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感恩的日子,來自鹿港地區的瑩雙舞蹈團,帶來一系列舞蹈表演,軒豪琵琶音樂學苑的俊豪老師,也帶來動人的樂章。 中心負責羣謝老點傳師,帶來祝福,發一崇德得天獨厚,上天恩賜「忠義鼎」與「萬世金鐘」,今天能在崇德修辦,是很大的福份,大家要珍惜。 在林點傳師致感謝詞後,眾人齊聲,「普化佛院,生日快樂」,活動圓滿落幕。 民國八十九年冬,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卯時動土,當天,前人指派曾水盛點傳師(忠道大仙)代表獻香。 香火升起,火焰熊熊,壇上一時顯現龍馬圖騰吉兆(然似龍首,獅尾,馬身,牛蹄,脅有肉翅,足長飛毛)。
- 到了九十六年遭逢危機,卻也出現轉機。
- 然至民國五十年代後期,各方道場逐漸復甦宏展之際,師母自身則頂受諸多病痛魔難而每況愈下,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農曆二月二十三日,在風雨中功圓果滿,迴天繳旨,老申敕封中華聖母。
- 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慧因和尚住持普濟禪院長達半個世紀,爲普濟禪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因為禪房不敷使用,故增建乾坤兩側三樓禪房;民國八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興建後殿道史館及祖師祠,於八十七年正月初五日落成啟用,前後工程,共分三期竣工,始有今日廣濟宮之樣貌。
- 原來這個銅鐘在《香山縣誌》中有所記載:‘普濟禪院鍾款,右鍾在澳門望廈村,款雲:崇禎五年。
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 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 普化佛院主任委員許點傳師致歡迎詞後,大會正式開始,彰化道場鹿伸區遵循不休息菩薩,集體領導、整體帶動、三界一元化的運作模式,推動三界的道務與班務。 秉持道場教育要往下紮根,落實完整的教育體系,開創青少年界,設立「小天使進修班」與「青少年進修班」,希望從小就能開始培育道場的幼苗,造就出文質彬彬、品學兼優、人格高尚的正人君子。 集合普化佛院青少年界與高中部的50位大小朋友,帶來「青春飛揚大躍進」,固本圖強,天人共辦,一艘艘法船,陸續揚帆啟航,承繼聖賢之志,承接白水聖帝之心,以不休息菩薩之精神,扶匡國內外濟挽三曹。
普濟佛院: 歷史沿革
殿堂亦懸掛著嶺南三大詩家之一陳恭尹及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等人的作品,另外廟內亦留有董其昌和劉墉等歷史名人的手跡。 具足度眾威德的毘盧觀音佛祖,為了救護每個有緣的弟子,凡事都是用心良苦,但佛教重在「相應」,所以佛經雲:「不有因緣,無由垂範」,又云:「佛身無作,非叩之而不彰」。 爾今,天時緊逼,道務之開展更是迅速廣闊,但觀阿修羅猖狂,邪說異端氾濫,慧性不明者常深陷苦境,造成修者行持道志不堅。 故,世間的劫煞頻降,災難肆虐,此境顯現末劫已將臨近。 縱然有修辦大道之仁人君子,衛道堅心奉獻,但在不足的情況下,仍有諸多遺憾;因此玄靈道院之崛起,正是應運天命,承啟開荒闢道,促成人間淨土之清淨道場。
位於美副將大馬路的普濟禪院,又稱為觀音堂,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 普濟佛院 歷史悠久,足有三百多年歷史,神祇眾多、殿宇宏麗,前門柱石端方、庭階整然,拾級緩步而上,更覺其規制恢宏,不愧“洞天福地”之名。 禪院爲中國佛教建築,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 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築羣。
普濟佛院: 觀音山 普度法會九大功德利益
(師徒二人已來到一處仙峯高嶺,看見有一位仙翁駕著仙禽,徜徉其間,更顯出逍遙自在)。 下生乃是南天直轄玄靈道院之正鸞池生,今日奉旨著書,隨恩師濟佛出遊至此,打擾了仙翁的清閑雅緻,懇祈恕罪! 普濟佛院2025 還望仙翁能夠不吝指教,為眾生襄贊法益。 濟佛曰:玄靈道院此刻正當邁向新的里程,諸生效勞聖道,不遺餘力,玄筆常駐,為眾生修者釋疑解惑,功德無量! 所以世人、修子須知,修道如行舟,要以智慧及高明的眼光辨別方向,否則苦海滔滔,稍有不慎,人舟覆沒。 因此,修道之人,當具慧見以悟道,方免毀了道基,前功盡棄也。
玄筆曰:此刻,忽聞鐘鼓齊鳴之聲,傳來陣陣檀香撲鼻。 前方大殿已見到純陽祖師往咱們的方向而來::。 下生乃南天直轄玄靈道院正鸞玄筆,今日奉旨隨恩師濟佛出遊訪道,特前來拜謁祖師,懇望祖師能惠予開示妙法,以資襄贊著書。 七、 「等心隨順一切眾生之迴向」:乃是平等之修行、以慈悲之願,增長善慧行願,廣渡眾生出離苦海,了悟究竟,明心見性,斷除一切業障,歸於清淨自性,證得成就。 五、 「無盡功德藏之迴向」:乃是啟發誓願,盡學無量佛的慈悲,修性養慧始終如一,不離懺悔,令無盡善根,皆能普及一切眾生,如清淨佛性,藏於己心也。
普濟佛院: 菩薩戒正授前研習課程
倘若不能好好修持,一旦形骸脫去,又失人身,豈不可惜。 故,今日藉此天機應化,老衲亦盼賴生爾後,當須加強修煉慧性,堅定道心,矢志效勞,方能證修成道,更上一層。 今日乃時刻有限,老衲必須辭退,感謝祖師指迷。
普濟佛院: 觀音淨土
這位道親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7月29日他將在臺南濟德佛院開法會。 場,為眾生修子開示心法,直指玄關、參透道義,說法七日。 普濟佛院2025 爾等諸生,均須虔心護持道場清淨,共聚聆聞聖音,沐恩法雨,不得失儀! 方纔聽聞祖師講述法義之時,在您的身旁忽現一隻仙禽,棲息而坐,兩目注視著下生,似乎在表達善意的問侯,不知這仙禽來此有何之意? 祖師曰:歡迎二位貴賓蒞臨本宮,一路辛苦了! 吾前已收到濟佛牒文,得知二位今日來訪,請隨吾入內奉茗招待。
普濟佛院: 菩薩非天生,學戒持戒就開始
三樓供奉彌勒祖師,濟公活佛,月慧菩薩,南海古佛,南極仙翁,嶽法律主,頂樓一百多坪,為無極殿,供奉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與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及三教聖人。 左右兩廂各有四樓,一樓右廂為招待室及貴賓室,左廂為小天使班教室,二樓兩廂是作為休息住宿用的廂房,三樓兩廂則為會議室及多功能教室,五樓右廂是祖師祠,左廂則為道史館。 普濟佛院2025 地下一層一二百二十坪作為餐廳,發電機房及儲藏室。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羣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等,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
普濟佛院: © 2021 普陀山湧慈寺
不過,一個人聞聽法理之後,能否將法理融入心中? 將是爾眾生未來能否修成證道,亦或再墜落地獄輪迴。 現今不乏一些人常感嘆命運多舛,而暗自傷心落淚,追根究底,皆是於各人的心念,在往昔不能明悟真理,抵擋不住也破除不了,外境諸般的迷惑,而種下如今的惡因使然,怨得了誰! 老衲冀盼玄靈道場諸生,聖緣難逄,聞道不易,今生有緣能在清淨道場之內,聆聞列聖高真開示真理,亦或降下訓文指示,乃是千載難逢之機。
普濟佛院: 觀音殿連理樹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二十七歲時,適逢褚善老師(山東人)闡揚孔孟大道,乃虔心求道,嗣設堂並追隨開荒辦道,翌年,領天命為代表師。 為超拔慈父,數年間度化六十四人,以孝心所感,終獲上天恩准,並得老祖師嘉許與重用。 民國九年(一九二○),褚老師歸空,再追隨路祖辦道,遂成其門下八大領袖之一。 後來因不敷使用,又增建為三樓,往後在此設立了許多合班上課,人才訓練及聯誼聚會,徹底發揮了公共佛堂的理想功能。 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
普濟佛院: 普濟佛院的留言板
相傳望廈村的西邊有一座觀音古廟,為當地村民所建,村外人不得入寺參拜。 普濟佛院 明朝天啓年間,有位遊方僧來到望廈村,在村東荒地的一棵樟樹上懸掛觀音菩薩的畫像,並且每天在樹下誦經,藉此化緣。 當時寓居澳門的閩籍人士因為不能進入觀音寺,便與此僧一起誦經。 以後,信徒便在此地集資興建了觀音堂,這座觀音堂就是普濟禪院的前身。 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政府將澳門屬地逐步向北擴展,並開闢了美副將大馬路,佔用了禪院門前的空地。
開化佛院為坐北朝南之四層樓建築,建築面積地坪約150坪,總樓層面積約600坪。 院門為中國式牌樓,牌樓兩旁分別彩繪孔子週遊列國及白水老人講道之情景,並鐫刻白水老人書法作品「禮運大同篇」及「道之宗旨」,象徵修道由人道做起,以達世界大同之目標。 一樓內牆繪有一貫道道脈源流圖,並供奉觀音菩薩、關聖帝君及孚祐帝君,左右兩旁並供奉文昌帝君及太歲星君;二及三樓為行政辦公室及廂房;四樓佛殿供奉明明上帝,以及彌勒祖師、濟公活佛及月慧菩薩。 恩師指示:「紮根臺灣,穩定印尼,開創印度,佈點神州。」遂成立了中心點傳師,輔佐前人,規劃道務,護持庭訓道場宗風。
其實,此“祀壇”原本就不是普濟禪院之物。 據鄧《志》卷三《壇廟》説:“壇則不屋,達天陽也;廟則不壇,兼人享也;幽明屈伸之義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事孔明,後世所忽……”申《志》卷二《壇廟》所記與鄧《志》基本相同。 由此可證,此祀壇的確本非廟中之物,本來是村民用來祭祀無後的孤魂野鬼的,在方誌中的正名為“厲壇”。 又有別名為“義祀壇”或“無祀壇”,如蓮峯廟旁的祀壇便有此稱。
在後山花園中的連理樹,是一棵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榕樹,美髯飄拂,狀貌古拙,高逾數丈。 “連理樹”的命名,取意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有關此樹,流傳著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在觀音 堂建廟之初,附近有一雙情侶,因家庭反對成婚而雙雙殉情自殺,死後合葬之處長出這棵連理樹,以表示愛情堅貞不渝及至死不離之意。 書中進一步詳述,清朝第七位皇帝嘉慶年間,普濟禪院經歷了大規模的擴張,隨後在第十位皇帝鹹豐及第十二位皇帝光緒在位期間,禪院亦進行了多輪翻修。
大道要永續傳承,固本圖強是關鍵,仙佛的慈訓是我們踏穩腳步的圭臬,全力以赴傳揚道之宗旨,落實世界大同。 願這艘大法船,道傳萬國九州,讓天下眾生同登聖域,以報天恩師得萬一。 普化佛院為發一崇德彰化道場鹿伸區之總壇,殿址土地共有六分二釐(約1860坪),殿高二十八點五米,一樓供奉南海古佛,關聖帝君,孚估帝君,濟公活佛,文昌帝君,天上聖母,太歲星君,開臺尊王等諸位仙佛。
普濟佛院: 臺北開基道場
泰國的道務始於民國四十年代,由香港傳入,臺灣各支線於民國六十三年起陸續抵此開辦,目前有二百萬道親,分佈各地,重要佛堂如蘭室宏道宮、曼谷孔孟忠道院及宏洛佛堂、河艾孔廟、南蓬觀音佛院、烏隆普濟宮以及佛統崇德佛院等。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張祖接掌道盤,奉天命以天道師母身分輔佐師尊辦理三曹普度。 十餘年間,為普化眾生,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忍辱負重,受災受難。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中秋,張祖歸空,奉天命接掌道盤。 彼時政局紊亂,內戰方起,官考叢生,道盤動盪,為消弭劫難,重整道場,於民國三十七年二月起由成都、重慶開始在全國各大都市舉行懺悔班,辦理接線。
普濟佛院: 觀音法門佛學講座
感恩白水聖帝、不休息菩薩聖德加被,誠化真君、羽化真君積極開創,忠道大仙、普濟大仙、護道大仙守忠盡義,方有今日普化佛院之格局。 普濟佛院 德字班負責講師帶領著班員共同表演「感恩報恩揚帆起」,藉由詩歌朗誦與手語,感謝天恩師德加被,不休息菩薩睿智,設立五年進修班,讓崇德有著完善的教育體制,每個佛子都能一步步在各種班程裡穩健的成長。 德字班班員,是道場培育傳承道傳萬國九州的菁英人才。 普濟佛院2025 感念道場的培育恩德,欣逢普化佛院十週年,祈願另一個十年我等能盡份心力,揮灑出輝煌的一頁。 普濟大仙結緣訓中的珍惜,字字句句,提醒我等同修手足要珍惜,加緊腳步天恩師德傳遞,了願志不渝。
普濟佛院: 法會
塔後立有碑誌: “本山至天啓三年由循智祖師斥衣缽資購下。 普濟佛院2025 雍正癸酉,比丘天樹,乾隆丙午,比丘靜持,同治癸酉,比丘暢瀾,均重修之。 比丘遐齡、比丘濟航經營之,遂成今觀焉。 ”除了普同塔之外,後山還有一座八十二人合葬的墓冢。 1905年,由於開闢馬路,因而將沙崗墓地遷移到普濟禪院的後山。 普濟禪院缺乏創立禪門的碑誌記載,其初創時日已經難於確考。
今植末法時期,萬教齊發,佛法傳佈世界,凡皈依佛門淨土者,亦日漸增多;因此,學佛修道,當須精守戒律,終身不渝,修至明心見性,定能來到吾佛之西天淨土極樂世界。 故,吾佛發下四十八宏願,造就西方極樂淨土,教世人一心唸佛修道,若能行願深切,唸唸不忘我佛,吾當接引來此。 但若凡業不淨,唸佛不能專心一致,佛自散形,縱有慈悲之手,力弱無法相渡;故盼世人學佛修道,首必淨業了塵,自造淨土於心中,方能心佛相印,否則難以成就。 玄筆池生身為鸞門使者,隨濟公活佛修法至誠,實是善智識也! 玄靈道院奉天承命,替天辦道普化,廣傳聖賢真理,如同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旨,可謂末法時期之中流砥柱。 今日吾佛喜見玄筆入我彌陀淨土法門,特示數語,以資參悟,汝若有疑間,盡可說出,吾自相答也。
普濟佛院: 建築特色
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爲專供觀音的寺院。 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並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倖免。 在建廟幾百年來的歲月光流中,更是流傳有不少關於普濟禪院的奇聞軼事。 這裡的後山園林,曾是喪權辱國的中美《望廈條約》簽署之地;而澳門人甚為熟悉的“連理樹”,亦曾茂盛於此,樹的背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由於家世不合,便雙雙私奔,可惜好事多磨,家長棒打鴛鴦。
普濟佛院: 臺灣10大寺廟「香客大樓」 住宿費用多少全看心意
第一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是「見道位」,第四是「修道位」,第五是「究竟位」。 若謹以「資糧位」來說吧,世人如果沒有俱足相當的智慧與福德,欲修行至此境地,根本無法達成,所以資糧位的俱足與境地的修行,在這之間可有何差別? 眼前這座佛殿雄偉壯觀,比凡間所看到的大雄寶殿還要大上好幾倍,正殿的兩側有許多位修成證果的高僧,來往行走,檻道之處,可見有小沙彌悠然自在,一副天真的模樣,正向咱們行禮作揖。 弟子乃南天直轄玄靈道院正鸞玄筆,俯伏參叩佛尊! 今日隨恩師濟佛出遊訪道西方淨土,乃榮幸之至,方能面謁阿彌陀佛聖容(玄筆泛紅了眼眶) ,懇祈佛尊開示佛法,以資利益眾生。 今日奉旨隨恩師濟佛出遊訪道,以資天下眾生能夠向善修道,廣度有緣者共乘法舟慈航,以期明悟大道天梯,早日回歸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