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識課程2025必看攻略!內含大學通識課程絕密資料

除教學外,亦從事鋼琴合作藝術,並擔任新韻合唱團的鋼琴伴奏。 2012年起鑽研手鐘,為臺灣稀有的手鐘獨奏者,表演技巧與創意,深受國際手鐘界人士注目與讚賞,經常受邀演出、講座及教學。 「基礎必修課程」包括資訊科技(4學分)、中國文學鑑賞與創作(4學分)、應用英文(8學分)、運動與健康(體育) (0學分)、服務與學習(0學分)。 說明 外文(含英文及其他外文)課程之目標,首先在透過實用、豐富之教材,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一方面訓練基本外語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敏銳之語感,以使同學能更準確、更有自覺地運用外語。 此外,外文課程亦著重加強學生之批判性思考、圖書館及網路搜尋資料能力、組織歸納能力、演講報告技巧、團體討論技巧、遵循正確書寫格式之習慣、以及自我編輯、校對等習慣與能力;並強調不可抄襲、誠實、負責任等正確做人處事原則。

  • 說明 透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介紹,引導學生暸解生命的起源與生物世界的奧祕。
  • 促進學生對民主法治精神及社會羣體異同存在的瞭解。
  • 「基礎必修課程」包括資訊科技(4學分)、中國文學鑑賞與創作(4學分)、應用英文(8學分)、運動與健康(體育) (0學分)、服務與學習(0學分)。
  • 英文課程採分級制,分級以大學指考及學測成績為依據,分級結果於選課前公告。
  • ),有兩層意義;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

抵免學分數時,亦須注意學期學分限制、多元通識領域別等問題。 以下將通識課程五大精神指標條列如下: 一、基本性: 課程內容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 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 所謂「基本性」,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講座

「通識教育微學程」以主軸式議題串連不同領域,課程至少橫跨「史哲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中四大領域,規劃出主題式微學程,以加深通識課程跨域深度。 長榮大學秉承耶穌基督救世愛人的理念而創立,以「全人牧育,長榮永續」為願景。 通識教育致力將「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的核心價值落實於課程,以栽培「豐富見識、文明素質」的現代公民培育為教育目標,期能培育學生兼具「文化素養」、「生命智慧」、「思辨能力」、「溝通技巧」、「終身成長」等五大核心能力。 為實現銘傳大學通識教育培育學生成為有能力且有意願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現代公民之宗旨,銘傳大學社會領域通識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學生能對當代社會之基本組成原理、公共領域之運作原則有切身領會與適切掌握,對他者存在之必要與價值能樂於尊重且有能力與之溝通以促進彼此成長。

文化係指所有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的符號化結,包涵具體的物質現象與抽象的社會現象。 思想則是一切系統知識的根源,而教育則是各種文化、思想與普世價值傳承的最重要途徑。 此領域課程目標,在使學生能整體地瞭解人類文化的精髓,以增進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的能力,並將優質的文化思想透過合宜的方式代代相承。

大學通識課程: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

此課程主要介紹如何充分應用HTML5功能來製作RWD響應式網頁。 主要內容包含從如何建構網站、製作網頁、製作網頁背景和網頁元件、整合網頁以及網頁特效設計等等。 讓學生從完全不會網頁設計的使用者,到成為可以設計網頁的玩家,再加入美觀及更好用的功能,讓網站成為專業的網站。 申請資格:修習雙主修、輔系學分達學系規定學分三分之二以上者,或修習依據本校「學分學程設置辦法」通過之學分學程者。 三、證明單請妥善保留,待志願服務認證平臺系統建置完畢後(系統目前尚在建置中),將佐證資料上傳,由通識教育中心進行彙整及審核。 讓學生明瞭各國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增加學生對人類生活、經濟發展及社會文化演變之瞭解與關懷,藉以拓展學生宏觀視野。

  • 三、證明單請妥善保留,待志願服務認證平臺系統建置完畢後(系統目前尚在建置中),將佐證資料上傳,由通識教育中心進行彙整及審核。
  • 2.每一類別課程請盡量選滿八個志願,以提高選課機率。
  • 一名網友就好奇在網路上發問,「為什麼臺灣的大學這麼多通識課?」釣出不少鄉民留言,多數人都認為通識課確實很浪費時間,但也有網友曝光上課心得,分享通識課的3大好處。
  • 期待學生學習正確的生命科學的概念,啟發學生探討生物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培養學生尊重並保護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之精神。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對知識領域的視野及平衡人文、科技的素養,因此本校通識教育同時要求理工的學生至少各有兩個學分的通識課程需要修習有關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的課程,而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則至少有兩個學分的通識課程修習有關科學方面的課程(詳見修課規定)。 未來更希望能進一步的以以上的九大類來設計專業性學程,協助學生發展整體的志趣與生涯。 近期,本校於105學年度完成核心通識改革與向度重整,將原第六向度之文化經典相關課程融入現有向度,各向度增列文化經典核心課程。 核心通識課程(Core Course)定義通識教育為博雅、通才、全人教育,著重發展大學生焦點能力與大學之核心課程,期望學生在本科系「專門教育」外,均衡學習人文、社會與自然學科的知識,且透過核心通識課程形塑大學生之核心能力或學校文化。 二、另為培養學生具備宏觀思維、自學能力、獨立思維、公民意識等知能。 一般通識類別下規劃核心通識課程,108學年度以前入學學生必須在人文、社會、自然各領域至少修習乙門核心通識課程;109學年度起入學學生則須於人文、社會、自然各領域至少修讀二門不同領域核心通識課程。

大學通識課程: 相關法規

說明 引導學生瞭解世界各地域文明的特色,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瞭解自己文化傳統,尊重並欣賞其他文化與宗教的精神,以反省自身在全球文明對話新時代中的定位。 在實際實行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 李怡嚴(民76)對於「自然科學概論」的常識性與集錦式內容也作了批判。 透過通識課程規劃,使學習由教室走向生活,關懷由自己走向人羣,知識由專業走向生命,改善現今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社會氛圍,走向互助和諧的理想境界。 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採用的是知識廣度的理念,即包含數理、文學等的「全方位」學習。

大學通識課程: 媽祖文化系超夯 課程走訪宮廟、遶境

此領域課程目標在於喚起學生重新體認生命之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培養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尊重他人生命」的情懷。 進一步擴展「個人」、「他人」乃至於「其他物種生命」之間整體的關懷情操。 ,在專任教師精心擘劃之下,選擇以經史子集中的經典作品作為閱讀與授課範本,配合中文能力檢定考試以及經典、好書閱讀、翠屏山文學獎徵文活動、文藝作家作品座談週、義守盃國語演講比賽等定期舉辦之系列活動,達到厚實學生語文應用能力之目標。 通識選修課程九大類課程之內涵,是以專業知識的通識化及結合現代生活基礎技能為設計之準則,每類別之課程儘可能的多元化、知識化與經驗化。 第六條 本要點經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通過,提校課程委員會議審議通過,送教務會議備查,呈校長覈准後正式實施,修正時亦同。 大學通識課程2025 六、本要點經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通過,提校課程委員會議審議通過,送教務會議備查,呈校長覈准後正式實施,修正時亦同。

大學通識課程: 中心簡介

最後,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以實用、豐富的教材,培養外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為培育學生為整全的人,落實創校精神:健康、關懷、創新、卓越,藉由舉辦豐富多元的通識活動,使學生成為具有專業能力之外,富涵人文素養、關懷他人及創新能力的高教人才。 大學通識包括四範疇科目,分別為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 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參訪活動:主要是希望學生藉由參訪全球性的文化中心、美術館、表演廳院、博物館、教育館、紀念館、文化村等,參與其所舉辦的各種藝術、文化、演講、表演活動與學術討論活動等,來培養有更生活情趣,提昇本身的藝文素養與拓展個人的視野。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課程專區

一、為辦理學生修習通識教育課程相關事宜,特訂定「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修課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英文及英語聽講課程皆採分級制,分級以大學指考及學測成績為依據,分級結果於選課前公告。 如達該學系英文畢業檢定標準,經所屬學系審核通過,得免修英文暨英語聽講6學分,相關細則依「中國醫藥大學英文暨英語聽講必修課程免修學分實施要點」規定辦理。 英文課程採分級制,分級以大學指考及學測成績為依據,分級結果於選課前公告。 如達該學系英文畢業檢定標準,經所屬學系審核通過,得免修英文4學分,相關細則依「中國醫藥大學英文暨英語聽講必修課程免修學分實施要點」規定辦理。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課程至少應修18學分,超過者可計為自由學分。

二、主體性: 課程內容應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人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以本身為主體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瞭解自己,以及與己身相繫的自然世界、社會環境及時代與文化。 三、多元性: 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種在性別、族羣、階級、與文化上的偏見為目標、養成尊重多元差異、「人類一家」的胸懷。 四、整合性: 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領域之知識,以啟發學生的心智、拓展專業知識之直觀與創意,並賦予新的詮釋與意涵。 五、貫通性: 課程內容所探討的問題應淺顯明白,不宜預設學生須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為前提,但課程之內涵應有引導作用,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深入專業知識,而有通貫之效果。 故在通識教育規劃上,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領域: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第二條 本校大學部學生修習通識課程,悉依本校「共同暨通識教育課程架構」、相關學則及本要點之規定辦理。

大學通識課程: 相關連結

本課程正課部份包含三個授課主題:(一)電腦硬體及視窗作業系統(二)文書編輯-Word軟體操作(三)簡報製作-PowerPoint軟體操作。 實習課部份授課主題為:(一)FTP、電子郵件收發管理、防毒軟體(二)中英文打字練習(三)TQC認證考試模擬練習。 本課程希望藉由課程大綱各單元的講授及實例操作練習,訓練學生電腦的實務應用能力。

大學通識課程: 課程資訊

採用Google實驗室設計,委由麻省理工學院行動學習中心維護的App Inventor,以直覺、圖像化的拼塊方式開發App,成為任何人都適用的快速開發工具。 上述單位名稱和層級的演進歷史,紀錄了中心同仁長年協力耕耘通識教育的過程,也是珍貴的共同記憶,茲簡要摘記於斯。 說明 透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介紹,引導學生暸解生命的起源與生物世界的奧祕。 期待學生學習正確的生命科學的概念,啟發學生探討生物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培養學生尊重並保護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之精神。 通識教育包含三個範圍,通識基礎課程、通識拓寬課程及通識鞏固課程。 通識拓寬課程的範疇涵蓋四個組別:一、人性,詮釋及觀點;二、羣體,社會及文化;三、自然,科學及技術及四、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

透過有計畫有步驟的自我評鑑與改進,本中心期冀建立有效的制度與機制和相關交流平臺,藉由教學與行政相輔相佐的方式,推展通識理念,使亞洲大學成為國際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最具人文藝術氣息的大學。 大學通識課程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多年來經歷多次的校務評鑑,後續改善成效良好。 今後將逐年檢視通識課程規劃是否與時俱進,並持續舉辦多元化的通識講座活動,加上原本人文藝術濃厚的校園環境,無形的境教影響,希望培育亞大學生成為具有宏觀視野、德術兼備、人文關懷的高教人才,不僅是某一行的專家,同時也會漸次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和社會服務的領導者。 亞大的通識教育使學習由教室走向生活,關懷由自己走向人羣,知識由專業走向生命,改善現今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社會氛圍,走向互助和諧的理想境界。 為培育學生為整全的人,落實創校精神:健康、關懷、創新、卓越,藉由規劃與時俱進的課程,舉辦豐富多元的通識活動,營造美侖美奐的藝術校園,潛移默化學生氣質。 使學生成為具有專業能力之外,富涵人文素養、關懷他人及創新能力的高教人才。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中心

因此,本校通識教育發展的目標為: (一) 具有良好語文能力 使學生能夠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透過中國語文的學習,深入過去的文化傳統;外國語文的學習,拓展視野,掌握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向。 (二) 健康的身心 使學生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有健康的身體;以正向陽光的人生態度處世,不以偏狹的「我」為本位,而是以「人」為出發點,思考生活之道與生命議題。 (三) 培養生命智慧 運用所學,提升生命智慧,解決個人及生活問題,具有活化知識與應變能力,並能主動關懷他人、社會、世界,成為理想的現代公民。 (四) 廣泛的人文藝術涵養 藉由相關課程與校園環境優勢,薰染學生人文藝術涵養,變化氣質。 在專業知能的追求之外,開闢另一片心靈美感的天地,體悟人生的真實意義。 (五) 終身學習 藉由豐富多元的課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習慣。

理、工、商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院的同學均可以於修畢首年本科課程後,申請修讀跨學科課程。 院通識教育的實施主要是建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連結與統整而設計,以院為實施單位,各院依其教育之特質與目標,設計開設該院學生所應具有的通識能力與素養之課程,進而達成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院系教育目標,詳細課程資料請參閱各院之開課說明。 基礎通識課程:必修12學分,分為「人文及藝術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及「自然/生命科學領域」。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特報

有鑑於國際政經社會環境情勢瞬息萬變,為培養學生國際與多元文化視野,並與國際趨勢接軌,因而設置本微學程。 大學通識課程2025 本學程橫跨社會、自然、文學、史哲等四大領域通識課程,期許藉由跨領域多元化思維的教學合作,帶動學生對國際環境的高度關注,進而提升國際移動力。 鑑於現今社會職場對於技能多元之需求,且符合本校以傳播為立校之根本,故設置「歷史視覺」微學程,其宗旨為培養學生瞭解過去歷史之發展外,進而由歷史的洪流中尋找相關題材,作為拍攝之主題。 因此於課程安排上包含人文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拍攝剪接等實作課程兩部分,希冀藉由本微學程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得以學以致用,因應將來職場上之挑戰,瞭解「如何拍」之外,更能拍出具有靈魂與思想的作品。

大學通識課程: 1 通識教學部微…

核心通識課程的運作以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並以「寬口徑、厚基礎」為課程設計理念,讓學生在專門領域之外的修習,陶塑更厚實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方式的不同:核心通識課程之規劃以培養學生具備宏觀思維、自學能力、獨立思維、公民意識等知能為原則,透過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每門課均有教學助理(TA)協助帶領議題討論。 一、課程設計不同:核心通識課程以「寬口徑、厚基礎」為課程設計理念,由系所負責規劃並制訂共同課綱。 同一門核心通識課程可能由多位不同教師開班,但每位教師的授課內容至少會有70%與共同課綱相同。 3學分的課程包含2小時正課及1小時討論課。

「科技與社會」著重的是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下,人類如何因應科技突破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及倫理價值衝擊,譬如能源開發、基因工程、電腦網路、環境變遷等科技發展所造成的問題。 這股思潮源起於學術界對於科學本質、科技史、以及科技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所做之反省。 大學通識課程2025 STS討論科學與技術如何影響社會,以及社會又以什麼方式來形塑科技。 今日科技的高速變遷,已為社會文化、個人生命及環境生態帶來無數挑戰,由科技所引發的社會、文化變遷更成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公共議題(例如,核電廠之興廢、生物科技的倫理等等)。

說明 透過物理、化學、天文、地球及環境科學、工程與工技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知識,且首重發展出具備理性思辨的科學態度與永續倫理,以及創新、溝通、發表、對話的核心能力。 說明 透過社會科學知識及民主法治的學習,使學生瞭解社會科學分析方法及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並探索社會羣體異同的存在,以增進學生關懷社會、造福人類的使命感,培養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六)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領域 課程目標 1. 說明 透過服務與反思讓學生從與被服務者之互動中培養人文關懷、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與尊重多元文化之核心能力。 三大部份,校覈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與公民基本素養為首要,強化學生在專業知能學習的能力。

學分規定:雙主修認定以9學分為上限,每一輔系認定以6學分為上限、二輔系學分合計認定以9學分為上限;學分學程課程認定以3學分為上限。 ),有兩層意義;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有鑑於此,科學家必須瞭解他們負有主動思考、處理科技的社會和文化效應之責任。 因此,STS科學教育希冀培養未來的科技社羣和一般公民,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對科技知識本質與社會密切互動的認知能力,當他們未來在面對與科技相關的社會爭議時,有理性的抉擇能力而成為負責任的科技公民。 四範疇科目(工商管理、科學、工學、人文社會科學)及「通識科目」,「通識科目」由教學促進中心(Centre for Enhanced Learning & Teaching)負責統籌開設。 跨學科課程事務處 與各學院通力合作,糅合多個不同學科的知識,致力培育出具競爭力的跨學科專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