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美術館懶人包
畢業於銘傳大學建築系,熱愛手作,深信手作的溫度能拉近人的距離,目前持續研究利用編織發展空間的可能性。 勤美術館 像是從地心竄起的巨人,張開巨大的雙手迎接當晚的村民,大家一起圍繞在土地的餐桌旁,聆聽關於豐收及滋養的故事。 長達7米5的桌板,使用臺灣國產的多種木材拼接,自然的色澤與原始的觸感,呼應對這片土地最真誠的敬意。 顏社拆解工地中常見的景象作為展覽細節,如同道路挖掘工程的景象象徵顏社創立前,受到許多外國地下文化的啟發。 由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起策劃的工家美術館,自2019年11月歷經近兩年階段型任務,原定5月23日劃下句點,因應防疫提早謝幕,也宣告轉身後的勤美術館2.0正式啟動。 「未來勤美術館」建築內部,分為地上一樓與地下一樓設計,色調則以溫暖的木質調配上米色為主,並藉由木質座椅呼應戶外的林木景觀;大面積的窗戶,將戶外綠意及陽光折射進館內,濃淡適宜的暖度讓人可以適度放鬆。 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相關資訊 如今這座大地窯已然成為山那村的戶外廚房中心,聚集了人羣,拉攏了關係,在山粉圓(會員)的互動中,大地窯不只溫飽了每個山粉圓的胃,更溫暖了每個山粉圓的心。 建築背景出身的陳建智,關注空間尺度,人與環境的關係,作品多具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性。 藝術家從作品《森林浴所》、《星艦遺跡-靜默》到《2020森林方舟》,其實像一個考古過程。 《靜默》闡述的是靜置在樹林裡的遺跡發現,《2020森林方舟》則多了人造的力量在樹林間互動,這些遺跡涵蓋不同時間點,以及不同時期外星人/地球人的介入,讓累積而成的遺跡,如同一個進行中的工事現場,彷彿從樹林母體中得到能量、聯繫與接觸。 「今天在室內,明天在戶外,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發生,用最自然的方式,讓美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勤美術館的落成忠旨。 其中,還有一條寬敞的人行道,一路從美術館上方延續到草延到之上,串連起附近商家與景點,與其完美合一。 像是從地心竄起的巨人,張開巨大的雙手迎接當晚的村民,大家一起圍繞在土地的餐桌旁,聆聽關於豐收及滋養的故事。 「未來勤美術館」建築內部,分為地上一樓與地下一樓設計,色調則以溫暖的木質調配上米色為主,並藉由木質座椅呼應戶外的林木景觀;大面積的窗戶,將戶外綠意及陽光折射進館內,濃淡適宜的暖度讓人可以適度放鬆。 畢業於底特律近郊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學研究所,曾任職於臺灣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紐約Louise Braverman建築師事務所。 如今這座大地窯已然成為山那村的戶外廚房中心,聚集了人羣,拉攏了關係,在山粉圓(會員)的互動中,大地窯不只溫飽了每個山粉圓的胃,更溫暖了每個山粉圓的心。 而另一景點,臺中去年剛落成的新景點「柳川藍帶水岸」,則是都市更新後的完美成果。 被喻為是臺灣版的韓國清溪川,在兼顧水質改善、景觀營造的生態工法整治下,一改原先髒汙景觀,變為如今市民散步的首推景點。 尤其現在的炙熱天候下,橋墩下顯得相當涼爽宜人,可說是中部旅遊的避暑好去處。 工家美術館紮根教育,規劃一系列親子《跟著工地長大》系列課程,讓小朋友化為小小工程師,參與理解不同工地工種與工序。 勤美術館 入選亞洲50大酒吧的Draft Land將象徵著勞動智慧的飲品重新轉譯,結合與工家美術館工地師傅豪爽直接的free,每一杯,都是工地味;每一口,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 畫家之屋為勤美術館唯一室內展間,是上下兩樓層的展覽基地( 1F約30坪、2F約60坪 勤美術館 ),無論是工作坊、動手玩、講座課程、藝術展覽等動靜態型式都可能發生。 勤美術館: 旅遊景點地區分類 細數這近兩年的工家美術館,利用空間、展覽與活動,帶領大眾更進一步理解工地文化,也多了一份與工地師傅的尊敬與相互體諒。 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打破舊有的美術館概念,以街區為單位、環境為舞臺,讓所有建物、景物與人物互相交流,成為無牆、無邊界的美術館。 提到勤美術館就不能不提到「工家美術館」,在美術館建造期間,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發揮巧思,將工地圍籬旁的工務所變身為工家美術館,讓旅客可以看到工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