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外洩12大分析2025!(持續更新)
顏先生無奈表示,自己身分證被詐騙集團盜用,還在購物平臺上欺騙買家,讓他莫名被成詐欺嫌疑犯,還得從臺北南下到臺中做筆錄。 一名顏姓男子疑似是去年知名ktv個資外流,被詐騙集團騙取身分證照片,導致證件被盜用,並在購物平臺上行騙,詐騙集團先是出示顏姓男子身分證照片,取得買家的信任,並要他匯款,買家因此被騙了超過12萬,憤而拿著顏姓男子身分證照片到警局提告。 字號外洩 消費者認為購買記錄不像支付資料或信用卡記錄那麼值錢,但零售業者可就不這麼認為,零售業者經常投資大筆經費來瞭解消費者曾經買過什麼,試圖掌握他門未來可能購買什麼。 請確實地做到 5個基本的對策,讓我們更安心更安全地使用網路的服務。 臺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國內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但為了防疫目的、備戰未來可能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公務機關或私人營業場所應依循實聯制措施指引,記錄來訪民眾聯絡電話等資訊。 使用 wi-fi無線上網雖方便,但如果沒有恰當的保護對策的話,則通訊內容遭偷窺的風險將會提高。 資料外洩事故一般指資料使用者持有的個人資料懷疑外洩,令此等資料承受遺失或未獲準許的或意外的查閱、處理、刪除或使用的風險。 今年三月,國際刑警組織查獲了34,000件偽造的COVID產品,如口罩和價值1400萬美元的潛在危險藥品。 如要向公署作出資料外洩事故通報,請按此下載「資料外洩事故通報表格」。 指揮中心重申,實聯制只要留電話能找到人即可,不應蒐集過多個資。 本刊調查,2021年6、7月,國內200多家公益團體的捐款系統,遭駭客入侵盜走數萬名捐款人個資,隨後捐款人遭到詐騙集團詐財,刑事局偵辦發現,被害公益團體均由北市中山區一家資訊系統商負責資安維護,全案目前仍在偵辦中。 是一個相當老牌的資料外洩歷史查詢網站,已收集數百個網站資料外洩的數據,意味著除了這次 Facebook 事件,你還能查詢自己的帳號或電話號碼有沒有被其他網站外洩過。 專為這次 FB 資料外洩所製作的網站,輸入你的電話號碼就能查詢,臺灣、香港都能,其他國家不確定行不行。 另外開發者強調,所有資料已去識別化,比對過程中手機號碼不會被傳輸、讀取、儲存,請放心使用。 字號外洩: 身分證字號外洩會怎樣嗎 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中經常儲存了大量的資訊,例如聯絡方式、照片或影片、文件檔案、網站瀏覽器中儲存的各種網路服務的帳號與密碼,以及社羣網站上的動態等。 萬一終端裝置因遭竊或遺失落入惡意的第三方手中,可能會發生未授權操作而導致這些個資發生外洩。 盜取網路使用者個資的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網路釣魚詐騙。 舉例來說,其手法之一就是以釣魚郵件將使用者引導至偽裝成真實購物網站、銀行、信用卡公司或網路服務等之合法登入頁面的假網站(釣魚網站),藉以竊取使用者在該網站所輸入的個資。 除了引導至釣魚網站外,其他還有各種形式的巧妙手法,例如誘導使用者安裝惡意應用程式或要求回覆釣魚郵件。 病毒等惡意軟體(Malware)及非法應用程式,也是資訊外洩的原因之一。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餐飲業者請消費者填寫的顧客滿意度調查,是餐廳作為改進服務品質的依據,應該無需留下太多個人資料,但調查發現十三件顧客滿意度調查表中,竟有十家要求得填寫五項以上的個資,甚至還有業者要求填寫「學歷」與「服務機構」,意圖令人費解。 而 5.3 億筆資料外洩中,臺灣部分佔了 734,807 筆,香港更高達 2,937,841 筆,中國也有 670,334 筆。 BBC報導指出一個叫做「Maktub」的勒索病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