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個人申請儼然成為目前大學聯招主要的入學管道,其重要性不輸指考分發入學。 〔記者楊綿傑/臺北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公佈112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學」招生簡章,整體招生名額較去年略減,也是8年來首次跌破7萬大關。 大學個人申請 相關內容於今日起已可於甄選委員會(國立中正大學)網站查詢,紙本簡章則訂於12月1日起公開發售。 第二,在個人申請的甄選作業上,各校系大多採書面審查與口試,但有部分校系還會加考筆試,作為甄試取才的標準。 因此,在甄選辦法上,各校系的甄選規定與評分可能略有不同,會依其專業屬性來遴選。
雖然申請本校甄試的同學皆為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但是同學們上傳的資料五花八門,且這些資料的質與量存有非常大的落差,於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進一步探究高中同學是如何撰寫上傳資料,高中老師是如何指導學生準備上傳資料及完成報告等問題。 另外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校系要求審查資料須於繳交截止日前,由考生將審查資料勾選後上傳繳交。 今年特別提醒,審查項目中如有要求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考生若為高三應屆畢業生,可選擇自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中勾選資料檔案後上傳,或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上傳;若為非應屆畢業生或自境外返臺就學生,則比照去年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 甄選委員會統計,今年招生學系中,繁星推薦招生學系使用學測作為其檢定科目,以英文科最多,計有1054個校系。
大學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
申請入學招生學系使用學測作為其檢定科目,亦以英文科最多,計有1153個校系。 而使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作為檢定的校系數,繁星推薦計有61 個校系,約佔總系組數3.41%,申請入學則計有53個校系,約佔總系組數2.38%。 大學個人申請2025 通過第一階段篩選考生係取得參與大學第二階段甄試的資格,能否錄取還是要經大學甄試後決定。 甄選委員會提醒,第一階段篩選結果不另行寄發書面通知,若考生對第一階段篩選結果有疑義欲申請複查時,可依規定於4月1日中午12時前,以網路申請方式向甄選委員會提出,申請程序請逕上甄選委員會網站查詢。 現行的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中,由「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所主辦的「甄選入學」為其一,其中又可分為「個人申請」與「繁星推薦」兩種。
- 作者為臺大108課綱第一屆審查教授,從審查端的角度,解答高中學生、老師與家長的困惑,提供最實用的指南。
- 在因緣際會下,我參與了108課綱第一屆高中生個人申請大學入學甄試的審查工作,也因此對於高中生上傳資料的真實狀況有了第一線的瞭解。
- 第二,在個人申請的甄選作業上,各校系大多採書面審查與口試,但有部分校系還會加考筆試,作為甄試取才的標準。
- 現行的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中,由「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所主辦的「甄選入學」為其一,其中又可分為「個人申請」與「繁星推薦」兩種。
- 擁有自信是獲得口試委員青睞的第一要件,而應考時的從容自信來自對自我的充分瞭解。
新竹高中今年個人申請成績亮眼,其中錄取臺大38人,清大61人,陽明交大50人,成大50人,政大11人,醫科21人,光是醫科及頂大錄取的佔比率約為38%。 說明寫好「學習歷程自述」的重要性,教導同學替自己加分的「十大得分祕訣」,同時解說「多元表現」對書審成績的影響力,以及提醒避開「多元表現」失分的「十大地雷」。 大學及四技二專升學管道,以及甄試所需準備的備審資料,一次報給你知。
大學個人申請: 大學生確診「成第75例」 未進校園僅接觸2人
第1類至第7類學羣計錄取14,613名一般生,錄取率為62.03%,較去年略為增加0.65%,缺額情形也較去年減少。 另外,第8類學羣通過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人數計有337人、通過牙醫學系第1階段篩選人數則計有70人。 甄選會將於20日至26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9時,開放「高中(職)在校成績證明」查詢系統,考生若於系統內查詢的學業成績有誤,應立即向甄選會反應。 查詢截止日後,成績證明將直接匯入大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系統,不再受理更正。
- 譬如可以「大學入學前的準備」、「大學求學期間」、「生涯規劃」及「未來期許」四個部分,具體說明未來的學習計畫及職涯方向。
- 本組密碼係為報名、應屆畢業生查詢在校成績證明、篩選結果(及分發結果)查詢、上傳審查資料、登記志願序等系統所需輸入的證號,請妥善保管,切勿將密碼告知他人。
- 顯然地,學生在申請六個校系時,現階段教育部並沒有提供充分的資訊給考生,作為選填志願的參考,而是大家盲目地猜測,可能有人運氣好,可以低分高就,但也可能有人運氣差,高分低就或連一個學校也沒上。
- 甄選委員會提醒,第一階段篩選結果不另行寄發書面通知,若考生對結果有疑義,可於4月1日中午12時前提出複查申請。
111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與解析即日起發售,內容包含各科試題、參考答案及試題解析等部分,以「國文、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各科分科的編輯方式出版,每本定價50元。 世新大學不僅在推甄入學之前提供模擬面試,協助高三生提前做好大學面試準備,在推甄入學的過程中,世新大學更為面試學生安排親善大使,協助引導面試過程,並為學生與家長提供校園導覽服務,參觀世新大學專業優質的教學設備。 大學個人申請 大學個人申請 世新大學以大眾傳播教育起家,結合管理、財經、外語、遊憩與運動學羣,貫徹「以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以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的辦學特色,而成為教育部評鑑優良的專業大學。 大學個人申請 部分科系,會以2~5人的小團體形式進行面試,針對時事、社會、科系相關問題展開討論,而面試委員會從旁觀察團體討論的過程,評估每個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
大學個人申請: 分發入學-制度調整
作者為臺大108課綱第一屆審查教授,從審查端的角度,解答高中學生、老師與家長的困惑,提供最實用的指南。 除此之外,由於教授並非與你一起生活,因此在寫任何一個事件或經歷時,一定要輔以案例作證。 建議同學們在撰寫學習歷程反思時一定要設定一個主題,透過相對應的學習歷程檔案突顯自己的經歷與人格特質,吸引評審老師的目光。 有學生在網路上爆料,「OO系X老師確診COVID-19了,所以請同學回憶一下上週四、五是否有跟X老師接觸或同處在同一空間」。 不過據瞭解,該校某一校區將在18日下午5點前淨空,某一系館也會特別封館清消,直至5月底才會開放。
大學個人申請: 申請入學
學習歷程反思主要是針對過去的經歷撰寫,教授可以透過學習歷程反思去判斷你是否與該繫有所相關,尤其是修習非相關領域課程的同學,在這部分更要結合勾選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進一步對傳遞你該科系的興趣與啟發的動機。 諸多校系開始從單純筆試的形式,改採取「書面資料審查」加上「面試」的形式,來增加錄取「適合度高」的學生,而非「只會考試」的學生。 甄選委員會表示,第一階段篩選結果不另寄發通知書,若考生對結果有疑慮,可依規定於4月1日中午12時前,以網路申請方式向甄選委員會提出複查。 目前每年考試分發的實質佔比皆為30%以上,但這是因為個人申請不理想改為尋求考試分發所致,在未來學測與分科測驗科目不重複之下,這些改尋考試分發管道的必定會大幅減少,所以考試分發的重要性必會持續下降、接近覈定比例。 第二階段:辦理指定項目甄試,可為面試、筆試或實作等,指定項目甄試與學習歷程檔案為綜合學習表現,於二階總成績計算時至少佔 大學個人申請2025 大學個人申請2025 50%。 主要對象:就讀高中(普通科)期間未曾轉學,並且修滿高一、高二各學期之應屆畢業生,該「各學期學業總成績」之平均成績校排名百分比符合大學規定,並通過大學校系當年度學測、術科考試、英聽測驗(可含前兩學年度內)之檢定標準。
大學個人申請: 考生試務宣導
今年有69所大學共計有2,154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招生名額總數為55,267個、離島外加名額268個、原住民生外加名額3,272個。 為求儘可能反映大部分審查教授的想法及各校主管的看法,於本書撰寫時,已多方參考《聯合報》、《親子天下》、《作夥學》、《ColleGo》等媒體及網站之統計分析報告。 因各校系的教育目標及招生策略不同,各有不同的選才標準,且每位教授都有其獨到的看法與見解,所以文中所述不見得能夠面面俱到,與每位教授的觀點相符,如有疏漏不足之處,敬請包涵諒解。 大學個人申請2025 祈願本書能夠發揮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不同校系教授及行政主管願意與高中同學分享其寶貴審查經驗,幫助高中同學瞭解備審資料的準備方向,也有益於讓審查制度更趨完善。 此外,也鼓勵同學多與學校老師討論,多向各校不同科系教授請益,多聽取各方不同建議,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申請模式及準備書審資料的方法,以期順利考上理想志願校系。 在因緣際會下,我參與了108課綱第一屆高中生個人申請大學入學甄試的審查工作,也因此對於高中生上傳資料的真實狀況有了第一線的瞭解。
大學個人申請: 大學面試形式多元,該如何抓住準備方向?
在篩選倍率上,通常以招生名額的 3 倍或不超過 50 名為原則,除正取外,其餘考生大多可列為備取。 如果每年推甄的錄取資訊都可以公開在網站上,自然考生可以去判斷是否有機會候補上。 其實,像這樣有缺額的校系還不少,在越後段的學校缺額越明顯,這是因為現在考生通常都會填一兩所校系當保底,當有前面志願的學校上榜,自然後面的志願就會放棄,因此,越後段的學校缺額會越大。
大學個人申請: 臺大、私立大學「個人申請」比例拚過半 112招生先搶先贏
程小姐是我多年前《K書高手》系列的編輯,該系列的成功出版,歸功於楊如玉總編輯及程小姐的精心規畫與編輯。 建議同學口試前需做好哪些準備,提醒口試時應避免的「十大錯誤」,說明應有的應試心理建設,以及提供口試考場中的「十大得分祕訣」。 大學個人申請 公開「學習歷程自述」如何替自己加分,同時解說各類「多元表現」對書審成績的影響力,每一環節皆不可輕忽,應掌握每一項取分的機會。 雖然教育部在政策上未特別提升繁星的佔比,但在出生率降低各校搶著要學生的趨勢下,比例亦將持續微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