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草紅樹林2025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四草大眾廟奉祀主神「鎮海元帥」,大眾廟建廟迄今已三百餘年,為安南區四草的信仰中心。 廟旁還有小小的抹香鯨博物館,存放著擱淺的抹香鯨母子標本。 四草濕地因為臺南科工區的開發及避開私人魚塭,被切割成三個區塊,分別是:嘉南大圳接鹽水溪口以北及安順鹽場(A2)、和鹿門耳溪北岸保安林(A3)、以及原本的臺南鹽場的東北角(A1)。 位在鎮海國小東邊的四草砲臺,是安南區內唯一的國定古蹟。 道光20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臺灣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突襲臺灣,於是在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砲臺,與南岸的二鯤鯓砲臺(現億載金城)互為犄角,形成拱衛府城及據守安平港的重要防禦設施。 當時的規模為總長三十丈的砲墩十座,墩外挖掘壕溝,溝內釘竹籤二萬隻,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俗稱「鎮海城」。 雖然紅樹林之稱,指的是紅樹科的植物例如水筆仔、五梨跤等,不過臺江國家公園優勢的樹種為馬鞭草科的海茄苳以及使君子科的欖李,前者在鹽水溪口至觀海橋,後者在曾文溪口南岸都有大量的族羣分佈。 自行開車:下永康交流道,走中正南路右轉中華路,經中華北路、中華西路,右轉安平路,右轉安北路,右轉四草大道,右轉大眾路即可抵達目的地。 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會有不同的風景,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 安平古堡古稱熱蘭遮城,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 歷史是鹽田白玉、魚躍水中、鳥兒顧盼、砲臺遺跡、安平夕照,一畦畦的魚塭,一列列的蚵架,街弄交錯,琅琅書聲。 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紅樹林的相應演化為:有的長出氣根,幫助呼吸;有的長出板根,幫助支撐;還有的有胚軸(種子先在裡面培育一段時間,能從母體吸收營養),有的種子也有漂浮組織,方便漂流及插入沙地。 能在潮間帶生長亦能延伸到陸生生態系之植物,因此許多海岸植物均可列入。 例如行道樹常選用的黃槿、海檬果等都是可以在潮間帶及陸地生長的半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中文名稱源自於紅樹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其附著的枝幹呈紅褐色,故得名。 東南亞常將紅樹的樹皮提煉紅色染料,馬來人於是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而中文名稱則叫做紅樹。 英文則以「Mangrove」來通稱所有的紅樹林植物,該字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Mangle)和英文中的樹叢(Grove)所組成。 四草紅樹林: 臺江國家公園機關入口網站臺江國家公園機關入口網站 往盡頭推進,是仙境深處的探祕,揭開旅程最後的面紗。 四草綠隧平靜的水面反映另一片紅樹林世界,因為大自然的不經意,真實與鏡中交映出像是脣形的景色,有人稱他天使之吻,亦有人稱綠色之眼,那也都是仙境給訪客的珍貴禮物。 由於工業和地產開發、海水養殖等原因,近40年來,世界各地紅樹林濕地的面積大幅度地減少了,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沿著海岸線生長的植物,必須克服很多苛刻的條件,例如海水鹽度、泥土層不夠厚和穩定、潮汐、海風等。 根據Tomlinson在1986年的統計,全世界的「真紅樹」約有5科9屬34種,所謂「真紅樹」,必須有胎生現象、特殊的呼吸根,並且能夠適應淡、鹹水(半淡鹹水)交會的環境。 水筆仔(紅樹科):數量多,耐寒性較高,主要分佈於臺灣中北部、四草則有觀光用途的人工栽育種。 四草大眾廟是臺南安南區三間大廟之一,其址原為臺江內海北汕尾島南端。 臺江地區為漢人渡海移民文化史蹟,為重要海域歷史文化資源,代表著橫渡黑水溝:漢人先民渡臺航道,橫渡黑水溝的海洋文化與歷史紀念地。 A6:臺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車程約4分鐘)、安平老街(開車約9分鐘)、安平古堡(開車約9分鐘)、安平樹屋(開車約9分鐘)。 巨大海浪不但會帶走沙泥,也會沖刷幼苗,使紅樹林難以形成。 細粒沖積扇:在河口或三角洲地區的沖積平原,由細緻的坋粒及黏土所形成的軟泥,是最適合紅樹林的生長。 不過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些紅樹林是生長在海岸岩礁之上。 四草紅樹林: 臺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氣根由主幹或較低的分枝長出,懸垂向下生長,進入土壤後形成支持根,可進行呼吸並具有支撐植株作用。 水筆仔的氣根還可向側方延伸,最後形成板狀的支持根,有更佳的支撐作用。 四草紅樹林 紅樹林生育地的土質鬆軟、受潮水沖刷、缺氧,因此紅樹林植物的根系多分佈很淺但很廣,得以支撐樹體並利於進行呼吸。 根部內並有通氣道,在缺氧的土壤中,更利於氣體交換。 海水:含鹽份的水對紅樹林本身並非必要條件,但可能因紅樹林具備耐鹽的特性,含鹽分的水會排除其它陸生植物,使紅樹林成為海岸、河口的優勢植物。 竹筏港沒落後,周邊的紅樹林保護區仍蓬勃生長,逐漸形成了綠蔭成林的「四草綠色隧道」,也因為不受人為破壞,許多招潮蟹、彈塗魚、大白鷺等生物都在這裡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