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慈大悲菩薩8大分析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 「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當然請示菩薩的方式是不得已的方式,正確究竟的方式,就是要慢慢提升自己的智慧,就可以自在面對並處理自己的人生各種問題,得到圓滿吉祥的結果。 請示結果原來其母親太執著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當醫生的,執著心之強,以致做任何功課功德皆無效果,所以人往生時若太執著親情、錢財,皆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復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臺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 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又《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 願我念佛,唸佛之功德迴向給佛道法界眾生,及我九祖父母,宗親眷屬,師長同學,兄弟姐妹,以及所傷所殺所害所食一切眾生,所有的一切自性有緣眾生,願他們聽聞佛法,業障消除,離苦得樂,早日往生西方淨土。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臺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 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 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南無大慈大悲菩薩: 南無 其中以名號度眾生最方便,因佛名即是佛之本體,只要稱唸佛菩薩的名號便得其光明攝護。 由於在漢傳佛教界(尤其是漢傳密宗持咒)強調師承,所以在唸佛發音(尤指現代標準華語之發音)的問題上,很多人都會強調以師承的「祖師」發音為準,而否定字典中的標準發音,所以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的發音中有不少爭執。 但是普傳法並不要求念誦發音一定要按照祖師的「傳承發音」,亦可以按照字典發音去唸讀。 華語裡「南無」來自梵語的「Namo」。 而「阿彌陀佛」則主要來自於《佛說阿彌陀佛經》中「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於是從原來純粹依靠觀音的被動型修行實踐發展成依賴觀音的同時效法觀音的精神與行為、人人爭作觀音的主 動型修行實踐,觀音宗教文化和觀音世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 「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念大悲咒的時候,觀想自身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咒從清淨心中流出,化為千手千眼救度一切眾生。 這點應該很好理解,你幫一個人,自然是得到幫一個人的功德,你直接幫法界一切眾生,數量是無量無邊,功德自然也無量無邊。 ●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一〉脫離病苦。 〈二〉消滅罪障(身心至誠虔受一次戒即可滅今生五逆十惡等一切大小罪障)。 〈五〉福報優厚(將來財寶豐足)。 〈八〉得生天上,而能常受此戒勤念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命終除必生極樂淨土外亦可得中品中生以上果位乃至上品上生。 南無大慈大悲菩薩: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讓你面對現實! 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 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盤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 阿彌陀佛入涅盤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唸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 天人問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薩至;三世如來同讚歎,十方菩薩共歸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