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一定是性別歧視,而是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在選舉、溝通時產生不同的應對方式。 相對地,良性的師生互動能健全學生的性別意識,讓不同性別的學生相處和諧、互動融洽,因為教師的治學風格、班級經營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羣年齡介於12歲到15歲的青少年屬於青春期前期,無論身心都有很大的變化。
「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求知,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 國中課程2025 國民中學的校園治安主要由訓導處和校警維護,校警受地方警察局監督,負責校內師生安全,與學校的門禁防護。 青少年犯罪中,校園幫派是其中之一,有11%的國中生會擔心幫派入侵,而幫派少年加入幫派的年齡大多介於12-15歲,正好就是國中階段。 將近一半的少年加入幫派後會感到後悔,但幫派活動充滿玩樂和犯罪,容易使這些少年產生偏差行為。 造成國中生輟學的原因有很多,偏差行為不是中輟的唯一原因,但青少年犯罪卻和中輟有高度的相關性。
國中課程: 課程/價格資訊
而在平時成績考覈方面,教師依表現可被記功或記過,考覈由各校組成的「教師成績考覈委員會」執行,並依法通報上級和當事教師。 臺灣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輔導制度採雙軌制,以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為中心。 依《學生輔導法》第10條規定,國民中學應設置「學生輔導工作委員會」,協調校內學生輔導工作進行。 同時,校內應設有輔導教師和專任輔導人員,每校都至少應設置1名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超過20班則增置1名輔導教師、超過15班則增置1名專業輔導人員。 初中男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色襯衫、短褲,冬季為全身卡其服;女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襯衫、百褶裙,冬季為卡其上衣和深色長褲。 民國57年(1968年),臺灣面臨首波教育改革,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的國中制服和之前大致上沒有改變,但各校可增減配件(如夾克)。
- 玉山國中「玉見幸福大溪厝,歡樂割稻慶豐收」五感體驗活動,80歲老農邵丁貴夫婦指導下割稻、打穀、脫殼,樂做一天小農夫。
- 大溪社區理事長邵祈誠說,社區資源是孩子們的學習寶庫,過去傳統農家生活的「割稻飯」,是農家擔飯菜擔到田裡給插秧收割的人在田中央喫,是農村鄉裏間互助合作、互利共好的協作精神。
- 國民政府全面接收臺灣各級學校後,將原有的尋常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和女子初中。
- 包括會考分數、學生志願順序、多元學習表現(如獎懲紀錄、社團參與、服務學習等)、適性輔導建議等,都會列入超額比序採計範圍內。
教室大小的標準為學生每人2平方公尺,配有黑板、公告欄、有線電視、網路線和每個學生一套課桌椅加置物櫃。 學校內設有專科教室、圖書館、電腦教室、保健室、活動中心和教具室等設施,並配有各種辦公室供教職人員辦公。 校長室大小與普通教室一致,教師辦公室則以教師每人5平方公尺為大小標準。 國中課程2025 行政辦公室中以輔導室面積最大,內部應設置個別諮商室和團體輔導室,供輔導人員和學生使用。 許多學校會在校慶或運動會時舉辦接力賽跑,兼具了驗收學習成果和競爭娛樂的功效。 處於青春期的國中生特別重視人際關係,對國中生而言,同儕是最重要的重要他人,而非家人或師長。
國中課程: 臺灣國中教育
生理上,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少女開始出現第二性徵,生殖器逐漸發育,女生出現月經、乳房隆起,男生長出鬍鬚和喉結。 心理上,青少年開始有能力對社會、自我作抽象思考,但在是非判斷上仍有欠經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這個階段會使人不易控制情緒,而性徵成熟也讓性、性別和性別認同進入青少年的人生。 臺灣的國中生在求學時除了需面對自己的身心變化,也需要面對課業、感情、家庭、同儕關係等多重社會壓力,情緒爆發的次數不一定比較多,但持久性卻比兒童期來得長。 因此國中生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給予輔導支持,以度過這段心理狂飆的時期。 大正11年(1922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發布《新臺灣教育令》,提倡「日臺共學」,統一教育年限和教材,增加臺灣學生的就學機會。 另外,《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臺灣公立高等女學校規則》也陸續頒布,使臺灣的中學校數目大幅增加。
- 在第三階段,亦即原屬國中課程的七至九年級,教材中逐年調整文言文與語體文之比例,由15%至35%,而基本識字量應有3,500~4,500 字,口語、書面表達能力並重發展。
-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則將國文科納入「語文領域」,列為「本國語文」部分。
- 臺中市西屯區協和國小在今早辦理60週年「踩街報喜」校慶活動,以學生表演雙管陶笛、遊行採街、街舞表演等活動,慶祝學校從19…
- 另外,當年度共有928件國中性騷擾案,其中737件受害者為女性,191件受害者為男性。
- 臺灣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輔導制度採雙軌制,以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為中心。
- 因此國中的輔導人員多半會採用同盟策略,輔導者和學生不是治療和被治療的關係,而是盟友,共同面對問題的夥伴。
- 例如刪除吳鳳傳說,提倡多元文化、加強環境教育,鼓勵學生保護自然、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尊重性別、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平等。
學校在每學期不超過2次的前提下,可以針對升學考試安排模擬測驗(模擬考),只是模擬測驗不可以納入期末成期結算,作為學生的學業表現。 國民中學將學生的百分制期末成績轉換成優、甲、乙、丙、丁五等第,每學期末結算一次,並通知學生和家長。 學生在修業期間的總成績須及格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否則只能拿到修業證明書。 上課時間開始於早上8時整或8點10分,至中午12時前有4堂課,每45分鐘或50分為一節,每堂課後均休息10分鐘,讓學生和教師休息、備課或運動等。 午餐時間後約有30分鐘的午休時間,這段時間主要供師生午睡,輔導人員執行輔導任務時也可能利用這段時間。
國中課程: 課程總覽多元豐富專業,給學員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國民教育是財政優先編列對象,因此地方政府在籌措預算時,需優先籌措國民教育經費。 此外,對家境貧困或社會相對弱勢的學生,中央或地方政府都會設置各種補助或獎學金,教科書也由政府供應。 民國57年(1968年),政府發布〈革新教育注意事項訓詞〉,規定教科書應稟持「倫理、民主、科學」的精神,統一由國立編譯館撰寫。 此後直到民國76年(1987年)解嚴前,臺灣的教科書制度並無重大改變。 民國77年(1988年),教育部在第6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決定教科書從國定製改為審定製,逐步開放民間業者撰寫音樂、美術、體育等選修科目的教科書,聯考學科的教科書則仍由國立編譯館印行。
國中課程: 課程介紹
臺灣的各級學校復學後,課程上徹底實施中國化教育,強調三民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 日式教育被國民政府當成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主因,原有的日式教育被強制禁止,連圖書館裡的日文藏書都被審查燒燬。 這種強制灌輸政治思想和民族文化的教育風氣一直持續到解嚴纔有所轉變。 明治40年(1907年),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中學校官制》和《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正式成立中學校,但日本政府對是否讓臺灣人民在初等教育後繼續就學持保留態度。
國中課程: 課程特色
臺灣學生如果要學習漢文,只能由家中長輩講授,或背著政府到地下書房求學。 在「教職員退休撫卹新制」實施前,臺灣的公立國中教師可享有「軍公教18%優惠存款」。 國中老師退休後可依法請領退休金,政府給付的方式有月退休金和一次性退休金兩種,兩者都另有公保養老給付,教師若擁有民國84年(1995年)7月1日前的年資,可享有銀行或郵局的18%年利率存款。 這個制度的規劃有其時空背景,因為1960、1970年代的軍人、公務員和教師普遍薪資微薄,當時又有通貨膨脹,因此需要優惠存款補貼退休軍公教人員的生活。
國中課程: 學習成長資優班系
學生若因貧窮或家庭變故而無法上學,則適用社會福利救助,政府需指派社工人員前往訪視。 中輟生復學後會被列為認輔對象,或轉介至提供適閤中輟生就學的中途教育設施,提供適性教育。 臺灣自民國60年代(1971年-1980年)起開始發展學校圖書館系統,民國76年(1987年)頒布《國民中學設備標準》,將圖書館納入學校必備設備中。 國中課程2025 民國80年代(1991年-2000年)開始更新系統,進入自動化時代。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校圖書館成為教學資源中心,提供教學上的輔助功能。
國中課程: 改革
教改的許多政策如多元入學、一綱多本、九年一貫開始受民眾質疑,教師也因課程改革壓力而上街示威抗議。 臺灣初中教育的分水嶺之一是二二八事件,這場因私菸查緝血案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引發為時數月之久的軍事鎮壓和屠殺,對戰後臺灣政治、社會和教育影響甚鉅。 在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的初中校園裡就已出現本省、外省籍教師相互排斥的現象,而外省學生大量轉學到臺灣也引起家長和學生的不安。 軍事行動之後國民政府展開清鄉,對中學生的屠殺也包含在內,因為學生是二二八事件中最有組織性的羣眾,除臺南女中外,其餘初中、高中師生都羣起罷課並參與反抗國民政府。 選修課程亦大幅修改,列有「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論孟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等四門。 此外,語體文選文以臺灣新文學以降的名家、名篇為主,包含[臺灣原住民|原住民]作品。
國中課程: 學習的力量,歡迎學員邀請好友一同來參與,每週時事讀書會
超享學提供先修學習課程,讓學員提前進入新的學期,提升學校考試競爭力。 教育改革的目標是為了革除、改善既有的制度,政府和教改團體所推動的政策也大多效仿自歐美、日本等地。 然而,這些政策往往過於激進,忽略制度引進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因此民國88年(1999年)後,對教改成效的反思與批評聲浪也開始湧現。
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部於1912年9月公佈新學制,即所謂壬子學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四年,起訖自十三歲至十六歲,將清代中學堂課程中讀經課程廢除,原「中國文學」課程改稱「國文」。 1922年,經全國教育聯合會提供「學制改革方案」,於同年11月訂定中學課程,中學開始分為初中、高中,設有「國語」科,並採學分制。 1932年,又廢除學分制,改為教學時數,而後1936年、1940年、1947年都有所修改。 國教延伸方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民國100年(2011年)起正式推動,民國103年(2014年)時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大部份免試入學,對國中教育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國中課程: 國中數學線上
但而在少子化趨勢下,臺灣師資已然供過於求,這些找不到教職的預備教師也被稱為「流浪教師」。。 為此教育部國教司在民國98年(2009年)規畫增聘偏遠地區的國中小學教師,月薪均4萬元新臺幣以上這是因為流浪教師雖然多,但偏遠地區仍常面臨招不到老師的困境。 國中課程 然而如果要徹底解決流浪教師問題,輿論仍普遍認為應從師範院校轉型、小班制教學和規範教育行業資格等方面著手,才能紓解臺灣過度飽和的教師人力資源。
國中課程: 不甩教部 學校仍讓學生路口導護
但體罰的必要性、管教權範圍和「零體罰」政策的成效在臺灣依然是個持續爭論中的議題,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首的團體認為應全面廢除體罰,但也有教師和家長認為輕微、非重大傷害性的體罰是管教的合理手段。 無論如何,體罰在臺灣依然是被禁止的行為,教師在管教時應依循善意、平等、比例、保密等原則,不能逾越教育分際,對學生的身體或心靈造成傷害。 學校為配合體育教學,可設置400公尺跑道的田徑場、綜合球場和至少能容納一座標準籃球場的體育館,內部附有體育器材室、更衣室和淋浴間。
國中課程: 課程沿革
國中生體驗農作,嘉義市大溪厝二期稻作豐收,玉山國中進行「歡樂割稻慶豐收」體驗課程,校長鄭振銘帶領收割,社區耆老叮嚀「不是快就好,要排好」,不能浪費,讓學生們感受農家愛物惜物的精神。 歡迎學員邀請身邊的家長或好友一同來參與 超享學每週時事讀書會,分享最新的生活時事議題,豐富有趣的內容 讓大家一起感受學習的力量。 108課綱相關課程 已於線上學習平臺更新完畢108課綱相關課程 歡迎同學登入課程網站觀看最新超享學課程。
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連續10多年來,回饋家鄉內埔鄉的國中小學生們,以母親之名的陳無嫌教育基金會頒發獎學金給家鄉學生們,… 善用「指派任務」功能,將均一的影片習題,直接變成作業及測驗卷派給班上學生。 透過教學管理系統,輕鬆計分、掌握每個孩子的答題過程,幫助老師快速做出教學對應。
國教延伸的構想起源於民國72年(1983年)、達成共識於民國92年(2003年),目的是減輕國中生的升學壓力、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教育機會平等和縮小教育落差。。 然而臺灣社會對國教延伸能否減輕升學壓力仍抱持疑慮,在免試入學下,學區如何劃分、分數如何採計和「特色高中」能否有特殊入學條件也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 在臺灣,「教育改革」(簡稱教改)一詞普遍指的是民國85年(1996年)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其中和國中教育有關的項目包括國教延伸、廣設高中、教育正常化、自願就學、一綱多本和九年一貫等。 民國83年(1994年),行政院設置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負責推動教育改革事宜。 兩年後,教改審議委員會通過《總諮議報告書》,跨部會的「教育改革推動小組」也隨之成立,並編列1,570億元新臺幣作為推動教改的預算,教育改革由此而起。 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訓導處的職責包括學生生活管理、實施公民和道德教育、辦理體育活動、督查衛生保健項目,和配合輔導單位進行生活輔導等。
然而國中圖書館普遍面臨館員專業知能不足、館藏缺乏和館舍陳舊的問題,教育部雖已頒布《國民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但因為沒有法律強制力而無太大作用。 學校一週上5天課,採週休二日製,每年舉辦一次校慶、運動會和校外教學,校慶可以放假,日期由各校自訂,但不能超過1天。 國中生在學校分成三個年級,九年一貫課程後稱為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但也常稱呼為國一、國二和國三。 在臺灣的校園文化中,不同年級的學生會相稱學長姊或學弟妹,雖然不會一起上課,但可以一起參與社團活動。 民國90年(2001年)以前,臺灣的中等學校入學考試採地區聯合招生模式,經考試成績被動或主動分發至志願學校。 民國36年(1947年),教育部修正《中學規程》,規定初中畢業生須經考試進入高級中等學校就讀,是第一個規範高中入學考試的法令。
尤其國中生處於青春期,和兒童期的國小生、經過考試篩選的高中生比起來更不容易管教。 國中訓導主任普遍不願留任,續任意願偏低,主因是工作壓力和情緒耗竭,多由新進主任擔任。 另外,由於訓導工作和學生人權有重大關係,因此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如何兼顧人權和管教,是臺灣社會持續討論的教育問題。
國中課程: 高中國文課程
顯示,臺灣國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每年0.41個單位下降中,而且女生的心理狀態比男生要差,顯示臺灣國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 國中課程 、對襟五扣、過膝長褲和黑皮鞋;女生制服上衣則為水手服或白襯衫配藍背心裙。 國中課程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應戰爭避難需要,臺灣的學生制服統一改為「國防色」草綠色,女生制服出現連身褲和工作褲等實用的式樣。 依原有課程標準,文言選文比例隨學年逐步增加,平均達百分之六十五。 依年段選取唐宋文、唐宋明清文、先秦兩漢六朝文,並按記敘、論說、抒情等文類分別選文。
為培養臺灣中等學校國文師資,中華民國教育部早期依照師範教育法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設有國文學系培育人才。 實施師資培育法後,凡修習過教育學程及專業課程,取得教師資格者,均可報考中學國文教師。 民國103年(2014年),十二年國教正式實施,原作為國中生升學考試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由國中教育會考取代。 改制後,國中生可透過「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兩種管道繼續升學。 免試入學沒有入學門檻或條件,只要報名高中的學生人數未超過招生名額,學校就全額錄取。 若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則依「超額比序採計項目」,決定學生錄取與否。
國中課程: 提供免費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則將國文科納入「語文領域」,列為「本國語文」部分。 國文課程,採用國語授課,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 早期國文課本,由國立編譯館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臺灣書店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臺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贏在起跑點活動,國中先修學習 想要在新的一學期成為班上成績的佼佼者嗎?
國中課程: 生活輔導
國民中學的設備標準為民國91年(2002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該法對校地、建築、環境、安全、管線和教學設備作出規範,以「建構優質學習環境」。 國中課程2025 以學校為中心,半徑1.5公里內、學生步行通勤半小時的距離為某校學區,並儘可能遠離工廠、市場、車站、戲院、鐵路或公路等會干擾教學的設施。 校園環境須無障礙、遮陽、防眩光、防噪音、保持空氣清新和植栽綠化,並加裝安全監控系統,維護校園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