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菲律賓國防部於8月22日宣佈,該國2023年的國防預算將比2022年增加9%(約42億美元,相當1355.3億新臺幣),10月3至14日,美菲雙方舉行了新總統上任後首次的大規模聯合軍演。 因此美國尋求增加並建設在菲國的軍事基地,一方面表示美菲軍事同盟關係正處於升溫的階段,二方面顯示美軍正在為重返菲律賓做準備。 近期俄羅斯不時以「核訛詐」(nuclear blackmail),企圖威脅西方國家切勿幹預俄烏戰爭,也讓外界關注中國可能在臺海場景運用核武阻止外力介入。 在新亮相的拜登政府團隊成員中,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與旗下負責中國事務的羅森伯格(Laura 國防安全研究院 Rosenberger),在上任前也都是在智庫機構服務(ref.6)。 國防安全研究院,目前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且具官方背景的國防研究智庫,負責協助政府掌握戰略情勢變化,廣納戰略人才,並成為對外交流、互動及合作的平臺。 國防院簡介影片介紹:「她的專業領域是中共黨政,以及院所辦公室外的盆栽。」簡單幾句話帶出在國家安全研究院當中智庫學者的專長領域,以及私下可愛的一面,連現任四星上將、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也在影片中幽默演出。 國防安全研究院: 國防焦點 在當前的「新太空」時代下,陸續有越來越多中等國力國家、甚至小國投入太空產業的發展,臺灣在這波浪潮中,如何儘速找到並確保自身定位、並推動產業發展,將是未來10年非常關鍵的任務。 考量中共正在強化包含晶片在內、關鍵技術的自主能力,以避免遭美國為首之西方國家「卡脖子」的政策發展方向,此人事安排不僅切合了習近平時代中「航天夢」在其意識形態政策中的重要性,中共應也正規劃打造更加自主、且不遭箝制的技術能力以及供應鏈。 在這種脈絡之下,中國是否如與俄羅斯合作登月般、進一步拉攏他國參與,形成與西方對抗的另一太空陣營,則是未來可觀察之方向。 然而,近年由美中競逐到烏俄戰爭等,國際地緣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化,可能會使得目前在太空領域出現的國際競逐現象,產生更進一步的變化。 就美中競逐而言,由川普至拜登時期,可見到美中之間、在高科技等關鍵領域上的脫鉤正逐步出現,同時也連帶帶動了國際供應鏈的重組。 這樣的趨勢,在烏俄戰爭爆發後,更進一步加上了民主陣營盟國對俄羅斯採取的制裁等作為,對太空領域未來的國際合作進一步產生影響。 國防安全研究院,目前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且具官方背景的國防研究智庫,負責協助政府掌握戰略情勢變化,廣納戰略人才,並成為對外交流、互動及合作的平臺。 在美國,知名國際級智庫除了培養自己的研究員與分析師之外,也大多會聘用退休政府人士任職;其內部研究員也可能有機會入主機關要職。 在這種脈絡之下,中國是否如與俄羅斯合作登月般、進一步拉攏他國參與,形成與西方對抗的另一太空陣營,則是未來可觀察之方向。 辛赫在其演講中,重申莫迪總理2018年於「香格里拉對話」上提出的「印度太平洋倡議」(Indo-Pacific Oceans Initiative)以及印度的「印太願景」。 他指出,印度支持「自由、開放、法治與具包容性的印太區域」,並指出安全與繁榮是區域內所有國家均共同追求的目標,他同時強調印度的「多向結盟」(multi-aligned policy)概念。 如曾主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及中國航天局的新疆黨委書記馬興瑞,就是中國長期耕耘太空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除此之外,曾擔任神舟載人太空船總指揮、同樣進入政治局的袁家軍也主掌浙江,顯見航太背景的技術官僚在習近平的新任期逐漸抬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注意到近年中俄在太空領域上,持續強化其合作關係,如2021年3月9日,中俄之間簽署了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LRS)的MOU。 國防安全研究院: 開箱「國防安全研究院」 4研究所接軌國際 調查顯示,約 51% 民眾主張現階段維繫國家安全最重要作法是「強化自身國防戰力」;18% 認為要「與美國緊密結盟」,23% 則選擇「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 研究指出,美臺官員、國會議員互訪行之有年,不僅有助美臺關係實質進展,對多數民眾而言,也象徵美方對臺安全承諾的一劑強心針,因此臺灣民調長期用「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美國會不會出兵幫助臺灣?」來測量民眾對美安全承諾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