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說家詳細資料
而原因是永遠無法超脫的血統,因為沒有日本人血統,所以當公務員後升官什麼的,即使再怎麼努力,永遠都受到日本人打壓。 「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在16日晚間辭世,享壽 96歲。 曾擔任總統府資政的鍾老,終身致力於推廣本土文學和客家文化,他在1960年代於聯合報副刊連載的長篇小說《魯冰花》,更兩度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同名主題曲至今為大街小巷傳唱。 我不相信這種說法,我認為文學就是現實,讀懂文學就能讀懂這個世界。 【臺灣醒報記者簡嘉佑臺北報導】有機稻米、智慧環控養魚苗與喫維生素的健康豬,得獎的十大神農各顯妙招! 從戲劇圈跨足文學的演員林予晞,出版的首本攝影散文集《時差意識》,不只是外表好看而已,裡面的內文同樣非常獨特。 就算到當代不少人(誰我就不說了)成天以日奴日寇之類為臺灣人命名,讓人憤慨的是,把這些人放到1920年代的臺灣,就算他們「知道」日本殖民還有25年就結束了,他們也不一定可以堅持他們「想像」的風骨。 (「不寫」什麼通常不會成為評價作品的標準,人們比較在意的是「寫」什麼)但在思索幾天之後,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牽連的可能是更大的隱憂:一是我們的作家其實還是有很強烈的性別角色分工,二是我們的小說非常非常不習慣提供具體細節。 當然,作品本身有其無可取代、不能忽略的重要性,而沉浸在作品的內在世界、品賞一位作家的表現與風格,也是文學鑑賞最迷人的地方;然而,更多時候,作品生成的時代背景、作家身處的社會外在條件,纔是造就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 然而,近一、兩年,我感覺到,我們臺灣的年輕人,近年來雖因僵化教育的鬆綁而創意十足,但相較之下,過去我們這一代努力耐操的基本功,卻似乎在退化中。 我們一直都知道這種情況,使得一塌糊塗的書照樣可以出版,這種循環最後傷害的還是作家自己的信譽以及讀者們對臺灣文學出版的信心。 這是朱宥勳給自己的命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臺灣小說家羣像》就是他回應這份命題的第一份答案。 在本書裡他談了九位小說家的故事: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林海音、陳千武、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七等生,這些小說家都有傳世的作品,但他們在寫小說之外所做的事,更是影響了往後的文學發展。 臺灣小說家 這是以獨特觀點切入的文學故事,不談作品分析,著重在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許多在創作之外的「戰場」,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所做的事,大格局地影響了往後的臺灣文學。 ▲《因夢想而死的我們》兩位作者千鳶、哈娜對於個人品牌經營有不同的做法。 臺灣小說家: 讀者迴響 總之,拉拉雜雜零零碎碎說了一堆(本文其實本來還會再長一倍),重要的其實一直都是小說要有人讀。 基本上在各項功能被切分開來之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古怪的對立項:「純文學/大眾文學」。 連中國近十數年都積極的在論述場上,都在嘗試以他們的視角收編臺灣文學近百年的發展史,只有臺灣自己不少人還是在懷疑自己是否有存在於中國之外的文學。 《殺鬼》很厚但沒那麼厚,故事看一看就四五百頁一下就過了。 臺灣小說家 他對說故事這件事的執著好像沒個底線,舉手投足全是故事。 小說家的眼睛:一個人會長成這樣有其背景,而「我」並不是要構成他的背景,而是要構築那些「構成他背景的背景」。 網友們看到他的分享也都說,現在的人要背房貸、給父母孝親費還要養小孩,經濟負擔真的很重。 從現代小說在西歐成立之初,它就是伴隨著印刷術-資本主義成立的一種消費/娛樂型態,只是從這個型態之中,伴隨著「文」與「字」的傳統價值,找到一種可以和啟蒙路徑相結合的「思想」過程。 這是十八、十九世紀的事,而到了二十世紀,清帝國晚期也在啟蒙和時代的針尖中,知識分子常是從「文」的概念尋求突破之際,小說也曾作為救亡圖存之道被拿來談上幾句。 臺灣小說家: 選擇語言 我也不相信這種說法,我認為「文學感」早就滲透進所有人的心裡,只是人們不一定知道。 這個對立項非常不精準的原因在於,它無法說明它們自身有什麼截然二分的內涵,可以區辨彼此。 最多隻是就「娛樂性」或「內涵」這種含糊籠統的詞彙分辨彼此的方向,但這仍無法解釋同時被視之為「純文學/大眾文學」的某些作品,在巨大的熱銷之中同時又被歸入文學史之中的現象。 這裡我們就能看到臺灣文學的兩難命運:放在中國文學史裡,從民初國學時代延續而降的問題,並未得到解答,於是在臺灣的中文系系統中,現代文學到很晚近纔有它的位置,但在現有學制下也不過就一百多個學分之中的九到十幾學分。 掙扎於活在臺灣或是活在日本,掙扎於自己承接的傳統教育和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化各式精緻。 再例如,陳映真為左統理念,大半生走著崎嶇山路,而郭松棻為左派理念,走上一條無法回家的道路;兩人在面對「如果祖國沒想像中那麼好,那該怎麼辦」這個尷尬難題時,如何採取不同的選擇。 主辦者制定題目和規則,並且可以決定要不要提供「賞金」作為獎勵。 臺灣與中國隔著天險臺灣海峽,為保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中國抗爭,七十多年來,仍然步步驚魂。 由2014年「太陽花運動」,可見臺灣年輕一代之應變機智及優越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