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訴家人,行三好很簡單,只要記得均提童子的偈語:『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蘇志明一家除了自己行三好,更是透過講座及演說中,傳達星雲大師「三好」的理念,鼓勵大家一起來行三好,讓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在永和一住就是40年,一九八一年小家庭安頓妥當後,隨即迎接在宜蘭老家的父母,來永和全家團圓。 父、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母親更是常年茹素,雙親原本在普門寺參與法會及共修活動,直至一九九一年,永和禪淨中心(永和學舍前身)成立,才就近親近,除了共修,也常參與助念結緣。 永和學舍2025 佛光山「永和滴水書坊」位於永和區中正路上永和學舍1樓,採複合式經營,提供素食簡餐料理,為雙和地區素食者提供一處素食與知性的心靈饗宴休閒之處,本店亦在1樓入口區附設銷售心靈宗教類書籍、經典有聲書、佛教精品飾物等。 88年起接引中永和地區信眾,並成立國際佛光會雙和分會,目前雙和區總共有8個分會及雙和區督導委員會。
- 永和學舍是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居士所捐建,啟用至今二十年,建物日久難免有些問題,再加上原本位於二樓的滴水坊沒有廚房設備,相當不便,永和學舍住持妙宥法師著手整修工作。
- 當她用拿慣大鏟子的手,提起小小的毛筆時,心情是忐忑不安的,但是,沒想到才一下筆,內心竟然呈現不可思議的沉靜與舒暢,就這樣一筆一畫、一勾一捺地描繪出一尊又一尊的觀音菩薩、地藏菩薩。
- 一九八六年,善根宿植的俞吳足,在當時就讀「智光商工」的長女,俞彥如接引下,得度因緣走進佛光山普門寺,成為正信佛教徒,同時也找到了人生的皈依處。
- 除此之外,雙和八會在「人間福報」推廣上,也交出相當亮眼的成績單,曾於二零一零年初,榮獲北區協會推廣福報第一名殊榮。
爾後,緣於信徒增加,原禪淨中心呈飽和狀態,另於82年5月動土,佛光山即刻著手規劃籌建新道場工程,並將孫張清揚夫人捐贈土地,興建為永和新道場,並擴建成一棟佛教大樓,除佛堂外,並增設各種文教服務設備,以提升雙和區民眾人文藝術的涵養,並陶冶身心,以拓展人生視野。 永和學捨去年九月底整修完成,十月開始試營運,十一月以一粥一飯一麵的方式,讓民眾隨喜用餐。 永和學舍2025 一九九七年,永和學舍成立臨終關懷助念團,團員最多時達三百人,蘇志明受命為團長,蘇李金蘭為祕書,負責將團員依發心時段分組、排班,由他及父親開兩臺轎車,接送團員至會員家裡、各大醫院及殯儀館助念,數年如一日,直至父親往生,利人無數。
永和學舍: 佛光山「永和滴水書坊」位於永和區中正路上永和學舍1樓,採複合式經營,提供素食簡餐料理,為雙和地區素食者提供一處素食與知性的心靈饗宴休閒之處,本店亦在1樓入口區附設銷售心靈宗教類書籍、經典有聲書、佛教精品飾物等。
二零零二年二月,在他父親病倒住院期間,蘇志明仍接受徵召,為佛指舍利來臺任北區安全總指揮,深感責任重大的他,因為同修的鼓勵「父親有家人照顧,你必須盡心盡力,以維護佛指舍利安全為重。」故在北區供奉巡禮期間全心投入,片刻不離,圓滿達成任務。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報恩」思想,歷史上關於感恩、報恩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這種報恩的思想對於社會善良的風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星雲大師曾經在年輕求學階段時生了重病,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他的師父志開上人派人送他一碗珍貴的鹹菜,大師每喫一口,心中就充滿感恩之情,發願要“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事業上、會務上,徐兆蘭都展露出過人的才能,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女中豪傑、成功的企業家。 除此之外,雙和八會在「人間福報」推廣上,也交出相當亮眼的成績單,曾於二零一零年初,榮獲北區協會推廣福報第一名殊榮。
早在八十年代佛光協會成立初期,俞吳足即與同修俞正男、長女俞彥如及女婿何國椿同時加入分會,成為首屆會員,並承擔組長要職,這也是她修習「人間佛教」課程的開始。 在當時「義工」理念尚未普及,人數招募不易的年代,往生助念和告別式相當缺乏人手,俞吳足在同修支持下,不管是助念亦或告別式,每一場佛事她都全程參加,常常在基隆、臺北、中、永和以及各殯儀館之間奔波,即便被兒、女開玩笑地說像在「趕場」,她也不以為苦。 永和學舍2025 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為永和學舍的大護法,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往生助念49日。 女兒蘇容瑾見到雙親身體力行,實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亦發願跟隨;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留學時,就親近倫敦佛光山寺,研究所畢業後成為鋼琴演奏家,除了到學校教鋼琴,也到倫敦佛光山寺協助成立兒童合唱團,並任指導老師。
永和學舍: 佛光山永和學舍・交通資訊
佛光山永和學舍由原擔任「慧炬雜誌社」社長黃泰新居士將坐落於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620號9樓之新屋捐贈佛光山。 緣於常年閱讀『普門雜誌』,並深刻認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實踐,唯有透過文化、教育,引導民眾從生活中實踐佛法,並從擾攘的紅塵中,為眾生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因此於79年底期使能普門示現、廣度眾生,或培育人才,或用於學術研究、文化教育之推動;或興辦「都市佛學院」,以提昇佛教徒之素質,推廣佛教哲理,弘傳佛法於北縣,落實信眾、會員之教育,於80年初正式成立於臺北縣永和市(今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446號。 她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推崇,可以從她對子女、孫兒的「身教」中看出,更是鞭策她在菩薩道上勇往直前的動力。 永和學舍 一九八六年,善根宿植的俞吳足,在當時就讀「智光商工」的長女,俞彥如接引下,得度因緣走進佛光山普門寺,成為正信佛教徒,同時也找到了人生的皈依處。
徐兆蘭、羅秀香、黃發廷、應冬蓮等雙和八會成員,為響應《人間福報社》社長妙開法師所提議,讓「福報上飛機」活動,從二零零六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認領100份「人間福報」送至復興航空,讓搭飛機的乘客也能在飛機上看福報、享福報。 二零零九年,日本大阪遇到流感侵襲,慷慨助人的徐兆蘭一聽到當地庫存口罩不敷使用,第一時間即帶領會員至三峽數間口罩製造工廠,自掏腰包購買5000個,並用航空快遞送到大阪道場。 此批應急物資被大阪官方徵收了1500個,剩餘的3500個,則由大阪道場法師及當地佛光會員,發送至老人院、育幼院等各弱勢團體。 詹銘漢師兄二十歲進入稅捐稽徵機關服務,捧著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幸福美滿地過著四十幾年公務人員生活,如今即將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轉折,情緒難免波濤洶湧。 一九八六年,藉著一個週末的午後,詹銘漢、蔡雲蓮伉儷特別抽了個空,四處走走散散心,當他們走到民權東路、復興北路的十字路口,不約而同被右邊一棟大樓的招牌吸引住 ~ 永和學舍 永和學舍2025 「佛光山普門寺」,由於好奇心的驅使,興沖沖的兩人,費了好一番功夫的找尋,終於來到座落於大樓中的普門寺。
永和學舍: 永和學舍大廈
怯生生的走進十二樓,詹銘漢、蔡雲蓮竟不由得被法會中悠揚悅耳的梵唄音聲,及莊嚴的誦經聲所攝受,深深感動,從此種下學佛因緣,漸漸的將因面臨退休所帶來的恐慌,與對生命的困惑,一層一層的解開。 永和學舍是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居士所捐建,啟用至今二十年,建物日久難免有些問題,再加上原本位於二樓的滴水坊沒有廚房設備,相當不便,永和學舍住持妙宥法師著手整修工作。 【記者杜憲昌臺北報導】明亮的燈光和著輕柔悅耳的音樂,透過大片落地玻璃,在電動門啟闔瞬間流洩到了騎樓人行道,引起過往行人駐足。 這是佛光山永和學舍整修完成後的滴水坊,在來往過客的口耳相傳之間,最近也成了中永和地區詢問度相當高的地標。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一念慈悲萬事成的俞吳足 ※
「隨喜並非在縱容人們的貪念,而是能夠引發大眾善心的方式。由此可見,大師提出這樣的作法,確實也有其社會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妙宥法師說,畢竟滴水坊原本就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若能因此而在更多人心中種下福田善心,這一粥一飯一麵也是功德無量。 俞吳足的大姐胡吳來春(已往生)、二姐陳吳阿桂、三姐陳吳素月、四姐吳麗陽,號稱永和五朵花,在俞吳足的影響下,都是永和學舍虔誠護法信徒。 外孫何奕德小時候跟隨外婆到學舍參加共修,就吵著要跟大家一樣穿「巧克力」色的衣服,後來,如其所願,十歲就在秀山國小,星雲大師主持的三皈五戒典禮上,受持五戒成為佛弟子。
永和學舍: 由於「滴水書坊」志不在商業、謀利,志在給予信徒、大眾方便,只要能為大眾提供一個方便的用餐場所,這便是「滴水書坊」最大的願望了。
二零一零年祖母唸佛往生,回臺奔喪時,有感於雙親逐漸年長,遂辭去倫敦教職回臺教學,並發心在永和學舍成立善童音樂團,教導打擊樂器。 經過多番的研究討論,妙宥法師決定將滴水坊移往一樓,與原本的書房結合,打造成為融合書香與美食的複合式空間,用「門面」來吸引更多民眾。 同時二樓空間則以活動隔間方式,作為文化、藝文展覽與活動區域,規畫短期活動或課程,提供無暇較長時段學習的民眾參與的機會,以擴大與中永和民眾的生活連結,接引更多人能夠來接近佛法。 二零零五年,林正發擔任雙和第六分會會長,為響應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理念,落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四大信條,經常帶領雙和六會會員深入社區敦親睦鄰;探訪弱勢團體;至護理之家關懷陪伴、照顧老人。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佛光引路使命必達的蘇志明 ※
蘇檀講師經常應邀在佛光會舉辦的弘法活動中講說佛法,也受邀至各級學校、機關團體演講一系列「生命教育」校園及心靈講座,協助青少年培養正確人生觀與家庭觀,鼓勵社會人士凡事正向思考,時時保持快樂歡喜的心,做個樂於分享的人。 他最喜歡用三個座右銘鼓勵學生及新進佛光會員;與人相處有「多替人想」的心,服務別人有「能做真好」的心,讀書學習抱持「要用就有」的心。 永和學舍2025 詹銘漢、蔡雲蓮為了想多暸解佛教,除了請購書籍外,並參加普門寺青年會、金剛禪座會、唸佛共修會、佛學講座,也漸漸瞭解真正的佛教徒要皈依、實踐佛陀的言行,而不是一昧地向佛祈求。 從此他們親近道場、皈依三寶、受持五戒、菩薩戒,並加入佛光會,積極投入佛光義工行列。 她淡然一笑地說:「剛開始時,曾經害怕,但聽聞法師開示『會害怕,是因為慈悲心不夠。』之後,當下慈悲心生起,就自在了。」從此俞吳足,轉變心念,將往生者都視為自己的親人,至誠為他們唸佛,祈願亡者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之後,更加入永和學舍「助念團」,不只幫亡者助念,也為臨終者助念,使臨終的人能保持正念,生起正信,發願往生西方到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
永和學舍: Copyright © 2015 佛光山永和學舍 All Rights Reserved.
俞吳足非常喜歡聽法師的梵唄唱誦和開示,從剛開始接觸的普門寺,到後來就近親近的永和學舍,每一場法會、共修都會風雨無阻地來參加,並從中汲取法益。 一九九五年,孫陳美月在妹妹接引下,開始到普門寺共修和參加法會,展開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學佛」旅程。 孫陳美月看著佛前的供菜,每每生起歡喜讚嘆之心,她羨慕普門寺師姐有如此福報,做供菜供養諸佛菩薩。 永和學舍 兩年後,「永和學舍」落成,家住永和的孫陳美月,很自然地親近學舍,並如其所願的進入大寮發心。 二零零九年擔任督導長時,林正發更秉持星雲大師「走出去」結緣的理念,將已經在學舍深耕八年,享有盛譽的「永和學舍 佛光義診」團隊之服務範圍和項目擴大辦理。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合掌人生步步行的徐兆蘭 ※
109年10月4日佛光山派任妙具法師任監寺一職,承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營造多元學習環境、實踐終身學習願景、提升人文藝術涵養,共創人間淨土。 每逢初一、十五例行法會、年度法會以及永和學舍大型活動,都可以看見雙和第八分會香積菩薩孫陳美月,領著女兒孫金子、孫玉春,媳婦林美秀、陳綉招等一羣人擠在大寮裏,湯鍋滾滾,菜青飯香;一家人同心協力,巧手雕琢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供菜,呈現在諸佛菩薩座前,贏得眾人的喝采與讚嘆。 母親尹壽英、大兒子劉宗漢、小兒子劉宗原都在她的潛移默化之下,信仰佛教、皈依三寶,並加入雙和第八分會,成為佛光山忠實的護法信徒,共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 精通英、日語以及廣東話的劉宗原,2005年從加拿大學成歸國後,在妙霖法師邀請下,前來學舍幫小朋友上英文。 劉宗原自行設計新穎教材,自費準備獎品,以活潑生動的說唱英文,和具有獎勵的良性競爭,使小朋友們打破沉寂,個個踴躍「SHOW」英文。 同年,劉宗漢、劉宗原兄弟倆連袂為金光明寺舉辦的世界友好聯誼會議擔任英、日語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