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教育園區2025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我們的地址: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裏法鼓路 555 號,於省道臺2線(淡金公路)約40公里處,即可見通往法鼓山園區的山徽大石(法鼓山標誌)。 法鼓山園區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 於省道臺2線(淡金公路)約40公里處, 即可見通往法鼓山園區的山徽大石。 無論您從何處前往,請參考以下的說明, 公路沿途皆有路標及公里數標示,方便您辨識。 法鼓山園區的植栽工程與一般植栽最大不同在於,各項建設皆以保有原來生態為考量,希望為法鼓山創造一個青山綠水、蛙蟹蝶蟲可共生共存的生態環境,所以除盡力保有原生樹種的生養,亦採用堆肥、有機肥料栽培,讓園區動、植物皆能在自然環境中成長。 延續自然環保理念,法鼓山園區景觀綠化工程依聖嚴師父的指示,強調「全山統一整體語彙」的重要性,期能化繁為簡,以樸直、和諧的自然色系,明朗、舒適的景觀,傳達法鼓山為一禪修道場的精神。

  • 海外民眾申請須知 應備經我國駐外單位驗證之火化證明文件及翻譯本向新北市立殯儀館提出申請(若為中國大陸文件,需海基會驗證),其餘申請須知同上。
  • 此外,法鼓山除夕夜9點起將在線上分享即時畫面,鼓勵民眾收看直播,將有眼「金」一亮的視覺驚喜。
  • 金山盛產有三寶「地瓜、芋頭、筊白筍」,金山有個滿有名特色文化「金山蹦火仔」夜晚利用光源補魚,這現在已經非常少見,希望日後有機會能現場觀賞。
  •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法鼓文理學院(英語: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法鼓學院、DILA,學校全銜為「法鼓學校財團法人法鼓文理學院」。 創立於2014年,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金山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一所私立學院,由聖嚴法師創立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而成。 教學單位設有人文社會學羣(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環境與發展以及社會企業與創新四個碩士學位學程)以及佛教學系(學士、碩士、博士班)。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由聖嚴法師所領導建立,聖嚴法師每年更招募了許多社會人士來推展教育,並且投入慈善方面的工作,每年舉辦許多佛法演說和活動,因此成為一個研習佛法的好地方。 然而近來由於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為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法鼓山教育園區: 預約申請完成3日內,參學室將以e-mail通知並確認相關事宜。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臺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為「齋明寺」。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 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將印信交與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齋明寺至此交由法鼓山管理。 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的愛護,寺中保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為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者,並列為大溪八景之二,其古道亦為昔日通往大溪之捷徑,現已成為古蹟巡禮中的重要景點。 1982年開始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法鼓山教育園區: 導覽

法華鐘是全球第一座在鐘體上刻有整部《法華經》的青銅梵鐘,是法鼓山「鎮山之寶」,今年將是第17年帶領跨年迎接平安與希望,共同發願實踐觀世音菩薩的悲智精神。 法鼓山教育園區2025 鐘樓對聯:「靈山勝會今猶未散,法華鐘鳴眾聖湧現」,108響鐘聲伴隨民眾辭舊迎新,在無量無數佛菩薩的慈悲護佑下,領受靈山淨土的鐘聲幸福。 法鼓山表示,今年春節期間法鼓山均不對外提供餐飲服務,避免羣聚共餐;同時也取消實體大型法會。

  • 1989年因緣購得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裡的一塊土地,並將其命名為「法鼓山」,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 法鼓山法華鐘自2006年12月正式啟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為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 在進行水土保持、邊坡綠化工程時,例如擋土牆、加勁擋土牆、格樑及砌石綠化等建置,法鼓山園區也以植栽原生植物為第一考量,包括紫藤、越橘葉蔓榕,以及園區蕨類等,處處與自然景觀和諧相融,這讓法鼓山顯得更加綠意盎然、朝氣蓬勃。
  • 1、客運:由臺北國光客運總站搭乘國光客運往金青中心方向之班車至法鼓山站即可到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 東初老人曾發表多篇文章呼籲佛教界成立佛教大學,而聖嚴法師則於1961年在《人生》、《覺世》等刊物中為佛教大學請命。
  • 山線:從北投、陽明山走陽金公路到底(金山鄉公所),左轉中山路往淡水方向行駛,見左側路旁法鼓山山徽石時左轉即可抵達法鼓山。
  • 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藥師佛為大醫王佛,發十二誓願,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瘋疾。 修持藥師佛法門咒語除能消除一切病苦災業,有無邊功德;修西方觀的行者若臨命終時福德因緣不足,以曾修持八關齋戒功德,以憶念藥師佛功德,藥師佛會率八大菩薩接引行者往生西方。 藥師如來全名為藥師琉璃光王如來,通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藥師佛。 以能拔除生死之病,以世、出世間二種妙藥,滅除眾生身心諸病而名為「藥師」;能照度三有之黑暗,故名琉璃光。 現為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有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二大菩薩,居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協助世尊,護持正法,教化眾生。 「來迎觀音」已於二00六年六月十三日安座於雙面觀音路上的法輪橋畔。

法鼓山教育園區: 新北事

內設7條朝山步道、3條建築羣間聯廊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僧伽大學等教育機構。 法鼓山教育園區2025 法鼓山教育園區 法鼓山除夕撞鐘跨年活動,今年將改由僧團法師代表全球信眾撞鐘祈福,現場不開放入園。 法鼓山鼓勵民眾透過線上加入跨領域、世代、種族、宗教的「108 for all,為世界祈福」,每天都可至法鼓山活動官網或臉書粉絲團,將喜歡的影片分享給親朋好友,並按讚、留言祝福,盼集合每個小小的好,成就世界大大的好。 大年初一至初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將協調人流,同時在園人數以千人為限,除了「菩薩在哪裡」新春藝術展、3C多媒體互動,走春活動則以戶外地景藝術為主,看如何將咖啡麻布袋、植物染香芯入景,歡迎大眾代表親友前來祈福,拍照打卡牛轉好運福氣。 站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往山下望,看到金山景色景色宜人,來到這滿寧靜,走走步道參觀寺廟可以待滿久。

法鼓山教育園區: 聯合新聞網

秉持著愛護、珍惜原有建地的原則,法鼓山園區中的景觀維護、植栽工程,均盡量保持原生樹木、花草的生存,即便是在園區內種植植物,也多採用本地原生植物,讓這片土地自然展現其原始風貌,同時保有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的環境。 此外,參學室還負責規劃各種參學課程,以協助訪客深入瞭解法鼓山的自然生態、建築之美、認識法鼓山「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及體驗漢傳禪法的精神,使來山訪客,都能在行曩中裝滿禪悅法喜,快樂平安地回家。 參學室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參訪者的預約,並且為參訪者安排最適當的行程,由參學服務員導覽解說,目前提供中、英、日語的參學服務。

法鼓山教育園區: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佔地80甲的法鼓山總院,在建築之初就強調環保,這裡的每個建物都不強調美麗或奢華,一切的一切都盡量崇尚自然。 能引入自然光線的,絕對不輕易用電,能引用收集雨水的,絕對不浪費一滴自來水。 申請後請立即傳真報告書,並與作業服務部確認植存報到時間。

法鼓山教育園區: 臺灣好報

1989年:中華佛學研究所開始著手遷建計畫,於新北市金山區購置土地近六十五甲,命名「法鼓山」,以建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中心為目標,積極募款與硬體建設。 法鼓山教育園區 金山盛產有三寶「地瓜、芋頭、筊白筍」,金山有個滿有名特色文化「金山蹦火仔」夜晚利用光源補魚,這現在已經非常少見,希望日後有機會能現場觀賞。 萬裏有名「萬裏蟹」有花蟹、三點蟹、石蟳,秋冬季節是螃蟹盛產季節,有來這帶遊玩可別錯過了。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法鼓山教育園區: 臺灣新生報

「開山觀音」為法鼓山前身,全度法師所建觀音殿上供奉之觀世音菩薩像。 「來迎觀音」的精神為觀音菩薩至人間主動迎接眾生,所有人也都能接觸、感受觀音菩薩之神聖與感應。 「祈願觀音」位於祈願觀音殿,寓意普陀洛伽山之南海觀音,象徵從此岸至彼岸之精神,祈願又隱含祈願、許願及還願三次第,殿內有祈願籤條,為聖嚴法師所撰之法語。 位於臺北縣(註 1)金山鄉(註 2)三界村,省道臺2線(淡金公路)約40公里處,立有通往法鼓山園區的山徽大石。 歷經16年建設,在第一期工程完成時,2005年10月法鼓山以「大悲心起」為主題,透過「法鼓山落成開山大典」正式開放。 園區為總計25,000坪樓地板面積之建築羣所組成,包括教育行政大樓、圖資館、國際會議廳、大殿、副殿、紀念館、接待大廳、合署大辦公室、兩大齋堂、大廚房、國際宴會廳、禪堂、男女眾宿舍等。

法鼓山教育園區: 預約參訪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教育園區2025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此外,法鼓山除夕夜9點起將在線上分享即時畫面,鼓勵民眾收看直播,將有眼「金」一亮的視覺驚喜。 在活動前,則會播放以高空拍攝的「法鼓之美」,欣賞從清晨至日落後的景觀,體會猶如親臨靈山勝境的感動。 法鼓山教育園區 接著透過攝影機多元切換視角,感受僧團法師合力撞擊重達25公噸鐘體的震撼,在蕩滌心靈的莊嚴氛圍中,在螢幕前共同迎接嶄新的一年。

法鼓山教育園區: 臺灣好新聞

水陸法會歷經1500多年的演變,部分揉雜了道教、密教與民間信仰的痕跡,如焚燒紙製牌位、紙紮祀品等,有違全球關注的環保議題。 為了釐清傳統儀軌中不符合法義與時宜的部份,2007年,法鼓山廣邀學者專家,舉辦「佛學研究與佛教修行學術研討會」;2008年,聖嚴法師指示儀軌修訂五大原則,並成立水陸儀軌修訂小組,積極向教界、學術界以及各方大德請益。 2006年10月7日正式啟用的雲來寺,座落於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上的雲來寺,是法鼓山團體中最新完工的寺院建築。 而雲來寺的來由,也與1989年農禪寺的被告知拆遷有關,由於農禪寺將被拆遷,創辦人聖嚴法師則感念於讓臺北市民有一個共同修習佛法的場所,遂在北投地區積極找地興建。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法鼓山教育園區: 新北市法鼓山:一入園時間彷彿靜止!來金山聽溪禪沉澱心靈安定身心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87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同年7月1日奉準立案,於8月22日舉行成立大會。 而之前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之《華岡佛學學報》,自第九期起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於此同期,法鼓山舉辦暑期兒童營,而每年都有許多熱心的大專青年參與活動企劃、執行,為了整合資源,於1997年暑假成立了「法鼓山學佛營隊」。 法鼓山教育園區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法鼓山是觀音菩薩道場,也是漢傳禪佛教重鎮,更是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了讓來山訪客都能輕鬆體驗法鼓山的寧靜安定、以及禪悅法喜,所以採取預約參訪方式。 法鼓山佛教世界園區除夕夜(1日)撞鐘跨年活動,今年恢復開放民眾現場參與,並將致贈限定祝福手環,活動無須報名。 為著重防疫,撞鐘時會以合十祈福取代拉繩,並進行人流控管,晚間8點半開放入場。 因疫情睽違兩年,法鼓山撞鐘跨年活動今年再度邀請民眾現場參與。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將於1月21日除夕夜,舉辦撞鐘跨年活動,邀請全球民眾齊心聆聽108響鐘聲,以慈悲叩響心燈,點亮光明希望。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內設有法鼓大學;並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臺灣佛教典籍和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為臺灣佛教文化傳承的創舉。

回來用功,是為了提昇自己的品質;回到日常,是為了一點一滴建設人間淨土。 早在2004年籌辦之初,聖嚴法師便指示法鼓山的水陸法會,必須具有開創性、前瞻性,而且是21世紀的現代化法會。 其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的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

法鼓山表示,除夕撞鐘前,園區大殿從晚間7點半到8點半,還有辭歲彌陀普佛法會,歡迎民眾以清淨喜悅的身心,同在佛前送舊迎新。 而撞鐘後,還可至祈願觀音殿寫祈願卡,為長輩親友平安祈福。 不論是聽聞鐘聲、參加法會或欣賞佛教藝文,法鼓山鼓勵民眾尋找一處心靈寶地,透過心靈沉澱、啟動內在的正能量,以願力來感動自己、他人與世界,為新的一年帶來美好的祝福。

法鼓山教育園區: 民眾網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大佛頂首楞嚴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無量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鼓山教育園區: 中華佛學研究所

是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的前身。 為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農禪寺的遷建工作,多位熱心的信眾於1989年3月自動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推動募款事宜。 創建於1960年的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購地草創,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的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的宗派。

法鼓山教育園區: 新北市金山區法鼓路555號(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撞鐘前,園區大殿從晚間7點半到8點半,還有辭歲彌陀普佛法會,撞鐘後,還可至祈願觀音殿寫祈願卡,為長輩親友平安祈福。 198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奉教育部覈准立案,並於八月二十二日舉行成立大會。 提供雙北敬老卡旅遊資訊,讓您一卡在手輕鬆就出門,專屬銀髮資訊、跨出家門感受、銀髮分享回饋。 ◎從北投、陽明山:走陽金公路到底(金山鄉公所),左轉中山路往淡水方向行駛,見左側路旁法鼓山山徽石時左轉即可抵達法鼓山。 ◎從基隆、瑞芳:走2號省道(基金公路)西行,經萬裏往淡水方向,見左側法鼓山徽石左轉,便可抵達法鼓山。 ◎從淡水、八里:從淡水出發走2號省道(淡金公路),經三芝、石門至金山,看到右側法鼓山山徽石右轉,即可抵達。

法鼓山教育園區: 旅遊王TravelKing

植存當日,申請人持報告書、切結書及身份證明,依約定時間到達本服務部完成文件驗證手續,並遵循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入山規定。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建築羣建設於山坡地上,叢林圍繞,溪水川流,擁有完整的自然生態景觀;法鼓山園區建築自動工以來,聖嚴師父即不斷叮嚀,要儘量保持建築地的原貌,不可移山填壑,而且要珍惜原有的資源,包括溪流、活泉,乃至原生的一草一木等。 禪堂只在春節開放,開放期間佈置為禪修環境;禪堂中心不開放,參訪民眾可從外圍步道經行。 禪堂供奉「玉佛」,為緬甸白玉釋迦牟尼佛像,為臺灣石雕藝術大師林聰惠之遺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