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31屆2023臺北國際書展以「閱讀的多重宇宙」為主題發想,號召出版社與讀者共同擴展屬於閱讀的無限宇宙,同時也能跳躍穿梭於不同的書間宇宙裡,建構出不可思議的書中世界,如同浩瀚無垠的宇宙,神祕且讓人深深著迷。 娛樂中心/李國綸報導創作型歌手「Tank」(呂建中)曾以多首熱門歌曲紅遍大街小巷,可惜因為負面風波及身體因素淡出歌壇,長年飽受心臟疾病之苦的他,近年好不容易慢慢復出,與范逸臣、阿沁、陳建寧組成的全新團體「造夢者樂團」準備在跨年夜獻唱,豈料Tank正式演出時卻沒有現身,原來是心臟突然不適只能無奈放棄演出。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2025 韓國電影《女孩們的夏日浮光》是一部女孩成長紀事,描述四位國中攝影社的同學,為了暑假作業要拍攝「世界盡頭」而踏上旅程,宛如青少女版的《Happy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2025 Hour》,在釜山影展與柏林影展得到熱烈迴響。 電影將你我腦中的念頭都賦予形體,打造出這部奇幻愛情喜劇,風趣呈現當今男女對於愛情、結婚以及自我期待等想法上的差異。
角色臺詞裡包含很多情感的細節,不同人物階層間的對話細膩精巧、扣人心絃。 得獎理由:在巧妙具創意的劇本中,透過喜劇的方式傳達讓人莞爾的概念之餘,還能隱含情感消失的悲傷,悲喜之間巧妙連結,技法純熟,並保有創作初心,展現獨特的創作風格。 王心凌31日晚間登上湖南衛視跨年晚會,她的表演節目被安排在11點之後的熱門時段,顯見她在《乘風破浪3》奪得總冠軍後的聲勢依然強勁。 衛視更安排王心凌與《披荊斬棘》哥哥蘇有朋同臺,她唱〈紅蜻蜓〉、他唱〈愛你〉,完美演出回憶雙殺。 真摯的勇氣,穿透記錄者面對底層人物的困難,呈現當前社會的重要切面。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大方脫無保留 觀眾超養眼!年度最佳裸戲他們榜上有名
廈門短片周主競賽由導演陸川擔任終審主席,編劇寧岱、藝術家邱炯炯、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導演楊超、華鼎獎最佳男演員袁弘和導演鄭大聖擔任終審評委,學者苗棣擔任終審顧問。 終審評委們用兩天的時間觀看了提名影片,在經過終審評委熱烈並嚴肅的討論後,最佳劇情短片頒給由楊果敏執導的《果果》。 落地廈門3年,已在廈門地區放映短片150部,長片20部,開展了13場映後交流和12場跨界論壇,每年徵片量5000多部。
導演精準且巧妙地運用檔案報告、重演、訪談內容、劇場式獨白,虛構橋段與紀錄片手法交織進行,是一部高度挑釁觀眾、挑戰觀影限度的作品。 程孝澤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程孝澤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 ,在學期間連續三年獲得臺灣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 曾以短片《網路情書》入圍第四十一屆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 自2007年底,臺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臺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契約屬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臺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臺北電影獎
〈黑潮之下〉故事與冤獄刑求主題有關,戲到痛處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觀眾也將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2025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2023年1月4日,Disney+原創影集將推出重量級話題之作——《臺灣犯罪故事》,用最高規格的製作水準,最華麗的卡司陣容,解構最在地、令臺灣人有感的真實刑案,要與觀眾一起抽絲剝繭,見識重大犯罪下人類的無可奈何與掙扎。 當然,《臺灣犯罪故事》除了希望與觀眾一起探究奇案背後複雜的因果關係之外,作為臺灣影劇史上較為少見的、取材於真實犯罪的類型影集,更期待可以透過本劇,激起社會大眾更多對善惡、人性的體悟、思考與討論。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2025 2009年,主辦單位參見國外影展的獎項,而創設「電影產業獎」,並將該獎項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終身成就獎」、「特別感謝獎」及「卓越創新獎」。 論文張世倫,2001,《臺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 故事從一場虐殺棄屍於軍營的案件開始,為了打破軍方保守作為、息事寧人的作為,劇中人物挑戰權威,一步步揭開各種未審先判、虐待刑求的黑幕。
- 臺北電影節 臺北電影節是臺灣地區主辦的大型電影節,由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市文化局承辦,最初由侯孝賢導演領導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
- 觀眾將在這四個單元的旅程中,感受到愛與恨的一體兩面,善與惡的相輔相生——畢竟任何人都可能犯罪,而那些鑄下大錯的人們,或許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也或許只是在某個迷惘的當下,少了讓他改變決定的一點點好運。
- 在歷經複選評審將近12小時激烈討論,最後選出共計31部作品入圍(劇情長片15部、紀錄片5部、短片6部、動畫片5部),其中以《無聲》入圍8項最多,《同學麥娜絲》、《消失的情人節》與《當男人戀愛時》入圍7項居次。
- 經驗開啟經驗、經驗解釋經驗,讓一部電影創作的細節有閱讀的脈絡可循,2018年起規劃關注VR及臺灣電影的觀摩單元「VR全浸界」及「明日.臺灣」,前者至今仍是北臺灣規模最大的沉浸式體驗單元。
- 正當全世界開心迎接2023年到來,烏俄戰爭的炮火再度響起,俄羅斯沒打算在新年休戰,元旦前夕繼續投射飛彈,連兒童醫院也不放過,據烏克蘭官方統計,跨年夜到元旦共擊毀數十架俄軍無人機,殘骸上甚至寫有俄語「新年快樂」嘲諷。
得獎原因為「角色完整立體,表演揮灑自如,在輔助劇情發展之餘深具風采。是一位值得期待的高可塑性演員。」王渝萱發表得獎感言時提到自己曾經非常想當臺北電影節的「非常新人」。 臺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得主柯震東以《月老》首度成為北影影帝,從頒獎人淑芳阿姨手上急切拿走獎座,笑說「很想拿!」。 而影帝與影后都表示得獎當下,腦子有點昏,柯震東直呼:「我好後悔!在臺上都亂講!前面的那些得獎者都講得那麼猛!」後臺也因為興奮而頻頻喊熱! 影后陳湘琪與柯震東一起受訪時說「本人更帥!」《月老》是柯震東再度與九把刀合作的作品,兩人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至今合作情誼已超過十年,柯震東對於再度合作、以同類型角色獲得電影獎肯定。 臺北電影獎是為了鼓勵臺灣本土的優秀電影創作者,幫助國片開發各種不同題材與表現形式的可能性而頒布的臺灣電影獎項。 2021第23屆臺北電影節總共有400件作品報名參賽,評審團花了11小時選出最後的 31 部片,於 5/14 公佈雙競賽「臺北電影獎」與「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圍名單。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臺北電影節完整得獎名單!柯震東首奪影帝 陳湘琪封后
今年活動更是有早鳥展映14場,主節期間51場,與一條、三聯生活週刊聯合展映兩場,戶外展映四天26場,共舉辦四場沙龍,五場論壇和四場映後交流,吸引78位國內外頂級電影導演、藝術家、文化學者、演員、製片人等。 「最佳海報」則頒給《瀑布》海報設計師吳建龍及畢展熒,認為海報透露出獨特美學且建構母女之間的關係,其中蘊含人性的掙扎也透露希望。 「最佳預告片」頒給《月老》預告剪輯師林雍益,評審表示,他利用剪接節奏呈現多元題材,多種風格融合得當,整體結構完整平衡,有效推動敘事發展,商業元素表現精準完美。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今年與Line Today合作的觀眾票選海報獎,經過一個月的網路票選後,由《素還真》奪冠。 榮獲巴黎真實影展最佳首部長片的《性・愛饗宴》,取材自荷蘭真實事件,內容探問為何刻意將HIV病原體散播出去。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最佳編劇
張艾嘉也在金馬獎得獎後臺表示:「我很怕自己演戲變得太理所當然,所以很喜歡跟新導演拍戲。開拍後我就是聽導演指令辦事的表演,但我們所有的溝通都會是在拍戲之前,而且會常常聊!所以每次跟新導演合作後,我們都會變成很好的朋友。」影壇新人是電影圈不可或缺的活水,越資深越德高望重的電影人就越懂得他們的珍貴。 體感上的味蕾比心靈上的審美更誠實,尤其是在人人美學素養各異其趣的世道之中,你認定的美與我所認定或許不同,但有趣或感動人的電影頻率範圍有其普世共同點。 若讓一羣影人或影迷觀眾對於本屆金馬獎得獎名單公開後去發表感想,有些電影得獎就是會令人特別開心與激動,例如《哈勇家》、《窄路微塵》、《素還真》與《講話沒有在聽》。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評審團
2005年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開辦(2015年更名為「國際新導演競賽」),與前述兩個單元共同奠定「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成為臺北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特色。 本屆臺北電影獎眾星雲集,媲美金馬盛會,評審團主席王童將與最佳男主角入圍者張震共同頒發最大獎「百萬首獎」;最佳劇情長片邀請本屆影展大使邱澤,和共同角逐影帝寶座的吳慷仁一起揭曉;最佳導演則由跨足電影與電視幕後製作的林心如負責頒獎。 在頒獎典禮的各片慶功宴裡頭,遇上了近年助臺片起飛不遺餘力的監製,身為影迷的他感嘆於今年獎項分散、並沒有出現多獎榮耀全給一部電影的那種痛快感:「有時還是希望能在電影獎得獎名單裡看見『大贏家電影』、來振奮人心。」畢竟以一個電影獎之力來為觀眾們推薦一部「年度必看電影」的方式有效又能聚焦,也更能強調出一部得獎作品的重要性。 今年臺北電影獎「媒體推薦獎」由9位臺灣媒體從業人員共同評選,最終獎歸《素還真》,評審團表示,本片作為霹靂布袋戲34年歷史的重啟之作,在製作上創新且拓寬了木偶戲的框界,同時保留偶本身存有的想像空間,是一部能代表臺灣特色的動畫片。 而「觀眾票選獎」則由紀錄片《神人之家》奪下,導演盧盈良離鄉20餘年,他透過鏡頭重新認識家人與原生家庭和解,讓許多觀眾淚灑影廳,於北影放映後每天蟬聯觀眾票選前3名。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最佳女配角
為「狂山之海」紀錄片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耗時七年製作,紀錄在日本沖繩的西表島上,曾經被稱為「綠色牢籠」的「西表礦坑」所埋藏的祕密,導演陪伴並紀錄臺灣阿嬤橋間良子生命中的最後四年,深入1930年代集體瘋狂時代下的幽暗記憶,也回顧了日本、臺灣間幾近被遺忘的移民歷史。 得獎理由: 臺式風味的場景空間,與角色及敘事完美融合,角色身處的環境與氛圍營造到位,呈現臺灣電影的獨特氣味。 民視新聞/葉為襄、黃鴻宇 臺北報導迎接2023後,農曆新年也即將到來,年前有不少民眾喜歡換新鈔得個好彩頭,而央行預計將在1月13日正式提供換鈔服務,不過就怕不肖人士想以假亂真,將假鈔流入市面,央行也「鈔」前部署,教大家收到紙鈔把握「3大原則」,看一看、摸一摸、轉一轉,怎麼分辨,一起來看。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確立「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2002~2006)
本屆評審團主席王童表示,近年臺灣電影走向多元化、類型化與年輕化,每個電影人都充滿了創作的熱量,很期待看到不同題材且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得獎理由是在巧妙具創意的劇本中,透過喜劇的方式傳達讓人莞爾的概念之餘,還能隱含情感消失的悲傷,悲喜之間巧妙連結,技法純熟,並保有創作初心,展現獨特的創作風格。 得獎理由是眼神、語言及肢體皆將女同志的角色與情感詮釋得絲絲入扣,演出張力十足,令人難以忽視。 最佳女配角是《詭扯》的百白,黑色喜劇《詭扯》囊括男女配角獎。 評審的得獎理由是成功詮釋角色特性,恰如其分地掌握配角位置,與角色合而為一,喜劇節奏精準,渾然天成。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最佳視覺效果獎
得獎理由是演出寫實自然,賦予角色深刻魅力,細緻呈現男人的情感,打動人心,是全片亮眼所在。 臺北電影節 臺北電影節是臺灣地區主辦的大型電影節,由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市文化局承辦,最初由侯孝賢導演領導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 「臺北電影節」其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臺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挖掘出許多有潛力的影像創作者,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除臺北電影獎外,並有國際電影觀摩,從此擴大舉辦成為國際規模的市民影展。 第23屆臺北電影獎於10/9晚間完美落幕,《消失的情人節》奪4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新科帝后由邱澤、陽靚獲獎。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臺北電影獎會外賽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日晚間表示,俄軍計劃用無人機發動持久戰,耗盡烏克蘭軍力。 至美國際企業董事長郭淑珍不忍歷史建築方東美寓所傾頹、雜草叢生,投入超過新臺幣4000萬元修復,讓老屋重生為結合餐飲、藝廊、茶屋空間的東美院。 26歲投手張明翔(前右)沒有在中職樂天桃猿隊保留名單中,但有受邀春訓,2日春訓體能營開訓前,突然宣佈將結束職棒球員生涯。 得獎理由:以場景聲響呈現出不同角色的情緒轉折,充分展現聲音實驗的可能性,並與配樂完美結合,留白之處亦有弦外之音,張弛有度。 得獎理由:編寫劇本時打破簡單與容易的方式,大膽嘗試新的語彙,將年輕世代的語言以不同的閱聽模式呈現,膽識十足。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觀眾票選獎
喜上加喜的是,關渡靜思堂也在今天正式啟用,上人今天一大早,也親臨關渡參與祝福。 活動現場超過2000人參與,除了有慈濟四大志業體的主管和員工,還…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NOWnews今日新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2)日COVID-19新增16,524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78例,另外死亡個案有26例,其中有一例特殊死亡個案為8歲男童。 2022年走向尾聲,許多國家都用華麗的煙火表演,迎接新年的開始。 英國北約克郡一座濱海城市,本來也準備要放煙火迎接元旦來臨。
然而,在跨年前夕,一隻北極海象突然在該小鎮現蹤,為了防止煙火的亮光和巨響會驚動海象,他們決定取消跨年煙火。 即時中心/林柏安報導長榮航空年終3個月,但負責貨物裝卸、行李搬運的長榮航勤,年終卻只有1個月,加上長期人力不足,引發航勤人員不滿,元旦假期200人集體請假,導致客貨機的行李下不完,機場航班大亂。 臺北電影節得獎名單 長榮航勤董事長陳有玉滿頭大汗受訪時說,公司行政人員都出來幫忙,會更積極去找人。 演員黃姵嘉(前)在臺劇「再見之後」中飾演與初戀男友分手7年、仍未走出情傷的記者,在苦等不到初戀男友消息後,被迫接受母親安排的相親。
此外,臺北電影節會外賽「臺灣電影行銷獎」也公佈得獎名單,今年最賣座臺灣恐怖電影《咒》行銷團隊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獲「最佳電影行銷」,評審評析該片行銷企劃概念新穎,計劃周全,且精準掌握目標觀眾與同溫層,將臺灣恐怖片推向新的高度,充分展現年輕世代的行銷策略與潛力。 除將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打造為臺北電影節的招牌之外,他在2013年起將行之有年的「主題城市」策展,以「橫向」取代「縱向」思考,讓每屆片單的關注焦點能更確立明顯,也讓未來幾年主題城市能有再次聚焦的機會。 該年度的主題城市單元規模明顯縮小,並被排在手冊的最後面。 在傳統色彩的單元之外,塗翔文也規劃多項主題式單元如「午夜強心臟」、「音樂HIGH翻天」等,與不同的性別、年齡層觀眾產生連結,展現臺北電影節試圖兼容並蓄的性格。 ,另外,並於2011年,設立臺北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以表彰對臺灣電影有所貢獻的工作者,2012年停辦自2000年開始舉辦的市民影展單元「臺北北主題獎」,並取消行之有年的「電影護照」措施。 頒獎過程中,不少人認為《白日青春》出現了有望成為「最佳劇情片」得主的得獎氣勢,但最後並沒有發生。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