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福田班106年度安和班於106年9月2日星期六在安和分院8樓舉行開學典禮,並開始第一次課程。 本梯次福田班共有300餘人報名,其中年紀最輕的只有十餘歲,最大的有八十餘歲,未來將在安和分院每個月上課一次,總共10堂課,為期十個月。 法鼓山課程 兩天最後都有播放聖嚴法師的記錄片,都讓我淚流滿面。
信眾教育院主要負責信眾教育,以及普羅大眾的佛法教育。 因此,除規畫研發、整合、推廣佛學課程外,亦培訓師資、讀書會帶領人,以推廣信眾學佛,落實佛法生活化。 傳燈院為法鼓山推廣漢傳禪法的主要單位,宗旨在於推廣禪法、落實理念,將各類禪修課程推廣至海內外各地。 除將禪修活動系統化、層次化,並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課程,讓更多人藉由禪修,來達到放鬆身心、提昇人品的目的。
法鼓山課程: 經典課程學習單
師父開示「佈施可以分成(內外)財施、無畏施、法施三種。」請讀者們點閱日前我的發文依儒訂閱薯國第一個頻道:暖星辰之有感。 然而,今年法鼓主題年是:「福慧自在」,代表著師父希望弟子福慧雙修,並且得大自在。 法鼓山課程 但這必須按照佛法,實證實修才能漸漸遠離貪嗔癡三毒。 所以,依儒在新的一年,除了持續到法鼓山上佛學班、書法班(寫書法兼當義工,真是賺很大),從做中學,自我成長,不斷地以智慧來消弭自己的煩惱。 利益他人幫自己存下更多無形的存款,也就是俗稱的「福報」。
- 直到這一刻,也才體會到,自己還是多麼受制於追求效率的現代生活,就連來學禪,也想要有效率,不想聽重覆的話語。
- 學習唯識瞭解心的運作,用智慧的方式生活, 開啟心轉境的力量,做自己的主人。
- ★★開放報名中★★;引導認同法鼓山理念之學佛信眾進一步熟悉瞭解法鼓山的精神、理念的內涵所在,透過「解門」與「行門」之課程學習,於義工服務中深化理念之實踐,從而發揮自利利他的萬行菩薩精神。
自己也默默的許願:在2023年,我能夠在方格子平臺持續寫作,分享更多的好文、好字跟大家結善緣,不過所謂的「好」,並非是寫得很完美,而是依儒用心創作之意。 福田班是法鼓山義工培訓課程,課程內容精彩而有次第,能夠幫助大家對於法鼓山有相當完整的認識。 二月十一日適逢元宵節,正好是安和福田班到「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上課的日子,班導師常法法師首先帶領全體學員與義工進行新春祈福。
法鼓山課程: 活動報名
為期十個月,凝聚229位菩薩一起進入菩提殿堂認識佛法的福田班於5月25日,圓滿結業。 同學們從課堂中更全面認識創辦人聖嚴師父用悲願心建設法鼓山的軌跡,為世人所留下的寶山;學習正確的義工心態的同時,也有機會透過20個小時的福業服務來實踐佛法修正心性,體驗知福、惜福、培福與種福。 多年以來,聖嚴師父一直希望能接引更多年輕人一起為法鼓山的理想「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努力,而積極地尋求臺北市區的土地房舍作為據點。 2007年初購入並於原屋主的期望下,保留大樓原本的名稱「德貴」,改稱為「學苑」,此為「德貴學苑」名稱的由來。 重新整理後的德貴學苑,於2009年3月29日落成啟用,並期許其為臺北市心靈環保心地標,希望以凝聚關懷環保、年輕與創新,邀請大家開拓心視野。
第二天的法師看完自己也激動的一時無法説話。 法鼓山課程 如此大愛,才能成就今天的法鼓山,而五位法師親身示範,也讓我感受到聖嚴師父帶領下僧眾的大悲願。 我願意從此踏上禪修的道路,隨著前人的腳步,直到明心見性,證悟圓滿。 手刀報名了下一個禪修課,期待下一步的進境。 一直不覺得自己信著一個宗教,只是一直對佛法感到一股親切與嚮往,大概是因為小時候奶奶有初一十五喫齋的習慣,小小的我總也要跟奶奶一起喫花瓜跟麵筋。
法鼓山課程: 師父法語
74年「中國文化學院」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後,聖嚴法師另創「中華學佛學研究所」繼續培養優秀佛學研究人才。 96年獲得教育部核可成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並於97年正式更名為「法鼓佛教學院」,得以授予正式學位,寫下我國佛教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103年「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為「法鼓文理學院」後,繼續以「佛教學系」招生辦學。 一起透過影片回顧法師與醫師結合佛法與醫學的分享,共同學習面對生老病死、生命照顧這門身心功課,瞭解善生與善終的真義,圓滿生命的自在與安然。 【對象】 有意加入法鼓山擔任義工者【課程內容】 引導熟悉法鼓山的精神、理念內涵所在,透過「解門」與「行門」,於義工服務中深化理念之實踐,從而發揮自利利他的萬行菩薩精神。 安和福田班第8次課程於4月14日在安和分院舉行,課程主題為「百年樹人大學院」,共有學員及悅眾菩薩近三百人參加,一起歡喜種福田。
法鼓山課程: 佛教學系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簡歷: 現任:法鼓山三學研修院女眾部副都監室。 曾任:法鼓山維那師、安和分院監院、經營規劃處監院。 線上課程: 1.絕妙說法–《法華經》概說 ……
法鼓山課程: 活動公告
除了排定的推廣與培訓課程外,還提供企業與機關行號申請禪修體驗課程,希望能讓更多的人體驗禪悅法喜,從禪法中開發每個人本有的智慧與慈悲。 走路,看似容易,卻不是人人都走得輕鬆、自在。 在花木扶疏、溪水環抱的法鼓山園區,建有多條步道,坡度平緩,適合大眾來此朝山、經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體驗呼吸、體驗禪法;一步一步,自我淨化,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法鼓山課程: 歡迎分享
沒錯,直到這一刻,我都自以爲已經在靈修上小有所成(其實只是花了很多錢,上了一些課程),就算來到如此博大弘深的道埸,真正出家人面前,還是沒有虛心受教的心態。 直到這一刻,也才體會到,自己還是多麼受制於追求效率的現代生活,就連來學禪,也想要有效率,不想聽重覆的話語。 法鼓山課程2025 終於在這一刻,放下緊張的情緒,開始聆聽接下來的課程。 防疫期間蓮友們雖然避免羣聚,無法到場關懷,但仍會藉由羣組通知、排班,在家隨同僧團法師的音檔帶領,同步協助圓滿助念、告別等佛事。 有親友需要臨終助唸的民眾,同樣可以依循網上誦念、儀軌的引導,協助親友依願往生淨土。 近年本所發行之出版品,有《中華佛學學報》、《中華佛學研究》兩種學術論文期刊;叢書類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漢傳佛教論叢》兩種學術研究書籍,以及《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系列的校註出版。
法鼓山課程: 線上活動
其與修行實踐的直接結合,深受歷代祖師的特重,更感動無數的修學者,對大乘起信修行。 法鼓山課程 本論對心真如與心生滅的動態說明,解脫利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佛菩薩境界,而是回到眾生當下、現前的一念心。 法鼓山除夕撞鐘將在21日晚間揚起108響,今年直播首度將法華鐘聲結合鋼琴琴聲,邀音樂製作人以讀完經文的感想為靈感創作「法華韻」;彈奏者說,錄製時連彈1.5小時,身心被感動氛圍包覆,完全沒有疲累感受。 (二)學年課程必須當學年度上下兩學期均修習完畢,成績及格,且缺課未超過三分之一者,方可核發學分證明書。 二、觀音菩薩相關經典之研讀,包括《心經》、《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延命十句觀音經》、《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梵《大悲咒》等。
法鼓山課程: 佛法教理
把佛法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閱讀,進而才能把佛法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因為師父知道他的身體不是很強健,所以不能浪費每分每秒,就連生病了,還是不斷地揮毫寫著文章、法語、祝福語,成就如今的法鼓山。 以獨特的空間規劃理念,闡釋大學精神:六樓的「無事講堂」與七樓的「無盡講堂」,以「心中無事,無事不辦」為內在精髓,開展「發無盡願,行無盡行」的無量願行。
法鼓山課程: 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務實、奉獻為本懷,透過正規教育的養成,造就研究、教學、弘法、專業服務領域裡,引導大眾、啟迪觀唸的各種專門人才。 大學院教育具有急切性、需要性、前瞻性,且是以穩健務實的步伐進行,為法鼓山大普化教育與大關懷教育的根基和發源點。 經由共同研討聖嚴師父的著作, 輕鬆漸進認識佛法, 並體驗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 讓生活更快樂, 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法鼓山課程: 最新【福田班】上課一覽表
聽朋友説某處有位得道法師,十分受人歡迎,他便想去拜訪看看,其實有想去踢館的意思。 他也故作恭敬地,在法師把茶杯倒滿後,準備去接。 法鼓山課程 2.本期未能結業者,如於結業後一年內補足10 次課程,連同完成20小時法鼓山義工實習時數,亦可取得結業證書。 法鼓山課程 培育研究漢傳佛教人才方面,本所規劃博碩士英文論文獎學金,延聘研究漢傳佛教議題之博士後人員,策畫接受申請三個月至一年的短期研究漢傳佛教之學者等。
法鼓山課程: 認識本校
以人生哲學為核心, 輕鬆跟著時代的腳步前進! 內容包含佛教英語 、動禪、講座、經典朗讀;禪藝課程、體能動一動 ,心靈茶會。 如今,師父雖然已經圓寂,但法鼓精神早已傳承下來,四眾佛子共勉語中「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令我印象最深。
包括電子計電、水錶,評估、檢討用電、用水量,尖峯時間外雙電梯輪用制等。 凡符合教育部報考大學資格規定者,即可依系所規定選修學分。 各課程若無特別規定選修資格或條件者,皆可單獨選修。 歲末隆冬之際,法鼓山護法總會唸佛會,於12月25日在雲來別苑3樓大殿舉辦「唸佛法器悅眾培訓」,近2百位來自北一至北四轄區各地分會的悅眾準時報到,以學習的熱誠,為寒冬增添溫暖。 本校學生秉持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感恩大眾回饋意見,已納入規劃推出後續講座,期待再次以法相會! ~聽陳秀丹醫生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學習如何善終,跟著洪宗傑醫師思考如何陪伴摯愛走最後一段路,聆聽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開示,以佛法醫心病,憶佛唸佛、隨時隨地跟佛在一起,安樂活、安心死。 法鼓山課程 文化中心亦肩負典藏法鼓山文物、影音資料的任務,運用各種展覽與數位典藏專案,結合現代科技與互動體驗的設計,接引社會大眾認識法鼓山、體驗漢傳佛教的精神與祖師的內心世界。 文化中心為法鼓山主要的文化出版、推廣單位,透過叢書、雜誌、影視、修行用品的出版,弘揚心靈環保及漢傳禪佛教的生活實踐。
法鼓山課程: 歡迎加入【農禪寺社羣】
在忙碌的生活中,放鬆一下,聽聽法鼓山播客,跟著我們一起用輕鬆、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把身心安放在通往平安、健康、快樂、幸福的軌道上。 法鼓山課程2025 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一生戮力於漢傳佛教教育之深耕,秉持「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悲心與弘願,於1985年假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本所,以培育佛教高水準的教育、弘化人才及健全佛教的教育體制為目標。 經過二十餘年努力,於2007年正式獲教育部覈准設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因此中華佛學研究所將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交由「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現稱法鼓文理學院)續辦,本所則逐步回歸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的任務。 「法鼓講堂」,其線上課程,亦展現數位弘法的活潑與實用,期能帶動全球線上學佛之風,將正信佛法更普及於世間。
法鼓山課程: 活動快訊
禪坐共修內容:八式動禪、禪坐、瑜珈、經行、法師開示。 本課程以瑜珈的體位法配合靜心呼吸,讓緊張的肌肉舒緩,改善姿勢體態, 平衡神經系統,進而提升免疫力。 透過觀照整合身心,享受身心連結與安定的喜悅。 生活中難免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聖嚴師父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精要的法語提供了翻轉人生的祕訣,每時每刻一念之間的轉向, 即是輕鬆、自在的關鍵密碼。 法鼓山指出,薰習「法華經」多年的音樂製作人季忠平這次應邀擔任網路直播聲音總監,他以讀完「法華經」其中一段經文「十如是」的感受為發想靈感,創作出「法華韻」,期盼帶給民眾心靈安定與平靜,體會「拈花不語」的禪境。 法鼓山每年農曆春節都會舉行除夕撞鐘祈福活動,讓全球唯一採青銅鐫鑄經中之王的法華梵鐘,在除夕晚間為人間的平安自在揚起108響;今年是睽違2年後再度邀民眾現場參與,不過法鼓山也鼓勵民眾收看直播。
法鼓山課程: 線上人數
翻譯方面除《漢傳佛教譯叢》外,亦執行《新亞洲佛教史》十五冊之中譯計畫,及《法鼓全集》之英、日文翻譯專案。 本所不定期舉辦以漢傳佛教為主題的學術會議,並將精選論文收錄於《佛學會議論文彙編》。 拜懺是將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地禮佛懺悔,讓染汙的心恢復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納受佛法的清涼自在。 4/22、23 (週六日) 敬邀大眾一同參與,地藏法會及三時繫念法會,追思前人、利益陽上眷屬,冥陽兩利,福慧雙修。 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菩薩當知慚愧,常懺悔,且及時發願永不再犯。
透過深刻反思與觀照,安頓自他身心,落實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之全人與終身學習歷程。 以社會關懷為標的,開出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的跨領域實踐面向。 遊心於禪、學習於殿堂、自在於生活、國際學習平臺開拓多元視野、書苑日常體會禪悅法喜,以境教化育人間淨土的當下呈顯。 以精緻的大學院教育,做為養成大普化、大關懷教育的種籽學習基地。 其中,法鼓佛教學院已於2014年經由教育部覈准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為法鼓文理學院。
法鼓山課程: 最新【法鼓長青班】上課一覽表
以弘揚漢傳禪佛教的精萃為著手處,孕育推動人間淨土的舵手為理念。 師父為您將「佛教經典」解鎖,把佛法活用在現代生活中,兼具實用、修行與學術精華。 ★ 首批發表:《心經》生活系列、〈普門品〉、《金剛經》生活系列 。 期能以無遠弗屆的文化傳播力量,在佛法生活化的前提下,以「弘法利生,普及佛法」為理念,致力於法鼓山大普化教育工作。 法鼓山長期以感恩心關懷及回饋地方,除了成立社會大學,提供鄉民社區教育;還發行《金山有情》季刊,報導地方發展與文史記錄。
家裡總有佛像,也喜歡聽頌經的聲音,聞線香的味道,但對佛法一知半解,只是在心靈探索的路上,知道那是一條次第嚴謹的大道。 幾年來,同時接觸摸索世界東西方各種靈修方法與理論,直到這兩年,想要精進的渴望越來越深,回頭發現,大法何須外求? 在自己的故郷臺灣,就有好幾個單位,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所有有心求學的人機會與系統化課程。 真的是當自己準備好了,老天爺就會送上我需要的東西。 聖嚴法師有聲書/聖嚴法師經典學院/聖嚴法師答客問 在各大平臺新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