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M1是一個實驗性的衛星,用於發射信號的測試和驗證,並能以先佔的原則確定對相應頻率的使用權。 北斗-M1衛星在E2、E5B、E6頻段進行信號傳輸,傳輸的信號分成2類,分別被稱作“I”和“Q”。 “I”的信號具有較短的編碼,可能會被用來作開放服務(民用), 而“Q”部分的編碼更長,且有更強的抗干擾性,可能會被用作需要授權的服務(軍用)。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於2004年啓動,2011年開始對中國和周邊提供測試服務,2012年12月27日起正式提供衛星導航服務,服務範圍涵蓋亞太大部分地區,南緯55度到北緯55度、東經55度到東經180度爲一般服務範圍。
- 按照這份投資計劃,三分之二的資金來自私人企業及個人投資,剩下的部分由歐盟和歐洲太空總署來承擔。
- 接收機收到該修正數後,與自身的觀測值進行比較,消去大部分誤差,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位置。
- 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本地的監控中心軟件管理平臺和遠程的GPS智能車載終端。
- 截至 2019 年底,國產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1億片,國產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分別佔中國市場30%和90%的份額。
- 截至2019年底,中國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箇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餘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 餘座海上導航設施已應用北斗系統。
- GPS定位技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優點,使其在各類大地測量控制網的加強改造和建立以及在公路工程測量和大型構造物的變形測量中得到了較爲廣泛的應用。
今天,在我們看不見的太空,也有一組“星星”為我們指明方向。 它們的排列像一柄勺子一樣均勻分佈——人們稱之為北斗七星。 古代,人們通過北斗七星的“鬥口”定方向,“斗柄”定季節。 半導體矽晶圓大廠環球晶於美國時間1日舉行德州謝爾曼市12吋新廠動土典禮,成為美國本土睽違20多年再度興建的矽晶圓新廠。 中華郵政公司位於桃園龜山的郵政物流園區,園區內第一指標性建築物─郵政物流中心昨(2)日舉辦落成典禮。
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GPS接收機
每顆衛星都會發送一個獨特的信號和軌道參數至 GPS 裝置來進行解碼及計算衛星的精確位置。 GPS 接收器使用此訊息和三邊測量來計算用戶的確切位置。 基本上,GPS 接收器透過接收傳送來的信號所花費的時間來測量每個衛星的距離。 藉由少數幾顆衛星的距離測量,接收器即可判斷用戶的位置並以電子數據來顯示並測定跑步路線,測繪高爾夫球場,搜索返家或探險路線。
安置誤差主要有天線的置平與對中誤差和量取天線相位中心高度(天線高)誤差。 例如當天線高1.6 m,置平誤差0.10,則對中誤差為2.10 mm。 最初的GPS計劃是在美國聯合計劃局的領導下制定的,該方案將24顆衞星放置在互成1200的三個軌道上。 每個軌道上有8顆衞星,地球上任何一點均能觀測到6-9顆衞星。 由於預算的壓縮,GPS計劃不得不減少衞星發射數量,改為將18顆衞星分佈在互成600的6個軌道上,然而這一方案保障不了衞星的可靠性。 1988年又進行了最後一次修改:21顆工作衞星和3顆備用衞星工作在互成600的6個軌道上。
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用戶設備
衞星上帶有燃料和噴管,可在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下調整自己的運行軌道。 GPS衞星的基本功能是:接收並存儲來自地面控制系統的導航電文;在原子鐘的控制下自動生成測距碼和載波;並將測距碼和導航電文調製在載波上播發給用戶;按照地面控制系統的命令調整軌道,調整衞星鐘,修復故障或啓用備用件以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工作。 GPS全球定位系統採用多星高軌測距體制,以距離作為基本觀測量,通過對4顆衞星同時進行偽距測量,即可推算出接收機的位置。 由於測距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即定位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故可用於動態用戶。 定位系統2025 GPS屬於被動式衞星導航系統,在被動式測距系統中,用戶天線只需要接收來自這些衞星的導航定位信號,從而就可測得用戶天線至衞星的距離或距離差。
Garmin GPS 接收器通常可精準運作於 10 公尺誤差內,在較空曠的水面上,定位準確度則更高。 高度數值分別爲遠地點和近地點,靜止軌道衛星因相對地球靜止,其經度數值表示衛星在赤道上空的定點位置。 2021年4月,河北滄州一卡車司機在路過唐山市豐潤區超限站時,被以車載北斗終端掉線爲由處以扣車和2000元罰款,該司機表示無法得知終端是否掉線,且或因無法接受處罰,此後服用農藥自殺身亡,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若空中有足夠的衛星,用戶終端可以接收多於4顆衛星的信息時,可以將衛星每組4顆分爲多個組,列出多組方程,後通過一定的算法挑選誤差最小的那組結果,能夠提高精度。
定位系統: 動力定位系統
24顆衛星均勻分佈在6個軌域平面上,即每個軌域面上有4顆衛星。 衛星軌域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的軌域傾角為55°,各軌域平面的升交點的赤經相差60°,一個軌域平面上的衛星比西邊相鄰軌域平面上的相應衛星升交角距超前30°。 這種佈局的目的是保證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刻至少可以觀測到4顆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系統時間叫做北斗時,屬於原子時,溯源到中國的協調世界時,與協調世界時的誤差在100納秒內,起算時間是協調世界時2006年1月1日0時0分0秒。 目前已建成部、省、市(縣)3級平臺,實現6級業務應用,推廣北斗終端超過4.5萬臺。 受災地區利用北斗短報文功能,及時上報災害位置、突發災害信息及災區救助信息等。
定位系統: 服務中斷
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13年1月19日中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透露,2013年將積極實施“中國東盟科技夥伴計劃”,啓動“中國-東盟聯合實驗室”、“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在東盟各國合作建設北斗系統地面站網。 2015年9月30日,第20顆北斗導航衛星準確飛入地球傾斜同步軌道。 定位系統 這顆北斗衛星會和兩個多月前發射的北斗雙星實現「空間對話」,測試導航信號,並進行中軌道和高軌道間的星間鏈路試驗,這種異軌道面間的試驗是北斗系列的首次。 1983年,中國航天專家、“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爲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配合地面高度座標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這個系統的官方名稱,它是以北斗七星命名的。
定位系統: 定位誤差來源與分析
北斗的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慧在2012年表示,北斗已經開始全部使用國產原子鐘,其性能與進口產品相當。。 除科工二院203所外,國內還有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同時爲北斗衛星提供原子鐘。 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不同於美國 GPS 定位系統2025 的四星定位,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週期,實現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
定位系統: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認定系統
他常常鼓勵年輕人放開手腳大膽創新,一有新想法,就讓我們去他家討論。 陳芳允院士的家裏非常簡陋,我們坐在簡易的桌椅旁,有時候一討論就是大半天。 他經常跟我們說︰“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我們要走自己的路。
定位系統: 提供可滿足客戶需求的高質量監視方案實時幫助個人、企業的車輛和員工監控
2007年,在北斗-M1衛星發射後,被檢測到於圖示紅色的波段上發出信號,與伽利略定位系統使用或計劃使用的波段相重合。 截至2012年發射的北斗系統的衛星設計壽命都是8年,而後續又有數量衆多的中地球軌道衛星需要發射,這些衛星將採用專門的中地球軌道衛星平臺,壽命將延長至12年或更多,還會往小型化發展。 電磁波以30萬千米/秒的光速傳播,在測量衛星距離時,若衛星鐘有一納秒(十億分之一秒)時間誤差,會產生三十釐米距離誤差。
定位系統: 北斗三號
2003年9月,中國打算加入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計劃,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投入了2.3億歐元的資金。 中國與歐盟在2004年10月9日正式簽署伽利略計劃技術合作協議。 2008年1月,香港南華早報在“中國不當‘伽利略計劃小夥伴’”的報道中指出:中國不滿其在伽利略計劃中的被排斥,之前的投資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將推出北斗二代與伽利略定位系統競爭。 2014年8月22日,第三組衛星FOC FM1和FM2發射成功,但未正確入軌。 定位系統2025 衛星發射到離地面高度25900km,但其後跌至13713km。
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根據型號分類
然後,歐盟執委會對伽利略系統下一階段的投資遇到了麻煩。 人們對這個高達數十億歐元的預測錯誤的關注,引發了歐盟執委會和其他相關組織普遍的擔憂,人們開始懷疑伽利略系統並不能產生之前向投資者和決策者預示的那麼多收益。 2002年1月17日,伽利略系統的一名發言人表示,由於美國的壓力以及經濟問題,伽利略系統的計劃「接近死亡」。 同樣可以將路線通過AirDrop或者短信、Mail等方式分享給朋友! 此操作相當簡單,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他會直接在設定路徑的直線距離中移動,不是跟隨一般道路,所以有可能會直接在建築物上移動,如遊戲偵測較為敏感可能會有點風險,所以需要在設定時注意按照道路行駛。
許多人都會依靠 GPS(全球定位系統)來預估旅行的時間、找到要去的地方的路、避免交通堵塞、追蹤孩子的情況,以及最常用來避免迷路。 地面天線站目前有4個,分別位於南太平洋馬紹爾羣島的瓜加林環礁,大西洋上的英國屬地阿森松島,英屬印度洋領地的迪戈加西亞島和位於美國本土科羅拉多州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地面天線站的作用是把主控站計算得到的衛星星歷、導航電文等資訊注入到相應的衛星。 1989年2月14日第一顆GPS工作衛星發射成功,這一階段的衛星稱為BLOCK II和BLOCK IIA。 1993年底,現在的GPS網,即「21+3」GPS星座已經建成,今後將根據計劃更換失效的衛星。
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歷史發展
用GPS來監測全球和區域板塊運動,監測區域地殼運動,對地球成因及動力機制的研究。 研究地下斷層活動模式、應力場變化,對地震危險值估計和預報。 為了進行我國地殼形變監測,由地震局、總參測繪局、國家測繪局、中國科學院承擔的“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同地殼運動監測網絡工程”已於2000年建成。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利用雲南滇西兩期GPS監測資料,反演紅河斷裂帶低下斷層活動模式,對1996年雲南麗江地震作了較為準確的中期預報,其位置誤差為27 km,震源深度誤差為0-6 km.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系統公司依託具有自主知識 產權的高精度衛星定位授時技術與自主研製的高精度多模衛星導航芯片,爲電信設備製造商、基礎設施管理部門、銀行和金融企業等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時技術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 該公司累計開發北斗多模導航芯片6代10餘款,形成了高精度授時、差分定位和組合導航等多樣化產品型譜,已應用於交通、物流、司法、公安等衆多領域,年出貨量超200萬片。 2012年底建成由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軌道衛星共14顆衛星構成的北斗二號系統,實現了全天時全天候爲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歐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簡稱北斗系統)是一個衛星導航系統,能爲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其目的是促進與民用衛星定位、導航、正時和增值服務有關的問題及各種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相容性和互通性問題的合作和發展。 年曆數據 則通知GPS接收器一天中任何時間下,每個GPS衛星的位置,並顯示該衛星及系統中其他衛星的軌道訊息。 歐洲聯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則為在初期部署階段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預定最早到2020年纔能夠充分的運作。 一些國家,包括法國、日本和印度,都在發展區域導航系統。
根據這些數據,接收機中的微處理計算機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進行定位計算,計算出用戶所在地理位置的經緯度、高度、速度、時間等信息。 接收機硬件和機內軟件以及GPS 數據的後處理軟件包構成完整的GPS 用戶設備。 關機後,機內電池為RAM存儲器供電,以防止數據丟失。 現今各種類型的接受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於野外觀測使用。 定位系統 ,通常簡稱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國國防部研製,美國太空軍運營與維護的中距離圓型軌域衛星導航系統。
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空間
天線的基本作用是把來自於衞星信號的能量轉化為相應的電流,並經前置放大器進行頻率變換,以便對信號進行跟蹤、處理和量測。 測站無需通視:GPS測量只要求測站上空開闊,不要求測站之間互相通視,因此可節省大量的造標費用(一般造標費用佔總經費的30%、50%)。 由於無需點間通視,點位位置可根據需要可疏可密,這樣就使得選點工作變得非常靈活,也可省去經典測量中的傳算點、過渡點的測量工作。 定位系統2025 那時候,80多歲高齡的陳芳允院士,每天都在思考怎樣用最低的代價建成北斗,用什麼技術體制、天地應該怎樣協同最穩妥。
當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無源時間測距技術時,用戶接收至少4顆導航衛星發出的信號,根據時間信息可獲得距離信息,根據三球交匯的原理,用戶終端自行可以自行計算其空間位置。 此即爲GPS所使用的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使用了此技術來實現全球的衛星定位。 中國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制定了“三步走”發展規劃,從1994年開始發展的試驗系統(第一代系統)爲第一步,2004年開始發展的正式系統(第二代系統)爲第二步。 至2012年完成對亞太大部分地區的覆蓋並正式提供衛星導航服務,此戰略的前兩步已經完成。 根據計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三代系統)第三步將在2018年覆蓋“一帶一路”國家,2020年完成,屆時將實現全球的衛星導航功能。
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常用術語
碼相關型接收機能夠產生與所測衞星測距碼結構完全相同的複製碼,利用的是C/A碼或P碼,條件是掌握測距碼結構。 平方型接收機利用載波信號的平方技術去掉調製碼,獲得載波相位測量所必需的載波信號,該機只利用衞星信號,無須解碼,不必掌握測距碼結構,又稱無碼接收機。 混合型接收機綜合利用了碼相關技術和平方技術的優點,同時獲得碼相位和精密載波相位觀測量,目前廣泛使用。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碼分多址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和伽利略定位系統一致,而不同於格洛納斯系統的頻分多址技術。 兩者相比,碼分多址有更高的頻譜利用率,在由L波段的頻譜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選擇碼分多址是更妥當的方式。 此外,碼分多址的抗干擾性能,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性能更佳。 定位系統 到2020年時,在2010年前後發射的衛星已經退役,因此在2012到2020年的8年時間裏,中國需要爲準備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再生產出30多顆衛星。
汽車導航系統是在全球定位系統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技術。 汽車導航系統由GPS導航、自律導航、微處理機、車速傳感器、陀螺傳感器、CD-ROM驅動器、LCD顯示器組成。 GPS導航系統與電子地圖、無線電通信網絡、計算機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可以實現車輛跟蹤和交通管理等許多功能。 GPS接收機可接收到可用於授時的準確至納秒級的時間信息;用於預報未來幾個月內衛星所處概略位置的預報星曆;用於計算定位時所需衛星座標的廣播星曆,精度爲幾米至幾十米(各個衛星不同,隨時變化);以及GPS系統信息,如衛星狀況等。 主流定位系統除美國的GPS外,還有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等。
伽利略系統於2016年12月1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啟用儀式,提供早期服務。 於2017年到2018年提供初步工作服務,最終於2019年具備完全工作能力。 該系統的30顆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前發射完成,其中包含24顆工作衛星和6顆備用衛星。 其中,GX1230 定位系統2025 GG/ATX1230 GG為72通道、雙頻RTK測量接收機,接收機集成電臺、GSM、GPRS和CDMA模塊,具有連續檢核(SmartCheck+)功能,可防水(水下1m)、防塵、防沙。 動態精度:水平10mm+1ppm,垂直20mm+1ppm;靜態精度:水平5mm+0.5ppm,垂直10mm+0.5ppm。 它在20Hz時的RTK距離能夠達到30km甚至更長,並且可保證釐米級的測量精度,基線在30公里時的可靠性是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