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銘法律系畢業曾任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 許惠祐法律系畢業、法律所碩士、法律所博士曾任國家安全局長、海巡署長。 胡鴻烈法律系畢業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兼校監,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高等文官考試外交組第一名。
- 黃一展新聞系畢業任職於聯合國資訊與通訊科技辦公室(OICT)。
- 初等教育學系智能不足兒童教育組獨立為特殊教育學系。
- 2006年8月,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設置京劇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綜藝舞蹈科、劇場藝術科及客家戲科。
- 陳敏鳳新聞系畢業新聞工作者、新聞節目名嘴。
- 西樓設有數間教室以及在其興建時非常新潮的圓形沖水式廁所,今日已改建為傳承歷史的空間,並規劃作為校史館與博物館。
當時這些學生先被安排在借用自臺北商職的教室中上課,直到日籍學生完全撤離後才遷回校內。 徐平 – 新加坡蘭梅環保科技集團公司CEO,環境工程學博士,EMBA,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獲得者,牛津大學校友。 王金來 – 安永聯合會計事務所董事長兼所長。 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副理事長、臺灣大學及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兼任教授。 創發所第一屆的學長劉同貴,現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務長兼任歌仔戲學系專任教師,執導作品跨足京劇、歌仔戲,致力於傳統戲曲的發揚與傳承。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學生活動
黃麗羣哲學系畢業小說及散文作家,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金鼎獎等。 本院系所師資囊括了理論、劇創、表演、導演、劇場設計及電影各領域上傑出的學者專家。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戲劇類如:鍾明德、邱坤良、林國源、賴聲川、陳芳英、馬汀尼、洪祖玲、姚海星、詹惠登、金世傑、林於竝、張啟豐、蔣薇華、陸愛玲、林如萍、於善祿。 劇場設計類如:王世信、莫禮圖(Donato Moreno)靳萍萍、陳婉麗、簡立人、楊其文、房國彥、曹安徽、楊金源、陳湘琪。 承包商黃先生去年7月接下一筆188萬的裝潢案件,怎料完成9成後設計公司卻仍有66萬餘款未能付清,甚至自己還和銀行貸款80萬,把錢先給其他工班,甚至後來也發現同遭遇的不只他一人。
附中正門與美國在臺協會舊址及健保署相望,後門則與副總統官邸及延平中學相鄰,校園東南角則設有捷運大安站出口,在上下學時間開放,可直通校內。 由於地理位置的便利加上學區因素,附中的國中部學區是臺北市房價最高的學區。 年度 姓名 傑出校友之學經歷,和國光出身的許茹蕓差點成為校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金鍾,屈中恆等人嫩照曝光。 《走過半世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元年及創校五十週年紀念專刊》。 1957年,「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私立復興劇校)創校於草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68號。 鍾董事長出身農家,幼年於苗栗縣三灣鄉間成長,深知偏鄉及弱勢家庭孩童學習資源的不足,所以鍾董事長對於教育等社會公益也極為重視。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大學網討論區
1948年,時任訓導主任張守仁設計了附中的第一面老校旗,經歷了多次校名的更動仍維持不變。 1979年,校名改為今日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由美術教師沈允覺設計了一面包含梅花形校徽的新校旗。 1990年代又重新設計第三代的新校旗,由訓育組長王熙儀於1973年設計的班旗改制而來。 新校旗尺寸為正六號旗,圖案上保留了舊圓校徽、舊校旗的三條黃色橫槓,另外再配上長劍與毛筆,象徵附中人的允文允武。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沿襲舊校旗的寓意,中央的三條黃色橫槓象徵附中培育的人才眾多,其中黃色代表中華民族,校名的白色則代表高尚潔白的心靈。
- 陳國祥新聞系畢業、新聞所碩士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
- 舊北樓最初作為教室使用,後曾一度改為男生宿舍,現則為社團辦公室與理髮部(目前已停業)所使用。
- 黃奇斌廣告系畢業茄子蛋樂團主唱兼鍵盤手、第29屆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獎及最佳新人獎。
- 鄭貞銘新聞系畢業、新聞所碩士香港珠海學院新聞暨傳播研究所所長。
- 附中校園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曾經在校門後方,南樓往中興堂路上種植著成羣的桉樹,因而被稱為「油加利大道」,也是附中「油加利城」之名的由來,而後因故遭砍除,如今校園中的桉樹僅存於舊北樓與籃球場間與其他零星各處。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是全國唯一傳統表演藝術菁英人才培育基地,有戲曲音樂、民俗技藝、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劇場藝術系共六系,完整的傳統技藝藝術教育系統,十二年一貫學制,從國小直升至大學畢業,不需再參加升學考試。 高職以下更享有公費待遇,紮實訓練,奠定獨特的文化根基。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而談到本校表演藝術科年度最大盛事,想必就是由每屆高三同學共同策畫的畢業公演啦!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戲曲學院邀知名網紅校友回孃家 鼓勵學生勇敢追夢
1981年7月1日,中國電影製片廠演藝人員訓練班擴大為「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國光藝校),改隸中華民國國防部。 設戲劇、音樂、舞蹈三科,採四年制高職學制。 聊起對當今教育的看法,林紀慧認為現在的資訊是浮動的,因此,找一個真正喜歡的東西,並對它瞭解透徹,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是她對學生的期望,這也是人生很需要的深度與思考。 聊起在教學生涯碰過的學生,林紀慧先是提到了當年在高中任教的帶班經驗,對學生,她總是視如己出,當年的高中班級,到現在還有一個LINE羣組維持著聯繫。 接著,林紀慧聊起了以前在文化大學任教時,也是當了一年的班導師,離開文大後,這羣孩子竟然共騎了16部機車,從華岡一路騎到新竹看她,讓她非常感動。 至善樓(代號G):地上8層,教育學院、心諮系、教育系、社發系等院系之辦公室所在。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列表
陳月卿新聞系畢業、新聞所碩士養生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獲第19、20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第21屆金鐘獎採訪獎。 陳珊妮新聞系畢業音樂人,獲第20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 陳國祥新聞系畢業、新聞所碩士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教育與歷史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改名生命教育研究所。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併入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為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班、教育政策與管理博士班。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2004年,增設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造形設計學系。 數理教育研究所分拆為數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胡為真外交系畢業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前祕書長,駐新加坡代表、駐德國代表、國立政治大學兼任副教授等。 蕭萬長外交系、外交所畢業為第12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曾任行政院長、經濟部長等職務。 任別姓名任期簡介1宗亮東1947年8月 年7月北平師範大學教育系學士、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學碩士、中央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 1947年任師院教育系教授兼和平中學校長,及辦理成立附中相關事宜。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校園環境
臺灣第一所戲曲學院,由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及國光藝術戲劇學校,於1999年先合併升格專科,後於 2006年再度升格為戲曲學院,設校宗旨為培養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人才。 校區分內湖、木柵兩區,目前設有12年制的「京劇學系」、「民俗技藝學系」;10年制的「歌仔學系」、「客家學系」、「戲曲音樂學系」;及7年制的「劇場藝術學系」。 1955年,臺灣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師範大學,並在1967年時由省立改制為國立大學,附中也因此在隔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但一直到1973年,原在臺師大任教的教育系副教授黃振球轉任附中校長後,附中才開始與臺師大產生較緊密的聯繫關係,校內的教師也逐漸換用臺師大相關科系畢業的校友,行政系統改聘用臺師大教育系或教育心理學系的畢業生。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學校象徵
新北樓東側遍植大王椰子樹的「小椰林大道」則常被用以比擬臺大的椰林大道。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附中校園中的植物還包括杜鵑花、西樓的梅樹、體育館的楓香樹等,也有許多都市中少見的藥用植物,如雞屎藤、車前草等,吸引不少校外人士前來摘採。 2008年,由政大附友會組織各校辦理「全國附中制服日」,2009年改稱「全球附中制服日」,並固定於每年10月舉辦。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學校介紹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改名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005年8月1日,改名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成立「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 增設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班、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研究所、資訊科學學系。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原屬造形設計學系之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改與數位內容設計系整併、改名為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2003年,增設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班、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國民教育研究所改名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博士班)。 1998年,數理教育學系分拆為數學教育學系、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雖然身材比當年成為偶像歌手時還要寬廣一點,跟國光藝術戲劇學校的同學朋友團聚。 無論是在表演藝術、影視媒體、運動休閒、文創開發、藝術研究與教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畢業校友都擁有良好的成績,具備專精技藝、獨特才華,並且在多元領域開展出無限寬廣的天地,揮灑耀眼光彩。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2018年,增設博物館管理與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是繼北藝大、南藝大及輔大之後,國內第四個屬於博物館學類的教學單位。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取消科學教育組、應用科學組之分組。 停招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2000年8月,增設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並分設藝術教育組、藝術組。
邱創煥政治所碩士中華民國考試院前院長、前臺灣省政府主席。 孔德成政治所碩士(遷臺前)為孔子第七十七世嫡長孫,中華民國考試院前院長、總統府資政。 傅忠雄政治系畢業、政治所碩士中國國民黨資深縣市黨部主任委員。 鄭安國政治系、公行所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駐香港代表、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委員。 徐立德政治所碩士前臺灣省財政廳長、中華民國財政部部長、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 許信良政治系畢業、政治所肄業前民主進步黨黨主席、前桃園縣縣長。
2002年55週年校慶舉辦「附中五五家族」返校活動,邀請擁有五位以上附中校友的家族參與校慶,張文英、劉兆玄等知名校友與其家族皆受邀參與。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附中經常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作品之中,其建築也隨之作為背景出現,並吸引許多遊客。 附中的舊游泳池是2002年的電影《藍色大門》中的重要場景,因老舊而在2019年拆除前,學生發起了「泳池電影院」活動,將泳池水排乾後作為露天電影放映場地,並邀請了電影導演與演員桂綸鎂、陳柏霖到場參加。 舊北樓興建於中華民國時期的1949年,最初是為了接收當時來臺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學生,並由蔣宋美齡出資興建,現已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舊北樓最初作為教室使用,後曾一度改為男生宿舍,現則為社團辦公室與理髮部(目前已停業)所使用。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校友
附中校友以愛校、愛唱校歌等特質聞名,也常以活動聚集,懷念舊時的校園回憶。 2005年時,本名黃建成的蛋餅伯逝世,校友齊聚參與其告別式。 蛋餅伯曾自1964年起在附中後門旁擺攤賣蛋餅,歷時38年,由於蛋餅份量大、味美又便宜,因此廣受歷屆附中學生歡迎,甚至獲頒附中榮譽校友。 2015年起,校友固定舉辦「三十回附」活動,讓30年前畢業的校友們有機會返校齊聚。
學校主要行政單位所在,校長室、副校長室、祕書室、人事室、主計室、研發處、教務處(華語中心、東協中心、課外組除外)、學務處(心輔組、體育室除外)及總務處等行政單位皆座落於此。 課傳所、臺文所、教經系、幼教系、特教系、兒英系、語創系等系所辦公室亦位於此棟。 篤行樓(代號Y):綜合教學大樓,於2011年落成啟用,地上8層地下1層,為一「L」形建築,與北師美術館相連。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2025 1樓有進修推廣處、校史館等,6樓有篤行樓未來教室及國際會議廳,地下1樓為停車場。 東協中心、華語中心、東南亞學程亦位於此棟。 2016年,國北教與臺灣大學繼多年洽談合校事宜,已提出合校備忘錄及合作意向書,但由於臺大前校長楊泮池卸任,合作被無限期擱置。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表演藝術科師生聯手登《最強綜藝秀》大展才藝
附中在臺北和平中學時代開始招收初中部學生,後於1961年因應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而停止招生,直到1980年8月纔再度開辦國中部。 1955年,因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要求,曾在臺北縣木柵鄉設立附中木柵分部以招收初中學生,後於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歸還臺北市政府,成為今日的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附中也曾於1965年到1981年間招收夜間部學生。 1947年恰逢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並正準備籌辦一所附屬中學,以滿足學生實習與教育實驗的需要,因此向臺灣省政府教育處申請於臺北和平中學原址創立省立師院附屬中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41級傑出校友、資深電影導演李行8月19日晚間因心臟衰竭在臺北病逝,享耆壽91歲。 (圖片來源, 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 ) 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年出生於上海,因國共內戰遷往臺灣,爾後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就讀教育系。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知名校友: 招生與分班
王鴻薇新聞系畢業臺北市議員、中國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 石安妮新聞系畢業演員、歌手,第20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獎。 何穎怡新聞系畢業臺北之音「臺北大耳朵」主持人、翻譯家、水晶唱片音樂總監。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改名心理與諮商學系、語文教育學系改名語文與創作學系(分設語文師資組、文學創作組)、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改名藝術學系、音樂教育學系改名音樂學系。 國民教育學系增設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附中校慶紀念日訂於每年的4月10日,紀念1947年時,教育廳於該日行文同意於臺北和平中學原址籌措成立師院附中。 附中今日的高中部班級可分為普通班、音樂班、美術班、科學班、語文資優班、數理資優班、資訊特色班等,其中普通班招生最多,由參與國中教育會考的考生中依志願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