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佛寺詳細資料
佛寺的大門,一般是三門並立,中間是大門,兩旁各有一小門,象徵佛教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 “山門”兩旁常立兩位金剛,為鬼神力士形狀,職能是充當門衞。 印度的金剛力士只有一位,叫密跡金剛。 傳説佛的五百侍從中,最重要的就是衞隊長密跡金剛。 他原來是法意王太子,皈依佛教後擔當把守寺院大門重任。 因為一個力士不符合中國的對稱美,所以傳入中原後又增加一位力士,一左一右守在山門兩側。 佛教的寺廟又叫廟、蘭若、寶剎,如年代久遠又著名又可稱爲古剎或名剎。 它起源於天竺,有“阿蘭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藍”兩種類型。 “阿蘭若”,原指樹林、寂靜處,即在遠郊的空閒處建造的小屋,爲僧人清淨修道的場所,後泛指佛寺。 凡佛寺 “僧伽藍”,是僧衆共住的園林,又分爲“支提”和“精舍”兩種。 “支提”一般依山開鑿,多在洞窟裏,有舍利塔或殿。 凡佛寺: 佛寺 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淨社。 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爲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 凡佛寺 曾經有一次光着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着,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閒。 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爲此作了篇傳記。 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 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師父”,忌直呼其名,或其它污辱性稱呼。 梵語尾賀羅Vihara,毗訶羅,鼻訶羅。 凡佛寺: 白居易傳新唐書 一件完整的斗栱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其形狀方塊者爲“鬥”;船形或肘形長木爲“栱”;栱以上斜重向外伸出如舌狀者爲“昂”;在橫栱之上所施者爲“枋”。 我國的佛寺建築(佛殿),在立體的佈局上,可明顯地分爲三個部分:(一)臺基;(二)牆柱構架;(三)屋頂。 這三部分,就如同人的身體一樣,無論是細小的僧舍還是雄偉的佛殿,均能充分地各呈其美,互相襯托。 ’羅璧志餘曰:‘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 在“井”字分隔成的九個空間或相間隔的五個空間裏,按各種曼荼羅的要求佈置佛菩薩,再現佛經中描述的世界構成形式。 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爲廣泛。 這裏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佈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規模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 東爲伽藍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給孤獨長者(右),兩側常供十八伽藍神守護寺院;西爲祖師殿,專祀該宗奠基與功績卓著的祖師。 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爲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 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 凡佛寺: 龍井題名記整體賞析 總觀全寺建築,皆含有中軸線作縱深的佈置,自外而內殿宇重疊,院落互變主次分明,實可稱得上是縱軸式佈局的優秀典範。 凡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