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避免將此糾纏梳理成任何單一的國族框架,切斷糾纏能帶給學生的啟發與可能性。 林老師 迪士尼最新動畫作品「海洋奇緣」在上映之初遭遇許多關於文化智慧財產權以及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質疑。 究竟這些批判是有其道理的,還是只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本文從一位在斐濟做過田野的太平洋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來分析關於這部動畫種種的爭議,以及它如何能讓仍相當程度受到西方殖民、且傳統知識逐漸凋零的太平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重生。
- 而潛意識也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還加一覺:感覺,也可以稱為第六感或是直覺。
- 林慧思表示,自己喜歡當老師,能重過喜歡的生活感到很開心,復工是遵照醫生的建議,假期時亦有備課作準備。
- 受人敬愛的林正弘教授是臺灣哲學界貢獻宏偉、影響深遠的資深前輩。
- 2022年6月15日,細雨紛飛,我站在臺北市民權東路路口,等著過馬路前往一殯,向我最敬愛的恩師林正弘老師致上最高敬意與謝意,並送老師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我們期待這批年輕學者,藉由此計畫,走上國際學術的舞臺。
另一次換我們宴請林老師和師母到稍遠的俄羅斯餐廳用餐。 林老師從住家攙扶著盛裝的師母,兩位長者慢慢地沿著人行道一步一步地走向餐廳。 整個愉悅的餐會令我們夫婦倆感受到其中白頭偕老、不離不棄的深厚情感,以及人性溫暖的生命光輝。 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一景,林正弘老師在二殯火化場外看到我,眼睛忽然張大看了一下並微微點了頭,那天是陳文秀老師的告別式。 可能是平常林老師眼睛沒那麼大,所以那畫面特別顯眼。 謝謝老師即使在生命的終點,仍然教了我許多事,曾經跟老師聊過的各種煩惱,在如此敬愛的人偏離我的生命軌道時,都微不足道了,不會有比道別更悲傷的事。
林老師: 重返《血色海灣》:日本太地町有獵豚「文化」嗎?
跟許多朋友一樣,覺得能和林老師認識結緣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份。 回想三十年前第一次見到林老師,是跨校到清華大學歷史所修科學哲學的課,他帶著和煦的微笑、神采奕奕地走進教室,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如沐春風,這樣的第一印象從此深印在日後多年和林老師的互動中,益發清雅,如一縷青煙。 那時並不知,這位老師不僅將啟發我的哲學道路,也將奇妙地陪伴在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荒渴中提供甘泉,在幽暗中傳遞溫暖。
- 不久就收到一篇字跡漂亮的鼓勵性評論,末尾還介紹了一些進階研究書籍。
- 後來政治大學的林鎮國教授說,去創辦一個新的研究所可以實現你駡了十年還是沒有用的理想。
- 其實,在我就讀臺大哲研所期間,就已經是個成家的人了,林正弘老師非常關心我的家庭狀況,畢竟一邊照顧家庭、一邊要完成學位的確是不太容易的事,況且我還有經濟上的壓力必須承擔。
- 我和林老師的交往,不是在學術殿堂,而是社會運動的場域。
- 進入哲研所後,我順著自己的興趣自由選修中哲、歐陸與分析等各不同領域的課。
老師尤其擅長用各種譬喻和例子來講解抽象而複雜的概念和理論,而且講課風趣幽默讓課堂充滿趣味。 能跟著老師、跟著這些哲學家一起思考打開眼界,真的很有樂趣。 我大專生研究計畫的題目是「科學解釋,因果關係與理解」,正是林老師專長的領域。
林老師: 事件經過
有別於主流的「媒體自律說」,本文提出另外三個視角:文化史、精神分析與社會語言學來提供更多面向的解釋。 剛於三月進入尾聲的日本太地町獵豚季,因為《血色海灣》這部動保紀錄片而成為大眾撻伐的對象,之後相關的報導與分析也多不勝數。 本文著重在太地町獵豚「傳統」是否存在的論述上,討論若限制於狹隘的「狩獵文化」或「文化相對主義」的框架,將簡化牽連到的複雜歷史經濟生物等面向,對此議題的進展不會有太多幫助。 林老師2025 《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導演Taika Waititi是何方神聖,會讓漫威工作室願意把這樣重要的商業片交付給他?
裁判官聞言,稱蔡老師難以代其他同事作答,提醒羅可留待結案陳詞時自行闡述。 他透露對方嘗試拉近與同事的關係,例如請大家喫東西、安排聖誕聚餐,但成效不大。 他指,從教育局的持份者問卷調查可見,校長管理分數相對較低,反映出羅與老師的關係不太良好。 林老師2025 研訊主任王俊軒及後詢問,老師是否都不敢反對校長的意見,蔡稱開會時往往只有一兩位老師會向羅提出意見。
林老師: 人說練武功,馬步要紮穩。學日文也是,基礎文法一定要紮實。老師上課的內容有趣、講解又清楚,有時候真的感覺像在追劇,不自覺就讓你一直看下去~而且有時候,就算你以為「已經懂了」的觀念,居然都可以再次有新的發現!
我們期待這批年輕學者,藉由此計畫,走上國際學術的舞臺。 不負眾望,鯨尾計畫很成功,除了參與計畫的人之外,也帶動其他年輕學者努力而且站上國際學術的舞臺。 比較確定的是,當時臺大法律系要必修一整學年的邏輯,一般同學都是在大一就修完這些「非法律」課程,我是土木系轉系生,大二才起跑。 當年不流行延畢,我也沒有那種可以在大學拖拖拉拉的社會資本,因此必須盡可能把大一補修與大二必修學分在總區與徐州路之間擺盪修畢。 為了避掉衝堂,我記得我一個學期修林老師的邏輯,一學期改修另外一位老師的課。 兩位老師上課的內容皆不復記憶,只記得林老師常面帶微笑地鍛鍊同學的邏輯心智;另外一位老師班上同學人數很多,有時有點嘈雜。
林老師: 老師上課幽默詼諧,觀念清晰深入淺出,很容易協助學習者釐清模糊觀念。而我也正上過林老師的實體正音班,當發現開這門線上正音班時便迫不急待想再次複習,如果你也對自己的發音信心不足,恭喜你有救了😁。
去了工專(老師對臺北科大的稱呼)任教不久,就在老師的指點與親自跨刀助陣下辦了一整個學期的哲學講座,內容含括哲學各重要領域,也由於老師的協助,邀請到的講者皆為一時俊彥,從而為理工同學們打開哲學眼界。 哲學在工專也自零星的課程轉變成博雅教育的核心向度,每次調查顯示都是各學院的最愛課程之一,間接也為一些剛畢業的學弟妹提供初試啼聲的磨練機會。 文化事業發展系成立後,哲學開始變成本系大一至大四必選修課程,課程設計與教本完全比照美國的大學標準;老師的文章著作常是上課教材或討論內容,他本人更是我重要的諮詢對象。
林老師: 第 3 週 開始學形容詞了
除此之外,我也常有機會與林老師和師母到不同的地方參加學術會議或學術交流,例如到希臘與多次的香港與大陸之行等。 當然除了正式場合的見面,林老師與我也有很多私下聚會的時候。 他在學生面前是一位從來不會擺所謂的老師的架子的人。 也因為這樣,我與林老師與師母的相處,從來就是很愉快自在。
林老師: ✨ 日語底子打好,累積功力有感
研討會共舉行專題演講、座談會各1場,發表7篇論文。 開幕式由研發長王慶安教授主持,嘉義縣文化局局長鄭木益先生、副局長許有仁先生、民雄文教基金會董事黃金山先生、林建呈先生分別致詞,給予研討會積極的支持與熱烈的期待。 林老師 大會的主題設定在臺灣文學史料的蒐集與編纂現況,是我撰寫嘉義地區傳統文學發展史之後,邁向市志、縣志、臺灣全志文化志文學篇的中繼,也表呈了一種從南臺灣發聲,觀覽全臺灣的視野與信念。
林老師: 文化史、精神分析與社會語言學:再論FBI、媒體與金恩的婚外情醜聞
只見他放下手黑色公事包,拿出一本黃皮教科書擺在桌上,一切就定位,轉身在黑白上寫下「林正弘」三個大字,隨即用無比宏亮的聲音簡單介紹自己與邏輯這門課。 誰能想到,這位在講臺上靈活旋轉、跳躍、藏有說不完笑話的資深教授兼行走百科全書兼美食專家,在往後的日子裡,將徹底改變我的思想世界。 「大家好(請拉長音),我是林正弘,負責今年的大一邏輯課…」即便已過15年,第一次認識林正弘老師,那畫面仍深深刻印在腦海裡。 林正弘老師因病故去,撒手人寰,情感上至今我仍不能接受,慟若失怙。 老師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仍然那麼鮮活生動地縈繞我的心中,歷歷在目,不曾離開,永遠那麼健康幽默、平和溫厚。 這裏所談的,皆是林師生平行誼的側寫,雖是吉光片羽卻感我至深,一輩子也難忘。
林老師: 林士鈞 老師
服完兵役開始著手申請出國唸書,起先一直收到拒絕通知;林老師打氣說這很正常,表示他對我的信心跟其他已經留學回臺的老師是一樣的。 這個顯然溢美的鼓勵,卻讓當時一無所有的學生燃起繼續堅持的鬥志。 林老師2025 修讀老師的課程,除了學到一些具體的哲學主張及其爭論與發展之外,也加深我一些體會:(一)研讀原典之重要:老師上課並不僅是廣泛地講解某一哲學的主張,而是回到文本(經典文獻),從中「讀出」作者的主張。 通常我們藉助二手資料的幫助,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瞭解某哲學理論或哲學家之主張,但是隻有回到作者的文本,這樣的理解(縱使理解之途不一)才會比較紮實。 記得老師曾說過一個故事:他自己在博士資格考時,有一門關於哲學史的科目,由於只看一般哲學史的資料,沒有讀哲學家的原典,竟致鎩羽而歸。
林老師: 🤨 開始學日文不知道怎麼選擇日文老師
那時的我其實很內向的,英文也還不夠好,這件事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自我突破了,好像有什麼光源從我心裡開始甦醒、破繭而出。 從那次之後,身體裡的小英雄都會叫我一定要說出來好好表達自己的立場。 然後到海外高中求學時,我修了一堂微積分課程,有一次老師因為不滿意班上大家的成績,發考卷的時候每個都用拋物線的投球方式,看可不可以準確的丟到你的眼前。 「……在那之前,我帶班,我就許下一個願望就是每一屆都要做一件好事。」問起她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老師表示是因為偶然間在聽到電臺中一名清大的老教授發起了「為愛滾雪球」的活動,她十分認同那位老教授提到拋磚引玉的想法。 林老師對於臺灣哲學界的發展貢獻卓著,這是有目共睹的,我的發言將不再談這一部份。 我主要從我個人與林老師的接觸經驗,也就是針對林老師在為人處世方面所留下的風範來說,總結三點:幽默風趣,大公無私,平易近人。
林教授的專業學術貢獻非本人所能置啄,然而其處處所流露出提攜學術後進的無私熱誠,是我們所無法忘懷的回憶。 多年以來,林教授擔任華梵大學哲學系課程委員會的校外諮詢委員,對於系課程的改組革新,提供了哲學專業又因應時代變遷需求的寶貴建議。 而會議後的餐聚,林教授的爽朗笑聲、博古通今的知識涵養、妙趣橫生的哲學家故事,豐富了我們哲學人思辨生活的厚度。 1988年,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我帶著對哲學的憧憬,大膽賭了一把。 林老師 林老師2025 從那年秋天開始,我到臺大哲學系選修研究所入學考試必修課程: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與邏輯,跟著張永儁、郭文夫、黃懿梅、蔡信安、陳文秀與林照田老師進入哲學的世界。 當年的自己,其實只是無知的理工直男,對哲學與哲學系老師一無所知,憑著直覺與運氣選課。
林老師如果願意,絕對可以將相關論述發表,但他卻把機會給了我,告訴我日後可以進一步琢磨去發表。 我想認識林老師的人都會同意,林老師對人十分慷慨,對於後學的提攜也不遺餘力。 林老師的辭世不僅是臺灣哲學界的損失,也是我個人的損失,從此少了一位哲學上的良師,對此感到很遺憾與不捨。 但在某個意義下,林老師也未曾離開,因為他依然存活在我的記憶裡。 林老師 林老師以哲學研究為終身職志,針對邏輯、科學哲學、知識論等領域均有重要著作。 退休之後的林老師仍肩負傳承臺灣哲學教育的責任,擔任臺灣哲學學會創始人之一,一生育才無數、備受敬重。
林老師: 🔰 不認得日文字母的人,可以從「日文 50 音」解鎖單元開始學
林正弘老師在哲學任教,而我的學科領域在公共衛生和社會學,交集應該不會太多。 就讀臺大期間曾經修習的哲學課程,則是跟隨著同鄉學長楊儒賓和蔣年豐先生旁聽郭博文老師的社會科學哲學,因此沒有機會在林正弘老師的課堂裡學習。 一直到1999年,當時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朱敬一院士,邀集人社領域資深學者規劃暑期的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營,林正弘老師代表哲學領域出席,我則是資淺的教授主要任務是規畫完畢後的執行。 這個規劃會議密集進行,因此我有機會和各領域的前輩交流學習,這一段期間我對林正弘老師印象深刻。
林老師: 日語N3綜合實力養成班(上)
在他們家用餐自不待言,師母還幫我燙乾我濕透的外衣。 林老師 總而言之,對於林老師與師母數十年來一路的提攜與照顧,我心存感激。 ,之後打算申請國外的研究所,也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厚著臉皮找老師幫忙,老師也馬上答應了! 當年老師擔任國科會人文中心主任,我便以每兩三週一回的頻率,到老師位於文院的中心大辦公室裡,接受老師一對一的指導撰寫writing sample。
林老師: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召集人
我也就不知道老師為癌症曾自己一個人踏上漫長的旅途,數次飛德國尋求治療;就在已見績效之際,沒想到受疫情爆發,出入境規範趨於嚴格,無法繼續,一再耽誤。 接著在1987年解嚴前後,臺大籌組臺灣第一個教授聯誼會,1989年論政團體澄社成立,正弘兄都是積極的關鍵支持者。 西巴布亞(West Papua)現屬於印尼,但其人民自50年代起即不斷地在為獨立奮鬥。 藉由一本關於其獨立運動的民族誌,我們可以看到西巴布亞與印尼並非簡單的二分。 一個更適宜的理解方式是其運動中不同的份子與印尼政府、軍隊、跨國企業、國際政治組織之間有著錯綜糾纏的抗爭、合作關係。 同樣地,臺灣歷史課綱也有機會呈現臺灣歷史糾纏的一面:不同的行動者在這島嶼上進出、共生、互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