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錫蘭可倫坡出席「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法師所領導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學術活動方面,舉辦過一系列專題講座,由法師本人主講,或另邀佛學專家、學者作專題演講;同時亦注重學術交流,不僅在國內,並和國際佛教組織保持聯繫,世界各國佛教團體及法師、學者到校訪問者甚多,有來自美、歐、澳、亞幾十個國家,法師也曾應邀出席六次國際會議。 孫曉雲是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從三歲開始就在母親啓蒙下學寫書法,孜孜不倦近六十載。 她視寫字為“女紅”,始終堅持傳承文脈,迴歸傳統,對各種書體的特徵、要領準確理解,長期的實踐與研究,逐漸形成自然的書風。 專著《書法有法》自2000年以來,先後由華藝出版社、臺灣未來出版社(繁體版)、知識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日文版)等出版社出版,十六年來暢銷不衰,先後二十次再版,印數突破十五萬冊,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量紀錄。 曉雲2025 所以當時接納梁寒操先生之提議,以香港曾領導十餘年之雲門學園方式,即聯合各大專學生及佛門弟子,假永明寺成立臺灣雲門學園,從而協助與永明寺聯同設辦蓮華學佛園,自是即獲蓮園師生竭力相助,得以推動一連串教育文化事業。
- 自黃曙光上任參謀總長後,即全盤推翻李喜明上將任內的「整體防衛構想」(ODC)戰略,並改推行「聯合國土防衛」戰略,注重深化以潛艦制海的關鍵地位。
- 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掛著一幅「雪藏之家」大畫,這是法師未出家前,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
-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系博士班。
- 曉雲法師畢業於香港麗精美術學院及南中美術研究所,早年從事文學美術研究,繼而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有「嶺南女畫傑」之雅譽,1935年(民國24年)創辦「文風韻苑」。
- 1967年(民國56年),應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之聘任,主講於哲學與藝術兩研究所,為永久教授,同時並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之職,期間創辦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
在現今臺灣各大學之中,以華梵最為特殊,它是包含中華五千年、佛教兩千年文化的佛教大學,是創造適時文教之重鎮。 現今科技猛進的時代,年輕人易迷失人生方向,所以華梵的開創益顯艱辛,自當初曉雲法師遠赴新加坡舉辦畫展籌款,至今其學生、弟子們仍在不斷努力求發展之中。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第一屆佛學會議在陽明山莊舉行,發表二篇論文〈禪畫〉及〈般若禪〉。 五十八年出席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姑廳隆重舉行的「第九屆世界佛教友誼會」,由泰國頻披公主主持。
曉雲: 作品舉報
民國七十二年:出席於日本東京、京都所召開的「第六屆國際佛學會議」。 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青年監獄講話「雨過晴天」,九月於臺中圖書館展出。 曉雲 研究印度藝術及參訪佛陀行蹟聖地,著有《印度藝術》、《中國畫話》二書。
三十五年應國立華僑三中聘,任教國文二年,並擔任遷校廣西龍州後之高三導師,於共黨多事之秋,曾為學校處理學生事件有功,得李育蕃校長及主任協助,於三十六年夏出鎮南關,因法領事之助,搭乘軍機至同登,滯留一夜再飛涼山轉河內、西貢,其間應邀於法新聞處舉行個展,後由堤岸到高棉,隨同巴黎東方歷史博物館考察隊,前往世界奇景吳哥窟,描寫佛教雕刻史蹟,此為東南亞之旅中極其難得之事。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八屆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中國文聯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曉雲2025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佛教文物特展、曉雲山人五九畫齡回顧展。
曉雲: 首頁 > 人文
林海音(1918—2001),當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祖籍臺灣省苗栗縣。 曾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合報》副刊十數年,她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 黃曙光1979年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68年班),同期同學有前海軍教準部指揮官盧前悌中將。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始,屢獲全國大獎,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 曉雲 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被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被中國文聯評為“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獎”,獲得江蘇省委省政府首屆“紫金文化獎章”。 華梵大學雖創立僅只十二年,但法師以佛教教育為理念全心投入,使得學生雖在時代影響下,仍有不少人熱衷於佛教教育之薰陶;而且國外的評價亦相當高,至今已有五所大學來與締結姊妹校(日本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南澳大學、臥龍岡大學、美國羅倫斯大學、摩海大學)。
曉雲: 曉雲媒體評論
八、其他小叢書:般若禪佛心宗、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天台止觀如來藏、佛教與中國文化、山水畫與方外人、中印藝術之融匯、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般若禪轉識教育論、中國佛教畫藝思源、經變圖之研究與清涼畫藝、現代教育之趣向、靜與淨之自得自在。 繪畫一如畢卡索論藝時所體認的,不只是符號或標物,要緊的是這些符號所彰顯影射的意義;一關連到意義,就無法不涉及繪畫中的人文思惟了。 法師本身宗教情操深化之後,走向學術教育的願行背景,很多場合都是用畫筆來表現的;剃度後更是心無鯁礙地一往而前,展現氣魄,全心從事佛教文化、藝術、教育的拓荒工作。 首創「現代經變圖」,聘請名家教導學生作畫;大學校園之中設文物館,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能力與興趣。 曉雲法師指導有關參修的課程計有:《小止觀》、《六妙門》、《大乘止觀法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禪源、般若禪等;出版有關禪修的著作主要有:《佛禪之源》、《禪話》《般若禪佛心宗》、等多種;經常性的弘法講經則包括:《法華經》、《教觀綱宗》、《摩訶般若經》、《心經》、《無量義經》及《普賢菩薩行法經》等。
曉雲: 曉雲
民國七十六年為籌建華梵大學而舉辦書畫義展,由余資政俊賢先生剪綵。 曉雲 經教育部覈准籌設中國史上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社會大學(七十九年初辦為華梵工學院,八十二年易名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八十六年圓成為華梵大學)。 曉雲 此外,亦致力於社會福利工作,民國四十八年創辦慧仁、慧泉小學徙置區學校,也下山創辦佛教天台學校,此天台指露臺,專為收容大陸淪陷後,逃難到香港的小孩。 民國五十一年前後,仍時常上大嶼山東岸,並購買政府郊區土地設雲光園,以便利雲門青年聚會之用。 曉雲2025 擬在沙田創辦慧海中學,後以香港動亂而停辦,也在九龍首創文化協會。
曉雲: 曉雲圖書目錄
七十八年接受美國佛學研究會委辦第九屆「國際佛學會議」,假中央圖書館召開,計有四十餘國學者、教授出席,發表論文六十四篇。 先後任教十七年,因深得該大學張故創辦人優遇,故第二年後,即聘為華岡終身教授。 曉雲2025 佛教文化研究所在法師的辛勤耕耘下,成就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有幾項出色的文藝活動,如書畫展、文物展等,而最令人注意的,莫過於清涼藝展,每次展出,國內各文教宣傳機構,都以最高榮譽稱揚鼓勵。 禪行活動方面,除每年於浴佛節舉辦晚會之外,尚舉行「禪七」,首開佛教史上「禪七」在大學院校中舉辦之先河;每星期一次靜坐,使同學藉各種禪行活動,體認佛教真正精神。 法師亦重視佛教研究所的出版工作,自民國六十一年起不斷出版了佛教文化學報、二十年來佛教經書索引、佛教藝術(圖片)、般若禪等。 民國四十三年出版恩師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的著作《我的現代國畫觀》,並再版《印度藝術》。
曉雲: 曉雲內容簡介
蓮園旨在培養學佛者的宗教情操,三十多年來(創辦已十一屆,一屆三年)從未對外廣告招生,皆是聞風而至,為修學佛法的年輕女眾,甚至有不少從星、馬、緬甸、香港,不遠千里而來求學者;蓮園培養學生不只佛學研究,而且更要瞭解行潛佛陀精神,所持原則,不論施教或受教,對佛法的潛能,尤其生活行為,皆能不為時代失當風氣所影響。 民國七十六年:出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舉行之「第八屆國際佛學會議」,再為華梵文物館之籌建,而舉辦書畫義展。 民國七十五年:應邀出席由中華民國漢學研究資料中心主辦,國立中央圖書館及中國文化大學敦煌學會協辦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曉雲: 曉雲的書評 · · · · · ·
一、佛學類:佛教論文集、天台宗論集、佛學散論、佛學獻詞、佛教園地、佛教與時代、讀晚明諸師遺集、妙音妙行、觀音圓行、羯磨濟度禪 戒相彰、佛語垂光(上、下冊)、佛禪之源、佛教文化與時代。 「智」:法師謂此乃內力之表現,能瞭然宇宙人生真理以造福人羣。 際此價值觀混淆的時代,年輕人若能冷靜理智面對,凡事透過觀察、思考與判斷;隨時多聽、多學、多思惟,以培養自己的智慧,必能創造成功的事業與人生。
曉雲: 曉雲的書評 · · · · · ·
至於參觀各大學,也尤其得力於蕭教授之助,例如在佛萊堡大學的成功書畫個展,使她得以書畫展作為橋樑,而與各方人士見面交往,所以在德國停留較久,並曾探訪海德格(Martin H),得他所贈送一部精要小書。 曉雲法師是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也是中外馳名之般若禪行者;思想融合中國儒佛文化之內涵,著作等身。 法師亦發願終身不建寺院,不任住持,矢志為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奉獻心力,精研「覺之教育」,為佛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創造人間淨土以為終身志業之禪行者。
曉雲: 曉雲圖書目錄
禪堂四周依牆設禪座、有蒲團、佛像居中,旁側有曉雲法師墨寶牧牛、清涼、凝心、繫念等;香桌上擺放香板、木魚、引磬、慧命牌等;白聖長老、續明法師等都曾蒞臨指導,修學者有蓮園師生,以及來自國內外的參訪者,例如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韓、英、美等各國學僧與佛弟子。 法師生長於虔誠的佛教家庭,幼承庭訓,自小就能禮佛誦經,稍長便開始讀佛經、習禪定、作禪畫、寫禪詩。 曉雲 她說:「直到後來的皈依佛教、依止佛門、研究佛法,一切經歷都好像是自然的。」法師至今所修乃是般若禪的一系,因為她說開始聽經時,所聽的便是般若系的主要經典,而且都是禪宗所重者,例如《金剛經》、《壇經》、《心經》等,所以她對佛法的實踐,一開始便在於參禪的功夫。
曉雲: 曉雲內容簡介
二、教育類:覺之教育、佛教教育散論、佛教教育講話、佛學演講集、開示錄、園林思想、拓土者的話、華岡緣影錄、覺之教育摘錄。 法師長年對人生有許多抱憾,一如佛經所謂「眾生有病我有病」,希望人類應該好好走上一條光明道路,也就是佛陀所謂「自利利人、自度度人」;否則糟蹋了自己的生命,也傷害了他人。 所謂「人海」是不容易渡過的,必須有一套功夫,纔不會浮沉乃至不定,因此更加體會佛教教育的重要。
曉雲: 曉雲
目前最讓她憂心的是,社會亂象與教育的偏差,致使年青人彷彿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因此,她興辦教育,一心強調佛理倫常與文化藝術的推動,原因就在於藝術、文化能洗滌人心避免犯罪。 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掛著一幅「雪藏之家」大畫,這是法師未出家前,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 據說大吉嶺山頭上的雪,每年只有一天會融化,當時為了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她強忍著零下二十幾度冰冷澈骨的酷寒,耗時數月,才成就了這幅曠世奇作,由此可見,她將堅強的意念,淋漓盡致的展現於畫作之中。 法師對既定目標的「堅持」有目共睹,而其負責認真的行事態度,更非常人所能企及,她說:「這一生做不完,下一生我還要再來!」足見她是以行動來驗證自己所發的宏願;並且一旦決定要做的工作,則無論如何艱難也絕不間斷,她常說:「做有意義的事情,要好像放炮仗一樣,不要只是砰的一聲就完了,要繼續不斷的發出砰、砰、砰的聲音。」法師所抱持的堅定信念,誠為現代人的精神指標。 在一次冬季禪七中,法師以主七和尚身份,訓勉蓮園、華研所師生以及信眾:「學佛首重堅固道心、鍛鍊心力,更要加緊功行,以大無畏的精神,為開拓人生無限光景而層層轉進!」同時提醒大眾,應當效法學習佛陀化度眾生的悲願情懷,切莫忘記「且向有人行處行」,自動承擔「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