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華梵創辦之初有位企業家提出捐款三億,曉雲法師則予以禮貌婉拒,因為他擔心大施主可能會幹預學校運作。 此外,在頭七至七七並分別恭請道海法師、會宗法師、敬定法師主持「三時繫念」,七七當日則有戒德法師、守成法師與月現法師主法的「三師燄口」。 十二月三日上午則將在華梵大學的阿育王柱舉行圓寂讚頌法會,下午則移靈至苗栗獅頭山舉行荼毘儀式。 「曉公導師七七佛事」期間,國內許多寺院道場代表、及信徒等僧俗二眾,前來向曉雲法師致意並參與佛事。 生前以佛法度化無數眾生的曉雲法師,圓寂後仍以「法」來與大眾結緣,因緣十分殊勝。
- 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青年監獄講話「雨過晴天」,九月於臺中圖書館展出。
- 八十六年十二月廿九日法師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其文化藝術上的成就,以及終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典範,獲得各界肯定。
- 曉雲法師以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懷,矢志追求教育事業,以「覺之教育」為理念,開創性地舉辦了中華第一所佛教社會大學,並且成功地將佛教精神貫穿到大學的人文教育之中。
- 十一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錫蘭可倫坡出席「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 被尊崇為當代傑出比丘尼之一的曉雲法師,俗名遊雲山,別號青峯,廣東南海人,生於民國二年。
- 曉雲法師的畫名聞世界,她曾遊學印度,所以繪畫風格深受印度泰戈爾大學一些作風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一面;另外,有些畫是當她遊學歐洲時,所攝取的構想而描寫成的,但最令人仰慕的還是她的禪畫。
民國八十六年底,榮獲行政院頒贈我國公民最高榮譽之國家文化獎,顯揚其人格事功之最佳典範。 如果說證嚴法師以慈濟事業開闢了一條通向人間佛教的慈善、醫療的道路,那麼,我覺得曉雲法師則通過創辦華梵大學開闢了通向人間佛教的另一條道路──教育的途徑。 曉雲法師以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懷,矢志追求教育事業,以「覺之教育」為理念,開創性地舉辦了中華第一所佛教社會大學,並且成功地將佛教精神貫穿到大學的人文教育之中。 華梵大學以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學說為教育理念,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為辦學宗旨,很有佛教特色和時代特色。 又結合儒家思想的道德傳統,以「德、智、能、仁」為校訓,儒佛相融,也很有中國佛教的特色。
曉雲法師: 臺灣郵票設計師李光棋創作觀音郵票:「希望將菩薩的慈悲精神發揚光大。」這是他與觀音菩薩結緣的故事⋯⋯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佛教文物特展、曉雲山人五九畫齡回顧展。 曉雲法師2025 民國五十八年:出席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所舉行的「第九屆世界佛教友誼會」,並應邀赴錫蘭可倫坡出席「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曉雲法師一生奉獻文教事業,同時筆耕不輟,所以著作與畫作十分豐富,「流光集叢書」反映出她的思想與理念,內容包括佛學、教育、文藝、藝術、禪思與參方等大類,已出版了八十餘本,將來整套叢書出齊,預計有百本之多。 另外他所寫的歌詞亦有十餘本,近年的重要創作有〈淑世幽情〉十首歌詞,以及〈四聖頌〉,介紹玄奘、智者、觀音菩薩及淨土思想,這一切都和關懷社會人生,提昇智慧與慈悲的「覺之教育」息息相關。
- 曉雲法師生於佛教家庭,她在年近半百時,放棄教師工作,依止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倓虛老法師出家。
- 曉雲法師自幼就喜愛深思,在該是屬於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卻用玄思去填滿。
- 以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的整合,結合儒家忠恕傳統道德及佛教「自覺覺他」的菩薩精神,培養德學相彰,能為時代中流砥柱的棟樑人材。
- 一枝畫筆,就是曉雲導師化緣和救急扶危的用具,導師於1942年舉行桂林風景長沙戰蹟畫展,隔年獲知父親與妹妹去世,心中傷痛,至「十方堂」叢林皈依昌圓老和尚,皈依後於靈巖山寺參究禪境。
臨別之時,我在我的書頁上寫了「慈濟是佛教精神的偉大實踐者」,送給靜思精舍,以表達我當時的切身感受。 也正是這種實踐力行及慈悲的的力量,曉雲法師,一位女比丘尼,胼手胝足在十二年前成立華梵大學,為臺灣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大學。 也由於曉雲法師對美國籍的慧空法師的啟示,讓她成立了國際佛教婦女協會。 【記者郭書宏石碇報導】十月二十五日捨報圓寂的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於四十九天圓寂報恩法會後,昨天在華梵大學阿育王柱廣場舉行「追思傳供讚頌大典」,國內佛教界僧俗二眾、學生及各界人士近萬人,為曉雲法師送上最後一程。 民國四十一年:於香港創辦雲門學園,任教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院,並創立原泉出版社,印行《原泉》雜誌。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 宏揚覺之教育的菩薩行者
一枝畫筆,就是曉雲導師化緣和救急扶危的用具,導師於1942年舉行桂林風景長沙戰蹟畫展,隔年獲知父親與妹妹去世,心中傷痛,至「十方堂」叢林皈依昌圓老和尚,皈依後於靈巖山寺參究禪境。 自從佛教傳入漢地,有不少大德都以書法為媒介,接引大眾接觸佛法,例如雲棲祩宏懷素禪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仍至近代的惟覺老和尚和星雲大師等。 古代亦有不少文人以書法抄經,傳播佛法種子,例如王安石的《楞嚴經旨要卷》,蘇軾的《心經》、《華嚴經》等,而佛法對他們的人生態度也有不少啟發。 法師一生筆耕不輟,曾說佛教六度中之「精進」,是「永無休止的向前追尋進度的自新」,也是人生自我教育的核心。 此外,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也將自己的攝影作品結合與李蕭錕教授(美術系創系主任)的書法題字,設計「2022無盡藏攝影月曆」,與大眾結緣。 曉雲法師曾言:「無學術不足以明宗教之理。」因此他非常重視學術並尊重讀書人。
學習佛典語文乃至現代世界通行的語文,其意義很大,不僅能夠全面掌握佛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系各派佛教互補相融,有利於佛教的整合,真正建立現代佛教。 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青年監獄講話「雨過晴天」,九月於臺中圖書館展出。 繪畫一如畢卡索論藝時所體認的,不只是符號或標物,要緊的是這些符號所彰顯影射的意義;一關連到意義,就無法不涉及繪畫中的人文思惟了。 法師本身宗教情操深化之後,走向學術教育的願行背景,很多場合都是用畫筆來表現的;剃度後更是心無鯁礙地一往而前,展現氣魄,全心從事佛教文化、藝術、教育的拓荒工作。
曉雲法師: 創辦人曉雲法師簡介
所創辦的大學也是標舉「覺之教育」為辦學理論依據,並以「華梵」為名,「華」指中華文化,「梵」代表印度文化。 曉雲法師解釋,「儒佛如雙燈拱照」,他希望挹取中華儒家道德和倫理傳統優良文化,並結合印度佛教思想中智慧與慈悲的精神,創造時代新進適時教育。 民國七十六年:出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舉行之「第八屆國際佛學會議」,再為華梵文物館之籌建,而舉辦書畫義展。 民國七十五年:應邀出席由中華民國漢學研究資料中心主辦,國立中央圖書館及中國文化大學敦煌學會協辦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民國六十三年:創清涼藝展紀唸佛誕,首屆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開現代佛教藝術創作之新頁。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傳供讚頌大典 風雨中肅穆追思
筆名拾慧,臺大中文系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教育碩士,現職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學術專長領域為儒佛文教思想與高僧傳記。 熱愛教育與修行,尤好與心靈成長有關之學習;曾親炙曉雲法師二十多年,深受其教育思想與風範之影響,已發表多篇與法師有關之學術論文並法師開示錄《清涼法語》三輯。 談起華梵創辦人曉雲法師,與華梵創校具有革命情誼的華梵大學校長馬遜表示,她與曉雲法師相識已有三十三年,曉雲法師原本是一位藝術家、大學教授,地位崇高,實在可以清閒過日。 但曉雲法師仍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開疆拓土,創辦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社會大學。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清涼藝展 ─ 妙峯高處」 即日起開展
幼年就讀私塾學館,專攻四書古籍、詩詞、文賦,從《千家詩》到唐宋名家的詩詞,均能引起她對詩境的追求;繪畫方面,法師先從線條簡單的畫著手模擬,然後依心中的詩情畫意自行揮灑,就這樣,啟發了她對藝術的酷愛與靈感。 少年時代家庭發生變故,時時服侍生母身旁,齊同流淚,更感世事之幻化,時時夜坐露臺,思人生在世之茫茫。 十八歲以因緣入香港麗精美術學院修全科,其間另就古學名師修習詩文,畢業再入研究所,拜嶺南畫祖革命藝術大師高劍父為師,民國二十二年畢業,隨即任教於聖保祿中學,教授美術、國文二科,民國二十三年首開個人畫展於香港中環孔雀廳;次年創辦「文風韻苑」於廣州巿。 民國二十九年同時任教聖保祿及麗澤女子中學,經七年任教與研究,以其畫藝造詣精湛,且蘊含高深人生哲理,終引起藝術界普遍重視,而有嶺南女畫傑之盛譽。
曉雲法師: 世界佛教論壇:轉化負面情緒,在生活中培養喜悅和安穩
經教育部覈准籌設中國史上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社會大學(七十九年初辦為華梵工學院,八十二年易名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八十六年圓成為華梵大學)。 民國四十年冬,法師由印度返回僑居地香港,任教頗負盛名之寶覺女子學校、寶覺學校,次年創立香港「雲門學園」,培養青年研究佛教、文學、藝術,其名取義於「雲」山之「門」徒,經常舉行佛教文物、美術、音樂欣賞會,最著名的是在香港舉行的「雲門畫展」,各大報皆以極大篇幅報導該畫展的成功。 我的印象中,臺灣的僧人素質普遍都高,中青年僧人中大學、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畢業的不乏其人,而大多佛學院畢業的僧人,從小入寺學法,由初級、中級到高級,乃至進入研究班深造,故佛學素養很好。 臺灣的寺院大多都有佛學院,還設有研究班、研究所,注意高級僧才的培養。 高級班、研究班畢業者大都具備學術研究水平,這次禪學研討會和僧伽教育座談會上就充分顯示了他們的實力。 臺灣的佛學院普遍重視佛典語言的學習,有的佛學院要求高級班學習英、日文,研究班要求學習梵、巴、藏文。
曉雲法師: 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威蓋堡現蹤臺灣 體現美國西北產地風味
曉雲法師提倡「覺之教育」三、四十年來,以宗教家的精神,深入闡揚基本教育理念,對東方人文思想教育,尤多精闢卓越之見解。 提倡園林思想環境教育曉雲法師由於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頓,是緣於現代教育偏重專業技能,忽略善導人心,以及與宇宙、自然、人倫相處之道。 因此他認為現代人應拓展心靈,提升人類生活素質的教育問題,唯有提倡「覺之教育」纔是根本之道。 民國六十四年七月一日,永明寺住持信定法師有感於法師欲振興禪教宗風,遂將永明寺後山一百多坪土地捐出,作為興建禪堂之用,由蓮園師生籌款起造,六十五年般若禪苑落成;在曉雲法師主持下,早晚靜坐無間,每年冬季舉行禪七,禪堂規儀齊備,蓮園「禪戒合一」、「禪教並重」的辦學風規,得以具體實現。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傳供讚頌大典 風雨中肅穆追思
一面興學,一方面體悟到「自己已不計較畫得好不好,只覺得是在用畫將意念表達出來而已」。 開學第四年,將光明山、陽明山的一切統遷入大崙山,興建蓮園及華梵研究所於華梵大學側旁,至此曉雲法師所秉持一生不建廟、不作住持,但為佛教教育、社會教育貢獻心力的大悲願,終告部分實現。 所以當時接納梁寒操先生之提議,以香港曾領導十餘年之雲門學園方式,即聯合各大專學生及佛門弟子,假永明寺成立臺灣雲門學園,從而協助與永明寺聯同設辦蓮華學佛園,自是即獲蓮園師生竭力相助,得以推動一連串教育文化事業。
《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曉雲法師返臺定居三十餘載,跡歷三山,其所念茲在茲者,總不外乎作育英才一事,此三山歲月皆為文化、藝術教育而奉獻心力。 曉雲法師 民國五十六年應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禮聘自港來臺,五十九年於永明寺內創辦蓮華學佛園,六十八年開辦華梵佛學研究所,日後無論發展任何一項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皆以蓮華學佛園師生為人力資源來推動,而華梵佛研究所學生也多是蓮園畢業生,所以蓮華學佛園是法師發展佛教事業的根基,七十九年創立的華梵工學院(今華梵大學)亦與此二者相輔相成,皆法師願力所促成。 六十八年至八十三年間,華梵佛學研究所皆以陽明山及光明山為講課及一切活動之所址,於八十一年搬遷,至八十三年全部遷移至現今華梵大學所在之石碇大崙山。 民國七十九年創立華梵工學院(今華梵大學),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創辦之社會大學,學校宗旨為「覺之教育」,期能以佛教慈悲精神與智慧思想培養品學兼優青年,利益造福人羣社會。 法師以其特具之文學造詣,勤於著書立說,尤以佛學禪行著作,皆為親身歷驗之寫證,出版書籍超過八十餘本,內容包括般若禪、中印藝術、佛教藝術、佛教教育、文藝、參方筆記等。
曉雲法師: 創辦人曉雲法師簡介
曉雲導師的法子──華梵大學董事長、深水觀音禪寺住持悟觀法師於導師圓寂後,成立普陀山國清教育基金會,繼續推動曉雲法師的佛教教育事業。 為了紀念曉雲導師禪寂十五週年,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和校長李天任博士,將於10月6日下午2時在高雄深水觀音禪寺舉辦「曉覺禪樂雲山古琴」禪茶紀念會。 屆時將有古琴大師鄭正華演奏古琴丶笛簫和揚琴,並有華梵大學美術系創系主任、文學院院長黃智揚在現場揮毫懷思。
禪堂四周依牆設禪座、有蒲團、佛像居中,旁側有曉雲法師墨寶牧牛、清涼、凝心、繫念等;香桌上擺放香板、木魚、引磬、慧命牌等;白聖長老、續明法師等都曾蒞臨指導,修學者有蓮園師生,以及來自國內外的參訪者,例如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韓、英、美等各國學僧與佛弟子。 總括居留香港可分為三個時段:求學時代民國十八年起、結束印度之旅回僑居地民國四十年起,以及環宇周行後民國四十七年起,直至民國五十六年應邀來臺講學為止。 曉雲法師2025 當時旅居西德的蕭師毅教授曾讚揚說:「她畫中的若有若無,引人入勝之處,並不是技術,而是哲學、宗教和文學詩詞陶練後的啟示,如果王維再世,對她的作品一定也會撚鬚微笑的。」西方世界尤其不曾見過如此動人的畫,藉著法師的畫作,他們對於歷史悠久的神祕古中國,總算開始有了正確的認識。 西德佛萊堡一家大報,刊登了蕭教授這篇稱頌法師的畫,是以「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為題的文章。 至於參觀各大學,也尤其得力於蕭教授之助,例如在佛萊堡大學的成功書畫個展,使她得以書畫展作為橋樑,而與各方人士見面交往,所以在德國停留較久,並曾探訪海德格(Martin H),得他所贈送一部精要小書。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 宏揚覺之教育的菩薩行者
國內各界參與公祭的宗教團體有佛光山、法鼓山、慈濟、承天禪寺、高雄圓照寺等宗教團體;教育界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東吳、文化、元智等大學皆組團代表公祭。 「你莫要說什麼,就讓你的行為來說明一切!」仁朗法師表示,這是曉雲法師經常用來警惕弟子的一句話。 曉雲法師十分注重生活中的言行教化,乃至於訓練弟子們從工作中修行,進而修得智慧。 曉雲法師 「覺之教育」是以人為本,重視心性調攝與淨化、潛能開發和智慧增長,並強調理性、自我反省的人本教育。
中日戰爭期間,加入後方文化工作,戰後旅遊至印度泰戈爾大學,研究畫藝並教授中國畫論。 回到香港,創立雲門學園,並出版以「儒佛思想為淵源,以藝術文學為主」的《原泉雜誌》與成立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矢志終身願為奉獻教育之耕牛,而寰宇周行三十餘國,考察世界著名教育文化機構,以為日後出家獻身佛教教育之參考。 在科技極盛的今日,物質文明所帶來的問題與危機,使得人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和諧與圓融,反而產生現代文明最嚴重的病態,如今西方許多國家,例如美國,已有不少人從物質慾望的追求中幡然醒悟,嚮往自然的田園生活,希望藉著與自然的親近反璞歸真,追求心靈的寧靜與充實。
曉雲導師曾自誓:「教育與我的生命是一體的,它將陪我到生命的最後一天。」為弘揚佛法,曉雲導師於1951年創辦香港雲門學園,並任教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院;又於1970年創辦蓮華學佛園,並擔任導師弘揚天台教觀。 1990年,導師創辦華梵大學,是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創辦的大學。 華梵大學以「德智能仁」為校訓,培養品學兼優的傑出人才;以佛教悲智精神,培育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 曉雲法師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頓,是緣於現代教育偏重專業技能,忽略善導人心,以及與宇宙、自然、人倫相處之道。 她最關心社會問題、人心淨化的問題;因此拓展心靈,提昇人類生活素質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她所關心的,她嘗感慨「淑世牽懷德育荒」,而最重視五育均衡的教育。 所創辦的教育機構以「華梵」為名,「華」指中華文化,「梵」代表印度文化;中華文化可以五千年儒家思想為代表,所闡揚者為道德和倫理;至於印度文化則是以兩千多年的佛教思想為重心,也就是佛陀遺教中智慧與慈悲的精神。
民國七十年應邀出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行「第四屆國際佛學會議」;華梵研究所亦舉辦「第一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七十一年出席英國牛津大學赫福學院召開「第五屆國際佛學會議」,發表論文〈佛陀之自然教育論〉;清涼藝展於美國加州羅斯蓋特博物館展出。 七十二年出席「第六屆國際佛學會議」,於日本東京、京都召開;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於青年監獄演講「雨過晴天」,九月於臺中圖書館展出。 七十二年冬,為籌創佛教大學於新加坡菩提學校、古晉佛教居士林舉行義展。 七十四年應邀出席在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聖道明尼哥修道院召開之「第七屆國際佛學會議」。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清涼藝展 ─ 妙峯高處」 即日起開展
掌握各種佛典的根本目的,我想應該是古為今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得發展,繼承的目的是發展。 不過惠空法師的這個理念還是給在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的幾個場閤中多次被人們提起,似乎最後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時代呼喚大思想家,佛教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家,佛學院需要培養大思想家,有了思想家,才能建立現代佛教的思想體系,才能建立全新的現代佛教理論。
首創「現代經變圖」,聘請名家教導學生作畫;大學校園之中設文物館,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能力與興趣。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第一屆佛學會議在陽明山莊舉行,發表二篇論文〈禪畫〉及〈般若禪〉。 五十八年出席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姑廳隆重舉行的「第九屆世界佛教友誼會」,由泰國頻披公主主持。 十一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錫蘭可倫坡出席「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自民國六十三年起,法師即領導此一現代佛教藝術之創舉,創作佛教藝術繪畫作品,每年於佛誕日前後展出,近年更遵照教育部指示,推展至臺北、臺南、高雄等地,盛大展出現代經變圖與禪畫。 曉雲法師,俗名遊雲山,別號青峯,廣東南海人,誕生於民國二年,為廣州市近郊花地鄉遊家長女,連庶母所出,共有弟妹十一人,五名早逝;乳名阿崧,初學名婉芬,又名韻珊、雲山。 曉雲法師 法師自小性孤寂,喜深思,無憂無慮的童年,她卻用玄思去填滿,使它在對一切問題的沉思與探索之下溜走;因此,法師自稱是個沒有童年生活的人,就因為養成了這種愛沉思默想的習慣,詩與畫便成了她生活中的主要興趣。
在臺灣佛教中,漢傳、藏傳、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都流行,漢傳佛教注意學習南傳、藏傳的經典,不少佛學院的課程上都有這方面的內容。 現在南傳大藏經已由元亨寺譯出,更有利於南傳佛典的研習,加之梵、巴、藏文的學習,各派各宗佛典的通修,我覺得這些都是臺灣佛教趨向整合的跡象。 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三系整合過的佛教;它所面對的不是佛教內部各宗派、各系統之間的差異,而是教外各宗教的和世俗的流派學說間的不同。 佛教的統一整合是現代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勢,問題是由誰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我想漢傳佛教最有希望。 也正是由於二十年前慧空法師與曉雲法師所結下的師生之緣,此次慧空法師在臺灣舉辦的第七屆善女人國際佛教婦女會議,獲得華梵大學的全力支援,大家皆希望為提昇佛教與臺灣的國際形象努力。 曉雲法師2025 曉雲法師 二十年前(一九八二年),當時尋求比丘尼戒的美籍藏傳阿尼(未能接受正式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眾)慧空聽從達賴喇嘛的建議,遠渡重洋到臺灣接受三檀大戒(臺灣是目前少數幾個授與比丘尼戒的國家)。
禪行活動方面,除每年於浴佛節舉辦晚會之外,尚舉行「禪七」,首開佛教史上「禪七」在大學院校中舉辦之先河;每星期一次靜坐,使同學藉各種禪行活動,體認佛教真正精神。 法師亦重視佛教研究所的出版工作,自民國六十一年起不斷出版了佛教文化學報、二十年來佛教經書索引、佛教藝術(圖片)、般若禪等。 六月應邀出席美國夏威夷大學舉辦「東西宗教交流會議」,發表論文〈現代佛教精神及其風範〉。 八月出席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舉行之第三屆「國際佛學會議」暨「第十四屆世界宗教史學會議」,發表論文〈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
曉雲法師: 創辦人曉雲法師簡介
清涼藝展始自民國63年,由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首創,每年舉辦,旨在以佛教藝術紀唸佛陀聖誕,並期轉化人心熱惱為清涼;曉雲法師曾榮獲86年行政院文化獎,為國寶級畫家。 她曾創辦香港雲門學園,任教於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社,並在1990年以八十歲之齡創立華梵大學,是為中國佛教史上首間由佛教界創辦的大學。 八、其他小叢書:般若禪佛心宗、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天台止觀如來藏、佛教與中國文化、山水畫與方外人、中印藝術之融匯、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般若禪轉識教育論、中國佛教畫藝思源、經變圖之研究與清涼畫藝、現代教育之趣向、靜與淨之自得自在。
先後創立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培養僧才與社會學佛青年,並召開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與天台宗學會,提昇佛教學術研究;每年舉辦「清涼藝展」,期以佛教藝術、書畫創作,化世俗熱惱人心為清涼,曾遠赴德國、比利時、美國、星馬、古晉及中國大陸展出。 法師本人曾參加過國際性學術會議達廿八次,發表論文涵蓋佛教教育、藝術及般若與天台等類別,在在顯現法師學養之精深與博大。 曉雲法師2025 曉雲法師 民國四十三年出版恩師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的著作《我的現代國畫觀》,並再版《印度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