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3年(1994年),行政院設置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負責推動教育改革事宜。 兩年後,教改審議委員會通過《總諮議報告書》,跨部會的「教育改革推動小組」也隨之成立,並編列1,570億元新臺幣作為推動教改的預算,教育改革由此而起。 國中教師在教學上擁有專業自主權,也具有管教和懲戒學生的義務,但「學生因體罰成傷」不在法律定義的管教範圍內,教師若體罰學生,就可能構成傷害罪。 尤其國中教師在《刑法》上具有公務員身份,觸犯傷害罪時可加重其刑。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眾多,但主要和家庭結構不良、對學校的依賴性不足有關。 有犯罪前科的國中生大多也有中輟和逃家經驗,他們在初期會出現一些輕度的偏差行為,例如抽煙、喝酒和飆車,為了預防,警政署也加強到國中校園作法治教育。 家庭部份由社福單位介入,而學校部份則由中途教育設施提供適性教育,以避免青少年犯罪再度發生。
國中綱要: 不甩教部 學校仍讓學生路口導護
除了以學業為主的普通班外,國中還可以有同屬於特殊教育的「藝術才能班」(音樂、美術、舞蹈)、「民俗班」和「體育班」等特殊專長班級。 學校如果要設置藝術才能班和體育班,必須將教學計畫書呈送教育主管單位審核,通過後纔可辦理入學鑑定,且每班不得超過30人。 國中綱要2025 民國57年(1968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國民教育延伸至初中,原本的初級中學和初級職業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中學。 國中綱要2025 臺灣在教育改革期間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國教延伸、教育正常化和自主學習等。 國中綱要2025 教育改革的目標是為了革除、改善既有的制度,政府和教改團體所推動的政策也大多效仿自歐美、日本等地。
- 3月底,由教育部指導、各國立大學主辦的「十二年國教人才培育規劃座談會」在北中南分別召開,會中邀請數位學者、家長、高中校長及學生發表意見。
- 6月,教育部初步決定,提前六年一次到位,預計在2014年免試入學、十二年國教實施時,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採取登記入學、抽籤入學、輔導入學三種模式,但是抽籤入學的方案屢遭批評與質疑。
- 日本之後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經過三次修改,藉由教育實行皇民化,強化臺灣人民對大日本帝國的向心力。
- 為適應氣候變化,維護學生身體健康,學生制服換季日期由學校視實際狀況,自行規定,學生可以按照個人需求增減衣著。
- 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補助,但也可以接受捐贈,只是必須在法令規範下進行。
- 無論是性侵害還是性騷擾案件,加害者都以同學為主,其次是教師和行政人員。
九年一貫課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社團課程,但多數學校仍維持民國83年(1994年)頒定的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參加社團。 這些學生社團皆為自願參與,不受班級和年級限制,但需有教師在場指導。 國中學生社團的類別可分為學術、藝術、康樂、科技、運動、服務和聯誼7種,其中又以學術、藝術、康樂和運動為大宗。 特殊教育方面,國民中學可開設資源班或特殊教育班,針對聽力障礙、語言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閱讀障礙、自閉症等身心障礙學生提供資源輔導。 資源班學生學籍在普通班,平常在一般班級上學,僅在部份時段到資源教室接受指導。
國中綱要: 改革
國中生體驗農作,嘉義市大溪厝二期稻作豐收,玉山國中進行「歡樂割稻慶豐收」體驗課程,校長鄭振銘帶領收割,社區耆老叮嚀「不是快就好,要排好」,不能浪費,讓學生們感受農家愛物惜物的精神。 再以民國100年(2011年)3月間發生的新竹霸凌事件為例,該事件又呈現不同面向。 這次事件的爆發是因為加害者將犯行錄影放到網際網路上,更突顯網路在霸凌中所扮演的角色。 隨著臺灣網路普及化,2000年代後常發生霸凌加害者將犯行拍下上傳到網路的事件,對被害人造成二度傷害。 網路普及讓網路也成為霸凌的攻擊媒介之一,稱為網路霸凌,而且有逐漸增加趨勢。
民國100年(2011年),政府宣佈於3年後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十年教改時期後最重大的教改事件之一。 有別於九年國教,十二年國教不是義務教育,國中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升學,接受政府提供之免費高中教育。 此次改革是為了達到減輕升學壓力、鼓勵就近入學、平衡城鄉落差等多重目標,在實際實施前,十二年國教政策仍充滿討論的空間。 中途輟學指的是國中和國小學生未經請假、無故3日以上不到校,這樣的學生稱為中途輟學生,簡稱中輟生。
國中綱要: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實施混合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孩子和學習得很慢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對於這些程度差的學生來說,將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們一定會被放棄掉。 新的制度之下,十分有野心的學生絕對更加用功,因為明星學校的名額少了,而且他們要想進私立高中,這些高中都是要考的。 國中綱要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國中綱要: 教育百年樹人 臺南新化高中校友會獲杏壇芬芳獎
以族別計,學生數最多的前五族分別是阿美族(8,999人)、泰雅族(4,593人)、排灣族(4,509人)、布農族(2,819人)和太魯閣族(1,606人)。 至於新移民子女,當年度有73,337位,佔國中學生總數的9.81%;以父或母國籍排序(非中華民國籍者),前三國分別是越南(29,04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27,995人)和印尼(2,217人)。 6月,教育部初步決定,提前六年一次到位,預計在2014年免試入學、十二年國教實施時,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採取登記入學、抽籤入學、輔導入學三種模式,但是抽籤入學的方案屢遭批評與質疑。 2007年2月2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施政報告宣示,將從該年度開始逐步推動十二年國教,受到各界的關注。
國中綱要: 制服
午餐時間後約有30分鐘的午休時間,這段時間主要供師生午睡,輔導人員執行輔導任務時也可能利用這段時間。 學校在下午還有3節課,可能是13時左右開始,15時左右會有一段15到20分鐘左右的打掃時間,讓學生打掃校園環境。 第7節課是一天中的最後一節課,但學校可依地方政府頒定的輔導課法令實施非強迫性,且不得教授課程新進度的學業輔導課,即所謂「第8節課」。 初中男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色襯衫、短褲,冬季為全身卡其服;女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襯衫、百褶裙,冬季為卡其上衣和深色長褲。 民國57年(1968年),臺灣面臨首波教育改革,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的國中制服和之前大致上沒有改變,但各校可增減配件(如夾克)。
國中綱要: 校園禁不禁抖音受關注 教育部將與數發部跨部會討論
十二年國教原定自民國107學年度逐年實施,後修改為自108學年度逐年實施。 國中綱要2025 108課綱的基本精神是倡導素養導向教學,突破原有的學科知識框架,讓學生發展出九大新能力,讓知識不再只是知識,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中綱要2025 學生從小學、國中、高中與高職的學習路徑,也將更加註重培養個人興趣性向。
國中綱要: 綱各領域領綱(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指標)
這波教育改革徹底衝擊臺灣的教育體制,國中課程和師資培育管道走向多元化,教科書逐步改為審定製,連校園規範都受到挑戰,髮禁被廢除,制服也開放各校自行設計。 這段時期(1996年-2006年)被稱為「十年教改」,前期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後期則以反思和批評為主流意見。 國中綱要 教改的許多政策如多元入學、一綱多本、九年一貫開始受民眾質疑,教師也因課程改革壓力而上街示威抗議。
國中綱要: 政策內容
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訓導處的職責包括學生生活管理、實施公民和道德教育、辦理體育活動、督查衛生保健項目,和配合輔導單位進行生活輔導等。 訓導人員在執行業務時必須和家長、學校、導師與學生緊密聯繫,必要時還需和專業輔導人員、警察與媒體溝通。 除此之外,訓導處也是校園災害的通報受理單位,負責在緊急狀況時成立應變小組,通報上級,執行救災任務。 當時公學校和小學校使用的課本不同,公學校的課本依據明治31年(1898年)的《臺灣公學校令》撰寫,稱為「國民讀本」。 國民讀本著重和化教育,初期為了拉攏臺灣士紳,課程仍強調尊重傳統漢文教育。 國中綱要2025 但隨著戰爭爆發,總督府開始關閉傳統書房、廢除漢文科,全面進行同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