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納普的推薦下,孟德爾又進入齊納姆高等中學做代課教師。 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孟德爾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但是校方要求他通過相應的教師資格考試才能正式任教。 他靠著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生活,終於完成了高中學業,來到奧爾米茨學習哲學。 這一次,為了籌劃學費,孟德爾費盡周折才找到了一個家庭教師的職務,但由於過度勞累、飢餓和營養不良,他又病倒了,不得不回家養好病再繼續學業。 然而,與學習給孟德爾帶來的快樂相比,家境的貧寒也為孟德爾的求學生涯平添了很多困難。
孟德爾研究過的第一個性狀是豌豆成熟種子的圓滿與皺縮。 孟德爾豌豆實驗 這兩種表型的遺傳是由一對等位基因R、r決定的,符合分離定律。 20世紀末,現代遺傳學對基因本質的研究已從DNA分子水平上闡明瞭皺縮基因的結構和功能。 對性狀分離現象的解釋孟德爾對上述7個豌豆雜交試驗結果中所反映出來的、值得注意的三個有規律的現象感到喫驚。 事實上,他已認識到,這絕對不是某種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種遺傳上的普遍規律,但對於3∶1的性狀分離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
孟德爾豌豆實驗: Nat Genet | 發現之路——孟德爾誕辰200週年回顧
豌豆是自花傳粉植物,而且還是閉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開放時,就已經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 所以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純種,用豌豆做人工雜交實驗,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孟德爾豌豆實驗,是把一種開紫花的豌豆種和一種開白花的豌豆種結合在一起,第一次結出來的豌豆開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間,第三次全白。 (4)雜種F1所產生的不同類型的配子,其數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結合又是隨機的,即各種不同類型的雌配子與雄配子的結合機會均等。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這位神父不是像王陽明一樣坐在豌豆苗前做思考狀,他花了八年時間做了豌豆實驗,並且將實驗過程和結果一一記錄在案。
- 它只是一種推測和猜想,不能解釋所有的表現不同的遺傳現象。
- 1.本站不保證該用戶上傳的文檔完整性,不預覽、不比對內容而直接下載產生的反悔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比如亞裏士多德的猜想:母親影響了腹中胎兒的發育,就像特定的土壤質量影響了種子生長為植株。
- 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將遺傳因子更改為基因,並提出表現性和基因型的概念。
- 根據融合理論來推理,豌豆的紅花遺傳因子D跟白花遺傳因子d在一起的時候也就會融合成為新的東西,D和d都不再存在了。
- 孟德爾根據自己在實驗中發現的原理,進一步做了推想。
-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帶領我們進行著名的豌豆雜交實驗,發現生物遺傳定律,走進基因、遺傳、複製的奇妙生命科學世界。
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 1851年-1853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 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植物學的代理教師。
孟德爾豌豆實驗: 豌豆實驗-孟德爾遺傳法則
一開始王老師就先提出關於孟德爾的四大謎題。 這個年輕人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當小孟德爾還在鄉下唸小學的時候,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登上「小獵犬號」(The Beagle)雙桅帆船,展開精采的環遊世界之旅。
原文鏈接【教材精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1. 孟德爾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結出的種子都是黃色圓粒的。 解釋假說演繹法的內容,並用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配合解釋。 講述:根據學生的回答並總結並回答是相對形狀。 相對性狀概念內容的三要點:同一種生物─豌豆;同一性狀─ 子葉顏色;不同表現類型─黃與綠色。 要充分用好“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特別是對實驗結果,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為什麼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相差很大?
孟德爾豌豆實驗: 細胞質遺傳
以圖為例,擷取豌豆的頂生紅花(圖中的A、R)與腋生白花(圖中的a、r)做為P(親代),進行交配。 那麼F2中,花所生長的位置與顏色的遺傳性狀,就會出現頂生的白花、腋生的紅花等植株。 但在P中,A與R的組合並不足緊密不分的,而是類似偶然間同搭一班車的乘客一樣。 孟德爾豌豆實驗2025 例如豌豆莖高的性狀有高莖與矮莖兩種型態,決定豌豆莖高的基因中,高莖基因是顯性,而矮莖的基因是隱性,所以純品系的高莖和矮莖豌豆交配後所育出的第一子代皆為高莖。
孟德爾豌豆實驗: 豌豆雜交實驗的結果
當顯性與隱性基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 導入2:簡單描述前人的融合式遺傳學說,前面的現象是否可以此來解釋? 學生討論:按“融合遺傳”理論紅花與白花雜交應是什麼花色 設疑:孟德爾通過實驗又得出怎樣的結論,由此引出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豌豆實驗2025 第二種觀點認為孟德爾的研究不是理論驅動的,而是完全經驗歸納的。 1979 年,Olby 發表了一篇有著煽動性標題的文章 孟德爾豌豆實驗 Mendel no Mendelian?
孟德爾豌豆實驗: 方法與結果
比如,一株紫花植物和一株白花植物的後代只會開出紫色的花。 早期先驅者們收集了很多耐人尋味的線索,但沒有一個人能對植物基因的遺傳方式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更不用說解釋基因在我們人類——毋寧說一切生物中——是如何運作的了。 然而,孟德爾對豌豆的研究揭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十九世紀的奧地利有一位神父,名叫孟德爾,他也做了一件類似王陽明格竹的事情,不過,他格的不是竹,而是豌豆。 這位神父不是像王陽明一樣坐在豌豆苗前做思考狀,他花了八年時間做了豌豆實驗,並且將實驗過程和結果一一記錄在案。
孟德爾豌豆實驗: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帶領我們進行著名的豌豆雜交實驗,發現生物遺傳定律,走進基因、遺傳、複製的奇妙生命科學世界。 本節內容中相對應的概念很多,如:純合子和雜合子、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等。 孟德爾豌豆實驗 如果老師只是把這些概念做簡單的講述、羅列,學生是很難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的。 孟德爾豌豆實驗2025 所以,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在分析孟德爾的雜交實驗和假說的過程中,逐步構建概念,同時適時舉例,讓學生判斷,在具體的情景下學習抽象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
孟德爾豌豆實驗: 研究
後來,孟德爾從豌豆雜交實驗結果,得出了相對性狀中存在着顯性和隱性的原理。 孟德爾根據自己在實驗中發現的原理,進一步做了推想。 他認為決定豌豆花(如圖《豌豆花》所示)色的物質一定是存在於細胞裏的顆粒性的遺傳單位,也就是具有穩定性的遺傳因子。 他設想在身體細胞裏,遺傳因子是成雙存在的;在生殖細胞裏,遺傳因子是成單存在的。
孟德爾豌豆實驗: 豌豆兩種性狀雜交試驗分析圖解
這是相對的基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性狀,基因本身並沒有改變。 例如,紅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雜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紅色的。 可是子二代,這些粉紅色茉莉的後代,卻有三種不同的性狀:粉紅花、紅花和白花。 能夠用圖解的方法,解釋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的雜交實驗,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區別雜交、自交和測交、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純合子和雜合子等成對概念,以及相對性狀、性狀分離等概念。
豌豆是自花傳粉植物,而且還是閉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開放時,就已經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幹擾。 所以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純種,用豌豆做人工雜交實驗,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4.因為豌豆還具有花朵大,生長週期短和產生子粒較多等特點,便於進行異花傳粉時去雄和人工授粉、便於縮短實驗週期使實驗更易進行和便於統計分析使實驗結果更可靠。 孟德爾豌豆實驗,是把一種開紫花的豌豆種和一種開白花的豌豆種結合在一起,第一次結出來的豌豆開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間,第三次全白。
孟德爾在給 Nägeli 的第二封信中寫道,他在 1859 年「獲得了一個非常肥沃的後代,種子大而美味」,並且在接下來的六年裡每年都在修道院的菜園中種植它。 其餘兩個種子特徵:顏色(黃色與綠色)和形狀(圓形與皺紋)。 遺傳學和演化論結合,又催生了分子生物學、重組DNA技術,全面改觀了生命科學。 隨著科學家破譯了遺傳密碼,人們已經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於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 孟德爾豌豆實驗 也有社會和時代的原因,那個時代對進化論的研究熱度遠遠高於遺傳學的研究熱度,孟德爾的研究由於太過超前,很少有人能跟上他的思路。 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因為孟德爾的實驗資料過於完美而對他的實驗表示懷疑。
孟德爾豌豆實驗: 研究
它只是一種推測和猜想,不能解釋所有的表現不同的遺傳現象。 這是相對的基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性狀,基因本身並沒有改變。 例如,紅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雜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紅色的。 可是子二代,這些粉紅色茉莉的後代,卻有三種不同的性狀:粉紅花、紅花和白花。 (2)在F2裏,雜交親本的相對性狀——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又都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性狀分離現象。 由此可見,隱性性狀在F1裏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遮蓋而未能得以表現罷了。
也就是說,就這一對相對性狀而言,F1植株的性狀只能表現出雙親中的一個親本的性狀——高莖,而另一親本的性狀——矮莖,則在F1中完全沒有得到表現。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孟德爾認為遺傳單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一個顯性基因和它相對的隱性基因在一起的時候,彼此都具有穩定性,不會改變性質。 例如,豌豆的紅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在一起,彼此不會因為相對基因在一起而發生變化,在一代一代的傳遞中,D和d都能長期保持自己的顏色特徵。
這種分析方法是孟德爾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 1854 年孟德爾研究之初,開花植物受精的細胞機制也存在不確定性。 大多數研究人員,包括孟德爾的植物學教授昂格爾,都認為胚胎是在卵細胞與花粉管接觸後從卵細胞發育而來的。 1858 年 5 月,孟德爾的朋友Johann Nave作了題為「關於藻類的發育和繁殖」的講座,強調了藻類和開花植物之間受精過程的類比。 Nave 激發了孟德爾植物育種工作理論的興趣。 孟德爾提出,對於給定的特徵,雜種產生相等數量的兩種類型的生殖細胞,其中一種生殖細胞僅包含一種「元素」。
孟德爾豌豆實驗: 豌豆兩種性狀雜交試驗分析圖解
與此相反,在矮莖植株的花朵上受以高莖植株的花粉。 對性狀分離現象的解釋孟德爾對上述7個豌豆雜交試驗結果中所反映出來的、值得注意的三個有規律的現象感到喫驚。 事實上,他已認識到,這絕對不是某種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種遺傳上的普遍規律,但對於3∶1的性狀分離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 (3)在F2的羣體中,具有顯性性狀的植株數與具有隱性性狀的植株數,常常表現出一定的分離比,其比值近似於3∶1。 孟德爾認爲遺傳單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一個顯性基因和它相對的隱性基因在一起的時候,彼此都具有穩定性,不會改變性質。
孟德爾豌豆實驗: 雜交育種的一般過程.PPT
1.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狀態下獲得的後代均為純種(純合子)雜交實驗結果可靠。 不過由第一子代(Tt和Tt)交配產生的第二子代中卻兼有高莖(TT或Tt)和矮莖,它們個體數的比是三比一。 獨具的俏皮畫風,照片和畫作拼貼,口語的文字,多樣化地呈現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家的一生和偉大發現。
孟德爾豌豆實驗: 方法與結果
本書讓我們認識不一樣的天才人物,跟著他們漫遊科學世界,輕鬆學習科普知識。 學生在之前學習中,新課程的生物學知識已經牽涉到如下4個重要的知識點,本節課將重點利用這四個關鍵的知識點,作為學生的起點行為並進行建模。 每一種單獨的特徵,例如:豌豆的顏色或高矮,都是由一對基因決定,而這對基因是由上一代的一對基因中,各繼承一個基因湊成一對。 鼠交配,第二代全部是黑鼠;再讓第二代黑鼠彼此交配,第三代中就有四分之一是白鼠。 經由動植物的實驗,孟德爾逐漸對親代和子代的關係理出一些頭緒。 孟德爾豌豆實驗 這十四年的教師生涯,成為孟德爾一生最重要的黃金歲月;著名的孟德爾遺傳定律,也是在這時候發展出來的。
八年間,他一共種植了29000株豌豆,不僅細心照料這些豌豆,還將不同類別的豌豆相互雜交,並記錄豌豆在種子、豆莢、葉子、莖和花等在生長過程中的性狀差別。 那時的人們都信奉「融合遺傳」的說法,認為對性狀起作用的是雙親的血液,子代所表現出來的性狀是由父母融合或混合而成,子代的性狀是雙親性狀的折中。 比如,一朵紅花如果和一朵白花雜交,得到的將是粉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