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天宮好唔好2025!專家建議咁做…
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 20年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鑾也逝世,享壽63歲。 慈天宮 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莊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廟身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長孫姜榮華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的格局。 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乃臺灣廟宇少有。 國曆八十三年元月三日至七日(農曆癸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計五天,舉辦慈天宮入火安座祈安福醮慶典。 慈天宮舊址處於員林鎮大埔里員大路二段58號旁,有鑒於廟地活動空間過小,年久失修又太近路面,影響公共安全之疑慮,故由莊民及信徒籌募資金蓋新廟。 竹塹地區的正式開發,從清康熙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後從未停歇,到清乾隆初年,拓墾的熱潮轉向內陸山地丘陵地區。 至清道光年間,漢人拓墾轉往頭前溪、鳳山溪中下游一帶,逼近內山,墾業開始遭遇原住民族的抵抗,常面臨中止而束手無策。 於是墾民結合隘防的「隘設墾隨」形式,在接近生番界時就會形成。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臺灣廟宇少有的做法。 慈天宮: 花蓮車站 該軍大王石碑在1995年9月1日連同可追溯道光年間的註生娘娘神像一同被竊。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三川脊式的做法,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複合式柱礎、十八羅漢以附在龍柱上的形式,為臺灣少有的作法。 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所僅見。 慈天宮總務彭阿欽說,軍大王是在姜秀鑾開墾北埔等地,與原住民戰死之清兵的骨骸,經鄉人蒐集,並請石雕師父刻一精緻的鬼面石碑,建小廟於北埔、寶山兩鄉交界之大壢,後供於此廟中。 玄天上帝、觀音佛祖、李府千歲、觀音佛祖、鄭國姓爺、田都元帥、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 慈天宮倚山而建,座落在北埔鄉的老街中,相當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據傳此廟所祀的觀音菩薩,為姜秀鑾自中國大陸奉迎,並在北埔建一小寮奉祀。 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新竹縣政府於民國89年委託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工程設計監造,並經內政部覈定動支921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補助辦理修復工程。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14年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退展撫 慈天宮 「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莊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慈天宮是花蓮市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後來許多新建的媽祖廟大都由此分香出去奉祀,為別於新廟,當地民眾都以「老媽祖廟」相稱,顯見與居民的特殊情感。 慈天宮天上聖母源自當時的鳳山縣角宿莊龍角寺,清代莊民有感「南路媽」之靈驗,遂自角宿包香火回來雕塑金身朝拜。 慈天宮空間格局為北式三層樓、左右鍾鼓閣樓的宮殿廟宇建築,一樓為「員林鎮大埔社區活動中心」,二樓為「慈天宮」,三樓為「普霖禪寺」。 在慈天宮祭祀圈尚未形成之前,金廣福的信仰中心為今天的竹東鎮三重裏的三角城國王宮。 慈天宮在臺灣廟宇建築史上的價值非同小可,為臺灣清代中晚期廟宇的代表作,是座閩粵合築廟宇,平面佈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也就是由兩殿兩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的,大殿與前殿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 牆體主要為斗子砌構造,前後殿及兩廊均為雙面斗子砌工法,橫屋則為單面斗子砌,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尊卑區分。 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與社羣活動整合的具體表現,每年7月14日,慶祝中元,燃放水燈,熱鬧非凡。 中元普渡又各莊輪流,以姜義豐家族擔任總爐主,每年爐主則固定由姜義豐、何合昌等七家族輪流擔任,六年一輪。 總之,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