽署的時候,可以由醫師向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後,再由這些人簽署,其中同居人就屬於關係人的一種。 走之前,我們遵照法規依嚴先生的意思積極搶救阿華伯到最後一刻,最後阿華伯已面目全非。 雖然很傻眼,但基於阿華伯已經不清醒,而且也沒有其他家屬的情況下,依照法規,我們只能遵照嚴先生的意思把所有急救處置的同意書都讓他簽了。
曾經,堅忍、嫻靜的女性形象是整個時代仰望的楷模;之後尚有青春、俏麗、調皮、純潔、踏實、灑脫、浪漫……折射成片中不同女性角色釋放出不同色彩的瑰麗層次,美得就像臺灣影壇最美麗的張美瑤一樣美。 類似的刪節號臺詞、破折號臺詞,在整部電影裡很容易顯得出跳、刺耳,或許因為當這部影片順暢的時候,是幾乎滑潤如同家常便飯般自在。 前文提起的那場拜拜戲,就真的拍出友人口中所謂「婆媽戲」應有的劇力、深度,和屬於女人故事的柔軟和輕盈。 此刻她會下的指令比較可能像這樣:「你這個的時候要接住,托住,你愛她!對,對了。」這才比較接近合乎「藝術工作者」思維邏輯的寫實語言,而不是刪節號,點點點。
不論是非典型家庭、非典型電影人,許承傑人生軌跡裡一直在練習他的「受身」。 如果摔角的藝術在於選手如何把身體的鋪陳傳達給觀眾,那麼許承傑探索電影藝術的方式,就是持續挖掘自身,並與觀眾分享他在乎的議題。 在日式摔角中,所有新人的第一道功課就是學習「受身」,意即用身體巧妙地消化外界衝擊,在自己被摔下的那一刻保護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因為這些選手教會他格鬥的哲學,當一個人在受到外在衝擊力後,如何化解,不迴避,也懂得保護自己。
孤味真實故事: 電影資訊
這些在《孤味》中也都有囊括,但它接地氣的故事設定,更顯臺灣女性的堅毅、包容與溫柔,演出屬於臺灣的女人故事。 對丈夫理當最難以釋懷的秀英,得知蔡小姐的存在後不是勃然大怒,找她大吵一番,而是默默的探訪她的行蹤,想要了解這個陪丈夫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女人,更多他們的故事。 有別於一般通俗劇更煽情的處理,導演在處理秀英的角色,注入了更多層次,那是對人性的寬容和理解。
而他的女兒們就算在男女地位日漸平等的年代,也還是在學著如何放手,去成為一個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三個年代的女性聚在一起,不一樣的是年紀,但一樣的是面對自身角色的糾結。 改編至導演許承傑同名畢業製作短片,以專心一意做好一件事的人生哲理,象徵著臺灣基層小民傳統的在地精神。 「孤」一味、一道菜,不求華麗澎湃的滿漢全席,專心一意把一個味道做好,成就代表性的獨門料理;擴及至人生,真摯專一對愛的態度,一生只奉獻給一個所愛的人、所愛的家,無論角色身分轉換,終其一身堅持做好一件事,即使孤單也沒關係。 然而,「孤一」的代價即是犧牲,犧牲了愛情、夢想,抑或是犧牲了青春與大半輩子,即使辛酸無奈,只因為這是我們對愛的堅持。
不料爸爸動手術後的情況卻不樂觀,一度出現昏迷及出血的情況,連女兒都認不得,最後於清晨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64歲。 藝術 在現實裡直面善惡的模糊交界──柯貞年《無聲》探索不對等權力結構中,離不開的人 《無聲》改編自臺灣南部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案,題材具高度爭議,複雜的加害/受害關係激起社會討論,導演柯貞年與編劇林品君自剖田調過程與己身成長經驗,訴說初衷。 如同「孤味」的意思:專心一意,把一個味道做好,即使孤獨也沒有關係──或許這就是許承傑的孤味電影哲學。
然而直到要拍畢業作品,教授才提醒他,「類型的東西誰都可以拍,為什麼要你來拍?你要想的是,什麼樣的小東西會讓你一直記得?什麼跟你的連結最深?」那一年,正逢許承傑的外婆過世,他想起了親近的家人,於是《孤味》的概念浮現。 大學就讀清大工科系, 畢業後不像大部分的同學紛紛當起工程師,他先到誠品書店擔任創辦人吳清友的特助,並靠著吳清友的推薦信遠渡重洋到紐約大學就讀電影研究所。 紐約大學不收電影科班背景的學生,他的同學裡有賭城的發牌員、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還有尼泊爾的導遊,「他們就要收這種怪裏怪氣的人,因為他們要看你的這些背景可以寫出什麼東西,」許承傑半開玩笑地說。 如果不是超過180公分的身高,許承傑在人羣裡很少會是醒目的對象,梳著規矩的頭髮,露出飽滿的額頭、端正的眉毛、拘謹的笑容,深色牛仔褲搭著一件卡其色外套。 這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入圍者,總是禮貌而低調地存在著。 許承傑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
其實三位女兒亦同樣,大女不想家人擔心,所以隱瞞病情;二女希望女兒小澄(陳姸霏 飾)日後生活較好、有選擇、不只得讀書,所以一心想送她去美國讀書;細女眼見兩位姊姊都各有成就,決心放棄讀大學努力學習接管媽媽的餐廳,其實大家都是以為對方好作為出發點,不過往往都會因為溝通不足,而令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不論是家人、朋友,有事情都需要好聲好氣、平心靜氣去傾,否則令對方落閘便很難打開心扉。 對於「家人的愛」四字總有另外五個字跟在後面,正是「我是為你好」,但很多時候都會忽略了對方心底所想所要的,就如林秀英對陳伯昌,她希望有同等的愛,放棄大小姐的生活,在路邊攤死捱難捱,同樣地希望陳伯昌都要付出同等的愛。
孤味真實故事: 金馬獎2020》改編臺南特教學校性侵醜聞、同志議題…10部下半年必看電影,道出臺灣社會最真實面貌
紅樓夢裡曹雪芹借賈寶玉之言表達了:「女人是水做的。」她可以柔弱似水,留下委屈渺小的淚水;她亦可以堅固似冰,默默奉獻成為支撐發展的泉源。 不同於《親愛的房客》中那段短暫卻令人椎心刺骨的表演,淑芳阿姨用直率且貼近人心地將角色寫實地很有立體感,不愧是今年金馬入圍重點演員之一。 孤味真實故事2025 英文片名「Little Big Women」,意指電影裡一眾平實又偉大的女性們:當年從小蝦捲路邊攤做到大餐廳的秀英嬤,國際舞者大女兒阿青,在臺北當整形醫生的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接手了秀英嬤的餐廳事業的小女兒佳佳(孫可芳飾),以及特意回鄉看阿嬤的孫女小澄(陳姸霏 孤味真實故事2025 飾)。 雖然,《孤味》有著向田邦子《宛如阿修羅》裡五位女性角色配置,而故事也像向田邦子最擅寫的「外遇」主題,但《孤味》並無意將外遇情結放大,讓它成為充滿戲劇性衝突的主要情感,它更著重在讓這些女性們「如何放下在心中的情感」,所以比起《宛如阿修羅》,《孤味》的調性其實更接近《父後七日》:與之道別,不再掛念。 小時候不會特別去注意老演員們演戲,但長大後看覺得各個都可以拿金馬獎,就不說我很愛的龍劭華龍哥了,陳淑芳在《孤味》的演出是我金馬最佳女主角目前的第一人選(不小心讓出了大霈…)。
嚴先生的奶奶也曾因為阿華伯的離開,不停斥責嚴先生的母親沒有能力栓住丈夫的心,才會導致阿華伯外遇離家,到末了竟還將他們母子逐出家門。 但看完的第一時間,我想到的卻是一個我在住院醫師時期遇到的病人——阿華伯。 他的人生和《孤味》中的父親很相似,一樣因外遇且負債,拋下妻兒離家多年,但阿華伯過世時,卻與戲劇中的父親是在紅粉及女兒相伴下安然離世大大不同⋯⋯。 從寫下劇本,到電影開拍,到正式上映前再三的修改及確認,導演許承傑提到,個人的經驗、故事固然動人,但要把它拍成電影讓觀眾感同身受,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