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2025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爲中華文化之根。 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周易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 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兇、悔、吝等辭。 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周易》中的象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並通過卦表現出來的。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爲羣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 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 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爲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 周易 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 周易: 周易占卜: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則隨緣而變;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説,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繫。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 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 中國曆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 周易: 周易編次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 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經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 周易《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道教和儒家的共同經典,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周易: 周易算命…