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111學年度校慶盃慢速壘球競賽在徐輝明副校長、體育中心楊昌斌主任及林國華組長致詞下拉開活動序幕,並於11月19日圓滿結束。 2015年,東華校長吳茂昆及清華校長賀陳弘共同簽定兩校學生國內交換協議,每學期兩校相互提供5名交換生名額,並提供交換校所享有的權益與臨時學生證,期望推動兩校校際合作與學生跨領域交流學習。 東華大學科系 2018年臺北市政府與亞馬遜AWS、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與逢甲大學7所大學合作,共同宣佈推動大數據跨界聯盟,本次合作項目包括臺北市大數據開放、AI 及資料分析雲端服務導入與人才培養計畫,形成一個完整的資料應用生態圈。 2016年,為響應臺灣同志遊行、臺北市政府升彩虹旗,東華校方與東華Rainbow Kids同伴社,在來自教會團體、護家盟等重重施壓下,使東華大學成為了「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座升上彩虹旗之高等學府」,也是亞洲高教史上之首例。 教育部《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連續入選學府之一2005年至2014年,東華連續10年入選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獲得近五億元經費。
中華民國教育部選定東華、臺大、臺師大、北醫、高醫五大高等學府,聚焦農業、醫療、資訊、商管、華語教育五大領域,推動非洲頂尖人才來臺就讀碩博士,培養五大領域之高階人才,東華在永續農業、資訊領域聯盟兩大面向,協助國家培育非洲菁英人才。 東華首創全臺灣第一個空白學程「BRICK–磚家學程 」(Break / Redefine / Imagine / Catalysis / Kindle),為20門1學分的「空白課程」,採事後追認作法。 學生可於在學的任何時間申請追認學分,經過一定程序獲1至20學分的學習成果認證。 為國立東華大學主校區,座落於環境優美的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面積廣達251公頃,左右聳峙著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北有木瓜溪,南有花蓮溪,校區鄰近於志學車站,為學生對外交通中樞,車站與校門間之中正路,匯集各式餐廳、小喫、飲料店、賣場,東華人稱之為「志學街」。 2020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佈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臺灣只有26所大學上榜,東華排名全球1168名,國立排名第14大。 此外,課程模組化的推行,院系間互相承認學分,降低主修學分,鼓勵學生選修跨領域學程,讓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以及生涯規劃來修課,提升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加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成為東華校園特有的學習風氣。
東華大學科系: 地址:974-01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43號 原民院B209室
學院名單請依109學年度各校網站公佈為準,1111僅提供大學部一般學系資料作為參考,並不包含專科、學程、學士班、不分系,以及已公告停招學系。 東華大學科系 亞洲地區有日本舊帝一工神的東京工業大學、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等日本知名大學,在韓國有高麗大學、首爾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韓國名校,以及印度首府印度理工學院、印尼首府印度尼西亞大學、馬國首府馬來亞大學。 歐洲地區有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愛丁堡大學等;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裏爾大學、格勒諾布爾大學等;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曼海姆大學等;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等歐洲頂尖研究型大學。
-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成立於1997年,為東華學生自治之最高架構,代表著全體東華大學的學生,下設行政中心(行政權)、學生議會(立法權)、學生評議會(司法權)、及選委會四個部門,多年來在爭取學生權益上積極行動,以追求師生共治共創的理想校園為期許,也是全國最大學權組織臺灣學生聯合會創立會員校之一。
- 1995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理工學院成立,分別由時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牧、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所長李少如、耶魯大學化學講座教授夏友平擔任創院院長,其中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所、觀光遊憩管理研究所為全臺灣首見。
- 東華大學在「最佳國立大學Top10」名列第7大,僅次於臺灣大學 (一)、清華大學 (二)、成功大學 (三)、陽明交大 (四)、政治大學 (五)、中央大學 (六)、臺灣師範大學 (六),東華大學與中興大學並列第七大。
- 舊稱「共院」、「共教大樓」等,為經濟學系、法律學系、諮商與臨牀心理學系、社會學系、公共行政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EUTW)、大陸研究中心、書藝文化中心、原住民族模擬法庭所在地。
- 藝術工坊(Arts Workshop)為藝術學院之教學空間,擁有陶藝、草木染、木工、雕塑、版畫等工藝工坊。
- 東華的研究影響力(Citation),在計算機科學更被列為臺灣排名第1強,在工程學被列為臺灣第3強。
「2022英語、雙語與全英語教育之意義與實踐論壇」係由國立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之外語領域中心與特色發展計畫,以及英語培力研究院籌備處共同辦理。 本次論壇於12月2日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採線上會議形式,以專題演講及圓桌論壇方式進行。 與會貴賓包括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校內外執行EMI、雙語課程教師,以及泛太平洋大學聯盟教師與國際學者。 以國立臺灣大學為聯盟核心,串聯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共十二所夥伴學校,以校際交流、資源共享為主軸,並創立「夏季學院」(Summer College),每年暑假期間相互開授跨校通識課程與生技課程,提供學生跨校選修並認抵學分。 2009年6月,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選定東華在內的七所臺灣高等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
東華大學科系: 資訊分類清單
為財務金融學系、會計學系、國際企業學系、企業管理學系、運籌管理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觀光與休閒遊憩學系、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財金國際學士班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東部區域運輸研究發展中心(East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 Development)、企業資源計劃中心(ERP Center)所在地。 2007年《繁星計畫》首辦之二十六所「代表性大學之一」2007年,為了推動偏鄉區域高中生的機會與發展,幫助偏鄉學生也能進入國家資源較多的高等學府,教育部試辦「繁星計畫」招生管道,首批由「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26所代表性大學參與招生。 1989年,為推動區域發展、建立東臺灣指標性科研機構,繼國立中正大學成立後,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李煥宣佈將在東臺灣成立第一座綜合型國立大學,並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牟宗燦任首任校長。 東華大學科系2025 籌劃期間,赴美國名校取經與求才,實地考察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等美國學府,多位美國大學主管曾參與東華籌劃,包括南加州大學副校長艾倫倫德(Alan Kreditor)。
202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東華榮獲7金4銀9銅,全國表現勝過成大、政大、彰師大、警大。 東華擁有14支校級運動代表隊,涵蓋11項體育運動項目,包括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羽球、壘球、桌球、網球、跆拳道、鐵人三項、定向運動,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體育中心老師組成指導教練陣容。 塔樓式建築,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查理摩爾(Charles W. 東華大學科系 Moore),為東華主校區建築設計出的共有特色。 首任駐校作家為現代詩作家瘂弦,後有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臺灣鄉土詩人吳晟、臺灣現代詩詩人鄭愁予、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現代散文作家林達陽等知名華語文學作家。 師資陣容結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郭強生、文學作家暨翻譯家曾珍珍、華文小說家暨翻譯家李永平,為近年文壇興起的「東華幫」之起源。
東華大學科系: 國立東華大學 收藏
東華為全臺灣第一座引入歐美大學「學程制度」(modular course)之高等學府,設計出彈性的跨學院、跨系所修課制度,並放寬課程的同等抵免,讓東華人能自由組合屬於自己的學程模組,其完成畢業條件的雙主修、輔系、副修學位將會標注於畢業證書上。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排名,公佈旅遊休閒管理領域(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世界排名300強大學名單,東華管理學院被評為世界排名 大,與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並列。 1992年,發起主校區規劃的國際競圖,吸引多家國際大型建築事務所參與,最終以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暨後現代主義大師查理摩爾(Charles W. Moore)設計藍圖入選,以中央軸線呈現莊嚴對稱性,校園中央為學術研究區,宿舍區置於東南方與西北方,並規劃類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校園小河流。
東華的研究影響力(Citation),在計算機科學更被列為臺灣排名第1強,在工程學被列為臺灣第3強。 東華創校校徽採用圓形環繞設計,代表全校團結一致,中心以書本與四葉片,象徵鵬鳥展翅與四大創校精神。 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合併後,在原本的書本及圓形環繞設計中,加入花教大舊有的校徽圖樣而成為目前校徽設計。
東華大學科系: 世界關係與姊妹校
由國立東華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臺東大學組成,目前有7所成員學校,系統總校長為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 ”“只要對藝術創作有興趣、有熱忱,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讓自己的作品點綴東華每一個角落。 ”為「東華角落藝術團隊」二大策展理念,藝術節期間還會舉辦「藝術家講座」,邀請各地藝術家分享創作經驗,與東華創作者激盪不同思考與創作火花,也藉創作表達對不同議題之見解,使藝術創作化成生命的一部份,參與過的藝術家有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汪曉青、臺灣環境藝術家李蕢至、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張恩滿等。 參與過的東華人提案有:藝術創作以促成環境議題生活實踐、到自己的高中母校開一門選修課給學弟妹、推動用明信片進行國際交流、推動偏鄉青少年的閱讀及教育、籌辦霍特獎(Hult Prize)國際競賽等。 2021年《遠見雜誌》「辦學最佳國立大學Top10」評為第7大最佳國立大學2021年《遠見》公佈「大學聲望調查」,由全國各大學校長、副校長評選全國辦學最佳大學。
東華大學科系: 國際聲譽與排名
大學部高年級同學需修習專題研究,由本系教師研究領域中擇一學習,包含:幹細胞及癌症生物學、病毒學、分子生物學、轉殖植物學、奈米生物醫學、微生物學、真菌學等基礎研究與創新生物科技。 多元入學管道並招收僑生及國際生等,營造學生具有國際觀、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優質學習環境。 東華大學科系2025 教學特色本系課程提供細胞生技學程及生物產業學程,以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為基礎核心,再輔以進階之專業選修學程,提供學生多元化之專業知識學習。
東華大學科系: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環境解說中心(Environmental Exposition Center)社會參與中心座落於此。 藝術工坊(Arts Workshop)為藝術學院之教學空間,擁有陶藝、草木染、木工、雕塑、版畫等工藝工坊。 東華小米園(Millet Garden)為全臺灣首創的大學小米園地,由東華師生自主發展,以環境、飲食與族羣為主軸,並連結校園/社區/部落之發展學習共同體。 本校建校之初,本系於民國83年7月首先成立企業管理研究所,儼然成為與校務共同發展茁壯的元老系所之一。
東華大學科系: 校長領航
屏東校區成立於2004年,為東華首開大學與博物館合作辦學之先河,與海生館合作成立海洋科學學院。 美崙校區成立於2008年,為花教大主校區併入後更名,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 東華至今擁有三個校區,總面積高達264公頃(不含屏東校區),除了海洋生物研究所,全校學術與行政皆整合於壽豐校區。 東華大學科系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楊牧於擔任東華人社院創院院長期間,創辦了全華人世界第一家以創作取代論文寫作授予藝術創作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學位的「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組」(現為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東華大學科系: 國立東華大學
工程學(Engineering):東華全國排名第8大,僅次臺大、清大、交大、成大、臺科大、北科、師大,名列世界排名601–800大。 東華大學科系 1992年,最早校園規劃諮詢委員,包括首任校長牟宗燦、第三任校長黃文樞、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校長艾倫倫德。 臺灣環頸雉為臺灣特有亞種之保育類動物,於清晨時分常見環頸雉出沒於校園內,為東華大學特別的生態景觀,學生遂將之視為吉祥物。 在校方販賣的紀念品中時常有環頸雉的照片,畢業典禮等活動甚至有扮成環頸雉模樣的玩偶。
1.若學生想先知道第一志願轉系、所、學位學程之結果,請至「學生轉系所申請系統」中查詢審查結果,但若審查結果尚未送達教務處註冊組登錄系統,將無法查詢。 北美地區有美國普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紐約市立大學、佛羅裏達大學、霍華德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等研究型名校。 商業界:Google臺灣副總經理王嘉慶、KPMG數位智能風險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林大馗、研華科技董事暨協理劉蔚志、鴻準科技董事林羣倫、國璽幹細胞技術總經理暨董事林珀丞、貳樓餐飲集團總經理劉翼儒、夏都酒店集團總經理王慶祺、日出茶太創辦人王麗玉、捷安特Liv全球資深行銷經理詹立慈、臺灣港務公司總經理暨董事陳劭良等。 中華民國首位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陳詩欣,也曾任教於東華,擔任跆拳道指導教練,培育未來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 臺灣首位奧運射箭團體銀牌得主之一王正邦,也返回母校擔任射箭指導教練,培育未來奧運射箭選手。
東華大學科系: 大學生活與特色
國立東華大學,簡稱東華大學、東華,是一所坐落於臺灣花東縱谷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 東華為臺灣民主化後第一座國立大學,擁有臺灣第二大主校區,且為全臺灣學門規模第六大的國立大學,提供自由跨領域修課制度。 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所)、財務金融學系、會計學系、資訊管理學系、經濟學系、國際經濟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所、財金法律研究所、大陸研究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所、應用數學系(所)、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所)。 學系沿革生物技術研究所於民國85年成立,隔年民國86年生命科學系成立,並於民國95年成立博士班。 系所共有10位專任教師(教授6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2人)、13位合聘教師及2位行政助理。
顯微鏡設備:高通量細胞影像分析儀、共軛焦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教學用光學顯微鏡(60臺)、教學用解剖顯微鏡(10臺)。 細胞及分子生物設備:流式細胞儀、超高速流式細胞分選儀、雙雷射螢光偵測儀、即時定量PCR、多功能分子交互作用測定儀、ELISA判讀儀、高感度影像擷取分析儀、電漿耦合質譜儀、奈米顆粒研磨機、雷射粒徑分析儀、電穿孔機、多功能影像分析儀。 中央銀行-中文版-金融研究首頁區塊-首頁區塊-最新消息-新聞發布第014號(中央銀行第17屆理事會成員 ). 東華大學科系2025 中國地區有985、211雙一流名校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中國一流名校。
亦將配合校內相關科系之整合,加強跨領域學門的交流合作,如生物材料學、蛋白質體學、生物資訊、組合式化學、分子檢驗、生物晶片與感測器等學科之教學與研究,發展具有團隊特色之生物科技。 東華在眾多學術領域與中央研究院有高度合作關係,東華與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基因體研究中心、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簽有合作協定,雙邊共同合聘教授與研究員、成立學術研究團隊、共同舉辦培訓計畫、研討會等。 為促進東臺灣與泛太平洋高等學府在學術研究、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的發展,2014年11月22日由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臺東大學、佛光大學、慈濟大學等五所大學共同組成聯盟,跨校輪流舉辦活動、共同開設課程、互相承認學分、推動全英語教學交流。 2021年10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加入組成六校聯盟,未來也將朝向與韓國、日本,以及關島等地之太平洋國家大學結盟。 東華主校區為壽豐校區,座落於花東縱谷北側起點,為東臺灣規模最大的大學城(University Town),也是綠意盎然、羣山環繞的東臺灣名勝之一。
東華大學科系: 學校基本資料
全國學風最自由的前五名大學分別為國立交通大學(第1名)、高雄醫學大學(第2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第3名)、國立東華大學(第4名)、國立政治大學(第5名)。 畢業生可依個人之興趣、能力尋找適合的生技公司、政府研究單位、醫院或學校成為研究人員,亦可繼續進修國內外博、碩士班。 此外,本校師資培育中心設有教育學程,對中學教育有興趣者通過甄選可以修習此學程,取得中學生物科教師資格。 為促進校際交流與學術合作,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校簽訂學術合作協議,在學分互認、學術合作、教師合聘、研究發展等方向進行合作。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對各種對生命的挑戰,包括感染症、癌症、遺傳疾病、代謝、老化、醫療及糧食等日益重要的問題,這些都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範疇,生物科技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科技。 東華大學科系 本系所持續以「培養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領域研究人員,並培育學生具有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與創新之能力」為教育目標,為東臺灣教育及科技人才之培育而努力。 未來發展之重點為細胞生技、資源生技及奈米生技三大方向,著重於強化分子生物學、幹細胞與癌症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蛋白體質學及生物資訊學等現代生技領域之教學與研究。
東華大學科系: 校區與建築
為推動臺灣華語文教育大國計畫,中華民國教育部選定首批十大頂尖華語文中心,入選國立大學有臺大、政大、清大、臺師大、東華、中山,東華更與美國霍華德大學、奧克蘭大學簽約在美成立華語文中心,遴選東華華語文教師赴美國任教。 舊稱「工學院」,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智慧科技中心(Intelligent Technology Center)、能源科技中心(Energy Technology Center)所在地。 舊稱「共院」、「共教大樓」等,為經濟學系、法律學系、諮商與臨牀心理學系、社會學系、公共行政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EUTW)、大陸研究中心、書藝文化中心、原住民族模擬法庭所在地。 2021年,東華在世界三大排名THE、U.S.News、QS皆列全臺灣Top 10%,SCImago全球創新能力排名臺灣第5位,僅次臺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 2021年《泰晤士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東華在計算機科學被評為全球排名400強,為全臺灣第5大。 2021年《上海交大學術排名》,東華在旅遊暨休閒管理、電子電機工程分別獲評為全球排名150強、500強,皆列全臺灣第4大。
東華大學科系: 國際聲譽及學術成就
「課程學程化」之特色不但有助於引導同學選課,落實跨領域教育,並可以提升同學們在未來社會中之競爭力。 本校生命科學系隸屬於理工學院並有多位化學、物理及資工系專業合聘師資,培育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以具備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及生物資訊等重要跨領域的核心能力。 東華大學目前設立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花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原住民民族學院、環境暨海洋學院,系所的設置與發展除了考慮國際學術潮流外,尚兼顧人文及科技的研究,結合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生態,提升在地化區域整體的學術研究水平,和當地社區型成緊密的互動關係。
人社三館(CHASS Building III)為歷史學系、臺灣文化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東華人社院-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辦公室、越南臺灣研究中心、華語文中心、語言中心、洄瀾學院所在地。 東華在原住民族事務與政策具重要地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浦忠成(Pasuya Poiconx)、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皆曾任教或現任教於此。 2016年,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召集人多任教於東華,包括文化小組:林素珍(Wusay Lafin)、語言小組:童春發(Masegeseg Z. Gadu)、土地小組:蔡志偉(Awi Mona)、和解小組: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 東華也是原住民族教育中心,原民會原住民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心坐落於此,負責全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東華原住民族發展中心也負責全國族語沉浸式幼兒園、族語幼保員培訓。
2001年,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資助下,成立全臺灣首座原住民民族學院,被認為是亞洲領先的原住民研究機構,是族羣關係與文化、民族發展、民族藝術、民族語言傳播、民族社會工作領域之臺灣發源地,華人人類學大師喬健(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創系主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人類學教授)為族羣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 2005年,國立東華大學與臺灣著名海洋生物研究機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首創高等學府與博物館之合作模式,以「建制獨立、學制合作」整合雙邊研究教學資源,成立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於屏東校區內。 2007年,引入歐美大學「學程課程制度」,是全臺灣第一座學程制度大學,將四年的學分分類為院基礎學程、系核心學程、專業選修學程與通識課程,為現今大學學程制度之起源。 國立東華大學於民國83年7月1日正式成立,是東部第一所綜合大學,在首任校長牟宗燦博士的領導下,以審慎而周延的校園及系所規劃,在民風純樸卻蘊含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的花蓮,栽下培育高等人才的教育根苗,在歷經8年的播種與耕耘後,91年2月由時任副校長的黃文樞博士擔任第二任校長,持續帶領東華步入成長與茁壯期。 近十年餘來,國內高等教育發展面臨大學數量急遽擴充等因素,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學校院整併,本校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於97年8月正式整合為一嶄新的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科系: 發展方向
Dormitory III:涵星莊(一莊、二莊)一莊為大學部女學生宿舍、二莊為大學部男學生宿舍。 Dormitory VI:迎曦莊(一莊、二莊)一莊及二莊皆為四人套房、大學部男學生宿舍。 Dormitory VII:沁月莊(一莊、二莊)一莊及二莊皆為四人套房、大學部女學生宿舍。
東華大學科系: 校園資訊
藝術媒體界:華語流行音樂歌手林宥嘉、B.T.O.D主唱張龍、臺文樂團裝咖人、臺灣吧創辦人林辰Buchi、影音創作者兔女狼Rabbit&Wolf、歌仔戲小生陳禹安、《看見臺灣II》拍攝成員陳冠齊、遊戲製作人吳以尋等。 在畢業季與新生季期間,學校將會點燃所有塔樓上的燈光,象徵著點亮知識的燈塔與東華人的未來。 由於早期創校的建築,為行政大樓、文學院、共科大樓、圖資大樓、理學院,因此也曾被東華人稱為「五塔的祝福」。 東華為全臺灣第一座引進歐美大學「成績平均積點制度」(GPA)之高等學府,以A+(90-100)、A(85-89)到E(臺大、清大、政大等各大學紛紛跟進仿效此制度。
東華大學科系: 學術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1949年,成立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花師附小),作為師範學生訓練與實踐場域。 兩校合併前,花師作為臺灣師範教育領先和最負盛名的機構之一而享有盛譽,培養了眾多知名校友,涵蓋建國中學與臺中一中校長蔡炳坤、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政大附中創校校長湯志民、華人特教大師吳武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張明文等教育家。 2004年,東華首創高等學府及學術博物館合作之先河,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NMMBA)共同開辦「海洋生物研究所」,採「建制獨立、學制合作」之模式,並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由海生館提供學術研究設施,與博士級研究師資,學生能直接利用海生館的資源進行研究與學習。 屏東校區座落於海洋環境資源豐富的墾丁國家公園,周圍環繞珊瑚礁岩及豐富的熱帶海洋生物,校區距離枋山火車站約30分鐘車程,距離恆春機場約6分鐘車程。 位於花蓮市北側,比鄰於七星潭風景區,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提供部分在職進修與推廣教育的課程,及部分體育賽事之設施,並與花蓮縣立體育實驗高級中學(花蓮體中)合作共同培育臺灣體育國手,也與校友創辦的波斯頓國際實驗學校合作,於校區內成立花蓮第一所雙語國際學校(Hualien International School)。 2020年,成為全臺灣首座簽屬「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宣言」之高等學府,發佈首份英國標準協會認證之GRI永續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