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時的氦核心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白矮星」(電子簡併態),熱失控的氦融合將導致氦閃,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陽核心大幅度膨脹,解除了電子簡併態,然後核心剩餘的氦進行穩定的融合。 因為太陽的光度與磁場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週期不僅對太空天氣有很大的影響,對地球的氣候也有重大的影響。 太陽活動極小往往和低溫連繫再一起,而超過平均長度的週期則與高溫相關聯。 在17世紀,太陽週期似乎完全停止了數十年,在這段期間只觀測到少數幾個太陽黑子。 那個時代稱為蒙德極小期或小冰期,歐洲經歷了很冷的溫度。 除了直接觀測太陽,SOHO還促成了大量彗星的發現,它們絕大多數都是暗淡的,在經過太陽時會被焚毀的掠日彗星。 日本在1991年發射的陽光衛星在X射線的波長觀測太陽閃焰,任務中獲得的資料讓科學家可以分辨不同類型的閃焰,並驗證了在離開活動高峯期的日冕有著比過去所假設的更多活動和動態。 陽光衛星觀測了整個的太陽週期,但是在2001年的一次日全食使它不能鎖定太陽而進入了待機模式。 已知可見光的太陽表面(光球)只有大約6,000K的溫度,但是在其上的日冕溫度卻升高至1,000,000-2,000,000K。 日冕的高溫顯示它除了直接從光球傳導的熱之外,還有其他的熱能來源。 組成太陽的化學元素主要是氫和氦,以質量計算它們在太陽光球中分別佔74.9%和23.8%。 太陽&月亮: 太陽伴星 直至今日,人類對太陽的理解一直在不斷進展中,還有大量有關太陽活動機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來破解。 現今,太陽自分子雲誕生以來已經45億年了,太陽的核心壓力與熱度仍在增加中,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至少60億年之久。 太陽非常明亮,以裸眼直視太陽在短時間內就會很不舒服,但對於沒有完全睜開的眼睛還不致於立即造成危害。 直接看太陽會造成視覺上的光幻視和暫時部分失明,只要4毫瓦的陽光對視網膜稍有加熱就可能造成破壞,使眼睛對光度不能做出正確的回應。 如果擴大到81.5 ly,則可能有多達7,500顆星,其中大約2,600顆已知。 太陽形成的時間以兩種方法測量:太陽目前在主序帶上的年齡,使用恆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電腦模型確認,大約就是45.7億年。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經過8分19秒。 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32%。 在上面的對流帶發現的流體運動,然而從這一層的頂端至底部慢慢的消失,與輻射帶頂端平靜的特徵相匹配。 如果你正在尋找新工作或晉升的機會,那麼持續的積極性將可以使你在職業目標上取得成功。 這個比例是由米希耶夫-斯米爾諾夫-沃夫安史坦效應(也稱為物值效應)預測的,它描述微中子在物質間的振盪,而現在被重視成為這個問題的解答。 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32%。 太陽的形狀接近理想的球體,估計扁率只有900萬分之一,這意味著極直徑和赤道直徑的差別不到10公里。 由於太陽是由電漿組成,並不是固體,所以他的赤道轉得比極區快。 太陽&月亮: 太陽 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離太陽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26,000±2,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週。 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這兩個速度合成之後,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要解決這個問題,理論上曾試圖降低太陽內部的溫度,以解釋微中子流量的減少,或是提出電微中子可以振盪-也就是,在他們從太陽到地球的旅途中間轉變成為無法偵測到的τ微中子和μ微中子。 在1980年代建造了一些微中子觀測臺,包括薩德伯裏微中子天文臺和神岡探測器,並盡可能的準確的測量微中子通量。 從這些觀測的結果最終導致發現微中子有很小的靜止質量和確實會振盪。 短波長的光(紫色、藍色和綠色)被偏折的比長波長的多(黃色、橙色、紅色),但是紫色和藍色被散色的較多,留下的綠色就較容易被看見。 因為眼睛的瞳孔不能適應異常高的光度對比,觀看日偏食是很危險的:瞳孔是依據進入視場的總光亮,而不是依據最明亮的光來擴張。 當日偏食的時候,因為月球行經太陽前方遮蔽了部分的陽光,但是光球未被遮蔽的部分依然有著與平常的白天相同的表面亮度。 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瞳孔可以從2mm擴張至6mm,每個暴露在太陽影像下的視網膜細胞會接收到十倍於觀看未被遮住的太陽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