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8大優點2025!(小編貼心推薦)

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21號,刊登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22個「韻文」,是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因為當時的中國漢字仍是用二千年以來的「反切」方法,用漢字為漢字注音,相當不便。 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一套記音字母。

請於畫面中的鍵盤上點選該字的注音符號,如「 銘」字則點選鍵盤上的「ㄇ」「ㄧ」「ㄥ」「ˊ」後,點選「開始搜尋 」鈕(若該字為一聲,則不須選擇,若該字為輕聲,則先點選「˙」再點選注音符號)。 將中文放在左邊, 可以得到注音(一種臺灣地區使用的發音系統). 用這個工具, 也可以將注音轉換到拼音.

注音: 注音符號表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記錄各區的方音注音符號。 與注音符號總表相比,此方案修改了一些符號,一些無須對立、可視作同一音位的符號被取消。 注音2025 例如粵語聲母「、、」被取消,改為標記作「ㄐ、ㄑ、ㄒ」,以節省閏音符號。

另外,初學者學習的時候,也比較有跡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撈針。 基於漢語族下各種漢語的注音需求,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四月出版了《注音符號總表》,由趙元任擔任主編,以注音符號為基礎修改,增加40個符號,稱作「閏音符號」,用來為各種漢語注音。 委員會並為各個漢語族語言設立其分表,例如在「廣州閏音分表」上所載的,就是專門拼寫粵語的粵語注音符號方案。

注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該工具能識別繁體中文也能識別簡體中文. 《巴士的報》:《臺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前世今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8年10月12日。 注音符號的電腦鍵盤排列共分為大千式、倚天式、精業式、IBM式等。 當中大千式在Microsoft Windows稱為標準式,是臺灣使用最廣的排列方式。

  • 1922年教育部公佈《注音字母書法體式》三種(印刷體、楷體、草體),遇到拼音相同的字且有分別五聲之必要時,可將聲調符號標示在韻母上。
  • 澳大利亞內地會傳教士胡致中於1920年代在爐山縣旁海爲當地的黑苗(Hmu)創製的文字,借用了注音字母、並添加了三個輔助子音字母,來直接拼寫旁海苗語的發音,稱為「注音字母苗文」。
  • 查詢注音符號時,請輸入原來的注音聲調,即以「不輸入」、「ˊ」、「ˇ」、「ˋ」、「˙」,來代表1、2、3、4聲及輕聲;其中,輕聲「˙」,需先輸入,例如「˙ㄉㄜ」,方能查詢。
  • 「ㆭ、ㆬ、 」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ㄯ」。
  •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份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此運動出現許多套改造漢字的方案。
  • 本辭典收常用字音,罕用者不取,基本上參照《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取音。

Unicode 3.0也在佔位修飾符號區段裏加上了 注音2025 U+02EA(˪,陰去聲)和U+02EB(˫,陽去聲)字元。 由Unicode6.0起,它們被視為注音符號字元。 在Unicode方面,自1.0版即收錄了40個注音符號(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 「ㄭ」在過往各版本的Unicode均未收錄。 在2008年4月發行的Unicode5.1 版,把「ㄭ」放到U+312D。 如果「ㄧ、ㄨ、ㄩ」為音節之開頭音時,需增加或改寫成「y、w」以符合拼音的規則,詳見漢語拼音或威妥瑪拼音主條目。

注音: 拼音查詢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 清末時期的「切音字」到中華民國初年公佈時,名稱變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據吳稚暉的解釋,是由於當時召開的「讀音統一會」為了避開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專門為了「注譯讀音」而設計。 當時參加會議的切音字家王照則表示:「…專為白話教育計,絕非為讀古書注音…。」「讀音」的意思,即讀舊書之音註也。 使用說明若您知道該字的注音,可於選擇查詢方式主頁點選「注音符號查詢」: 1.

注音: 聲調

《國語小字典》收錄4千餘字,可查詢注音、部首、筆畫數、筆順、倉頡碼和釋義。 釋義中提供詞例及例句,可作為造詞與造句之學習參考。 本辭典收常用字音,罕用者不取,基本上參照《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取音。 聲母介音韻母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1920年正式增加字母「ㄜ」1920年,官方正式公佈增字母「ㄜ」排列於「ㄛ」之後,注音字母共計達40個。 若您要下載該字至電腦中,讓您的電腦可以輸入、顯示、列印該字,請依下列方式操作: 1. 徐志炎口述,黃世澤整理,〈章太炎初創注音符號〉《章太炎研究》(臺北市:李敖出版社,1991),頁 注音2025 注音2025 。

注音: 工具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 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 中華民國自建國之初以來一直以注音符號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一直使用至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前夕。 另外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n),用作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

注音: 注音符號

「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爲「ㄚ+ 」、「ㄣ」是「ㄜ+ 」;同理,複韻母「ㄞ」解為「ㄚ+ㄧ」、「ㄠ」是「ㄚ+ㄨ」。 「ㆭ、ㆬ、 」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ㄯ」。 但以上符號只作為發音輔助說明用,未列入正式符號表中。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份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此運動出現許多套改造漢字的方案。 其中,章太炎的「紐文」與「韻文」方案後來成為注音符號的前身。 章太炎在1906年6月之後,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

注音: 系統特徵及對應

有些複音韻母的符號也被取消,改用兩個或多個符號組合出來。 1930年改稱「注音符號」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 教育部於同年5月19日以483號訓令,令各級教育機關將注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 其特點是直接將注音符號表放在鍵盤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號依序排列。 由於注音符號一定按照「聲母→介母→韻母」的順序出現,注音符號表也有如此的順序。 故使用大千式鍵盤時,一定是從左邊向右邊輸入(除聲調外)。

注音: 使用現況

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9年11月。 至於香港和澳門地區,絕大多數人口以粵語爲母語,即使學校課程裏有普通話,教的也是漢語拼音,學生常用的字典未必會標上注音符號,民眾對它就更陌生。 1922年修改聲調符號標示位置注音字母的聲調符號原為舊式的四聲點法,在字母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角加點,以標示四聲符號(平、上、去、入)。 1922年教育部公佈「注音字母書法體式表」時,為方便橫行連寫,聲調符號(ˊ 注音 ˇ ˋ)改標在注音字母右方。

關於廣義的語言注音方法,請見「標音」。 關於一種以注音符號輸入漢字的中文輸入法,請見「注音輸入法」。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相關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

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注生僻字,亦是臺灣最普遍的漢字輸入法,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 若輸入一個中文字,系統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內容顯示該單字所有的標音;若輸入一個以上的中文字,發音以人工智慧技術判斷,結果僅供參考。 澳大利亞內地會傳教士胡致中於1920年代在爐山縣旁海爲當地的黑苗(Hmu)創製的文字,借用了注音字母、並添加了三個輔助子音字母,來直接拼寫旁海苗語的發音,稱為「注音字母苗文」。 注音2025 查詢注音符號時,請輸入原來的注音聲調,即以「不輸入」、「ˊ」、「ˇ」、「ˋ」、「˙」,來代表1、2、3、4聲及輕聲;其中,輕聲「˙」,需先輸入,例如「˙ㄉㄜ」,方能查詢。 吳稚暉,〈改定注音字母名稱為注音符號及推行辦法案〉《吳稚暉先生全集卷五》(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頁 。

注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而行動電話另採另外的編排法,大致是將注音依序分散各鍵,因各家而異故無一定標準。 1922年教育部公佈《注音字母書法體式》三種(印刷體、楷體、草體),遇到拼音相同的字且有分別五聲之必要時,可將聲調符號標示在韻母上。 因北京語無入聲,其聲調律動另有表示法。 在中國大陸,學校一般不教、民間也不使用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會以漢語拼音、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為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2021年中國大陸網易公司推出的手機遊戲《天諭》,將注音符號當成遊戲中裡「汐族」其使用的精靈語,還引起中國玩家翻譯研究與破解。 在臺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經教授。

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注音聲調採用黎錦暉的提案:四聲調號標在韻母右上角,而輕聲在直寫時則是標在整個字音上頭,橫寫時標在整個字音前頭。 輕聲只是將字輕讀,一般而言不列入四聲。

注音: 使用現況

此外,在閩南話、客家話的教學上,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臺灣方音符號」。 當中有不少發音雖早已有適用的閏音符號,但添製者並沒有沿用,而是另行新造。 注音 此外,中華民國的連江縣政府也在教育部指導下推出馬祖閩東(福州)話注音符號,亦見下表「臺灣方音」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地人民政府在1950年代頒佈了多種漢語的新注音方案,用於農民速成識字課本。

注音: 鍵盤及輸入法

中低1935年教育部通過並公佈黎錦熙草擬的《注音符號印刷體式》(分為漢字旁註與獨立用),保留了四聲符號,除了陰平聲不標示,陽平聲、上聲及去聲皆標示於注音右上角空白處。 本系統漢語拼音轉換查詢係以「 v 」或「 yu 」代表「 ü 」;若要查詢「 nü 」或「 lü 」,請以「 nv 」或「 nyu 注音2025 」、「 lv 」或「 lyu 」輸入。 若輸入拼音,請以空白隔開,聲調則以「不輸入」、「2」、「3」、「4」、「5」,依序代表 1、2、3、4聲及輕聲。 例如「非」,請輸入 「fei」,例如「人」,請輸入 「ren2」。 查詢結果會顯示該拼音此聲調之正體中文常用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