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東南大學佔地近4000畝(含水域面積)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原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原四大工學院、建築老八校之一。 東南大學的工科學術傳統由茅以升在出任國立東南大學首任工科主任時奠定,其在工學領域的歷史和貢獻著於中國。 其中,由中國建築學先驅劉敦楨等人創建的建築系是中國高等建築學的搖籃。
- 後曾改名為「江南院」,現名「健雄院」,為無線電工程系系館。
- 南京鐵道醫學院原為第五軍醫大學(原南京大學醫學院)1954年將主體遷往西安後留在南京的部分與其它三所軍隊醫科學校共同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學校,校址設於原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
- 8月,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行政進行改革,同時延攬名師、擴建校舍、增購書刊設備,中大從低潮中逐漸恢復,進入郭秉文之後又一個穩步發展的興盛時期。
- 幼稚園及小學“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教學改革己順利進入第十七年,成績良好,除全英上課外並教授英語認讀法,並得到“中國-加拿大-美國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課題組”確認為澳門第一所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基地。
- 紀念館收藏有吳健雄的所有獎章、獎狀等紀念物,由袁家騮教授捐贈,以及吳健雄生前用過的的一些辦公用品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 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 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 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東南2025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東南: 學院系所
無錫分校位於風景優美的無錫高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內,一期工程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學、科研設施配套,本科生與研究生、全日制與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辦學體系。 大禮堂,位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園中央,與南大門構成校園中軸。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時,於1930年3月28日動工興建大禮堂,後因經費問題停工。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以召開國民會議的名義獲得國民政府撥款,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續建,1931年4月底竣工。 主立面為西方古典柱式構圖,底層三門南向並立;正立面採用愛奧尼柱式與山花構圖,頂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銅質大穹窿頂,頂高34米;堂內三層,面積4320平方米,可容納2700餘人。
- 1953年,電訊工程系合併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山東工學院的無線電通訊和廣播專業,改名無線電工程系。
- 2019年12月11日:高雄市公車248路暫由港都客運代駛,此路線2020年6月1日改由南臺灣客運接駛。
- 至2020年,學校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建築學院以外的各學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龍湖校區,大部分學院、行政機構也已搬入九龍湖校區。
- 在三個主體建築物間,採用了紅色擋牆、百葉格柵和大臺階等元素進行連接,使得三者既各有特色又緊密結合,在連接處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
1994年4月,中央大學校友餘紀忠捐資修葺,使其煥然一新。 大禮堂是原國立中央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現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南京鐵道醫學院原為第五軍醫大學(原南京大學醫學院)1954年將主體遷往西安後留在南京的部分與其它三所軍隊醫科學校共同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學校,校址設於原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 1958年,第六軍醫學校劃歸鐵道部,更名為南京鐵道醫學院。 同年,緊鄰浦口校區的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和緊鄰四牌樓校區的南京地質學校併入東南大學,暫時緩解了東南大學緊張的用地形勢。 由於浦口校區仍然不能滿足學校需要,2003年東南大學開始在江寧區籌建九龍湖校區。
東南: 高雄市公車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繫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 1957年,機械繫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 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2016年停招資訊管理系、四技進修部企業管理系、二技進修部電子工程系。 2015年11月調整學院架構:原隸生活應用學院之創意產品設計系、室內設計系、數位媒體設計系,新組創新設計學院;原生活應用學院改名觀餐休閒學院,並納入原管理學院之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工程學院與電資學院合併為工程與電資學院。 幼稚園及小學“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教學改革己順利進入第十七年,成績良好,除全英上課外並教授英語認讀法,並得到“中國-加拿大-美國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課題組”確認為澳門第一所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基地。 經十七年實驗,“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教學改革已全面推廣至小學及初中,校內英文專業老師是全英教授。 中文科推行“快速閱讀法”,讓學生提前認字、逐步培養自覺閱讀的習慣,豐富知識,提升智力及自學能力,並在國際PIRLS 2016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測試中取得優秀成績;幼稚園推行主題教學,走出課堂,加強感知和認知學習。
東南: 兔年行大運~藍眼淚在馬祖尊爵三日遊(南、北竿) 臺中出發
該建築內有心理輔導中心、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室、辦公區域、庫房、大型禮堂、藝術排練室、展覽空間等場所,為校園內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建築。 校園北至北京東路、南臨學府路,分別以成賢街和進香河路為東西界。 校東蘭園位於太平北路以東,為本科生、研究生宿舍區和教工住宅區,穿越太平北路再經文昌橋、成賢街可達校園東門。 東南 沙塘園和成園宿舍區位於校園以南,為研究生和博士生宿舍區。 香園位於校園西門香河路西側,為原南京地質學校校園,為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宿舍區。
東南: 東北
並強調,學校注重學生從幼稚園到小學、小學到中學的銜接過程,以及高三升大情況,期望家長與學校共同努力、尊重、溝通、支持,互相探討和學習對學生的教育方法,相信在家校努力合作的背景下,學生們一定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在歷史文化大使培訓活動中,學會辨識澳門歷史城區內古蹟的建築風格。 這個課程使我學習到新知識、學會了新技能,還結交了新朋友,讓我獲益良多。 李文正樓:李文正等校友捐資籌建,現為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等所在地,各實驗室科研主體逐步遷往無線谷。 體育館,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積 2317平方米。
東南: 日本大阪
賽事的承辦工作由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成員單位輪流負責。 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校領導意識到單一學科對學校發展和學生教育的制約,決意向綜合性的大學發展,於1988年由工學院更名大學。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各學科綜合發展的大學,以建築、土木、交通、通信、電子、生物醫學、自動控制、機械、藝術學為學術特色。
東南: 東南客運
陳副校表示,為了學生更全面發展,學校在教育學生方面擔起使命與職責,但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同樣重要,原因是家長對學生起到最早的榜樣作用,故家長需要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並能夠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他認為好的家庭教育是培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品學共進的搖籃,因此家長必須率先垂範,做好自身的榜樣作用。 劉嘉麒院士用《走遍天下,美在中國》為主題,以地質學視角帶領大家遊遍我國世界遺產,以自身豐富的野外考察經歷,教育師生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東南: 東南工業專科學校(1970~2000)
江謙聘留美學者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讓二人回國之前考察歐美教育制度並延攬師資。 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正式開學,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及國文專修科,1920年時已設有文理科(包括國文、英文、哲學、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共8系)以及體育、工藝、教育、農業、商業、國文、文理共8個專修科。 1919年,南高師在中國率先實行選科制(即學分制),同時在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學習為重點的「教學法」以代替「教授法」。
東南: 學生參加歷史文化大使培訓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可以增長見識,通過實踐,悟出真知的道理。 陳克復院士則以《綠色科學發展和科學減碳是我國的必然選擇》為主題,從自身的制漿造紙工程經歷出發,講解我國是如何控制工業污染,走綠色科學發展道路,顯現出當代科學家對國家發展的使命擔當。 兩位院士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演講,結合自身對科學的熱愛、在科學路上的奮鬥,講述國家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故事和中國科學家的先進事蹟,為師生們上了一節含金量極高的科學及公民與品德課堂。 始建於1914年南高時期,初時為三間茅草平頂的平房,以李瑞清之號命名,門前掛有李瑞清手書的校訓木匾,上書「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同時東大也是「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的主要成員。 東南大學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9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 院系科研用樓南高院:現為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MEM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駐地。 2003年,在江蘇省學聯成立五十週年之際,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生會聯合發起舉辦「首屆南京及周邊地區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2008年初教育部研究生司正式批准東南大學的申請,將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和舉辦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列入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項目. 東南大學現為該項賽事的組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要負責每一屆賽事的組織工作。
東南: 學校章程 & 學生規章
在工學之外,東南大學還創建當代中國第一個藝術學系,設立中國國內第一個的藝術學博士點和第一個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 東南大學校園是六朝宮苑的遺址、明朝南京國子監舊址、民國國立中央大學的所在地。 校園內的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建築羣,以南大門至大禮堂為中軸,大致成對稱佈局,以西方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為主要特點,是民國建築的代表。
2014年8月1日:受到2014年臺灣高雄氣爆事故影響,高雄市公車37路、52路、81路、紅12路、紅16路、一心幹線(紅18)改道行駛,目前已全線恢復行駛路線。 2013年12月25日:接駛原高雄市公車處行駛之五福幹線(50路)、52、73、橘7A、橘7B、大樹祈福線、鳳山文化專車。 活動當天,中、小、幼各年級學生分別前往路環黑沙海灘、黑沙公園、石排灣郊野公園和黑沙水庫健康徑進行秋遊教育活動。 陳副校樂見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溝通工作,家長會是架起老師與家長們交流的橋樑,通過四場家長會更是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明確了各自肩負的責任,相互溝通,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另外,由於小學一年級學生,從幼稚園升讀小學將面臨一個轉變,無論是個人禮儀規範的養成,還是學習方法與目標的轉變,全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教師們給家長分析了學生在幼稚園和小學學習生活的不同,並強調了需要關注子女的情緒、心理變化和學習習慣等問題,希望家長與子女相處要有耐心溝通、關注他們的成長和三觀的形成。
2006年起,由於九龍湖校區的正式啟用,浦口校區不再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區,而成為獨立的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的校址。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位於六朝園囿遺址之上,明朝時為南京國子監的所在地。 校園內的六朝松有上千年樹齡,相傳為梁武帝手植於六朝時期,是東南大學的象徵之一。
東南: 東南學校堅持“培養學生德、智、體、羣、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1932年6月,教育部在國民黨中央支持下將中央大學強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醫學院及商學院獨立建校。 8月,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行政進行改革,同時延攬名師、擴建校舍、增購書刊設備,中大從低潮中逐漸恢復,進入郭秉文之後又一個穩步發展的興盛時期。 東南 1935年中大再次創辦醫學院,至此共有文、理、工、農、醫、法、教育(後更名為「師範」)七個學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東南: 臺灣出發一日遊
東南大學目前擁有四牌樓、丁家橋、九龍湖3個校區,共計5980畝,分佈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市區及郊區,以及無錫分校、蘇州研究生院、常州研究院、鹽城新能源汽車研究院。 四牌樓、丁家橋、九龍湖三個校區為東南大學的主要使用的校區,其中九龍湖校區為主校區,丁家橋校區為醫學院所在地。 曉莊和長江后街校區已不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校區建制被撤消。 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系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東南 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 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中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國內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主要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發展總規模為1450人。
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東南學校獲教育暨青年發展局推薦代表澳門參選,最終東南學校幼稚園獲選“2020亞太學前教育影響力50強”。 學校堅持“培養學生德、智、體、羣、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給學生一點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潛能及獲取成功”的教育理念;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方針及向“文化、藝術、環保、創意”特色發展的方向。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宣佈211工程、985工程終止。 共39所高校被列入985工程,所有985工程高校同時也被列入211工程。 1952年,食品工業系合併武漢大學園藝系農產品加工組和農化系農產製品組、浙江大學農化系以及復旦大學農化系。 1953年,電訊工程系合併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山東工學院的無線電通訊和廣播專業,改名無線電工程系。
東南: 高雄萬豪酒店
丁家橋校區位於鼓樓區丁家橋,佔地176畝,是東南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院系所在地。 原為南京鐵道醫學院校園,歷史上曾為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的一部分。 至2020年,學校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建築學院以外的各學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龍湖校區,大部分學院、行政機構也已搬入九龍湖校區。
東南: 日本環球影城自由飯店
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東南大學是20世紀初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2012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東南大學建校110週年題詞「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 1923年國學大師梁啓超在東南大學講學時就稱「或許我們這裡,東南大學,就是推行美化的大本營。」(美化即美國式的教育)。 陳春新副校長強調,學校對高三年級工作的重視,由於高三階段是學生的關鍵時期,教師們必定會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學生制定升學和人生目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健康發展。 鼓勵學生未來能夠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學校與家長的共同願望。
東南: 南京工學院時期(1952‒1988)
直到今天,陳院士用一條又一條的數據,從控制工業污染到科學減碳開始講解,讓我有了深刻的體會。 陳院士以生動有趣的講解形式,為我打開了一扇知識新世界的大門,使我對綠色科學有了更深的瞭解。 還有劉院士從多個角度,全面地講述了“走遍天下,美在中國”。 參加這次講座活動獲益良多,開拓視野,啟發思想,增進家國情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宗教課,這節課解開了很多我以前不懂的迷團,瞭解到西方宗教的起始、分裂和現時發展。
東南: 校園
東南大學目前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同時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989人,其中學歷留學生1547人,留學研究生618人,學歷留學生和留學研究生數均居中國江蘇省第一。 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 曾任東南大學校長的韋鈺院士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生代表,作為中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德國學成回國後,在東南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分子與生物電子學實驗室(現名吳健雄實驗室)及中國第一個「生物電子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 東南2025 東南2025 東南2025 東南大學與中國其他八所理工特色的985高校大學組成「卓越大學聯盟」。
隨著電子信息樓、生醫綜合樓、能環綜合樓、人文社科綜合樓和新工科綜合樓等的逐步建成,預期東南大學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建築學院以外的其他全部學院都將搬遷入九龍湖校區。 東南 大學生活動中心-焦廷標館綜合體由史曉川設計,總建築面積16700平方米,於2008年建成投用。 大學生活動中心由六層的學生管理用房、圓形的多功能活動廳和艙體形態的1200座禮堂拼接而成,三者維持相對獨立的形態,組成非對稱、並置狀的建築組合,體現了「青春搖滾」的設計主題。 禮堂和學生管理用房合圍成L形並面向校園中心打開,南低北高、南開北合的設計也能阻擋來自西北的冷空氣而在夏日讓南方的自然風儘可能進入建築,從而達到自然調溫、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三個主體建築物間,採用了紅色擋牆、百葉格柵和大臺階等元素進行連接,使得三者既各有特色又緊密結合,在連接處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