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鬱脾虛運動2025詳解!專家建議咁做…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肝氣鬱結”這個詞語,氣血執行屬於中醫的範疇,所以肝氣鬱結也常常在中醫治療中出現。 註冊中醫師鄧蕙盈指出四季養生著重順應天時,隨著四季之氣候變化及規律,從情志、作息、飲食、運動等生活起居作調養。 肝鬱脾虛──肚痛即瀉,便後紓緩,現代稱為腸易激綜合癥,是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常無故肚痛、腸痛、肚瀉或便祕、肚脹;或伴有疲倦、頭痛、心悸、尿頻、呼吸不暢等。 鬱為前期之病因-起初飲食失調,造成肝氣鬱滯,脾虛痰濁為常見病因,此時需疏肝解鬱、健脾祛濕,常見處方為四逆散、逍遙散。 肝鬱脾虛運動 做法:瘦肉洗淨汆水切塊,其餘材料浸透洗淨,加水9碗以大火煲滾轉文火煲45分鐘,後加合歡花再煲15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原來肝鬱與情緒有關,心情低落、鬱鬱寡歡、焦慮不安、睡眠不足及質素差,都是肝鬱常見的徵兆。 香港位處氣候潮濕的華南,香港人或多或少都有濕重情況。 加上港人生活繁忙壓力大,休息飲食不定時,又特別愛喫生冷、難消化的食物及肥甘厚味,令脾胃功能受損,難以袪濕。 因此不論是男女老幼亦有機會出現春困,屬普遍正常的生理現象。 玫瑰杞子茶功效:活血調經,疏肝理氣適合:月經週期長、手腳冰冷、睡眠質素差的人材料:玫瑰花8克,杞子10粒做法:將材料放入壺中,倒入適量熱水,焗3至5分鐘,即可飲用。 肝鬱脾虛運動: 脾虛肝鬱人士易有春困 簡單陳皮水有助袪濕 另外,百會、印堂、神門、太溪、太衝、三陰交、足三里這7個穴位,就是緩解慢性疲勞症候羣的重要穴位。 可以分別對每個穴位進行按揉3至5分鐘,每天有空的時候就按揉,長期堅持,身體狀況會逐步得到改善。 春天回暖,原本應是萬象更新的季節,不過人卻總是提不起勁、昏昏欲睡欠缺精神,甚至四肢乏力,有可能是春困的表現。 由於「肝脾不調證」主要出現脾虛症狀,因此症狀與「脾虛濕困證」類似,脾虛水濕常見症狀有:頭身困重、胸悶、腹瀉、全身浮腫、舌苔白膩、脈濡、氣候潮濕時症狀加重。 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肝胃不和證」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肝脾不調證」是脾氣虛弱,運化失常。 香港位處氣候潮濕的華南,香港人或多或少都有濕重情況。 肝陽上亢頭痛患者,需注意放鬆精神、管理壓力、調節好心態;可喝玫瑰花茶,有助舒肝理氣;或自行按摩頭部穴位,如雙側太陽穴、枕部雙側風池穴(見圖)等。 清氣生必然驅趕濁氣,兩氣相爭,一時難出,便覺飽悶腹脹。 這種狀態要持續到每年的冬天之後才會改善,這就是季節造成的現象。 一開始會感到疼痛,但只要持續堅持5分鐘,兩腿夾角可漸漸加大,慢慢達到15分鐘左右(每天早中晚練習三次)。 而養護自己的肝臟,從鍛煉肝經入手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肝鬱脾虛運動 肝鬱脾虛運動 很多病症,說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從筋論治。 肝鬱脾虛運動: 健康網》妙齡女心臟亂跳「日逾萬次」 3D立體定位燒灼術治癒 做法:將全部藥材洗淨,然後同放於煲內、加入5碗清水,先用武火(大火)煮沸,然後轉以文火(細火)煮約45分鐘成2碗藥,分早、晚各飲1碗。 抗脂肪肝食療以疏肝、理氣、健脾、去痰、化濕、活血為主,同時應配合適當的健康飲食控制、運動和開朗心情。 肝鬱脾虛運動 一般脂肪肝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偶爾右上腹有壓迫感、食慾減退、腹脹、嘔吐、噁心、脹滿感、疲倦、少部分人亦會出現黃疸情形。 「保肝」除了要作息正常外,也可透過各種食療例如花茶、湯水和按摩穴位,來達到疏肝解鬱、養護肝臟的作用。 作法:將桂圓去子剝成小塊,再將所有材料放保溫瓶,加1000c.c.熱水,燜泡約5分鐘後即可飲用。 作法:將桂圓去子剝成小塊,再將所有材料放保溫瓶,加1000c.c.熱水,燜泡約5分鐘後即可飲用。 或因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血液溢於脈外,亦可形成血瘀而造成月經不調。 這可透過中醫調理不適與改善失眠,平時可按壓合谷穴、神門穴緩解情緒與失眠,保持生活作息與運動規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安然度過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