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詳盡懶人包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的研修,乃由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教院)、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進行研發工作,透過國教院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以下簡稱課發會)等組織進行研議。 為促使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領導人員能充分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精神,強化地方政府的組織運作、資源整合及完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及支持體系,國教署自105年起規劃辦理教育行政領導人員研習,本次研習為第四次,前三次分別於105年下半年、106年上半年及106年下半年辦理完成。 本次會議以地方政府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作法及策略的分享、對談作為辦理重點,希望透過地方政府間的經驗交流,回饋至各地方政府後續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方針。 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2.增加跨領域實作與統整的學習彈性,在「部定必修」方面,社會、自然科學與藝術領域必修課綱可研擬跨科之統整型、探究型或實作型課程內容,例如自然科學探究、社會領域探究、美感教育等,以供學生學習;在「校訂選修」方面,規定「跨領域/科目專題」或「實作及探索體驗」等兩類選修課程,學生至少修習4學分相關課程。

  • 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我國於民國82年與83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其課程規範之範圍從大綱到細目、目標、內容、方法、評量、上下學時間等,均鉅細靡遺地詳列於規定中。
  • 另一方面超量的志工對社會反而有害,臺灣常見公立、私人單位採用免費志工擠壓到受僱者及求職者的生存權。
  • (三)多元選修:提供學生個別化課程,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通識性課程、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業試探等各類課程。
  • (一)課程與教學研發,如:課程綱要前導學校建立、新舊課綱銜接、素養導向領域教學與評量的規劃、高中適性選修課程規劃等。
  • 4.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從近年來的國際教育評比(例如TIMSS 2011或PISA 2009、PISA 2012)的結果發現,雖然臺灣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知識的評比表現名列前茅,但自信心與學習興趣卻較為不足,總綱規劃的學習彈性,可望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力與競爭力。

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依性向、興趣及先備能力,選修適合其需要的課程,包括國、英、數等基礎課程及各領域課程。 學生修習「必修課程」具備基本的核心素養之後,還可透過「選修課程」中的「加深加廣」課程學習與大學教育銜接所需不同知識範疇的內容,滿足學生適性發展與通識教育的需要;學術資優的學生有更多選修空間(包含大學預修課程)學習更深入專精的內容;學習落後的學生則可修習「補強性課程」來鞏固基本學力,也可以修習其他適合其性向及能力的課程。 此外,「跨領域/科目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以及「職業試探」等課程則可提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統整能力、實作能力以及職業相關能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為促進議題教育功能之發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附錄二提出“議題融入該領域/科目課程綱要說明“,提供學校、教師及教材研發、出版與審查等相關教育人員瞭解議題實質內涵,以及融入領域學習重點示例,以落實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目標。 除了領域課程外,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國民教育的課程發展過程中,受到關注的議題也隨之增加,為回應社會大眾的期待,總綱就議題融入課程的方式規劃如下:(1)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時,適切的結合議題,並將議題融入相關領綱中,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達相互啟發與統整的效果。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家長宣講活動

在總綱中,技能領域課程係強調各科的基礎技術能力,這些能力比羣的能力更專精,為就讀本科學生所應具備之基礎技術能力,以商業與管理羣為例,文書處理能力、網頁設計能力、程式設計能力等,係全國資料處理科學生均應具備的能力,故商業與管理羣應將前述三項能力置入技能領域,以便資料處理科採用,確保資料處理科畢業學生都能習得此三項能力。 1.調整必選修比重:隨著各校學生能力差異的擴大,更需要適當下調必修學分,增加選修,並針對學生的適性發展及差異化學習之需求設計三種不同的類型選修課程,如下圖。 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係延伸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與銜接大學教育的承上啟下的獨特階段。 至於原住民族地區及原住民重點學校的「領域學習」,可依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需求及民族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彈性調整,實施原住民族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25 英語文是外國語文,屬不同的拼音語系,作為與國際溝通的工具,利於學生與國際接軌。 但為了避免影響本國語文的學習,歐美國家多於國中階段才開始修習外國語文,而亞洲國家也多於國小階段的中、高年級才開始修習英語文,並有一定比例的教學節數。

  •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的「素養」概念,並非推翻或否定九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及教學設計,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 2007年2月2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施政報告宣示,將從該年度開始逐步推動十二年國教,受到各界的關注。
  • 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依性向、興趣及先備能力,選修適合其需要的課程,包括國、英、數等基礎課程及各領域課程。

教育部表示,期待透過本次研習,增進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領導人員課程推動之專業知能,並促成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間的對話,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順利推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25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修訂,依循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將空白課程亦納入其中,以支持學生學習之個別需要,並令學生有規劃自主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養成對學習負責的態度。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25 本次課綱增訂「專題實作」教學指引,使各羣科能提升「專題實作」課程之實施品質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2)在國中小彈性學習課程與高中校訂課程中,學校可規劃與議題探究有關的統整性課程,強化學生的知能整合與生活運用能?。 科目,至於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則依其專業特性及羣科特性進行發展,核心素養可整合或彈性納入。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主要架構提出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四項課程目標、一個核心三大面向九大項目的核心素養,以及國小、國中及高中等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五個學習階段、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之課程架構、實施要點及其對未來學生學習與教學的影響。 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規劃,本於憲法所定教育宗旨,盱衡社會變遷、全球化趨勢,以及未來人才培育需求,持續強化中小學課程之連貫與統整,實踐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以期落實適性揚才之教育,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教育部,2014)。

但本土語文採用與國語文不同的拼音系統,而我國的官方語言目前為國語文,為奠定國語文(工具學科)的學習基礎,故本土語文的教學節數比例較少。 教師進修研習訊息 轉知社團法人臺灣FOCUS家庭協會辦理「青少年反思團體討論課程師資培訓」,請鼓勵所屬參加,請查照。 實施混合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孩子和學習得很慢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對於這些程度差的學生來說,將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們一定會被放棄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25 因十二年國教制度複雜,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大量家長為了增強孩童的競爭力,導致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反而逆勢大增。 2013年6月11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及其理事長吳福濱號召立委陳淑慧與多個教育團體到教育部門口大會師,並喊出「會考三變七、孩子慘兮兮」口號,當時其中一位參加該活動的高三畢業生當面向時任教育部次長陳德華陳情,但結果是仍然未正面面對全家盟等多個團體針對國教問題再做改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重視素養,評量也要「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如何評量素養呢?

修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111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1年級起)逐年實施。 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並依此提出多原即是性及彈性活力課程修訂原則,在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中,更減少必修之學分數,增加學生因應自我生涯發展而需要之選修空間,充分實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4.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研修目標與重點:以全人教育為基礎、透過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強化學生通識與跨科/領域統整與生活應用能力,提供多元選修課程及補強性課程以導引學生適性發展,拔尖扶弱,關注課綱與大學考招連動的銜接設計,以成就每一位學生,培養能終身學習的世界公民。 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明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活動宣導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十五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三、團體活動時間:係指學校所安排的各項有助學生多方面學習與探索之活動、潛在課程及校本活動時間,如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

(二)補強性選修: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特殊需要(如轉銜),補強學生在部定必修課程學習之不足,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為尊重人權、多元文化及增進族羣關係和諧,總綱鼓勵學校評估學區新住民學生人數,聘請合格師資,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 有鑑於我們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獨特個體,各自擁有多元智慧與性向;且在知識快速變遷時代,須學會如何學習。 因此,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及終身學習能力,總綱提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 教育部:10051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5號 ※本系統登載資料如與正式公文內容不同,以機關公發布或函頒者為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計畫緣起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指引明確說明課程精神、教學目標、教學實施及教學評量,以提昇教師教學效能,並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方式,提供學生與他人合作之機會。 寫方式(類、羣、科),係參照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六條第三項之規範,目前課程綱要的研訂維持現行羣科歸屬表進行規劃,未來教育部將再進行有關羣科歸屬規劃之研究案。 技能領域課程修訂之目的,即在回應各科基礎技能之學習需求,其內涵包括部分原有分科實習科目與學分數;同時,提供44-81學分之校訂課程,讓學校依特色及需求,自行規劃相關科目,故無壓縮各科實習學分數之情事。 2.選修課程之開發:選修課程分為加深加廣、補強性及多元選修課程,其中除加深加廣課程有領域課綱之外,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課務工作圈與學科中心,亦可協助發展多樣的選修課程模組供各校參採,近幾年國科會高瞻計畫所發展之優質課程模組應可盤整後,推廣與應用。 ◎標題1:加強加廣選修銜接部定必修課程,為大學預備教育奠基;多元選修可適 當以必修課程為基礎,發展通識性、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等課程,以提昇學生在必修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實作的精神和能力;補強性選修可保固必修課程的基本學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教學服務

小時(未包括各分組會議、相關團體座談及會議前後的行政人力),並透過分區及網路公聽會程序蒐集意見,務求慎思的整合各界意見再送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反覆修訂後議定。 教育局補助復興國中辦理東區特教中心特教專業知能研習(以神經心理學觀點協助特殊生情緒輔導),請依限報名參加,請查照。 屏東縣教育處辦理111年度「環境教育指定人員研習暨認證申請輔導計畫」活動,請欲取得認證人員報名參加。 如依作文決勝負、採計志工強迫勞動、證照的認證,讓貧窮家庭無法負擔相關費用;間接讓學生為了為了加分,而做出形式上的努力,而非為了心中興趣而從事該項活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的願景、 課程目標是什麼?核心素養又是什麼,要如何落實?

學習內容 認識人類探索世界累積的系統知識,作為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必要基礎。 「核心素養」的轉化與發展,乃從總綱轉化到各教育階段、各領域/ 科目,再分別發展各領域/ 科目的理念與目標,並對應學習重點(含學習表現、學習內容)。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強調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