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六字洪名的功德太大了守護流通諸佛祕藏,彼比丘即今阿彌陀佛是。 《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說是妙法華經。 十六王子後悉成佛,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即今阿彌陀佛是,彼第十六王子即釋迦牟尼佛是。 法藏講堂2025 曾經有一位居士吿訴我:「法師,你是八地菩薩。」讓我覺得很驚奇,我自知是凡夫,怎麼可能是八地菩薩。
- 所見到的符合事實,能祛除那些認為身體裡有個眾生、我或人的存在的邪見。
- 這是保持念力的最初步驟,以安定那激怒、不安和粗獷不馴的心。
- 如果身軀上的現起某一個愉快的感受,你則觀注「愉快、愉快」。
- 身苦如疼痛是因為有一個色身和心識。
- 相同地,當聽時,觀注「聽、聽」,明白耳根和聲音。
- 可見,她不是一位墨守成規的護法長者;而是勇於面對現實、創造事業的大菩薩。
如果這些身苦和心苦能夠消除,他們將能生活在舒適和快樂中。 法藏講堂 身苦是身軀的痛楚,這都源起於疾病、他人、氣候如酷熱和嚴寒;意外如摔跌、被刺破、溜跌等等。 法藏講堂2025 心苦是苦惱、憂愁等等,是起於失去親人、損失財物、逢遇危難或所求不得。
你應明白一位阿羅漢是從這些貪欲中解脫了。 因此一個人應知道這些有關貪欲的知識。 因此,你清楚地理解到這色身只是這些元素所結合而成,其內並沒有一個我或主宰的存在。
法藏講堂: 法藏講堂
在佛法中,善與不善心都各有影響力。 比如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但比無色界心差。 法藏講堂2025 因無色界心是沒有其他的意識比它更優,除了超俗的心。 所以無色界心較色界心為優;而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 當一個人專注觀照身體的不淨(不淨觀)時,他的心識是無貪。 當慈心滿懷時,他的心識是無嗔恚,而在明白事理時,他的心識是無疑。
你將不再認為一切是永恆、快樂或美好的,而明白一切事物是無常、苦空和無我的。 這有如經書裡所說的:「比丘遵守脫俗與獨立」。 當「無常」等智圓滿時,你將證悟涅槃和證獲阿羅漢道果,而成為阿羅果。
法藏講堂: 故 尊者 明法比丘
當你觀注「努力」、「動作」、「說話」,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行、動作;它們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 當你這樣的觀照色法和感受等等的生起與沉滅,你可以達致聖道與聖果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等等,這是五蘊的觀照法。 這教法指示我們應觀注每一個身軀的動作,那是:四肢的動作、眼睛的關閉與睜開、腹部的動作等等,而且我們也應如實所觀。 我們教導弟子們在開始時先觀注腹部的升沉,因為它是較簡易的。 那些依所教導如是觀注而獲智慧的已有數十萬人。 現在,我們將談十四種身念處中的第二種。
- 這就是四念處的功能,那是得到此福。
- 擁有正確教育制度,就沒有女性駕馭男性,男性壓制女性的現象,而是互重、互助、互愛、互諒的社會,假如能夠瞭解佛法,就更加完美。
- 所以,只要還有身體,我們的舉動和言談應該檢點和謹慎如個善人。
- 自從華藏會訊出刊,她的筆下流暢入情入理,使得弘法事業更上一層樓,功不可歿。
- 要求我將《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給後學作參考,我都答應她了。
比丘在走路時,對他走路的動作,心中念念分明。 這樣我們被訓導如何觀注和明白每一個身軀動作時所真正發生的過程。 「比丘啊!當比丘在感覺樂受時知道『我在感覺樂受』。」至於苦受、非苦非樂受、經神或世俗的感受,他都知道得很清楚並觀注「我在感覺那種感受」。 依著此方法,一個人便放棄世俗的感受而提升精神上的感受,這是一個淨心的法門。 精神上的痛苦雖然難受但它將緣起喜樂。 比如,一個人在佈施時可能會遇到許多障礙,而且佛陀和已證到涅槃的弟子亦遇到許多困難,所以應該接受和耐心地承受這種感受。
法藏講堂: 教育主題
他們通常是執著於所喜之境物或人,但過份的執著會帶來痛苦。 那些不能記別為善或惡的現象可謂為無記。 唯有在渴求歡樂,言談,思考或不良舉動時纔可定為不善。 心識本身是無記,因有心纔有身心活動。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心識的作用。
法藏講堂: 世界淨宗
無論如何,它還是跟隨著自然現象,那是無常和不滿。 當我們清楚地見到身體如何因條件而生存,因條件而消失和滅時,我們將不再懷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 法藏講堂2025 這使我們不再貪婪和悲哀於那些對個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 如此地觀照,身體可攝住心念和啟發明瞭實相的智慧,並從渴愛及執著於我、眾生和世間的邪見中解脫。 這觀照可深入至此或更深徹,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的修持尚未完善。
法藏講堂: 法師開示
如是之行,雖契於世尊之教,卻違於北傳菩薩之學。 當面對傳統佛教社會之責難與非議,尊者依然不諂曲虛偽、直心待人,行道勇健不畏阻難,唯念正道之所在,雖為千夫所指亦戮力向前。 開啟風氣之先者,終是艱困多於成就,毀謗、阻礙勝於讚嘆及支持,耕耘「新雨」經延數載,在諸多困難中,唯忍辱負重方能度越,在柳暗花明之輾轉發展下,逐漸開啟了另一新頁。
法藏講堂: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當無貪欲的心生起,觀注「無貪欲的心」。 法藏講堂 相同地,如果嗔恨心生起,也是觀注嗔恨的心。 如果愚癡心帶著邪思惟如「我是永恆的」、「我正高興著」、「我是我」,應觀注它為愚癡。 相同的,如果散亂的心生起,也觀注它。 你應觀注每一個所生起的心識,同時知覺它。 當你依所解說過的方法繼續修禪,你或許會體驗到硬或堅固的感覺,這是「地元素」或「固體」Pathavidhatu。
法藏講堂: 歸仁區
當舍利弗還是個優波低沙流浪者時,聽到阿說示尊者說的佛法後,體驗到平和的喜樂。 快樂所表露在阿說示尊者的臉上、身體及言談即刻地幫助了舍利弗。 至向外(他人)觀照,我們是不能直接了知的。 可是,感受能控制一個人的外表如臉上的表情或言談。 這顯示出一個人是否感覺快樂、痛苦或捨受。 比如,當一個人事事如意時,如擁有財富和名譽,他的外表、言談欣喜,並春風滿面,這顯示出他的快樂。
法藏講堂: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
所以,只要還有身體,我們的舉動和言談應該檢點和謹慎如個善人。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將觀照入息和出息為安般念。 呼吸對身體是很重要的,因身體是依於呼吸來生存。 沒有了呼吸,這身體就不能維持下去。 如果,風界不調和,身體將受苦,疼痛及不適便是顯明的證據。
童年求學階段是一生當中最辛苦的日子。 自從滿清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奉天以南(遼東半島)及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當地人一直普遍接受日本教育。 但是身為中華民族後裔大都遠走河北、山東等內陸一帶接受中國傳統教育。 韓鍈居士亦不例外,時常隨著父母旅居天津、河北、山東一帶上課,只因為當時內陸常年遭受外侮及內亂,功課間間斷斷。 直到天津南開大學家政系畢業,同時也增修四年的日本禮節課程,才告一段落。 不久遠嫁安東省銀行界總裁高寶禎先生次子為妻,夫妻伉儷情深,先後育有一女婉笙,一子貴民。
法藏講堂: 佛教經錄
這如不同等級的學習,身念處可謂為第一級,受念處為中級,心念處為高級而法念處為特級。 無上心就有如:在一般情形裡,比如思考一些事物,一些人的見解很愚拙而有一些的卻巧妙。 同樣的,有時我們的思考力很好,另些時候可能更好或更差。
法藏講堂: 法藏講堂
當然,這種表態,我心裡很清楚,這裡已不能再住了。 那時學佛不久,認識的人也不多,幾乎沒有人肯幫助我,所以遇到真正的困境。 如果你不能如上所說的成為一位不還阿那含,肯定地你可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 現在有許多禪者以證悟聖道與聖果和涅槃,他們是經過了一個或兩個月的修習身念處如腹部的起升與沉下、心境、感受或六根如看和聽。 所以,以你盡所能依照四念處禪法觀照,但願你很快就能夠證獲聖道與聖果和證悟涅槃。 當這樣地知覺,你的定力變得特別強,而繼續知覺到這一些的生起與沉滅法、知識、精進力等等,達致聖道與果,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道。
法藏講堂: 教育主題
車位規劃1樓停車,結構採RC鋼筋混凝土,建材有德匠廚具、TOTO衛浴。 周邊環境,車程約1分鐘即可抵達學區文化國小,距歸仁國中則約3分鐘車程。 公共建設方面,車程約4分鐘可至歸仁區圖書館。 這部經跟其他的經典稍稍有點不相同,因為它是會集本,所以我們在此地必須要把這個來源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答:凡是問到諸佛、古佛怎麼成佛的,這都是諸佛的境界。
本學苑之設立,以進德修業,弘揚原始佛法,以佛陀原始經教為修行弘法志業,提升人類生命品質,讓眾生離苦得樂為宗旨。 早在民國五十五年夏,偕夫前往木柵法藏蓮社,聆聽淨空法師講演《楞嚴經》時,頗為契機,於是決心走向修學佛法之路,發心護教,幾位居士前輩也對她愛護備至。 當年聽說淨空法師遇到弘法困境,立即取得丈夫及兒女們的同意,迎接法師回家供養,不久,一家人都皈依佛門。 法藏講堂2025 法師住錫木柵寓所長達十七年之久,這期間,一家人為了講經弘法的場地努力張羅,煞費苦心,只為不間斷法師弘法之工作。
法藏講堂: 世界淨宗
這就是四念處的功能,那是得到此福。 華藏衛視恭印《觀音三經》讀誦本-內容合集《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 《林僧自傳》/ 作者 阿旃 帖; 中譯者 阿旃 阿耆多:直接閱讀、PDF ; .doc (感謝 阿耆多法師授權掛網 05.13 ’10)].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藏講堂: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
時聞唱頌彌勒佛偈:「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時而念:「將相頭頂堪走馬,宰相肚裏好撐船。」雖然身為女性,不難發現頗具彌勒菩薩之胸懷。 在家中也供奉西方三聖像,還有一尊觀音大士。 她特別尊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所以解釋《心經》裡的『觀自在』,非常令人讚許。
法藏講堂: 故 尊者 明法比丘
眾人莫懷憂悲,當效法尊者之智、德、慈、行,正念五蘊因緣生,緣生法無常,無常者是苦,苦則非我、我所,如是如實知見生,當於五蘊生厭、離貪、捨、滅,解脫於苦。 復當慈心利世,維護佛陀正法律,興隆聖教,利澤眾生。 達照法師答 得佛授記,這個授記也叫懸記,也叫記別,也叫授記。 就是你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佛菩薩聖人都知道,如果有三明六通的聖人也都知道你未來會發生什麼。 那麼這個記呢,佛的授記一般來說有兩種。
法藏講堂: 佛教經錄
相同的,四念處是唯一之道而無其他的。 如果你連續修行四念處,你將會證得阿羅漢果,那完完全全的清淨和脫離一切煩惱的聖果。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依從這四念處法門,以斷除所有煩惱。 她一向強調修行應重在拓寬心量,因為自古修道有成的祖師大德,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心量無限大,心量大,開悟容易。
你清楚地明白彎曲、伸直和那觀注是多麼地無常、痛苦、無我。 你也許不會說巴釐文的rupa(色)和nama(心),但如果你會分辨「什麼是被觀注的」和「什麼觀照著的」,那就夠了。 再者你明白行走的意念是導致行走、走動導致觀注著行走。 再者,行走的意念,走動和它的觀注--全部迅速消失。
同時,唯有以正念來觀照感受時,如此的觀照才會生起智慧。 以正念來觀照每一個生起的感受是無欲愛、無邪見、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為人或我。 觀照感受如實所受,這只是一種現象,能祛除那些引起貪婪或厭惡的世俗法。 可是對於智者,他不渴求感受,不論是樂或苦,經神或世俗上的。
法藏講堂: 法師開示
民國六十一年元月一日至六十二年七月卅一日止,應中華學術院(今文化大學)院長張其昀之請任聘為佛學研究所理事。 三年光陰匆匆而過,中華民國政府因情勢見逼,退來臺灣,並作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 法藏講堂 此時士珍先生顧及兒女的生活教育,託人申請臺灣入境證,遂在民國四十年舉家遷居臺灣(次二年生下小兒貴宇),等待返鄉的一天。 法藏講堂 未料,一住四十六年,臺灣成了她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