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現他要更認識這個世界會有不同的藝術表演,學習跟不 同的人合作,才會成為一位優秀的舞者、數位藝術工作者。 一、 十二年國教課綱經過兩年六個月的審議,193 次課程審議大會,課綱審議已經在 108 年 6 月 22 日完成了。 三年級精熟與創意:以Strawbees和骨牌的組裝排列為媒介,經由精熟嘗試→發現錯誤→除錯修正的問題解決歷程,奠定羣體互動與合作基礎,精進學生系統化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社會技巧的培養方面,運用基本溝通技巧,學習人際互動、衝突排解、兩性互動、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等相關情境的對應技巧,營造和諧互動的團體生活。 校訂課程2025 「109學年客語結合12年國教校訂課程」成果發表會7月8、9日線上舉行。 學校特色活動:學校辦理例行性、獨創性活動或服務學習,應納入學校課程計畫;其內容包括活動名稱、辦理方式、時間期程、預期效益及其他相關規定。 2、補強性教學:教師應依學生學習落差情形,擇其須補強科目或單元,規劃教學活動或課程;並依學生學習表現予以建議,或學生依個人意願自由參加。
校訂課程: 數學核心的校訂課程設計〈高年級篇〉
高雄市龍肚國小團隊,引導學生認識揚葉仔的食草、蜜源植物,探索揚葉仔的成長歷程,營造友善蝴蝶的校園環境。 二、請各合作學校將撰擬之子計畫資料交予召集學校彙整,各合作學校提交予召集學校之時程,由各社區自行決定;若社區無召集學校請逕將計畫書上傳至均質化官網(學校登入帳號、密碼皆為學校代碼)。 校訂課程2025 新豐高中為增加學生使用外語機會,主動聯繫鄰近大專外籍生交流,今天崑山科大6名外籍生到新豐高中參加學生社團活動,今年是新豐…
- 新課綱用「核心素養」將國小、國中、高中不同的教育階段做橫向(各領域、各科)及縱向(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發展,使課程更有系統性、邏輯性及順序性。
- (五)強化思辨能力之長期耕耘,藉由課程的編製,輔以教學實驗,提供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契機,開發創意教學及多元思考的能力。
- 一、 十二年國教課綱經過兩年六個月的審議,193 次課程審議大會,課綱審議已經在 108 年 6 月 22 日完成了。
- 教師應該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師生之間彼此交流的平臺。
- 為因應107年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校定彈性學習課程,及上述既存的教育現象與教育願景,本校以「生命、生活、生態」為發展三大主軸,並規劃六大主題,而「兒童思辨教育」社羣,乃在藉由教師之間的協力研發課程,以在校定課程的實施中,培養本校學生具備願意與能力,以進行主動議題探索、思考與解決問題、瞭解自我價值的未來學生。
匯集12年國教新課綱相關教育議題,並介紹康軒版國小教材最新資訊、全領域研習課程,另提供康軒國小教材獨創主題人物之周邊好康下載。 國際教育應強調對不同族羣、地域、文化的尊重包容,以及對於全球的道德與責任,並提倡世界和平的價值。 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學校能教導學生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羣的異質文化,強調人權與永續觀念,體認世界和平的價值並重視全球環境生態的相互依存性,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生命共同體的概念,進而產生對整個地球村的責任感。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校訂課程: 課程計畫
以關懷為主軸,採螺旋式課程設計由自身、社羣、國家到國際逐漸加深加廣關懷的面向。 每一個文本和課程設計都包含數個課綱中所列舉「四項重大議題」和「十五項其他重要議題」。 校訂閱讀課程依照PIZA的分類精神將數位閱讀放在「連續文本」,將其中的聲光及影像部份抽離放入「非連續文本」。 校訂課程 混和「連續文本」和「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材料會出現在科普作品和「超文本」中。 校訂課程2025 「連續文本」為記敘文本、抒情文本、說明文本、議論文本、應用文本,即傳統認知的閱讀材料(如繪本、橋樑書、散文、小說、報章雜誌等)。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瞭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程式設計屬於「資訊科技」的範疇,各縣市教育局陸續訂定了資訊科技的教學綱要,所以學校依據規定規畫即可。 校訂課程2025 處理複雜訊息是因應未來生活必須具備的,也是素養導向學習的目標之一。 素養導向試題經過適當設計,也可以利用簡短或少量的訊息,引發核心素養的練習。 只要我們的教學是「素養導向的教學」、教材是「素養導向設計的教材」,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逐漸養成素養,並擁有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能力。 校訂課程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任懷鳴指出,新課綱賦予學校更大課程自主權現,在這樣情況下,怎會反過頭要求學校執行特定課程內容?
校訂課程: 社會工作師
強調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新課綱用「核心素養」將國小、國中、高中不同的教育階段做橫向(各領域、各科)及縱向(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發展,使課程更有系統性、邏輯性及順序性。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的「素養」概念,並非推翻或否定九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及教學設計,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李雅菁也說,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將本土語列必修,由國教院提出課綱修訂草案,課審大會召開多場會議討論,就是最好的例子。
校訂課程: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育階段之彈性學習課程補充說明
本文將針對「統整性的探究型課程」此項,來談談以數學為核心的全校性校訂課程。 我藉多年參與指導的三校,分享它們以數學為軸線的校訂課程設計;校訂課程能研發成功的重要成分:研發團隊、領頭羊、行政支持,這三者缺一不可外,還需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教授的指導只有畫龍點睛之效。 以學羣科中心研究教師及六都高級中等學校輔導員為基礎,建立素養導向人才資料庫,提供學校支持系統。
校訂課程: 素養需要補習嗎?
西湖國小高年級的「得來速」課程,以一單元一建構反應題為數學校訂課程的主軸,實施「先評量、後討論」活動,再增加每學期兩本數學繪本的二至三節閱讀和討論教學。 建構反應題是參考臺北市、新北市學力檢測的非選題,這些試題以五年級適用較多,六年級甚少,所以除了有一些直接引用外,不少試題是修編或自編;現階段以每單元研發一題,未來可逐步增加每單元的試題,供教師選用。 數學繪本則以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先選用,因高年級配合單元內容適用的繪本有限,未來可調整。 校訂課程2025 高年級校訂課程從一一二學年度開始實施,基於高年級的數學領域部定課程只有四節,若能增加延伸、擴展相關課程一節,必定能對學生的數學概念或應用的學習大有助益。
校訂課程: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的願景、 課程目標是什麼?核心素養又是什麼,要如何落實?
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 國家教育研究院 範信賢2016.03)。 新課綱精神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從三面九項及生活情境中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 而5C 力強調溝通、合作、問題解決、思辨、創造的能力,更可以分別和核心素養對應,這兩者確實是相近的。
校訂課程: 國小生造句「只有…沒有…」只寫8字老師打勾給過 網笑:應該是用戶
學習內容 認識人類探索世界累積的系統知識,作為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必要基礎。 全教總副祕書長李雅菁說,任何團體想制定課綱或課程內容,必須經由課程審議委員會。 且在12年國教總綱中,清楚規範學校課程分為「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 部定課程由國家規畫,養成學生的基本學力;校訂課程則由學校安排,形塑學校教育願景並強化學生適性發展。 據此,思辨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透過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培養表情達意、解決問題與反省思辨的能力,以健全人我關係,體會生命意義,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關懷當代環境,開展國際視野。 數學繪本教學以坊間不同情境和主題的繪本,作為素材;數學步道教學以校園中不同場景設計,讓學生從一至六年級都有探索數學的新鮮感;生活數學是利用生活情境中的數學,進行解題應用的探討。
校訂課程: 多元選修課程
他批評,政府機關把學校當僕人、當婢女,不尊重教育專業,打擊教師士氣。 她也舉例,若學校屬於交通危險路段,學校勢必會因應學校狀況納入校訂課程中。 過去九年一貫的「彈性課程無彈性」遭外界詬病,修訂課綱後,現在卻由教育部帶頭破壞課綱體制。 地球公民與地球村是一個現今普遍存在的概念,彷彿是「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全球化與臺灣發展息息相關,面對日趨多元的文化體系,教育需要擴大深度與廣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校訂課程 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如何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奠定國人厚實穩固的國際化基礎,以蘊蓄未來縱橫全球的創新力和行動力。 六年級感測與應用:藉由程式感測器與雲端應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並探究感測器如何應用於生活事物上。
一、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為推動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學校)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規定,規劃及實施學校部定必修課程、校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及彈性學習時間(以下簡稱部定及校訂課程),協助學生適性發展,實踐學校教育願景,特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訂定本要點。 在課程的屬性上,除了需符合探索教育的核心價值外,校訂課程亦考量本校既有的課程、師資、特色、資源等要素。 其中從數學、自然科學、科技等領域的課程教學,結合自然科展、獨立研究、創意發明展等校內外的競賽活動,本校多年來已累積不少教學經驗與相關資源。 為了使本校教師能夠精進教學,以及讓學生更有組織系統的培養問題發覺與解決、規劃執行與實踐、符號運用與溝通、資訊科技與應用、羣體互動與合作等素養。 我們期望藉由探索教育課程讓學生不僅只是獲得知識性的傳遞,而是深化實際的體驗與感受,真正達到做中學的具體實踐。 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規劃,本於憲法所定教育宗旨,盱衡社會變遷、全球化趨勢,以及未來人才培育需求,持續強化中小學課程之連貫與統整,實踐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以期落實適性揚才之教育,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教育部,2014)。
校訂課程: 數學核心的校訂課程設計〈全校推動篇〉
透過文本的閱讀,培養是非判斷的能力,以瞭解自己與所處社會的關係,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關懷自然生態與增進公民意識。 「生命」層面是對人本質的尊重,將自己也將他人視為自為目的存在,而非達成其他目的的工具;「生活」層面則著重在於學習與他人的互動,以及如何在尊重團體的規範下成就自我,達致團體共善;而「生態」層面則是人類做為地球住民一分子的責任,學習能平等地對待其他不同形式的生命樣態、社會族羣,以維護人類得以永續生存的生態、共善環境。 苗栗南湖國小團隊,帶領學生到藥草植物園實地觀察魚腥草後,引導學生個別用科學繪圖做紀錄且以文字描述觀察內容。 1、學校得協調大專校院到校開設預修課程或選修課程供學生選修,或覈准學生赴大專校院選修預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3、適性分組,每班人數以不超過原核定之班級人數為原則,並不得低於十二人。 二、現在各縣市都有課程督學,這些很有熱誠的課程督學們,也都陪伴著現場教師一起進行課程共備與 專業成長。
一年級感官觀察:培養學生善用眼、耳、鼻、手等感官,觀察生活周遭事物,並能透過口說、文字等方式表達體驗感受與觀察發現。 藝術教育的方向重在提供對作品完美呈現的客觀價值及表達觀點之認識,而美感教育追求的是生命主體對著經驗對象引發感動(蘇雅慧,2009)。 美感教育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能感受與察覺所該關注的事物,願意且有能力去感受與認知所處的世界(林小玉,2015)。 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 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校訂課程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