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朱李千歲廟2025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麻豆代天府 麻豆五王廟主要供奉李王、池王、吳王、朱王、範王五府千歲,亦即屬於五府千歲信仰的一環。 當時廟名為“保寧宮”,廟宇創建於明永曆16年,當地居民在此搭寮奉祀… 國姓爺祖孫系統: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 此說來自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他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 家神系統:英靈系統多半是歷史名人或者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家神系統王爺則較具地域性,指稱自家祖先或同鄉人士對家族、地方有貢獻者。 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佈於臺灣西南沿海,與臺灣漢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戲神系統:「西秦王爺」亦為王爺信仰的一種,是為戲劇界的守護神。 池朱李千歲廟 船中所載,一應器具設備色色俱全,其方式一如清代泉漳二府所行的「送王船」。 根據這一條記載,可知「王爺」之由來極早,連雅堂卻硬要說臺灣民間所奉祀的王爺,實際上是延平郡王鄭成功,只因清人滅鄭,臺灣人民不敢公然倡言,才假託了莫須有的王爺來祀奉,單憑這一點就可以使連氏不夠格躋身良史之林。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池朱李千歲廟: 奉祀神祇 閩臺各地並有「王船」習俗,認為王爺乃上天所派(代天巡狩),為管理瘟疫的神明,故早期,民間不敢久留其於鄉裏,常會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迴天庭;後期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 將王爺神像連同祭物糧食載在一艘特製的船中,任其飄流,這種船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也很威武,假如某個村落有王船飄到,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 據劉枝萬教授的研究,千歲信仰的由來,可追溯到唐朝或更早秦漢年代。 王爺(千歲)共有三百六十多位,共一百三十二姓之多,大部份多與瘟神有關,即:王爺(千歲)乃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 民國五十六年由張金發及張鉛清先生發起,成立福順宮管理委員會,張復禮先生為第一任主任委員。 民國七十二年召開信徒大會,議決予以重建,歷時六載,終告竣工。 並於民國七十九年農曆十月九日舉行安座大典,遍邀各地分靈王爺返本宮共襄盛舉。 據傳於明鄭天啟三年[來源請求],有一呂姓商人「呂順道」,運貨物到臺灣販售,將當地之朱府大王爺神像請到船上坐鎮,藉予保護船隻安全,而其同伴有張、陳兩姓者聞知,亦即將該廟主神,朱、李、池三府王爺神像全部奉請到船上同船渡臺,在今日龍井鄉麗水村登陸。 池朱李千歲廟 盛傳於清道光年間,民眾在紅毛港附近看到有船隻漂流在海上,船上載滿建材、食物及王爺神像,民眾深信這是神明旨意,遂於紅毛溪的北岸建廟。 農夫又振鋤在地上大書「巡狩間,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 池朱李千歲廟: 臺南仁德中洲天后宮贈匾恭賀竹南德勝宮 如福州長樂之陳湯銘有義舉,於馬祖西莒島受祀封神,號威武陳將軍,後玉封神號為「威武陳元帥」,長樂陳氏族人聽聞其神蹟,遂於清乾隆十八年至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建祠奉祀,此信仰亦隨馬祖移民、大陳義胞傳至臺灣、海外。 如屏東縣東港鎮漁民常會參拜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昔日新北市淡水區碼頭苦力工人常參拜淡水祖師廟奉祀的蕭府王爺等。 「王爺」本來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就把尊重的男性神尊為「王爺」。 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一般被認定是直屬天庭的神祇,受玉皇上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等,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 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行瘟與解瘟之神可視為是王爺的「本相」,被認為是王爺信仰的起源,從瘟神透過「代天巡狩」神格的改造,從行瘟與解瘟之神到萬能之神。 本廟(代天府)供奉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神威遠播,威靈赫濯。 更重要的是,王爺信仰主題網站的資料庫係由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所延伸建置,資料庫的異動採同步更新機制,期各界能透過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瞭解王爺信仰的廣度,並在王爺信仰主題網站中沈浸於王爺信仰的深度。 相傳早年新莊常因大嵙崁溪氾濫成災,民間深受水患之苦,當時有池府王爺的王船因大水從新塭莊漂流到「茄苳腳」(以行政區域而論,今日隸屬於新北市新莊區文明裏),當地居民認為池府王爺可以鎮水患,遂於西元1776年建廟,後來增加奉祀渡船班的中壇元帥,亦即李哪吒三太子。 而瘟神信仰隨著臺灣社會之發展,歷經不同階段之演化,由施瘟之神轉為逐疫驅瘟之神,再演變為護航之神、醫神,甚至成為保境安民之神或萬能之神。 (6)、臺灣氣候炎熱潮濕,被視為瘴癘之地,民間對瘟神相當敬畏,福州瘟神五帝信仰隨移民傳入臺灣,瘟神之祭典如瘟醮、送瘟船等儀式開始流行。 紀念鄭氏之送「王船」活動得以依託在送「瘟船」之形式下進行。 (1)、臺灣民間或政府基於崇功報德之心理,於鄭成功逝世後建廟祭祀,其廟稱「將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