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歷史系9大好處2025!(震驚真相)

浙江省新昌縣人,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理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物理博士。 歷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化學會理事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次長、逢甲大學校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及逢甲大學教授等職。 自1976年起在本校任教迄今,歷任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系主任、訓導長、外國語文學院院長、學生事務長、副校長,並自100年8月1日起代理校長。

先生在臺仍念念不忘教育事業,曾任東吳補習學校校長,為東吳復校初期拓展校務,煞費經營,功甚卓著。 廣西省藤縣人,東吳大學法學士、耶魯大學法學博士,並入巴黎大學研究國際公法。 歷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暨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監察院監察委員。

東吳大學歷史系: 歷史學系

紅黑二色原是法學院的院徽顏色,反映了當時強調鐵血精神的時代背景,其後成為東吳的校色。 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詮釋,紅色象徵熱誠,黑色象徵堅毅與包容。 1970年,增設化學、物理學二學系,並合併原隸文理學院之數學系,另成立理學院,文理學院改稱文學院。 1943年,在江一平、查良鑑先生策劃下,東吳法學院與滬江大學商學院於重慶成立「聯合法商學院」,盛振為先生為校長,而後加入之江大學,為「聯合法商工學院」。

  •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遷往臺灣。
  • 歷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暨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監察院監察委員。
  • 1981年,校園內出現第一份由學生出資發行的聯合班刊《蓄艾》,發表他們對各種政治問題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
  • 1897年來華傳教,在中國服務長達50年,先至上海中西書院和蘇州博習書院任教。
  • 東吳大學1954年在臺復校即成立圖書室,陸續安置於寵惠堂、學生活動中心、安素堂,終於1978年總館落成啟用。

歷任美國布朗、堪薩斯、奧克拉荷馬等大學副教授、東吳大學電算系教授兼系主任、商學院院長、教務長、代理校長。 在代理校長期間,先生秉持本校的傳統,以及故章校長的理念,使校務得以平穩發展。 本系早年因藝術史課程而聞名,近年來以「近現代史學與史學理論之教學研究」為發展重心,碩士班則以「中西史學與文獻檔案管理」為課程規劃重點。

東吳大學歷史系: 歷史

一、課程類型多元:本系課程依「基礎」到「進階」,「通論性」到「專題性」,結合博物館學、新聞媒體、影視、電腦科技等,循序漸進培養歷史學的思考與應用能力。 在 PART 2 講座中,明昕向大家分享瞭如何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大學。 他首先強調在校成績的重要性,至於同學們常困惑於的「該選校?還是選系?」明昕則建議大家可詢問師長建議,蒐集各方分析後再開始填志願。 為因應時勢潮流,並尊重學生個人自主學習以及適性發展,本系透過課程重組,減少系定必修學分,增加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 出自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會議通過楊永清校長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 如果能重來一遍高中生活,明昕覺得自己除了認真讀書之外,會想投入更多時間在社團上,因為在社團活動中,學習的不僅是人際相處、溝通之道,同時也是養成自律的態度。
  • 人社院米建國指出,為了完成上述理念與規劃,人社院將成立一個「計畫歸屬學習中心」(Project-based Learning Center)。
  • 浙江省人,中央大學法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法學博士。
  •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學院,聘吳經熊先生為法學院院長、潘慎明先生為文理學院院長。
  • 東吳在臺復校,先生參與最力,先後擔任同學會會長、董事會董事、代理董事長、1969年任校長之職,歷十四年,致力建立完整大學規模,1984年任董事長,以至謝世,晚年心力悉付東吳。

先生於任本校校長期間,致力於有形(硬體)與無形(軟體)的發展,並且頗著重「質」的提高,對本校師資的加強、教學效果的提昇、學生素質的促進、研究設備的充實,尤多著力經營。 湖南省衡陽人,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理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 歷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校長,並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交通部部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副院長、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東吳大學校長。 劉校長提倡五識教育,即知識、常識、見識、膽識和賞識。 先生上任後貫徹五識教育的精神,積極地突破各種困境,有計畫地使東吳大學成為國內一流的教學大學。 江西省南昌市人,東吳大學文學士、法學士、美國杜蘭大學法學博士。

東吳大學歷史系: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112年個人申請

第二大樓(鑄秋大樓)(紀念端木愷校長(字鑄秋)) 東吳大學歷史系 商學院、學生社團辦公室及活動空間、電子計算機中心等。 東吳大學歷史系2025 除此之外,明昕更擔任「嚕啦啦」救國團假期活動服務員,因而踏進南投縣霧社區的美麗山林、前往桃園縣復興鄉奮力溯溪,學會的不僅是野外求生的技能,體會更深的是人際相處間的溫暖與感動。 2002年,日籍參賽者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

東吳大學歷史系: 歷任董事長

至今昔日校友仍會回憶章孝慈於任內倡導學術自由禮聘李敖任教,以及固定清晨於操場跑步的畫面。 在法律系崇基樓一樓也懸掛著章孝慈前校長的畫像,供師生緬懷。 東吳大學1954年在臺復校即成立圖書室,陸續安置於寵惠堂、學生活動中心、安素堂,終於1978年總館落成啟用。 總館樓高九層,設有流通服務區、參考服務區、資訊檢索區、非書資料區、期刊資料區、書庫區(含密集書庫)、閱覽區等,並設有張佛泉人權學程專區、陶晉生院士贈書專區與漫讀區等特色專區提供閱覽。 1991年,設立政治學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分甲、乙兩組,乙組招收非主修法律學並具有相當工作經驗之大學畢業生,開法學教育之新紀元。 購置臺北市延平南路書院段土地,興建第一大樓,而後陸續購置土地、建置教學大樓,闢為今之城中校區。

東吳大學歷史系: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座落於依山傍水的外雙溪校區,鄰近故宮博物院、錢穆故居與林語堂故居等重要人文藝術資產,是個地靈人傑與人文薈萃的絕佳學習環境。 期待校園社區化,社區校園化,引領師生在鄰近社區行動,以鄰近社區高中校園為授課及服務學習的場域,希冀達成東吳人文社會學院「人文再造、社會永續」為「城市校園」之終極目標。 浙江省人,中央大學法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法學博士。

東吳大學歷史系: 學術單位

看見 東吳大學歷史系 文科生的逆襲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包括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政治系、音樂學系,以及師資培育中心。 各系所畢業校友,人才輩出,往往擔任職場與社會組織要務,成就斐然。 ,直譯:蘇州大學,縮寫為SCU),簡稱「東吳」,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私立教學型大學。

東吳大學歷史系: 東吳歷史系 李明昕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遷往臺灣。 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辦設「東吳補習學校」,於1954年藉校友捐款及學費支持財政,以「東吳大學法學院」名義艱苦在臺復校,成為首個在臺復校的私立大專校院,於1969年復名為「私立東吳大學」。 「唸東吳歷史繫到底能幹嘛?」講座中,就讀於東吳歷史系的李明昕將告訴大家,東吳歷史系不僅賦予自己不同的觀點去發現角落的美,更激發他跳脫課本框架、結合企業管理的知識,展現獨樹一格的領導力! 福建省漳潽縣人,中正理工學院理學士、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博士。

東吳大學歷史系: 學生自治組織與社團

1897年來華傳教,在中國服務長達50年,先至上海中西書院和蘇州博習書院任教。 合併後的東吳大學大幅提升師資與辦學規模,中西書院的財務盈餘也緩解東吳的財務困難,東吳大學由此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進程。 東吳大學歷史系2025 江蘇省海門縣人,東吳大學理學士,歷任東吳大學總務、訓導、校監。 來臺後,任陽明山管理局局長,且為惇敘中學創辦人。

1900年春,美國監理會議決合併在中國創辦的三個書院「中西書院」、「博習書院」及「宮巷書院」,創辦東吳大學,由先生擔任首任校長。 1911年3月16日,孫樂文校長病逝,學校以此日為紀念日,亦為日後東吳大學之校慶日。 浙江省鎮海縣人,1909年獲東吳大學文學士學位,後考取公費留美,進入Washington University,研究國際公法與外交,獲得碩士學位。 1927年初,獲選東吳首任華人校長,訂「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校訓。 掌理校務期間 ,東吳大學各項校務蓬勃發展,成為中國東南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先生在美期間,東吳大學先後由文乃史及盛振為先生擔任代理校長,直至1947年先生返國再掌校務。

東吳大學歷史系: 學術期刊

江蘇省青浦縣人,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理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自1972年起在本校任教迄今,歷任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教務長、校長。 先生為本校首任經遴選委員會遴選之校長,在任期間秉持本校樸實、熱誠與堅毅的優良傳統,和全校師生及海內外校友共同營造並維護一個祥和、開明、公正、合理的學術環境。 東吳大學歷史系2025 多年來本校與臺北市政府的校地爭議,在先生的努力下終獲解決。

東吳大學歷史系: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直譯:蘇州大學,縮寫為SCU),簡稱「東吳」,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私立教學型大學。 學校前身為美國監理會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〇〇年)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江蘇蘇州創建的「東吳大學堂」,後於臺灣臺北市在臺復校。 現擁有「外雙溪校區(校本部)」與「城中校區」,鄰近臺北市政治、經濟及文化中樞。 學校教學單位涵蓋文學、理學、法學、商學、外語、社會科學與巨量資料管理等領域。 東吳大學是自教育部開辦教學卓越計畫以來經常入選的學校之一,現為優久大學聯盟成員之一。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人文再造,社會永續」為目標,追求一個以人為本的永續文明。

高中歷史教材礙於篇幅內容較精簡,囿於考試制度,其學習多為背誦,為「點」的學習。 東吳大學歷史系2025 大學的歷史系,學習多方閱讀史料,加以判讀融合,運用思維、邏輯,透過文字及口語表達所見與所思,學習判斷與思辨,達到「線」與「面」的概念與視野。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曾獲雙溪現代文學獎者:鹿憶鹿、彭樹君、張曼娟、陳稼莉、陸愛玲、裴元領、須文蔚、管仁健、張清志、孫梓評、張維中、陳大為、謝旺霖、陳栢青、黃文鉅等。 金牌賽事資格根據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金牌賽事認證標,24小時制超馬賽男子組選手完成240公里,女子選手組完成220公里,達標人數合計5人,方可獲得IAU金牌賽事認證。 2014年,東吳24小時國際超級馬拉松再創佳績,正式通過、榮獲世界唯一的國際馬拉松總會「金牌賽事」認證。

東吳大學歷史系: 東吳大學圖書館系統

課程講授的範圍從17世紀至20世紀後期的美國及美國南方,討論的主題涵蓋奴隸制度、內戰、重建時期、新南方的肇始、民權運動以及南方社會與文化的轉變與特質等。 如果能重來一遍高中生活,明昕覺得自己除了認真讀書之外,會想投入更多時間在社團上,因為在社團活動中,學習的不僅是人際相處、溝通之道,同時也是養成自律的態度。 在最後,明昕也鼓勵學弟妹們別因為自己非明星高中出身就怨天尤人:「我們在揚眉吐氣!」他認為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所以在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大學生涯中,絕不要放過各種機會與可能性,大膽嘗試、多去體會,相信你將留下許多難忘不已的回憶。 城中校區,校內簡稱城區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位處博愛特區,比鄰總統府、司法院、外交部、法務部、最高法院、國家圖書館和西門町。 東吳大學歷史系 2001年,增設心理學系碩士班、英國語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班(2011更名為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8改為翻譯碩士班)。

科技、媒體資源之運用:教授於課堂上介紹使用各式媒體及相關軟體之應用,學生透過實務之操作,增進數位媒體運用之能力。 討論與口語表達、溝通:於課堂上由教授引導學生思維,並藉由分組分式進行討論,訓練學生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資料蒐集、分析與報告撰寫:以專題方式訓練學生如何蒐集資料、歸納分析資料,進而有邏輯的統整資料,以文字撰寫及口語報告方式呈現所學。

歡迎每位卓越的年輕學子進入東吳人社院,探索自我的價值,在一個結合人文、藝術與社會的優質教育環境中,學習培養人的一生中所需要的技藝、能力與人格特質,不止掙一個工作,更要爭一個人生。 當你步出校園、進入社會的霎那,你並不是因為從某個系畢業而獲得某個工作,你是因為你身上具備的某種氣質、某些能力與某個能力,而讓你有開創生涯與經營人生的無限機會。 人社院米建國指出,為了完成上述理念與規劃,人社院將成立一個「計畫歸屬學習中心」(Project-based Learning Center)。 這個中心將結合現有一切教學與研究的資源,涵括所有的老師與學生,一起在「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創新研究實踐計畫,推動師生共同學習與共同成長,培養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從事跨域、跨界與跨國的合作交流、成就優質、卓越與永續的教育目標。 東吳人社院在此發出英雄帖,歡迎所有青年學子,挑戰這個全新的教育制度,一個結合「榮譽制」(Honor Program)、「師徒制」(Mentorship Program)與「卓越制」(Excellency Program)三制合一的教學環境。

東吳大學歷史系: 學校活動

本系既注重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相關素養,也著重培訓學生應用歷史的能力。 除了一般性課程磨練學生之閱讀、思考、論述、文字與口語表達以及資料整理技能外,也開設各種結合「歷史與現實」的實用性課程,舉辦具「公共史學」或「應用史學」特色的研習活動,以激發學生之潛力,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東吳大學歷史系 帶領同學暸解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戰前期三階段歷史發展的進程,幫助學生建立認識日本近代史的基本架構。 課程探討對象不拘限於日本國內政治,亦注重日本與亞洲、歐美列強的外交關係對其社會之影響。 透過加深對外交關係與時代思潮的掌握,讓同學瞭解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國際政治困境與重大政治決定背後的社會氛圍。

1979年,東吳大學首次舉辦中國文學系新文藝(現代詩)創作徵文比賽。 而後1980年起舉辦全校性之現代詩、散文、小說徵文比賽,並正式命名為「雙溪現代文學獎」。 文學獎創辦以來,經歷屆努力與成長,培養出許多文壇新秀,其中不乏今之名家巨匠,成果備受肯定。 本活動於2007年第27屆迄今,由中國文學系承辦。 1981年第二大樓(鑄秋大樓)竣工,第六、七兩層設為城區分館,以典藏法、商兩學院之資料為主,設有借還書服務區、參考服務區、期刊資料區、非書資料區、博碩士論文區、資訊檢索區、書庫區;另於第一大樓B1及第五大樓B2設有普通閱覽室 。 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並設有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學院碩士學位學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