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2025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校黨委書記邱勇主持會議並講話,副校長彭剛、曾嶸、李路明參加… “科技部公佈「國際產學聯盟」通過名單 鏈結國際 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大學來臺交流-科技部”. 清華現有超過100個學生社團,社團的類別包括服務性、音樂性、學藝性、體育性、自治性及綜合性。 另經常舉辦的活動,包括社區服務、電影欣賞、專題演講及座談、團康聯誼、藝術演出、競賽活動等,寒暑期並舉辦各類型營隊。 同時,為培養具有國際觀、奉獻與服務精神的清華人,2007年開辦暑期國際志工。 其中大學部一、二年級有新生保障優先住宿權,三年級以上則視空牀數進行抽籤。

  • 8月,資訊工程學系學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學士班增設光電物理組、成立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及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 清華在戰爭傷痕下努力恢復發展,1946年2月,部分系所勉強於北平清華園重新復課。
  • 1931年10月14日,梅貽琦被任命爲校長,12月3日,在校長就職典禮上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理念,此理念對清華有著深遠的影響。
  • 清華自2015年首辦特殊選才「拾穗計畫」,為了符合這些特殊入學之學生的需求,在2018年擬定「學士班實驗教育方案」,讓學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大學規畫。
  • 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 。
  • 12月10日,清華宣佈將於109學年度申設學士後醫學系,規畫將獨立招收赴偏鄉服務的公費生,並培育研究型醫學生。

1911年2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由軍機大臣那桐題寫校名,總辦周自齊兼任監督,會辦範源濂、唐國安兼任副監督。 3月30日(三月初一)暫行開學儀式(中等科),4月1日高等科開學,教師多從美國聘請,遊美學務處也遷入工字廳辦公。 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挪用退還賠款彌補軍費,學堂經費斷絕,原定正式開學儀式取消,11月9日正式停課。 2011年,「99學年度第4次校務會議」決定清華校花為梅花,為了紀念梅貽琦校長而來。 且梅竹賽行之多年,梅花已成為清大之精神象徵,也用在各種紀念品之上。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堂(1911-1912)

你若會唱園內之“明日”,你當想起我們紫白的校旗,你便唱出風旗飄舞的節奏,飄啊! 國立清華大學 你在百尺高樓上飄搖著,近矚京師,遠望長城,你照臨著舊中華的脊骸,你照臨著新中華的心臟。 展開那四千年文化的歷史,警醒萬人,啟示萬人,賜給他們靈感,賜給他們精神! 萬人肉袒負荊的時間過了,萬人臥薪嚐膽的時間過了,萬人四千年的文化!

學校強調體育鍛煉和強健體魄,設立體操課,午後“強迫運動”,開辦童子軍訓練和軍事訓練(兵操);參加菲律賓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清華、協和、匯文合辦的“三角運動會”爲北京最早校際大賽。 各界名人學者也前來演講,1914年11月5日,梁啓超先生以“君子”爲題發表演講,引述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對清華學子給予厚望。 1916年除夕,聞一多所在的中等科曾以「Mu ch Ado about Nothing」為劇名,參加校內演劇競賽獲優勝獎,這個劇的中文題名即為「紫荊魂」,可能也與讚頌紫荊的品性有關。 至今清華校園活動裡,「紫荊魂」一劇依然常被重新演出。 把這兩種花視為校花,首先是由於它們與校旗,校色的顏色一致,(紫荊花為紫色,丁香花分為紫白二色);其次是由於這兩種花都是在校慶日前後盛開。 亦有校友曾在校友通訊上建議,定其中之一或兩者為校花。

國立清華大學: 課程需求調查

庚子賠款條約廢止以後,清華的經費纔開始由國民政府教育部下撥。 這筆款項就形成了清華基金,並由美國華美基金會管理,當時的本金大約有300萬美元。 由於教工薪金不高,無人願意來任教,於是梅貽琦便拿基金利息作爲津貼補助教授。 “這樣一來,清華教授的薪水就十分可觀,學校也利用那些校款蓋了很好的教授宿舍,就是現在的東院,三十五坪(一坪約爲3.3平方米)的新房子,其他學校都沒有。 徐賢修任校長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大學校,開辦工學院,而師資設備等經費也是出自清華基金。

清華校友與許多知名大學包括臺灣大學等,都有協助校友創業活動,以租用辦公室的方式,推廣其創業活動,如清華海峽研究院。 2008年2月,正式成立「清華學院」;獲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後三年(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臺幣12億元;成立產業研發碩士半導體元件及製程專班。 8月,物理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併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合併為化學研究所;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清華大學2025 1913年3月初,唐國安校長病逝,周詒春繼任,任內勤勉,增加設備建築,擴充留美名額,於1918年1月辭職。

國立清華大學: 招生

1910年,遊美學務處將附屬肄業館改爲學堂,依據所在地而定名“清華學堂”(Tsing Hua College),後沿襲更名“清華學校”(Tsing Hua School)。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掌控北京後準備改辦大學,由於清華接收美國退還賠款,對羅家倫校長的委任狀中定名爲“清華大學”,未加“國立”二字,後經羅家倫多次爭取,最終定名爲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2025 國立清華大學在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為 名之間,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為世界第177名,在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為 名之間,在202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為375名。 「學生優秀作品甄選」於105學年度起中心開始推動,希望累積優秀通識課程學習成果,由教師擇優推薦,並希望未來更多同學能從這些成果累積中進一步學習與交流。 不開放考生以外的陪考者進入館舍陪考,陪考者可至圖書館、學生餐廳或校園景點(如梅園、蝴蝶園)等候。

國立清華大學: 校園景點

臺積電捐贈1.8億元興建科管院,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以個人名義捐助1500萬元。 1972年,增設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工業化學系和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11月25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與“學堂在線”合作,以線上方式開啓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成果發佈會的全球直播。 包括海內外著名學者在內的近50萬人次線上觀看了發佈會。 「自主學習」課程鼓勵同學從自身出發,主動發展並自行規劃一套學習計畫,展現跨領域的整合與實踐,打開「學生本位」的學習空間,申請辦法請參考作業要點。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新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守臺灣。 梅校長赴歐,後往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 自1951年開始以清華基金利息協助在美學人研究,並贈送學術書刊儀器給臺灣專科以上學校。 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 並於同年12月,由行政院組設「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國防、外交、財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

國立清華大學: 研究中心

9至10月間審核新任校長候選人資格、並辦理面談,選出1至2位推薦人選,之後向校內外推薦候選人,並辦理說明會及全校教授副教授同意權投票,在年底前參酌校內投票結果,選出新任校長,報請教育部聘任。 12月10日,清華宣佈將於109學年度申設學士後醫學系,規畫將獨立招收赴偏鄉服務的公費生,並培育研究型醫學生。 國立清華大學 12月,在校園掀起反媒體巨獸學生運動,舉辦「哀悼清華精神已死」活動,為當代大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前哨站。

國立清華大學: 學生宿舍

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臺北,梅貽琦校長前往臺灣新竹市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作為開支經費,目前僅有位於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接收此基金。 2016年11月1日,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校名仍稱「國立清華大學」,原竹教大校地改設南大校區。 成立「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1991年5月9日,發生獨立臺灣會案,法務部調查局幹員在未知會校方的情況下進入校園,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

國立清華大學: 資訊系統

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 。 自2013年迄今,旭日計畫招生成果為:102學年度錄取2名;103學年度錄取2名;104學年度錄取15名;105學年度錄取25名;106學年度錄取40名;107學年度錄取40名。 設有多種獎學金,其中「還願獎學金」,係以照顧經濟有困難的同學為前提,並提供全額學雜費及生活費的補助;「逐夢獎學金」則以協助表現特出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有機會去追逐夢想。 12月9日,「以色列-臺灣生命科學雙邊研討會」為兩國首次進行的正式雙邊交流會議,由本校及以、臺政府機關等單位主辦。 10月,「臺達館」落成,並取得內政部綠建築標章,是清華邁向綠色校園的宣示指標,鄭崇華先生加碼捐贈新臺幣一億元,與清華展開為期十年的產學合作。 外務部選定清華園後,修繕工字廳、建造校門、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醫院,1911年竣工,校園佔地450畝。

住宿書院底下包含服務學習課程及小組活動,如動物園志工,人權法律扶助等,提供在校學生從做中學的服務經驗。 曾經於書院出現過的小組活動包含“議題小組”,讓學生在其中參與農村;“批判性刊物”、“新住民關懷”等活動,讓清華學生對社會能有更進一步的體認;“團體採訪”帶領學生碰觸他人的生命故事,進而反思自己的生命。 國立清華大學 ,後引申出“水木清華”一詞,並賦予“池水清澈,樹木華美”之意,今日工字廳後匾額即爲“水木清華”四字。 國立清華大學 清康熙年間建熙春園,後分爲近春園、熙春園兩部,咸豐帝爲熙春園親書匾額改爲“清華園”。

國立清華大學: 國際交流

計畫為期五年,清大每年獲得新臺幣12億元補助,每位師生所得到的補助在12所獲選學校中排名第一。 2017年增設藝術學院學士班、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華語教學組、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華文文學研究所(分設華文文學組、華語教學組)。 停招學習科學研究所、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音樂學系音樂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應用數學系、應用科學系、中國語文學系。 12月,臺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個人捐贈新臺幣2.2億元,配合「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興建教學大樓「臺達館」,供電機資訊學院、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及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使用,並贊助清大與臺達電子產學合作。 國立清華大學2025 清大為給學生先入學、瞭解志趣後再選系之機會,在陳文村校長任內,推行各學院院招生,強調跨院系教育、大一不分系,於2006年先增設理學院、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逐年推至各學院,迄2009年,全校所有學院均設有院招生學士班。

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提供學生有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目標。 1981年毛高文校長任內,正式設置(1995年修訂清大組織規程時,納入正式編制,更名為研究發展處),是臺灣各大學中第一個研究發展行政單位,下設各研究中心。 1983年為配合推動國防科技發展,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為推動跨院所繫的教學與研究,成立校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及科學儀器中心。 1984年依行政院「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成立材料科學中心,為全臺大學中四大重點科技中心之一。 之後陸續成立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1994年)、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研發中心(2000年)、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2001年)、腦科學研究中心(2002年)、當代中國研究中心(2003年)、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2004年)等校級研究中心。

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 「通識兩三事」專欄,是一個由清華同仁為清華通識交流的管道,內容包含開課心得、課程成果或其他相關想法,希望助於促成教師間的跨領域交流與對話,厚實通識基礎。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 特殊選才最新公告

“清華基金由於是美國基金管理,實際上也存在不少缺陷,在當時,這筆錢很大程度上就相當於是校長的私房錢。 現在情況可能有所改善,學校開始實行《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基金保管運用辦法》對這筆校款的使用進行監督。 國立清華大學2025 “北京清華也知道這些利息,不過現在還是歸臺灣清華管,實際上,美國在政治上認同中國大陸,所以北京如果想要這筆錢,也能要過去。 不過,我聽說因爲北京清華是重點學校,經費充足,這點錢就算了,留給臺灣清華用。

國立清華大學: 招生就業

4月,清華大學成立卅年,師生於昆明舉行紀念會,出版學報紀念專刊。 10月,文科研究所於昆明東郊龍泉鎮司家營成立,由馮友蘭教授出任校長。 11月,與盟軍合作於昆明成立譯員訓練班,並成立師範學院初級部。 聯大期間,學生參與青年從軍運動,應徵飛虎隊翻譯,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特種研究所依靠庚款基金利息,擁有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國情普查五個研究所,服務軍事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教學

清華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社會調查五研究所自行設法維持。 8月,清華決定恢復文科研究所,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部。 1940年,因聯大校園屢遭日軍轟炸,教育部命聯大遷川。 8月,聯大決定於四川敘永設立分校,命一年級及先修班新生前往上課。 11月,為了培養大後方中小學教師,聯大成立師院附設學校。

同時提醒考生及陪考者於交通往返過程亦需留意及採行相關防護措施。 接送考生之汽車可入校園,並依「國立清華大學車輛入校收費及違規處理要點」規定收費。 國立清華大學 2019年獲贈:「堅毅之心」(紅繡色的耐候鋼多面體)捐贈者碩禾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用以紀念陳繼仁校友(1989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畢)。

自2013年陳力俊校長任內起,為進一步協助社經地位相對弱勢、資源較為缺乏,但具有潛力的學生,能有機會進入清華接受教育,清華於102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增設「旭日組」招生,以更細膩的方式照顧弱勢。 清華大學的圓形校徽為正式的校徽標誌,雛型源於1916年清華學堂的軍旗圖案。 國立清華大學2025 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決:「通過校徽之格式:圓形、斜十字」,1928年改制大學後,曾調整校徽字樣與圖示。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1928-1937)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改名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博士班分設生醫工程產業組、一般組之分組。 清大為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整合清華重點領域研究,於2006年陳文村校長任內,合併材料科學中心、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成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成立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2007年)、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07年)、基礎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 此外,1997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清華校園中,設有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分為數學組與理論物理組,與校內、外學者互動頻繁;清華為鼓勵研究成果轉為產業價值,1999年成立創新育成中心,績效優異。 2006年清華繁星計畫公告後,新穎之招生理念獲得各界高度認同,教育部呼籲其他「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五百億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獲選學校加入此計畫。

1980年,增設工業工程研究所,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和工業化學系更名為化學工程研究所和化學工程學系。 1956年1月1日,即在臺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臺復校工作由此開始。 原先計畫在臺北南港與新竹擇一選校地,但因南港腹地較小,再加上時任新竹縣長朱盛淇的爭取,清大選在新竹赤土崎建校。 校地由中國石油公司提撥約40公頃的原日本海軍燃料廠土地,在原子爐開工後,需要更多校地,因此新竹縣長朱盛淇同意再撥約33公頃土地,此時的清華校地共約78公頃。 “清華學子,薈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草,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之鴻儒,集四方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設或不慎壞習,慣之傳行,急如暴雨,則大事僨矣。 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國立清華大學: 合作交流

2006年以來,在教育部推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清大獲選為重點補助的學校,正穩健地邁向世界一流學府之林。 國立清華大學除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的一員而與同屬該系統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校緊密合作外,亦與北京清華大學等海內外大學有著密切關係,發展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在內的交流合作。 2006年清華首度實施此計畫的結果,於2007年3月放榜,來自全臺150所高中的學生共150名獲得錄取。 其中的32所高中,分別屬於16個縣市,這些學校在過去四年來不曾有畢業生進入清華就讀;有10個縣市內的平均家庭收入,遠低於臺灣的平均家庭收入。 這些數字,說明瞭繁星計畫對於平衡城鄉差距、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起著調整和改善的作用,清華也能藉此培養更多不同面向的人才,使校園更加多元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