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教需要的「生產管理」–【大學距衰亡的距離】系列之五 日前,一個被瘋狂轉傳的網路影片中,一個饒舌樂手控訴教育:「兩百年來,人類各方面都進步到飛天了,教…
- 教育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關鍵措施,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希望工程。
-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 特別是「學習表現」是指該領域/科目關鍵而重要的「核心」認知、技能、情意等有價值的「表現」,能呈現該領域/科目有關「非內容」面向的學習特質,引導學生學習達成認知、技能、情意之學習表現而達成學習目標,且能呼應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的重要、關鍵、必要之特質。
- 「國民教育」一詞始於陳立夫教育部長任內,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國民黨的訓政,是對日抗戰(民國二十九年)。
- 但以現今臺灣而言,則民族主義早已名存實亡;所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也與前三個特徵大相逕庭。
- 全面實施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及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
課程設計發展從課程目標、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評量,實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師學科教學知能,而且這裡的學科更是跨科的概念。 函轉「111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安全教育線上研習計畫」1份,請轉知各校教師踴躍報名參加線上研習,詳如說明,請查照。 筆者在此鄭重建議,由教育部責成「科學教育指導會」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會」於一年內完成總綱及課程指引(Guidelines),並發布實施。 總綱及課程指引是要務;至於各科的課綱(Outlines),因為高級中學根本不屬「國民教育」,開放由民間編寫教材,孰謂不可?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線上英漢互查字典
因十二年國教制度複雜,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大量家長為了增強孩童的競爭力,導致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反而逆勢大增。 免學費政策之爭議,全部免除學費的政策,可能導致政府原本財務沉重負擔更無法負荷(健保、勞保、公務人員退休俸),江宜樺親自反對,反對全面免學費談到「偏鄉教育經費、設備老舊、資源有限,不能將錢全用於免學費政策,要花在刀口上;這兩年財政困難,全免學費恐排擠其他教育經費」。 ■以各校種子教師及核心推動人員為推動校園正向管教的基本成員,俾便瞭解與掌握各校推動情形及可能預見的問題。 ■藉由觀摩活動的辦理,讓各校帶領讀書會老師有互動、學習及相亙觀摩、交流的機會,作為研擬相關教材之參考。
實施混合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孩子和學習得很慢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對於這些程度差的學生來說,將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們一定會被放棄掉。 所以,對弱勢孩子而言,他們未蒙其利,反而可能會受其害。 根據一項調查指出,臺灣有63.3%的家長認為十二年國教是最失敗的教育改革,讓孩子競爭力下降,造就了畸形教育情況,而提出重返基測的建議。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十五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強化口腔衛生、視力保健、健康體位、菸害防制、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正確用藥、傳染病防治、安全教育與急救等衛生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計畫
教育部公佈將來有36所明星高中職,能夠單獨或聯合招生,其他201所,以學區分發入學;但在隔天教育部改口說沒有「明星高中職」,把明星改成菁英。 檢送「加強推動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之發掘與輔導縣市補助方案成果分享研習實施計畫」1份,請貴校轉知鼓勵所屬教師參加,請查照。 行政院蘇院長責成林萬億政務委員組成跨部會政策協調專案小組,密集召開會議,進行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配套措施之規劃。 訂定「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實施補助要點」、「教育部獎勵優秀國中畢業生就讀適性學習社區高中職校獎學金實施要點」。 二、學校類型多元與均質適量原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須提供各基本學區類型多元、品質優良且數量充足之後期中等教育學校。 ),即是本於「砌磚奠基」精神,以穩健務實之作為,逐步改善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品質;待各項配套措施成效展現,後期中等教育環境達到全面均質均衡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政策推動自能普獲社會民眾信任,水到渠成。
明顯地,探究與實作課程呼應了新課綱的精神,但是更需要師資培育的配套更新來因應。 本計畫正式就108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領域課程針對在職教師及師資培育學程學生提出的中程師資培育方案。 預計在新課綱上路前,就能奠基學校對「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準備。 「自然科學」領域據此推出4學分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領域課程,目的是倡導基礎科學學習應該回歸自然科學本質。 國內學校教學長期受考試領導教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將是臺灣中小學教師教學的新挑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中文)
(8)第八個特色是強調「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統整設計,將過去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升級轉型成為「核心素養」導向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並將過去的課程統整設計升級轉型成為「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統整設計,更強調核心素養的課程統整設計及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呼應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改革。 就課程發展的原理而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延續過去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高中職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取代學科本位中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取代中央政府統編本教科書」,重視核心素養課程改革對未來學生學習與教學的影響,賦予並鼓勵學校教師進行「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統整設計之專業角色,合乎世界各國教改潮流,深具時代意義。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103學年度起,現行多元入學方式將整合為「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兩種管道,以免試入學為主,75%以上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 為讓學生選擇所屬免試就學區內的學校就近入學,政府持續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與均質化政策,協助高中職學校邁向優質。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網站搜尋
現中國臺灣省主題首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後也被通稱為「108課綱」,是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教育部希望延長基本教育年限,將高中、高職、五專的前三年納入並統整,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並以「全人教育」、「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 以2014年發布的課綱總綱為依據,其核心素養是培育「終身學習者」,其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 現行制度既稱「國教」但不強迫入學,因此不是《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憲法》講的「義務教育」。 雖稱免試入學,但參酌項目中的教育會考在部分免試入學分區中屬關鍵。 另外亦有特色招生,且公立高中的數量並不充足,高中職也不像國民中小學一樣隨處可見,因此勢必仍有學生會因學習能力而被迫進入離家遙遠甚至是昂貴的私立高中就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政策內容
教育局補助復興國中辦理東區特教中心特教專業知能研習(以神經心理學觀點協助特殊生情緒輔導),請依限報名參加,請查照。 屏東縣教育處辦理111年度「環境教育指定人員研習暨認證申請輔導計畫」活動,請欲取得認證人員報名參加。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25 ●辦理促進心理健康相關活動,並結合自殺守門人相關議題辦理,落實教師、家長及行政人員生命教育知能研習。 *規劃全民愛閱讀-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活動101年度『心手相連‧南投好樣』資訊素養、國民電腦及縮減數位落差活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民教育」一詞始於陳立夫教育部長任內,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國民黨的訓政,是對日抗戰(民國二十九年)。 但以現今臺灣而言,則民族主義早已名存實亡;所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也與前三個特徵大相逕庭。 就連「國民」的意義都有分歧,兩個主要黨卻聯手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後期中等學校分流還進一步違反前述第四個特徵,居心令人叵測! 孔子早有明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更嚴重的是,「十二年國民教育」至今於法無據,大家卻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名自欺! 本計畫之目的乃完成國中、小之教學模組研發與試行工作,自民國103年6月至民國105年12月為止,不僅配合課綱發展進程,成功研發出識讀取向的國小低、中、高年級教學模組與國中階段的教學模組,更開發高中組素養導向教材初稿,為後續計畫案進行準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輔導室資料下載選單
所以,他們會比現在還要不用功,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定會大幅下降。 新的制度之下,十分有野心的學生絕對更加用功,因為明星學校的名額少了,而且他們要想進私立高中,這些高中都是要考的。 學子分類、學區劃分之爭議,沒有充分規劃的前提下,偏遠地區及城市直接各自切割,將對資源分配產生聚集現象,讓原本更富裕的學區吸引更多人,導致偏遠地區的人口更加外流,造成如貧富和城鄉差距,故不少人呼籲在規劃好配套措施前,應暫緩實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學生輔導管教辦法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學習表現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學習表現重視認知、情意與技能之學習展現,代表該學科領域/科目的非「內容」向度,應能具體展現或呼應該領域/科目核心素養。 認知向度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層次;情意向度包括接受、反應、評價、價值組織、價值性格化等層次;技能向度包括感知、準備狀態、引導反應或模仿、機械化、複雜的外在反應、調整、獨創等層次。 (一)工作要項:7 項工作要項,包含「規劃入學方式」、「劃分免試就學區」、「實施高中職免學費」、「推動高中職優質化及均質化」、「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財務規劃」及「法制作業」(共計10個方案)。 )中之經濟弱勢高中職學生學費補助計畫,作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重要前置措施,並積極完成規劃方案,始正式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2009年7月12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發起了「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國教」活動。 3月1日,推翻之前說法,決定明星菁英通通拿掉,只保留「學校發展特色」。 由於沒有明確配套措施與實施細節,加上教育部說法反覆,引發外界不滿,亦提出「要採計在校成績,要廢除基測免試上高中職」「不要岐視,要讓每個人都讀優質的高中職」「不要扭曲的生活,要健康快樂的身心靈」「不要罐頭工廠,要有競爭力的適性教育」等訴求。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國民小學(中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要依循教育專業、社會需求及民主程序,廣徵社會各界意見,並希望於一年內釐清疑慮,使實施計畫更臻完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關係到整體國力及個人發展,需要全體國人支持,政府相關部門同心協力,使此一新世紀國家重大教育建設克竟全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7)第七個特色是「以核心素養為依據的學習評量」,十二年國教課改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依據的學習評量,應依據領域/科目「學習重點」為依據的學習評量,換言之,學習評量應依據能呼應「核心素養」的「學習重點」,考量學生生活背景與日常經驗,妥善運用在地資源,發展真實有效的學習評量工具。 以「核心素養」為主軸的學習評量,須兼顧整體性和連續性,以瞭解學生在相對於「核心素養」的「學習重點」之學習進展,並有效進行追蹤,長期評估學生在「學習重點」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之成長與進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特別是「學習表現」是指該領域/科目關鍵而重要的「核心」認知、技能、情意等有價值的「表現」,能呈現該領域/科目有關「非內容」面向的學習特質,引導學生學習達成認知、技能、情意之學習表現而達成學習目標,且能呼應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的重要、關鍵、必要之特質。
本研究案計畫成果如下: 一、正式完成國小低、中、高年級教學模組與教材與審查工作、教學模組評估工具、評量工具,並與三所學校合作,完成國小組教學模組的試行與教學實驗。 二、完成國中組教材與教案,並拍攝教學錄影帶: 三、完成高中組教案初稿。 本計畫研究成果可供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單位、師資培育單位、教材編製機構與與教學者參考。 月行政院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會,由吳敦義院長擔任召集人,教育部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小組,由吳清基部長擔任召集人,積極研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及相關配套措施。 委託進行「國中畢業生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表現暨升學狀況之研究」及「高中高職學校轉型及入學學區劃分之研究」。 委託進行「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基礎比較研究」、「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式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教學資源及課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經費需求推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相關民間團體
規畫深耕閱讀、專業成長、教育品質、國際視野等四項教育主軸,並以有效教學、多元評量、補救教學、適性輔導為核心,讓每一個孩子的進步都能被看到。 「素養」(competence)的培養,近年來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先進國家的重視,並作為先進國家進行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近幾年來,臺灣學生在PISA與PIRLS等國際成就測驗的表現,已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標,而國家教育研究院修訂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及教育部公佈之「十二年國民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2014)也明訂「核心素養」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之基石。 比較近幾年來臺灣對於語文素養的論述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對素養的定義,不難看出未來語文教育的趨勢,逐漸趨向培養公民「多元識讀能力」的知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25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此識讀能力不僅強調公民運用語文的「能力」–亦即體察不同的社會、文化情境脈絡的差異,瞭解如何各種語境中,利用語文進行理解、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針對不同語文訊息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批判,以整合訊息,做出判斷的能力,更強調情意及態度層面的培養–亦即樂於精進語文能力,持續吸收新知,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資訊分類清單
二、辦理「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研討會,邀請合作高中教師分享教學成果,參與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工作坊或研習高中教師人數達500人次。 有關國教署生命教育專發展中心辦理「111年度生命教育教與學交流論壇-縣市教案發表」,如說明,請查照。 3.非應屆國中畢業生得向本區免試入學委員會提出申請參加免試入學,參加本年度國中教育會考,並採計其國中就學期間之紀錄,採計項目及積分由本區免試入學委員會審查認定之。 2.原住民學生、身心障礙學生、蒙藏學生、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子女、僑生及退伍軍人等法律授權訂定升學優待辦法之特殊身分學生,依相關特殊身分學生升學優待辦法辦理。 2.採計期間為108學年度(七年級)上學期至110學年度(九年級)上學期,採計原則依「基北區免試入學服務學習時數認證及轉換採計原則」辦理。
「核心素養」較過去的「學科知識」、「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關照學習者可將「學科知識」與「基本能力」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並由個體生活擴展到社會生活,強調在生活情境中實踐力行的特質(蔡清田,2019)。 一方面重視「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內部的學科知識、能力、情意的統整學習,另一方面也重視「跨領域/科目」的「核心素養」之培養,尤其是在符合教育部教學正常化之相關規定及領域學習節數之原則下,學校得彈性調整或重組「部定課程」之領域學習節數,實施各種學習型式的跨領域統整課程。 跨領域統整課程最多佔領域學習課程總節數五分之一,其學習節數得分開計入相關學習領域,並可進行協同教學(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二)配套措施:11項配套措施,包含「學前教育免學費」、「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方案」、「學生生涯規劃與國民素養提升」、「學校資源分佈調整」、「精進高中職師資人力發展」、「高中職評鑑與輔導」、「技職教育與產業發展」、「推動大學支持高中職社區化」、「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就學輔導」、「促進家長參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政策宣導」(共計19個方案)。
二、另依教育基本法第11條「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因此,教育部正積極整合現行「高級中學法」及「職業學校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也將微調「專科學校法」相關條文,作為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法律依據,同時,配合訂定及修正相關子法,以完備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法制。 由中的十二年國教學生研討會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及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等共同主辦,主打「親師生溝通」為主題的「十二年國教親師生聯合座談會」在華江高中召開,教育部次長陳益興也與會聽取意見。 2011年5月,教育部宣佈新的十二年國教進程,預計2020年完成十二年國民教育,七成免試入學(不採在校成績),三成特色學校招生(明星高中採用),但遭家長團體及立委批:「換湯不換藥、壓力更大」。
三、學生適性選擇與就近入學原則:學生入學採多元入學方式,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做為入學門檻,學生依自願、適性原則就讀各類後期中等教育學校;學校則依其類型及特色設計合宜之入學方式,招收適性之學生就讀。 元,就讀私校學生須負擔較高學費,因此,從社會福利及公平正義考量,弭平經濟弱勢高中職學生學費差距亦成為規劃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普遍」意指教育機會的充分與多元;「非強迫」指以學生做為教育主體,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及參與權;「確保品質」指經由教育資源的合理調整,使各個學校教育條件均質均衡,確保學生受教權益與品質;而「定額補助」則指盱衡國家財務情況,釐清接受延長之國民基本教育為「有價」的必要支出,但仍應顧及社會貧富差異之事實,針對特定弱勢對象弭平教育負擔,以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據瞭解,此項十二年國教政策並非義務教育,只是一種保障升學的方式,義務依然為九年。 十二年國教原定自民國107學年度逐年實施,後修改為自108學年度逐年實施。 108課綱的基本精神是倡導素養導向教學,突破原有的學科知識框架,讓學生發展出九大新能力,讓知識不再只是知識,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從小學、國中、高中與高職的學習路徑,也將更加註重培養個人興趣性向。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後也被通稱為「108課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希望延長基本教育年限,將高中、高職、五專的前三年納入並統整,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並以「全人教育」、「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 現行制度既稱「國教」但不強迫入學,因此不是《中華民國憲法》講的「義務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系列①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課程改革
(一)總體目標 1.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5.落實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6.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7.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 因應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有效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算等基本能力,以達成十二年國教理想–教學卓越、課程深化、提升國中小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為綱領。
根據一項調查指出,現中國臺灣省有63.3%的家長認為十二年國教是最失敗的教育改革,讓孩子競爭力下降,造就了畸形教育情況,而提出重返基測的建議。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 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一)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 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過去卓越的菁英教育觀已向平等的全民教育觀讓位;而教育發展軌跡也由「基礎教育全民化」轉為「中等教育全民化」走向。 ◇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 ◇ 本網站為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並嚴禁任何商業之引用,違者依法求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龐大的教育工程,亦是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於教育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以客觀和嚴謹的態度撰寫,見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發展,提供教育界、學術界、家長和關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社會人士參考。 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與過去以往的中小學課程標準規定有顯著差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主要特色,在於以培養現代國民生活所需的「核心素養」為課程設計核心,提供學校及教師更多彈性教學自主空間,降低各年級上課時數,減輕學生負擔,減輕對教科書的依賴,結合課程、教學與評量,改進中小學課程的連貫性與統整性。 (6)第六個特色是「以核心素養為焦點的教學與學習」,不僅強調以學生做為學習的主體以及師生互動參與,同時重視知識能力與態度情意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透過「學習重點」的課程設計,統整學科知識的「學習內容」與核心能力的「學習表現」,兼顧能力導向學習與知識導向學習,強調轉化實踐行動的知能。
6月18日,總統府資政、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行的演講中公開表示反對12年國教,並針對國教政策中包括志工服務歷等納入十二年國教中的重要升學指標在父親節當天至立法院陳情,並上演行動劇,呼籲改善12年國教政策配套措施,以免出現學生湧入私校的「逃難潮」,造就一堆付不起學費的「不快樂爸爸」。 9月,教育部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延長國教年限為該會議的重要討論項目之一,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可能在2014年廢除基測,完全免試入學,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 探究與實作的課綱草案是以培養「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科知識僅做為載具。 教材教法可用問題或議題導向做跨科或跨領域學習,做中學勝於教師講授說理,還有語文報告或討論加強表達溝通等,皆為學習的優先要素。 事實上,學習內容是開放給學校教師,可主動以課程設計發展來建置上課教材。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