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朱子請陸子在白鹿洞講演,陸子講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一章,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朱子聽了不覺流汗,陸子是從血脈上來感動人的。 陽明繼承象山學派,提倡致良知,便是要以道義為重,而不以勢利為重,亦即但問是非,不問利害之意。 陽明要使人抱樸反真,回復本心,務求動機的純潔,使本心不為物慾及外來的勢利所矇蔽戕賊,而致於放失。 董仲舒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黃梨洲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於學校。」(明夷待訪錄學校篇)這兩段話便是樸字的真諦,也是大學教育崇高的理想。 校歌2025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章)質字指人的真面目、真性情,文則指後起的禮樂文章、風俗制度等。 孔子鑒於文勝之弊,故尚質直而惡虛偽,於論語中屢言之。
歌詞釋義 校歌歌詞從人本精神出發,結合師大百年歷史、建築特色、良好的教學傳統、日新又新的時空轉換,寫出青年朋友和學校發展的共同願景。 以新竹交大而言,1958年復校之初,即沿用原上海交大校歌(作年待考)。 直到1975年,才由當時的工學院院長(校長)盛慶琜先生另作新詞取代(主任祕書周天健教授代擬,曲調不變)。 其後因學院系所日漸增多,且兩岸關係已有變化,原詞內容不能盡符實際,於是又由張俊彥校長提經1999年6月9日國立交通大學八十七學年度第四次校務會議通過,恢復始用復校之初所用的上海交大校歌原詞。 清華大學校歌——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作曲,評審於1923年前後,學校公開徵集校歌,汪鸞翔先生應徵的歌詞,經校內外名人評審入選。
校歌: 校徽、校訓、校歌、校旗
第二段傳承「誠正勤樸」的精神,校訓的重點,在於品德修養,全體師生教職員工都能敬業樂羣,共同建立美麗的校園。 校歌2025 而年復一年,傳承至今已滿百年,師大人的德行教化的功績,尤其值得看重。 第一段「木鐸」意象來自校徽,本校立校初衷即有「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之意。 首先指出嘉大是「嘉義之寶,國家之光」,以充滿信心的口吻說出立足嘉義,為國育才的期許,同時希望吾人「器識崇弘師玉山;為學效法太平洋」,並標舉「重科技,愛人文;全人教育真正理想」的核心理念。
- 若您不願接受Cookie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 1925年,由現代著名白話詩人劉大白作詞,豐子愷譜曲,創作了《復旦大學校歌》,此爲復旦老校歌。
- 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表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
- 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爲“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爲“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爲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爲“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 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義為「興於憂患」,凡是開國氣象,都是一種從憂患中得來的努力奮鬥的大無畏精神。
- 此乃我國 數千年來繼繼繩繩的民族正氣,是即所謂國魂。
地理上,黃河與長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兩條臍帶;歷史上,北京與南京是中國南北兩大帝王都;文學上,詩經與楚辭是中國古典文學南北雙璧;學術上,北京的北大,南京的中大,是學界南北兩大重鎮。 堅者堅強,亦即忍得起煎熬,經得起考驗之意。 校歌2025 陽明教人,最重事上磨鍊,務當就實際事物而磨鍊精神,方為修養上最有效之良法。 此正孟子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人生的價值在於以心力克服環境,創造命運,在困難危險的時候,作深澈的思惟,由思想生出信仰,由信仰生出力量,由是而獲得新活力與新生命。 不灰心,不失望,不徬徨,不妥協,不問境遇之順適與否,幾無往而 不自得。 要知我所遭遇的挫折,也正是玉成我之機會,遇難險而益厲,更喪敗而益前,發揚蹈厲,百折不回,雖天下之至強,莫之能禦。
校歌: 校歌愛荷華大學校歌
從校內唱到校外,從臺灣唱到世界各地,可說是有附中人的地方就有搖籃曲。 其世世代代地傳唱,在附中精神的發揚和傳承上,實佔有功不可滅的地位。 無數散佈在海內外的附中校友,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擔當大任,表現傑出。 一代代附中人驕傲自信的唱著:「看我們附中培育的英才,肩負起時代的重擔。」唱過半個世紀,「搖籃曲」不曾離開附中人的記憶、附中人愛它的親切、愛它的豪壯,世世代代,以不同的音色,略同的速度,相同的情感去詮釋它。 校歌2025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
- 特別喜歡湖南大學的校歌,蘊涵了湖湘文化飄忽瑰豔的氣息,文辭優美,胸懷天下,尤其是那句“華與實兮並茂,蘭與芷兮齊芳”,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旋律也極爲大氣。
-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創辦了國立音樂院(後改名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院,為音樂教育事業與培養專業音樂人才奠定了基礎。
- 其後因學院系所日漸增多,且兩岸關係已有變化,原詞內容不能盡符實際,於是又由張俊彥校長提經1999年6月9日國立交通大學八十七學年度第四次校務會議通過,恢復始用復校之初所用的上海交大校歌原詞。
- 我國自近代新式學校出現以後,就有創作校歌的傳統,從著名學校到鄉村小學,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
- 您可使用按鍵盤上的Ctrl鍵+ (+)鍵放大/(-)鍵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 重本源而忽外表,是為質勝文則野,野即俗所謂土包子之義;重外表而忽本源,是為文勝質則史,史即所謂官樣文章。
- 堅者堅強,亦即忍得起煎熬,經得起考驗之意。
畢業於日本東京音樂學院的吳教授,音樂素養極高,他看到全篇四字一句的歌詞,決定不取單調﹑呆板的曲式,改以生動活潑的ABA大調轉小調再轉大調的方式編曲,希望校歌的韻調明朗而富朝氣。 校歌2025 這種被吳教授認為是「革命性」的校歌編曲法,境界高而唱起來有精神,整體氣勢確足以傳之久遠。 校歌 校歌是一校的心聲,其作用不外乎彰顯教育特色、發揚立校精神、凝聚向心力量與期勉來學成材四項,交大校歌當然也是如此。 不過,由於發展過程中屢有分合的緣故,交大諸校雖然血脈相通,側重的特點卻有了變化,校歌的內容因此也就各異其趣了。 南京大學現在的校歌創作於1916年,是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高師)的校歌,這首校歌由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2000年後,這首南大最早的校歌重新確立爲南京大學的校歌。 復旦大學校歌——可以指復旦大學的老校歌或新校歌。
校歌: 校歌天津大學校歌
這首20世紀30年代由三任湖南大學校長的著名教育家胡庶華先生作詞,中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將西洋音樂傳入中國第一人的蕭友梅先生作曲的國風校歌,就是這座“千年學府”的最佳註腳。 校歌不像流行歌,唱個一﹑兩年就不唱了,校歌是要唱上萬年的,因此一定要慎重而令人滿意才能出爐。 吳居徹基於這個信念,於是興起「再作一首比較看看」的念頭。 他自掏腰包,在陽明山租了一間屋子,待了一週,又出一條曲子,但是研究再三,覺得還是第一次譜的較令自己滿意,這才正式定稿。
校歌: 學生專區
其中,「玉山」和「太平洋」不只點明本校之地理位置,而且意味著吾人當向大自然看齊,應有遠大宏闊的眼光氣度,在「學海」中力學不懈,永不自滿。 但更重要的是嘉大以實施「全人教育」為職志,以追求「重科技愛人文」的平衡境界為最高理想。 最後,在歌辭結尾重複「嘉義之寶,國家之光」一句,以便於透過音調旋律之重現強調吾人深以嘉大為榮,矢志透過「羣策羣力,提升形象」,同時「追求卓越,迎向國際」,進而達到「創新發展,名聲遠揚」之理想,為樹立嘉大良好聲望而全力以赴。 綜觀整首歌,緊緊扣住本校願景,簡明扼要地凸顯本校辦學的憧憬,充分傳達出「樂觀進取、充滿自信」的心聲。
校歌: 學校網站 Related Links
第三段敘述師大青年士氣昂揚,敦品勵學的表現,並在青春歲月於此留下最美記憶。 一方面打開國際視野的門窗,另一方面也關懷我們生活的土地,持續耕耘,努力不輟。 提供莘莘學子多元學習的良好環境,進而培育人才,始終是辦學的主要目標。
校歌: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院長盛慶琜詞(周天健先生代擬)
賀麟先生認爲,這首校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 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表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 1938年11月19日,在廣西宜山,竺可楨校長主持校務會議,會議決定以“求是”爲浙江大學校訓,並決定請著名國學家馬一浮寫校歌歌詞。 校歌改編 校歌第二行原為「系分科別,途轍雖異匯一宗。」本校於民國44年6月改制為大學後,學校由原來的12個系,增加至分設教育、文學、理學等三院共16系所,因體制擴充,歌詞小幅修改為「『院』分『系』別」。 民國三十六年秋天,辛志平校長制定省立新竹中學校歌歌詞,並將歌詞分別交由黃友棣、蕭而化與蘇森墉譜曲,三位所譜的皆是鋼琴伴奏的四部和聲合唱曲,學校完全隱去作曲者姓名標編號碼替代,由當時新竹中學初成立的合唱團練唱。 再於一日召集全校師生集合大禮堂,按所編號碼次序將三 首同詞異曲一一演唱,然後舉行投票決定錄用哪一首。
校歌: 校歌河南工學院校歌
培育英才,成就輝煌,祖國大地桃李飄香,屹立長春面向太陽,智慧的鴻儒在日夜閃光。 播種希望的園丁,塑造靈魂的工匠,高舉那真理的火炬,照亮前進的方向。 前進,前進,向着四化,向着世界,前進,前進,向着共產主義理想。 校歌是一所學校規定的代表該校的歌曲,是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
校歌: 校歌中國人民大學校歌
大家或許都知這首校歌由吳居徹老師譜曲的,但可能不清楚當年創作這首校歌時,曾發生許多有趣的事。 第四段以「校歌」為主體,配合原曲邁向高亢的情緒,齊聲讚頌師大對國家社會人羣的奉獻,表現師大人的榮譽感,並展現師大永續發展,努力前行的意志和輝煌遠景。 此係餘副校長遵照楊校長指示參酌原嘉師及嘉技校歌精神,同時考量楊校長揭示之嘉大發展願景,所撰擬之新校歌。 校歌 2001年6月,本校音樂研究所師生,更以校歌旋律為素材,分別譜成七種不同形式的唱、奏曲,製成CD唱片一張,而總其名為《思源頌》,使得校歌除了傳唱的功能之外,又多了一層欣賞的價值,而其詮釋也就更加生動而多彩了。
歌詞雖然只有73個字,但氣勢磅礴,意境極爲深遠,顯示出南京大學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 節錄自「國立臺北工專校友會慶祝母校改制暨建校80週年紀念特刊」第97頁~ 吳居徹教授和工專人的「校歌」情。 去年,篤信佛教的他到美國洛杉機西來寺參觀訪問,由於美國世界日報大肆報導他作過三十幾首佛教歌曲的事跡,引來許多工專校友特地去探望他,令他深感不安,惟恐太勞煩這些校友走這一趟路。 「臺北工專的學生,始終是那麼優秀!」吳居徹細數四十多年的人事變遷﹑滄海桑田,唯一認為沒變的,就是北工學生求學的精神始終是最優秀的。 教過數萬名學生(五專部學生教上過吳教授的音樂課),吳居徹己經不復記得大多數學生 的名字與容貌,但相反的,學生卻永遠忘不了曾經教過大家唱校歌的吳居徹教授。
校歌: 校歌麻省理工學院校歌
學校爲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 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爲“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爲“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爲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爲“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校歌: 校歌重慶市兼善中學校歌
孔子這裡所講的仁政,蓋不僅指那些在位的君王,而亦指「是亦為政」的大教育家。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埋頭工作,精進不已,到了三十年為一世,而後可收移風易俗之效,一個新的民族終於孕育出來了。 孔子對於政治和教育這一種遠程計畫,真可謂「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這是今天弘毅之士,有志獻身於我中興建國的大業者,所應有的覺悟和共同的努力。 以上是本校校訓的釋義,前面已經說過,質樸乃實事求是之意,堅毅乃精益求精之意。
校歌: 校歌康奈爾大學校歌
本網站使用Cookie和類似技術,以確保我們的網站正常運行並為您提供更好的網站體驗。 在您的同意下,我們將使用Cookie來分析和改進頁面的使用,並提供個人化服務及進行廣告與流量分析等。 點擊「同意」或繼續使用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放置所有的Cookie。 若您不願接受Cookie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校歌: 校歌清華大學校歌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本名慶鴻,字叔逵,作曲作詞,多以心工署名。 光緒二十三年(1897)入南洋公學師範院,不久即以績優獲選兼任中院(中學部)教習(教師),講授國文、物理等課程。 1902年,沈學長自費到日本考察師範教育,並邀集中國留學生發起組織「音樂講習會」,邀請日本的音樂教育家鈴木米次郎講學。 鈴木米次郎的作品〈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的學校歌曲之一。
附中創校初期,師範學院首任院長李季谷先生,就曾依當時師院校歌的樂曲譜寫歌詞,製成最早的校歌,但是因為當時時局動盪,校內事務百廢待舉,校歌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到了黃澂校長時代,有感於原來的校歌不足以代表附中特有的校風,於是商請當時本校音樂老師史惟亮先生作曲,歷史老師郭成橖先生及編輯組長蕭輝楷先生作詞,重新製作校歌。 由於詞曲輕快,經過多次試唱之後,正式在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定為附中校歌。 從此這首被戲稱為「搖籃曲」(起因於歌詞首句是「附中,附中,我們的搖籃」)的校歌變成了附中人世世代代傳唱不已的歌謠,在附中精神的發揚和傳承上,具有功不可滅的地位。
校歌: 校歌(原)國立中央大學校歌
茲將各期、各地校歌臚列如後,以供我全體交大人參考與回味(上海交大現行校歌並附於末,以供比較)。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腳本,這將會導致本站無法正常瀏覽;請改用其他瀏覽器瀏覽,或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腳本功能。 臺大校歌為第二任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教授提出製作的,並將草擬之歌詞致呈錢思亮校長,經多次修正,於1963 年12 月17 日行政會議通過後,函請趙元任博士譜曲,1968 年12 月5日正式頒布校歌。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JavaScript語法並不影響內容的陳述。 您可使用按鍵盤上的Ctrl鍵+ (+)鍵放大/(-)鍵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特別喜歡湖南大學的校歌,蘊涵了湖湘文化飄忽瑰豔的氣息,文辭優美,胸懷天下,尤其是那句“華與實兮並茂,蘭與芷兮齊芳”,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旋律也極爲大氣。
這是民國十九年朱家驊校長接事後,見前任校長張乃燕發起建築的大禮堂早已停工。 禮堂兩邊是城牆垛子,表示我中央大學是建在六朝古都石頭城內。 校歌是反映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標誌,它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優良傳統,是學校優良校風及教風、學風的高度概括,是引領學校發展方向的精神宣言。 校歌 它在激勵學生成長、凝聚學校精神、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校歌猶如學校的精神圖騰,與校徽、校訓等相得益彰。
「不過,校歌不是給自己唱的,光自己說好是不夠的!」於是,在校政會議上,吳居徹試唱一遍,請全校老師公決,最後,在滿堂彩中,校歌正式誕生。 四十多年來,母校歷經十一任校長,幾度更名﹑改制,但校歌所象徵的工專精神,卻像常青樹般永遠朝氣蓬勃。 每年,吳居徹教授總是用校歌一批批學子加入北工, 但同時,也用校歌送走一批批羽翼初豐的畢業人。 浙江大學校歌——原名爲《大不自多》,創作於1938年,由著名國學家馬一浮作詞,著名作曲家應尚能譜曲。 2014年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佈了最受網友歡迎的高校校歌前十名單,《浙江大學校歌》榮登榜首,獲得“最美校歌”的稱號。
這首歌的結尾也引用了上面的官方復旦校歌的段落。 校歌2025 在這以後,又曾出現過幾首歌唱學校的歌曲,如「清華愛國歌」「清華進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但也均不適合於作校歌用。 校歌2025 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時期的校長羅家倫更是提出了“誠、樸、雄、偉”四字學風,其畢業生也被稱作中國最儒雅的一羣學子。 歌詞的中心思想是依據建校初始階段制定的“自強不息”的校訓加以闡發而創作的,特別凸顯“自強”,反覆吟詠,句式整齊,用詞精練,歌詞和旋律都振奮人心。 南開校歌創制於五四運動前夕,由校長張伯苓親自審定,由於當時中國現代歌曲的音樂往往借鑑西方素材,所以南開校歌的曲子也取材於西方教會音樂中一首聖誕歌曲的古老的傳統曲調。 而校歌中的儒雅、仁智、真勇、文質彬彬,正是儒家中最理想的君子形象。
是由汪鸞翔先生撰詞,張慧珍譜曲,作於1923年前後,氣勢宏偉,含義深刻。 七、背景為墨綠色時,校徽是金黃色;表示學生、學校、家長都在欣欣向榮的大地,嶄露才華,發出生命的光輝。 五、背景為白色時,寶藍的雙心及雙手代表學校、家長的大愛精神,綠色圓心代表學生永續的成長,展現生命的光輝。 年由中文系曹昇教授所作,「雙溪瀠秀,綠疇平曠」表現外雙溪山明水秀的環境,而「德智兼修,中西融貫」,則是東吳大學從蘇州到臺北的一貫精神。 1992年4月浙大95週年校慶期間,曾任寧波大學校長的浙大土木系44屆畢業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團團長)和浙大外文系46屆畢業生鄧爽,應浙大合唱團老團員的建議,把校歌歌詞逐句對應式地譯成白話文,以便閱讀。
以下是Echo室內合唱團某次音樂會返場時唱的合唱版校歌,改編者是合唱團藝術總監和指揮洪川。 這個改編的版本我非常喜歡,聽了以後恨不得自己也是復旦的學生。 因此,這樣的文學體式本身便是一種宣示:是對自身醇厚文化與特質的自覺;是對作育高風亮潔人才風骨的期許;是對優美文化傳統承先啟後的堅持;當然毋寧也是知識分子忠愛國家民族天性的自然流露。 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長江之滾滾波濤和楚地吳越之風俗,彷彿看到了在悠久的金陵城中“千聖會歸”和“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壯觀場面。 據說武漢大學一共有四首校歌,於1998年又產生了一首朗朗上口的代校歌。 但是傳唱度最廣的還是國立武漢大學時的校歌,古樸典雅,意韻深遠,氣宇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